丝绸发展简史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贸易路线网络,连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
下面是丝绸之路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建立后的西部边境贸易,当时主要是蜀地(今四川)出产的丝绸流向西域(今新疆地区)。
2. 西汉时期(公元9年-公元220年):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茶叶、铁器、玻璃器皿等商品开始从中国的内陆地区运送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3.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东汉帝国的衰落和中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崛起,丝绸之路的繁荣度有所下降。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随着唐朝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触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
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亚,向西到达了伊斯坦布尔、罗马和亚历山大等地。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宋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逐渐减弱,主要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上航运的发展,欧洲各国直接从中国购买丝绸等商品,绕过中亚和西亚的陆地贸易。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在其鼎盛时期对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也带来了西方世界的香料、珍宝、文化和宗教等的传入中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丝绸的由来简单介绍

丝绸的由来简单介绍
丝绸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品,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发现丝绸的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丝绸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栽培蚕丝和进行蚕丝纺织有关。
据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叫西陵氏的女子在树上发现了一个蚕茧,并试图用水解开它,结果发现蚕丝可以拉成一根长长的丝线。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丝绸产生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发展了用蚕丝制作丝绸的技术,并将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丝绸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的象征之一。
丝绸制造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丝绸的特点是透气性好、手感柔软、光泽度高等,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窗帘等。
它也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丝绸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蚕丝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品和贸易商品。
丝绸文明发展历程简述

丝绸文明发展历程简述丝绸文明是指以丝绸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文明,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商代。
下面是丝绸文明发展的简要历程:1.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时期,也是丝绸文明的起源。
商代的王室使用丝绸来展示贵族的社会地位,丝绸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象征物品。
2.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代是丝绸文明的重要发展时期,丝绸的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丝绸成为贵族的必备品,被用于制作服装、帷幕、床罩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丝绸文明的黄金时期。
丝绸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垂悬之绢”、“缕金织锦”等高级品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丝绸作为官方服饰,丝绸文明进一步融入政治和社会生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0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丝绸文明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丝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丝绸文明的鼎盛时期,技术进步和商业繁荣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丝绸制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6.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的丝绸文明继续繁荣发展。
丝绸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丝绸制品的设计和加工工艺日趋精细。
丝绸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7. 现代丝绸产业:20世纪以来,丝绸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但中国的丝绸产业依然有着重要地位,丝绸成为中国的优质特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以上是丝绸文明发展的简要历程,丝绸的制作技术和文化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丝绸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产品知识-丝绸文化与真丝介绍

一、丝绸的发展史1.丝绸的起源与发展①.新石器时代—发明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原始腰机、出现平纹织物;②.商周时期-----出现桑、蚕、丝、帛文字;出现平纹提花、绞经织物;开始利用朱砂染色;2.丝绸的创新与成熟①.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成为丝绸生产的中心区域;大量利用茜、蓝、栀等织物染料进行染色;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将蚕桑业传至东亚地区;②.秦汉时期---已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踏板斜纹机流行使用,提花织物经锦达到高峰;张骞出使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③.魏晋南北朝—丝绸产区扩至西亚、西南地区;发明蚕卵冷藏技术,抑制蚕卵孵化;载桑养蚕业传至印度、越南及中亚地区;④.隋唐五带----丝织品种丰富,斜纹、纬显花盛行;通经断纬技术运用于丝织品(革丝);防染印花—染颉、夹颉、蜡颉盛行;蚕种、丝织技艺传入意大利、阿拉伯地区;3、融会与发展①.宋辽金元---丝绸中心南移长三角地区,出现桑苗嫁接技术,促进蚕桑业发展;海上丝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商道;②.明代---长三角出现丝绸生产贸易专业化市镇,(官服补子采用不同鸟兽纹样区别高低)为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求,民间织机开始承接官营制造任务,机户发展迅速,在江浙一带设立十余个织染局;郑和下西洋促进海上贸易发展;③.清代—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立官营织造局(江南三织造),形成四大名绣;化学染料开始用于印染;4.国外设备技术发展17-18世纪英国发明提花装置、动力织机、滚筒印花机;19世纪初意大利发明蒸汽缫丝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明飞梭织机、喷气织机;1928年日本发明自动换梭织机、自动缫丝机;1964年美国发明计算机控制自动提花机;1978年德国发明电脑纹版机;5.公司规模我们达利集团成立于1978年,并于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拥有员工12000多人,总部设于香港,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中国台湾均设有分子公司,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占地超过60万平方米。
丝绸发展的历史

丝绸发展的历史丝绸,作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品,早在公元前2700年的中国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丝绸的发现和发展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最早的丝绸制作技术传说是由黄帝的妃子蚕娇发明的。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已经开始养蚕丝织。
当时的丝绸是由野生蚕茧制成的,并以手工纺织的方式制作成布料。
这种手工制作的丝绸因为质地轻柔、光泽度高、穿着舒适而备受人们喜爱。
随着丝绸的发展,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也逐渐提高。
公元前14世纪,商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丝绸生产,丝绸开始成为贵族和王室的专属品。
而到了公元前2世纪,丝绸的制作技术已经传播到了罗马帝国,丝绸成为了贵族和上层阶级的时尚品。
在中国,丝绸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丝绸业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养蚕、缫丝、纺织、染色等工艺不断改进,使得中国的丝绸品质越来越高。
丝绸制造业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除了中国,丝绸的制作和贸易也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度、伊朗等地。
丝绸的贸易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丝绸制造业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的制作技术逐渐传播到了欧洲。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丝绸贸易的中心,丝绸成为了欧洲贵族和上层阶级的时尚品。
到了中世纪,丝绸制造业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逐渐兴盛起来,丝绸贸易也成为了欧洲的重要经济活动。
丝绸的发展对于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丝绸的贸易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丝绸的制造技术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制造技艺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丝绸制造业逐渐面临着挑战。
机械纺织技术的出现使得丝绸的生产成本和时间大大降低,丝绸也变得更加普及和平价。
虽然传统手工制作的丝绸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市场,但是在大规模生产和商业竞争的压力下,丝绸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引言:丝绸,这种柔软、光滑的天然纤维材料,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的兴趣和崇拜。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品,还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的记忆。
本文将探讨丝绸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其在各种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一、丝绸的历史1.1 丝绸的起源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中国,根据传说,中国的黄帝女娲发现了蚕丝并开始制作丝绸。
蚕丝被纺织成细丝线,然后编织成布料。
1.2 丝绸之路的兴起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中国的丝绸制品。
丝绸的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财富的流通,使中国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
二、丝绸的制作2.1 蚕丝的生产丝绸的制作始于蚕丝的生产。
蚕丝由蚕蛹吐丝形成,这些丝线被收集、纺成细线,并进行漂白和染色。
2.2 丝绸织造丝绸的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通常由熟练的工匠完成。
这包括选取适当的纺织机和工具,然后按照设计纺织出精美的丝绸织品。
三、丝绸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3.1 中国的丝绸传统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传统。
它被广泛用于传统服装、艺术品、家居用品等。
中国的丝绸技艺代代相传,保持着其独特性。
3.2 印度的丝绸工艺印度是另一个丝绸制作的重要中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而著名。
印度的丝绸织品通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纹样。
3.3 中东与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对当地的纺织工业和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皇室和贵族的象征。
四、丝绸的文化影响4.1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丝绸的象征意义丝绸在各种文化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财富、贵族、奢华和美丽。
它在文学、宗教和艺术中被广泛使用。
结论: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对世界文化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文化发展历程

丝绸文化发展历程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时期。
丝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丝绸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商代时期。
在
这个时期,丝绸被广泛用于贵族的服饰和礼仪用品。
丝绸由蚕虫的丝绸腺分泌物经过缫丝和织布等手工工艺制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的生产技术逐渐改进并传播到其他地区。
周代时期,丝绸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丝绸成为贵族和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此时的丝绸制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品质和工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到了秦汉时期,丝绸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丝绸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不仅远销世界各地,还成为当时西方贵族的奢侈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丝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丝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制作工艺逐渐向纺织机械化方向发展。
宋代时期,丝绸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丝绸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到了明清时期,木棉的引进和丝绸制作技术进一步的改良,使得丝绸生产更为便捷和高效。
如今,丝绸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丝绸制作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丝绸的用途也从传统的服饰逐渐延伸到家居用品、工艺品等领域。
总的来说,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丝绸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改进。
丝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纽带和经济来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贯穿亚欧非三大陆的商路和文化交流路线。
它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终点是各种中东地区的城市,如大马士革、亚历山大和拜占廷。
丝绸之路在中国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开始形成,是一个深远的历史事件。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在早期,汉朝的丝绸仅仅是供皇室享用的用品,且丝绸制造技术被保密。
然而,丝绸能够吸引到外敌贸易这条路,这让汉朝不惜代价保持了丝绸制造技术的保密性,因为它是汉朝的经济命脉。
到了公元前128年,汉朝派遣张骞等人去中亚观察,当他们到达西域地区时,他们发现中国的文化和西域地区的文化非常不同。
西域地区的人对丝绸十分感兴趣,并希望能够拥有它。
为了保证丝绸制造技术的保密性,汉朝特意将管理和掌握技术的人员集中在陇西,并且派遣使者带着丝绸和其他产品到西域地区进行展示和贸易。
这标志着丝绸之路的真正启动。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从公元前2世纪到16世纪,丝绸之路被c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路。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得以贸易到欧洲,西方的针织品、玻璃等产品也进入了亚洲。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和商品的交流,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交流。
它为不同的民族之间打开了大门,促进了各种宗教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例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在这条路线的背后充满着故事。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和定居点。
著名的定居点有敦煌、喀什等地。
这些城市和定居点在历史上都曾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地理位置,一些城市甚至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三、丝绸之路的消失在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探险家开始走向东方,试图寻找连接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新航线和通路。
同时,在亚洲地区内部的经济和政治变化也逐渐改变了贸易和商品的交流方式。
因此,丝绸之路逐渐消失,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
四、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到了现代,虽然丝绸之路的贸易和商品交流已经减少,但其文化和历史意义无疑是深远和持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发展简史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丝绸发展简史◆丝绸生产的产◆丝绸生产结构的演变◆丝绸生产技艺的进步(一)丝绸生产的产生有关丝绸生产的起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有的支持流传下来的传说,有的则通过考古进行推测,同时,不同专家推测的时间又不尽相同。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
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
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博士等人在山西西荫村发掘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经过割裂的形似大半个茧壳的化石,经过科学分析和测定,它是一只桑蚕茧壳,而凑巧的是这一重要发现恰恰在人们普遍传说的蚕神嫘祖的故乡和蚕丝的故乡,有人就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传说的可信性。
但是对于丝绸起源问题的讨论只依靠传说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则是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对其进行合理的推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有办法解决丝绸起源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该问题的讨论大都是基于当下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推断。
周匡明、唐云明二先生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工具:刀、匕、小棒、卷布棍、术经轴与骨匕、骨针、管状针、织网器、陶纺轮以及牙雕小盅外壁雕刻的“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综合研究,得出了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原始纺织工具,蚕茧利用的秘密很可能已被其掌握的结论。
而卫斯在《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怀疑,他认为中国丝织技术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发达时期,已有 5700 年的历史,而人工养蚕也大致可追溯到这一时期,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3500年,也有 5500年的历史。
虽然在起始时代的问题上,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的。
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
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关于丝织品的考古发现还有好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二)丝绸生产结构的演变还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丝绸生产的组织机构。
由于远古时期,文字还不发达,对于社会活动的文献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考古发现,以及适当的采用传说。
据传说,中国从夏代起纺织品已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
至迟在周代,已有了官办的手工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分工已日趋细密。
周代的栽桑、育蚕、缫丝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
在商代遗迹已发现织有几何花纹和采用强拈丝线的丝织物;周代遗物则已有提花花纹;春秋战国丝织物品种已发现有绡、纱、纺、縠、缟、纨、罗、绮、锦等,有的还加上刺绣。
青海诺木洪和新疆许多地方出土彩色的毛织物,年代不晚于西周初。
在这些纺织产品中,锦和绣已非常精美。
所以“锦绣”成为美好事物的形容词。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
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
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
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
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
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
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我们对商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还不甚了解,但是从古籍中了解到当时设有一种称为“百执事”的官吏,率领工奴从事包括丝绸织造在内的手工业生产。
周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就十分清晰了。
《周礼》是记载周代王室官制的书籍,其中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官吏就有多人。
“典妇功”是掌管宫内妇女劳作的官吏,他们负责教授宫内的宫女等织造丝绸的技术,并负责办理派工、检验、奖惩等事宜。
战国时期的纺织品生产也颇为发达。
《尚书·禹贡》载,当时的兖州贡“织文”,是一种“非一色”的丝织物;青州贡“檿丝”,是一种“山蚕之丝”,即柞蚕丝;徐州贡“玄纤缟”,是一种“赤而有黑色,以为之衮,所以祭也”(均见蔡沈《书经集传》)的黑红而细的丝织品;扬州贡“织贝”,郑玄说:“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
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即成文矣”,是一种有贝纹图案的丝织品;荆州贡“玄纤”,是一种黑色、浅红色的丝织品;豫州贡“纤纩”,孔颖达说,“纩是新绵,纤是细”,是一种细绵。
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都生产丝织品。
其中以齐鲁之地的丝织品而远近闻名,所谓“冠带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说的各国人民身上穿的都有齐鲁地方的纺织品。
当时各诸侯国常用丝织物作为赏品,多达“锦绣千纯(五千匹)”(《战国策·秦策一》、《赵策二》)。
1957年在长沙出土过矩纹锦残片,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了丝绢作地的卷云纹绣花织物,便是它的实物证据。
《春秋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楚侵鲁,鲁贿之以之执斫、执针皆百人。
”“执针”、“执斫”石从事缝纫、织绸的工奴,鲁国并不是当时最兴盛的诸侯国,确有能力一次就以如此众多的丝绸工奴送给楚国,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丝绸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之大了。
(三)丝绸生产技艺的进步在数千年慢慢长途中,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和工艺一直在时快时慢的发展着。
在这方面,历代重视帝王世系和政治事件的官方典籍,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一提的记载,幸运的是,出土的丝绸实物和一些私家着述,则透露了当时丝绸生产的情况,使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古代中国丝绸生产技艺发展的过程和它达到的水准。
盛行殉葬风的商代,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最早的丝绸实物。
帝王贵族们死后,除了殉以大量奴隶外,还用丝绸裹上死者生前所用的铜器,让他带到地下去享用。
本来,这些丝绸是用来保护铜器的,结果却是铜器保护了丝绸一一年深日久地埋在地下,铜器表面生成了厚厚一层铜绿,与外面包裹的丝绸粘在一起,使这些丝绸能够避免被微生物侵蚀的厄运而保存下来。
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和河北菜城台西村出土的一批商代铜器上,都发现有商代的丝织物,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实样,而且是一些提花织物,证明商代的丝绸生产技艺已经具有了可观的水平。
在此作一点中外比较,也许会有助于说明问题。
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发祥地,也有提花织物的发掘,埃及第十八王朝吐特摩斯的王陵里,就曾出土过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木织物,但那是一块麻布,所用的麻纱比较粗,系用手指头操作织成,而商代丝绸的绢丝非常细,直径不到麻纱的十分之一,肉眼勉强能看得清。
这样的细丝,用手指头是无论如何织不成的,应该是有综框或综杆、有机架的织机才能织,而且,由于出土商代丝绸上的同心菱纹的图案比较大,看来综框和综杆的数量也不会少。
这表明,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织机和高超的织造技艺。
据中外考古学者和纺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商代铜器上的平纹织物和花纹织物用的是两种不同的丝线。
平纹织物的经纬丝绷得很直,丝纤维间没有空隙,显然是有丝胶粘连,花纹织物的经纬丝则是松散的、柔软的,只有经过水洗,去除了丝胶,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事实说明,商代的丝绸工匠们已经不仅会缀丝,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并丝和炼丝的技术。
这个发明的意义之重大,不亚于丝织机具的发明,因为对于丝绸来说,炼丝是提高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工序,只有经过炼,把生丝上粘附的丝胶去掉,才能使蚕丝的优越性能充分显示出来,产生出珍珠一样的光泽、柔软滑溜的手感和优美动人的悬垂波纹。
对此,古代丝绸工匠已经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操作程序:“梳氏谏丝,以说水沤其丝,七日。
去地尺暴之。
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谏。
谏帛,以棣为灰,涅淳其帛,实诸泽器,凉之以属,清其灰而盘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盘之,而涂之,而宿之。
明日沃而盘之。
昼暴诸曰,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奋柬”。
这一套繁复的过程,贯串着一个构思:利用丝胶在碱性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先用较浓的碱性溶液(棣灰水)使丝胶充分膨化、溶解,然后再用大量较稀的碱液(屋灰水)把丝胶洗下来。
这就是着名的“灰水练丝法”,它与木柞捶丝的“捣练法(19)”一道,在世界上曾沿用了几干年。
至于曝晒和水洗交替进行的工艺,后来发展成为“草地漂白法”,在漂白粉发明之前,一直是各种织物主要的漂白方法之一。
至迟到周代,染色技术也已经在丝绸生产中大量应用,《诗经》中就有许多描述丝绸美丽毛.彩和关于丝绸染料的诗篇。
《郑风.出其东门》描写一位男子在东门外看见穿红绸衣的姑娘(“编衣茹葱”),不禁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爱人,《小雅.采绿》说的是一个妇人因丈夫逾期未归,心神不宁,采了一个上午的“绿”和“蓝”,还不满衣襟。
上面所说的“茹龙”,就是茜草,是常用的红色染料,“绿”是草草,是黄绿色的染料,“蓝”是蓝草,它的叶片里含有靛蓝,是鲜艳而又耐晒的蓝色染料。
据说山东地方出产紫草,春秋一霸的齐桓公偏爱紫色绸衣,“上有所好,下必盛之”,结果市场上紫合绸衣价格飞涨,超过白色丝绸五倍。
《韩非子》中的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丝绸染色已很普遍,而且人们已经十分讲究“流行色”了。
对于商代丝绸工艺水平的推断多以出土实物为据,有关丝绸工艺过程的记述的文献比较少见,而等到周朝以致春秋战国,记述已经比较多了,也为我们对历史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由于古代中国人对蚕的崇拜以及对于丝绸生产的重视,为丝绸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才使得远在商朝时期,丝绸的生产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使得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丝绸生产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