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水对植物的影响全国通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知道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水对植物的影响》是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一个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运用数据分析,探究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水、植物、计时器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水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课主题。
3. 探究活动1: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发现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了地展示水对植物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2. 绘制手抄报:学生以“水对植物的影响”为主题,绘制手抄报。
3. 家庭作业:学生观察家庭成员的用水习惯,提出改进建议,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用水的理念。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即探究不同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控制其他变量,如光照、温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1课 "植物需要水分"一、引入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会与学生们进行一次快速的问答互动,来引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生们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我会引导他们注意到植物需要水分这一重要的因素。
二、知识概述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重要性,我会简要介绍一下植物的基本结构,并解释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我会告诉他们,植物的根吸收水分,通过茎传输到叶片,从而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水分,植物就无法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
三、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需要水分的现象,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我会准备两盆相同种类的植物,同时浇水。
一盆植物我会天天给它浇水,而另一盆我会停止浇水。
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的不同。
四、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我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会给每个小组一幅图片,上面有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例如:阳光充足、有雨水滋润的环境、无法得到水分的沙漠环境等。
学生们需要观察图片,讨论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并能得出结论:植物在光照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下会生长得更好。
五、小组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展示他们小组的图片和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在展示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并总结出结论:植物需要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和维持生长。
六、课堂练习与巩固知识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进行一次小测验来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题目可能包括:“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植物没有水分会发生什么?”等。
通过这个环节,我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理解程度,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七、家庭作业作为课后作业,我会布置给学生一道实践任务。
我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并记录它们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观察比较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
观察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观测植物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本次探究的主题,即探究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多种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
二、实验过程
1. 实验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盆栽、控制器、水管等。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示,自己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2. 实验流程
(1) 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师将盆栽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给植物浇适量的水,而对照组中则不浇水。
(2) 观察
学生们在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茎的粗细、叶子的颜色和大小等等。
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让学生们做出相应的结论。
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们思考,为
什么缺水或过多的水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
四、思考问题
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水分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合理浇水,为植物提供适量的水分?
五、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探究不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条件。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们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并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教案名称:植物需要水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认识到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水分养护观念,培养关爱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2. 掌握植物吸水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描述植物吸水的过程。
2.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来发现和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材料。
2. 植物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如水井装置、吸水纸等。
3. 水和植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植物在不同季节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呢?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兴趣。
Step 2:植物对水分的需求(10分钟)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2.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少水分?3. 如果植物缺水会怎样?老师可以结合图示和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Step 3: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如何吸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实验材料:- 水井装置(一个玻璃瓶塞上一根毛细管或吸水纸条放进瓶中)- 植物(可以是任何有茎和叶的植物)- 水实验步骤:1. 将一盆植物放在水井装置下方(毛细管或吸水纸贴在植物的茎上)。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植物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茎会变得嫩绿。
3. 借助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说明植物的吸水原理: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茎向上输送到其他部位,使植物吸收到所需的水分。
4.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调节吸水量?如何保持水分平衡?Step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总结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吸水的过程。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需要水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水分,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2. 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3.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
4. 如何正确给植物浇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和重要性。
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缺水和充足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加深他们对水分重要性的认识。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干枯的植物和充满生气的植物的图片,引出植物需要水分的话题。
2. 进修:讲解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发展情况,让他们亲身体验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加深对水分重要性的认识。
5.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发展环境和对水分的需求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六、作业安置:1. 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发展情况和对水分的需求量。
2. 结合实验结果和观察,写一篇关于植物需要水分的文章。
3. 设计一个关于植物和水分的小实验,并向同砚展示。
七、评判方式:1. 完成作业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 文章是否表达清晰,观点是否明确。
3.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认识有所提高,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教学设计)

3.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讲解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以及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4.影响植物水分需求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植物水分需求的因素,如温度、湿度、土壤类型等。
5.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讲解植物如何高效利用水分,以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
6.水分与植物生长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水分与植物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水分对土壤结构、养分循环等的影响。
7.水分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讲解水分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8.水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水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水分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对植物生长需要水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4.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掌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探究植物需要水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此外,他们可能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的归纳存在困难。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植物生长的概念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耐心讲解和引导。教师应关注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植物水分需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原理。
2.掌握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和利用过程。
3.分析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植物水分管理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原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利用过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的重要性吗?2.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二、新课讲解1.讲解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原理(1)渗透作用: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2)水势:细胞内外水分子的化学势差,决定水分的流动方向。
(3)植物细胞的水分吸收过程:根毛细胞→根皮细胞→根中柱细胞→导管。
2.讲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1)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间隙和细胞壁运输。
(2)共质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膜和胞间连丝运输。
(3)导管运输:水分在木质部导管中向上运输。
3.讲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利用过程(1)蒸腾作用:水分通过叶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2)光合作用:水分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物。
(3)呼吸作用:水分参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水分不足: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卷曲,出现萎蔫现象。
(2)水分过多:植物根部缺氧,导致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提问:如何合理管理植物水分,以促进植物生长?3.学生讨论并回答:根据植物生长需求,适时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原理是什么?2.学生回答:渗透作用、水势、植物细胞的水分吸收过程。
二、课堂讨论1.讨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利用过程。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三、实践环节1.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植物水分管理,提高植物生长效果。
小学科学5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

小学科学5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引言】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来说,水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以及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
2. 掌握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3. 了解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
4. 知道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植物吸水的过程和植物发生急性失水的情况。
2. 小型装水的花盆或花瓶等,在教室里模拟植物吸水的实验。
3. 黄豆、盐水、普通水等不同液体,用于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
4. 实验记录表、学生复印本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观察实验(15分钟)1. 将2颗黄豆分别放入盐水和普通水中,观察并比较黄豆在不同液体中的变化。
学生观察时可使用放大镜,观察黄豆的表面是否产生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盐水对黄豆的影响。
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Step 3:学习植物吸水的方式(1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的方式-通过根吸水。
2. 向学生解释根吸水的过程,包括根毛的作用和根压的原理。
3.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花盆实验,将装有水的花盆放在一边,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情况。
Step 4:学习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通过茎和叶。
2. 通过展示资料或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分是如何在植物体内通过茎和叶向上运输的。
3. 学生可以观察一盆带叶的花草,倾斜花盆,观察茎和叶的变化,思考茎和叶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Step 5: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形成小组,共同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及难点:初步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解决策略:(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问题1:这个实验中,你要探究的因素是哪一个?
问题2:那么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哪一个?
问题3:针对这个实验变量,你将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呢?
问题4:对照组怎么处理,实验组怎么处理?
四、实验目标:
初步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五、实验准备:准备吊兰走茎长出的植株若干,选取叶片数量相同、生长状况相仿的多株幼苗,分成两组,分别培养在同样大小、材质的塑料杯中(透明,容易观察根的生长情况),将烧杯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浇水,乙组不浇水。
第1天
叶片伸展
叶片卷曲
第2天
叶片伸展
叶片卷曲
第3天
叶片伸展,长出幼根
叶片萎蔫,叶色变淡
……
根部对比
得出结论:
植物在有水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反之,在无水的条件下,植物失去了生机,说明水能影响植物的生存。
以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引导学生
进行探究,内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同时,通过探究得出基本结论:
水会影响植物的生存。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出问题:要使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需要给它浇水、施肥,提供光照等,这些条件都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吗?如果缺少某种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比如缺少水分)
提前组织各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课堂上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全班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水分是影响生物生存的一个环境因素。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土壤里的水分过多或过少,植物都会萎蔫,但是原因各不相同。土壤里缺少水分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土壤里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的氧气减少,影响植物呼吸,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存。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探究实验,虽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对基本操作步骤还不很熟悉,所以,在本次实验中,我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重点落在指导学生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置对照实验上。
3.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教学设施齐全,实验教学完成率较高,这与学校对生物实验重视密不可分,校领导总是鼓励我们要多动脑筋,自己制作和改进教具,就近取材,多开发可利用的资源,为此我们几位生物教师也一直在努力,只要肯动脑,总能想出合适的办法。办公室内,几乎每位教师都养花,美化环境、调节心情自是不必说,这些植物中就有吊兰,剪几枝吊兰走茎下来用水泡一泡就长出了新根,这样的植株就可以用来完成实验,简单省时。
初始阶段
近景对比
三天以后
一天以后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1.选择叶片数量相同、长势相仿的多株吊兰幼苗,分成两组,分别培养在同一规格的塑料杯中。
2.将塑料杯编号,一组浇水,一组不浇水。
3.将塑料杯放在阳光充足、温暖、通风的环境中,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实施计划:
实验条件
天数
甲组
乙组
浇水
不浇水
2.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水分是影响生物生的一个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和“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而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教学特色:
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雏菊、玉米、青菜等植物的多株幼苗,对于我们宁夏中卫地区来说,由于受温度的影响,此时大地里的这些植物还没发芽,即使室内自己培育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取材不容易。吊兰作为一种常见的室内植物,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成熟的植株会不时长出走茎,先端均会长出小植株。小植株用水泡几天就可长出新根来,利用吊兰的这一生长特点,可以很方便地取得植株进行实验,并且泡出新根的植物体插在口杯或透明烧杯中即可观察生长情况,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所以,本次实验改进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实验材料的选取上。
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
设置实验变量,明确对照实验如何
设置
八、问题探讨
本次实验中,我所设置的实验条件仅限于不浇水和适量浇水,目的在于降低实验难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增强自信心,其实,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再设置更难的实验条件,如再增加第三组实验(大量浇水)仍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显然,这三组实验能更充分地说明水对植物的影响:适量浇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当然,也可以增加变量,将实验改编为另一个实验,如增加光照这一变量,该实验就演变成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了,同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光照对植物的影响等等,从而得出水、光照这些非生物因素都能影响植物的生存的结论。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秉承着《课程标准》的理念我设计了本次实验。本次实验是继“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后的又一重要探究实验。在上次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毕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次实验我对学生的期望要稍微高一点,因为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在怎样控制实验变量和怎样设置对照实验上多加指导,以便为日后的实验设计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