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3.机体防御功能差
①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 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 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
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 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 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 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 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 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 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 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 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 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 乳喂养儿。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
大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 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 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早发现
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入肠道后,
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导致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褶萎缩变平,
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
道。
精选ppt课件最新
(8省市)每年两个高峰
7、8、9,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 菌10、11、12,轮状病毒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High Childhood Morbidity
1.3 billion episodes / year in <5y children
2024年小儿腹泻(带目录)

小儿腹泻(带目录)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更为常见。
腹泻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加快,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加速,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的一种病症。
腹泻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也可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消化系统发育不良等。
肠道功能紊乱、气候变化、精神因素等也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3.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导致腹泻。
二、症状2.粪质稀薄或水样: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4.全身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5.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渴、尿少、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等。
三、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肠道功能,预防并发症。
1.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严重腹泻时,可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4.药物治疗: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物,以保护肠道黏膜,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5.对症治疗:腹痛可给予解痉药,发热可给予退热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儿腹泻》PPT课件

细胞发生空泡脱落,坏死 ,绒毛膜肿胀,不规则,变短
双糖酶活性↓
钠葡萄糖载体的偶联转运障碍
糖类分解吸收障碍
钠、葡萄糖吸收障碍
肠道内乳酸↑
肠道内钠、葡萄糖↑
肠渗透压↑
回吸收水电解质能力↓
水精样选泻课件ppt
22
精选课件ppt
24
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 全身中毒症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 意识朦胧甚 至昏迷、休克,可出现谵妄、惊厥;体温改变,多 高热。
➢ 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精选课件ppt
26
(二)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 ➢急性腹泻治疗不彻底或治疗不当 ➢人工喂养 ➢营养不良 ➢长期滥用抗生素 ➢乳糖不耐受、过敏、先天畸形、菌群失调 ➢以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紊乱表现为主,且
ETEC 粘附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繁殖、产生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 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 ST)
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神经节苷脂(GM ganglioside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ATP转化为cAMP↑
GTP转变为cGMP↑
Na+ 、H2O、Cl- ↑
➢ 消化道症状:腹泻次数增多,每天10次以内,稀 便或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味酸。呕吐少见,腹 痛轻微。便检有大量脂肪球。
➢ 全身中毒症状:无。 ➢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无或轻。
精选课件ppt
25
2、重型腹泻:消化道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脱水
及电解质紊乱。
儿科-小儿腹泻

七、预防
1.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集体儿童机构应注意消毒 隔离 3. 食欲不振和发热初期减少奶或其他食品摄入量 4. 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 5. 积极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 6.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7. 轮状病毒肠炎口服疫苗的接种
复习思考题
• 简述小儿腹泻病的病因。
3)真菌性肠炎 ①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 ②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 ③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④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 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细块(菌落) ⑤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剩、酶 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 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 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人工喂养、营养 不良小儿患病率高。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定义: 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 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 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一、概述
•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 半数。 •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 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
肠道内感染多见 急 较重 多>10次/天 明显 明显 明显
急性腹泻
重型腹泻的表现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 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 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 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①脱水 ②代谢性酸中毒 ③低钾血症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补液方案
• 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者) ORS液服用量 每次腹泻后 应提供 ORS液 ORS液的量(ml) 的量(ml) 50-100 500 100-200 1000 能喝多少给多少 2000
小儿腹泻病复习资料

小儿腹泻病(掌握)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腹泻为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熟悉):1.内在因素:包括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较差;体液分布特点(易发生体液紊乱);2感染因素:细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上呼吸感染等肠道外感染;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3非感染因素:主要指喂养不当,过多过早的喂哺大量淀粉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易造成腹泻(二)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关系: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3)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①脱水:轻、中、重度脱水。
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小儿腹泻病教案

小儿腹泻病教案教案标题:小儿腹泻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小儿腹泻病的定义、病因和症状。
2. 掌握小儿腹泻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小儿腹泻病的自我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 小儿腹泻病的定义、病因和症状。
2. 小儿腹泻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小儿腹泻病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小儿腹泻病的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经历过小儿腹泻病。
2. 引发学生对小儿腹泻病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小儿腹泻病的定义、病因和症状,包括常见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2. 分析小儿腹泻病的危害性和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重视预防和治疗。
三、预防和治疗方法(20分钟)1. 阐述小儿腹泻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饮食注意事项和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2. 介绍小儿腹泻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给予足够的水分补充、适当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等。
3. 强调家长和老师的重要作用,提醒他们及时就医和配合治疗。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小儿腹泻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病因、症状和治疗过程。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类似情况,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小儿腹泻病的要点和学习收获。
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制作小儿腹泻病的宣传海报或手册,分享给家人和同学。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卫生所,了解更多关于小儿腹泻病的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小儿腹泻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儿腹泻病的个人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教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通过案例和互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小儿腹泻病教学查房

效果评估
根据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全身症状等改善 情况,以及实验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保证 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肠道修复和生长发育。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生冷等,逐 步恢复正常饮食,注意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02 急性腹泻病教学查房
病例介绍与病史采集
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1天”就诊。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样 ,无黏液及脓血,伴有轻度发热和呕吐。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家长有关患儿的喂养情况、饮食卫生、既往病史、过敏史、预防接种史等,特别注意了解患儿发病 前有无不洁饮食或接触史。
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 、眼窝凹陷程度等,检查腹部有 无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评估脱 水程度和性质。
实验室检查
进行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 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以明 确腹泻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诊断思路与治疗原则
诊断思路
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儿腹泻的病因和类型。对于急性腹泻病, 应重点考虑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与家庭环境改善
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 乱吃不洁食物等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病从口 入的风险。
家庭环境改善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经常打扫、通风换 气,定期对儿童餐具、玩具等进行清洗消毒
,减少病毒、细菌滋生。
疫苗接种与免疫增强策略
疫苗接种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及时为儿童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预 防腹泻病的疫苗,提高儿童免疫力。
其他罕见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分类 痢疾 霍乱 其他感染 食饵性 症状性 过敏性 其他
感染性 腹泻病 非感染性
பைடு நூலகம்
病 因
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人工喂养 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Rotavirus) 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 其他病毒如腺病毒、小园病毒、埃可病毒、柯 萨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 毒、星状病毒等。
腹泻
病因
产毒性的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 状芽胞杆菌;
临床特征 大便特征 其他
腹泻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水样便,量大,粪便含有大量电解质, 粪便中电解质与血浆接近。粪便偏硷性;
一般细菌不入血,也不侵入肠粘膜,所以不 产生肠道病理改变;
侵袭性腹泻(渗出性) 侵袭性腹泻(渗出性) 侵袭性细菌 侵入肠粘膜固有膜
腹泻病分类
(根据1992年4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病程分类 1 急性腹泻 病程在2周以内。 2 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周-2月。 3 慢性腹泻 病程>2月。
根据脱水程度、中毒症状、胃肠道症状) 病情分类 (根据脱水程度、中毒症状、胃肠道症状)
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肠道 症状轻。 中型 轻-中度脱水。有轻度的中 毒症状,肠道症状较重。 重型 重度脱水和明显的中毒症状 肠道症状重。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外观、气味,粪便常规镜检(有
无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脂肪球,寄生虫卵及原 虫,霉菌的菌丝和孢子) 2)粪便培养 3)血清学检查
诊断思路
腹泻
大便白细胞多 侵袭性细菌
痢疾杆菌 侵袭性大肠杆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氏菌
大便白细胞无或少
非 感 染
生理性 糖原性 过敏性 其他
诊断
流行病史
史等; 季节、年龄、 季节、年龄、散发或流行、与腹泻病接触
过去用药情况 粪便性质
样、血便;
有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 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脓血样、粘液样、水样、蛋花样、豆腐渣 呕吐、腹痛、发热、里急后重、脱水、酸
伴随症状
中毒等;
体格检查
脱水、酸中毒、感染中毒症状、腹部包块、 压痛、肠鸣音低或是亢进,有无肺炎、脑膜炎、败血
2)细菌感染 肠毒性(enterotoxic)细菌:如产毒性的大肠 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等。 肠侵袭性(enteroinvasive)细菌:如空肠弯 曲菌、沙门氏菌属、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志贺氏 痢疾杆菌、耶尔森氏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 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 3)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4)原虫感染 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结肠小 袋虫、阿米巴。 5)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
非感染因素 食饵性(饮食因素) 症状性( 肠道外感染) 过敏性 其他因素
发病机制与临床
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 积滞于肠道上部 肠道内酸度下降
肠道下部细菌上移
食物产生腐败及发酵
产生的短链脂肪酸 如乙酸、乳酸) (如乙酸、乳酸)
腐败性毒性产物 如胺类等) (如胺类等)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
腹泻
病因 喂养不当; 临床特征 腹泻轻,脱水轻,中毒症状较轻; 大便特征 水样便或蛋花便、有酸味、有黄色小块、
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肠毒素性(分泌性腹泻) 肠毒素性(分泌性腹泻)
ETEC 粘附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繁殖、 繁殖、产生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 )
确诊依据
大便外观、量、次数、常规; 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3-8天; 血清抗体检测、大便常规及病毒抗原检测。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病因
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 人工喂养 营养不良 长期滥用抗生素
乳糖不耐受
糖原性腹泻
概述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诊断依据
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异芽糖酶 腹泻量、次数,粪便外观。常见并发症 糖吸收不良的测定 粪便PH测定 小肠粘膜双糖酶活检
渗透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渗透性腹泻): 轮状病毒 侵入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 复制
细胞发生空泡脱落,坏死 绒毛膜肿胀,不规则,变短 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 和电解质能力下降
双糖酶活性下降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腹泻
病因 病毒性 临床特征 腹泻症状突出,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
紊乱,继发乳糖不耐受
大便特征 其他
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 ST) 耐热肠毒素
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神经节苷脂( 神经节苷脂(GM gangliosides) )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转化为 转化为cAMP 转化为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GTP转变为 转变为cGMP 转变为
肠液中的水, 肠液中的水,电解质分泌增加 超过了结肠吸收限度
感 染
病毒性 产毒性细菌
治疗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补液 采用ORS ORS液 1 口服补液 采用ORS液 2 静脉补液 药物治疗 1 抗生素 2 微生态制剂 3 肠粘膜保护剂 4 营养支持治疗 中医中药
预防
小儿腹泻病
Infantile diarrhea
重庆儿童医院感染消化教研室
定义(definition)
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为什么说腹泻病是儿童 最常见疾病之一?
WHO资料显示:亚、非、拉地区5岁以下 的儿童,每年发生腹泻10亿人次以上, 死亡500万。 我国资料显示:5岁以下的儿童,年发病 率为201%,死亡率为0.51%。 我院资料显示:93-2001年住院病人数 144433,腹泻病人数12179,占同期住院 人数 的8.39%。
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 形成溃疡和渗出性炎症病变 腹泻
病因
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属、肠侵袭性大肠杆 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耶尔森氏菌、变形杆菌、枸橼 酸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
临床特征 大便特征 其他
全身中毒症状重、发热、腹痛、里急 后重、大便次数极多,但每次量不多; 粘液脓血明显,大便镜检有较多的白 细胞、红细胞甚至吞噬细胞; 不同细菌侵入及累及部位不同。
外观呈水样、蛋花样,粪便电解质含量 较低,呈酸性,大便镜检正常 最常累及部位有十二直肠、空肠、胃、回肠。
小儿常见类型肠炎 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
现状 病原 流行特征
1 2 3 4
小流行或散发,好发秋季,年龄6月-24月, 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临床特征
起病方式 腹泻特征 伴随症状 自然病程
发热、呕吐、呼吸道炎); 急(发热、呕吐、呼吸道炎);
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 细菌、寄生虫、真菌) 感染性腹泻 病毒 细菌 食饵性 功能性腹泻 药物性腹泻 酶缺陷性腹泻 内分泌性腹泻 免疫因素性腹泻
概 述
腹泻病是小儿中最常见疾病之一,是导 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和死亡的重 要原因。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 以说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 小儿腹泻病的好发年龄为6月-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