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七星一中的数学教师于淑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其性质也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得到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首先是学生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特征,八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归纳概念和性质时不够严密,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步步引导,处处设疑,通过学生主动交流,相互补充归纳,形成概念和定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寻求解题思路。

为了很好突破重、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变换,并进行推理论证。使学生由直观的视觉

认识提升为感性认识,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方面的性质,并会运用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

2、教学思考

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论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并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3.问题解决

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自主评价,促进学生勇于探索,积极交流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4.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了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设疑诱导法

著名数学家哈墨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对其有所认识;学生通过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知识,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所以对本节课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设疑诱导法。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借助学生自备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和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校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个环节: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通过自制模型,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记法、读法及其相关概念(对边、对角、对角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形象记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机械记忆概念。(备用补充:包括两重作用:一是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

活动二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性质

1、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小组讨论交流:在平行四边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哪些相等的角?你们是如何得到的?学生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实验操作、猜测,尽可能多地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中除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的其它特性。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思考,勇于尝试。如可以用刻度尺、量角器分别测出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再看看相对的边和角是否相等;可以用折叠的办法;可以通过平移两条对边,看它们是否重合,可以剪下对角,看是否重合等等。不论是直观测量还是其它的什么办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有学生提出用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式得到结果,教师应给予赞赏。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演示结论)

(预设:将两张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如图所示,把上面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绕中心(即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使它与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重合,具体做一做。)推理说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老师引导:要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我们最容易想到什么?(生答:全等三角形)怎样得到三角形?(生答: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就得到了两个三角形)】

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对其中一个三角形通过适当的变化(如平移、轴对称、旋转)能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具体做一做。

说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可得:

AD=BC,AB=CD,∠A=∠C.

∵∠1=∠2,∠3=∠4

∴∠1+∠3=∠2+∠4(等式的性质)

即:∠ADC=∠ABC.

所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注重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的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使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意识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讨论、反驳、纠正中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性质,形成对所得结论的理性认识。

利用2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去说明性质。开阔学生思维,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电脑演示说明过程)

设计意图:会从学生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容易想到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问题,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充分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

3.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例1 如图,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