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探讨两种不同方式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探讨两种不同方式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探讨两种不同方式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李绍臣;郑万超;卞晓慧;王桂艳;武知荣【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用超声引导定位和传统解剖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接收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42例患者.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定位,对照组使用传统解剖定位.对两组麻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6%,对照组为1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用超声引导定位的效果突出,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低.【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2【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超声引导定位;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观察【作者】李绍臣;郑万超;卞晓慧;王桂艳;武知荣【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常见麻醉方式。

以往使用的解剖定位需要多次穿刺,患者阻滞不全,并发症几率高[1]。

目前临床中广泛使用超声引导定位,定位准确[2]。

此次就我院接收的部分患者开展分析研究,对两种定位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42例患者。

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34.8±16.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34.2±15.9)岁。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发布时间:2021-04-08T15:31:25.52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期作者:李蕾[导读] 近年来研究表明,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李蕾四川省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新都 610500近年来研究表明,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肌间沟、腋路是主要的麻醉入路,通过穿刺神经根、注射局麻药物于神经根部位,传导阻滞臂丛神经干周围区域,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将麻醉区域逐渐扩大,与单独麻醉比较,更能缓解患者术中疼痛、提高手术效果。

经调查研究显示,传统麻醉方式以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主,以解剖学体表标志、穿刺过程中突破感为基点,定位麻醉点,实际使用时存有穿刺经验不足、穿刺时固定不稳、解剖结构变异及患者体型肥胖等因素,引起穿刺偏差、失误,引起穿刺针误入周围血管,对周围神经造成损害,引起气胸、呼吸抑制、雷纳氏综合征及麻药中毒等意外,甚至危及生命,未得到患者青睐、认可,临床应用受限,因此探寻经济、有效及可行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

本文提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如何?”这一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入室后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保持肩部放松,手臂自然贴放在身体两侧,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快速搭建静脉通道,通过传统解剖定位明确肌间沟穿刺点,采用穿刺针垂直穿入患者的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深度为4cm较适宜,稍微向着足侧推进,若有异感、触及横突,则不再继续,通过回抽的形式试探,若无回血,0.5%、30ml罗哌卡因(厂家:AstraZeneca AB,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105,规格10ml)注入肌间沟臂丛神经区域,注射时对穿刺针的方向、角度进行调整,避免对周围血管动脉造成不必要损害,且患者腋窝顶点处明确腋动脉位置,在其旁开0.3cm位置采用22G穿刺针穿刺,若存有突破感不再进针,回抽无回血后,在注射0.5%、30ml罗哌卡因,麻醉流程由一位麻醉经验较丰富的临床医师完成,术中若法还是能镇痛不全迹象,辅助镇静药物缓解,若使用镇静剂后仍疼痛难忍,则改为全麻手术,推动手术流程顺利进行。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

臂丛神经阻滞临床非常常用,现把我对臂丛神经阻滞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操作经验交流一下,希望对一些战友有帮助:臂丛神经阻滞【适应症】1、上肢的各种手术2、肩关节复位3、上肢和肩部的疼痛治疗【禁忌症】1、穿刺部位感染2、双侧上肢同时手术【解剖特点】臂丛神经是由C5-C8及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接受C4和T2脊神经部分前支的小分支,各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行走,形成上、中、下三干。

上干由C5-C6脊神经前支组成;C7脊神经单独构成中干;C8-T1脊神经构成下干。

三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缘穿出,伴随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

每个神经干再分为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的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

在腋窝各神经股又重新组合成支,三个后股在腋动脉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前股在腋动脉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为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

三束与腋动、静脉共同包裹于血管神经鞘内。

【肌间沟路阻滞部位定位】1、臂丛肌间沟路神经阻滞,采用三指定位法。

麻醉者左手食指置于胸骨上窝内,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内,食指沿胸锁乳突肌稍向外滑进入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之间的间隙,此间隙较窄浅,食指再向外滑进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内。

此间隙底部有一横行的条状肌即肩胛舌骨肌。

可以确定此间隙为臂丛肌间沟的穿刺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垂直进针针尖稍偏向对侧乳头。

2、确定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的方法是:手指沿沟下摸,直到锁骨上窝触得锁骨下动脉搏动,同时向沟内重压,病人诉手臂麻木或有易感,则定位无误。

3、第二步确定第六颈椎横突平面,一般第六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故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一般的习惯是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穿刺点在肩胛舌骨肌下方的肌间沟内,肘关节以上部位手术穿刺点在肩胛舌骨肌的上方肌间沟内。

4、关于易感:很多麻友都是穿刺时以寻找易感为给药标准的,我们这里除了我都是的。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在断指再植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在断指再植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因 1m+ 0 l生理 盐 水 2 m 配 制 。 0l
短 , 神 经 阻 滞 完 善 率 提 高 ( < . ) 10 . 少 了 并 发 症 的 出 现 . 于 单 纯 桡 P 00 。3 5 0% 减 优
P 00 ) 1 . 麻 醉 方 法 :麻 醉 前 3 2 0分 钟 均 肌 肉 组 正 中神 经 比 较无 差 异 (> .5 。 麻 醉 的肌 间沟 和腋 人 路 臂 丛 神 经 阻滞 。 组 4 注 射 咪 达 唑 仑 2 3 。进 人 手 术 室 后 连 效 果 : I 优 良 率 达 9 %。 Ⅱ组 优 良率 — mg 0 % Ⅲ组 优 良率 达 9 %。 Ⅱ组 均 6 I、 续 监 侧 血 压 、 率 、 搏 氧 饱 和 度 , 放 达 10 , 心 脉 开 器 频 率 为 1 z 初 始 电流 为 1 m 进 针 程 度 的 止血 带 反 应 。I 有 3例诉 胸 闷 , H, . A, 0 组 诱 导 出 相 应 肌 肉 收 缩 后 , 减 小 电 流 至 Ⅱ组穿 刺 过 程 中 有 2例 误 人 血 管 , Ⅲ组 03 05 .~ . mA后 仍 有 肌 肉颤 动 ,视 为 定 位 有 4例 误 人 血 管 。3组 均 未发 生 血 肿 、 气
浙 江创 伤 外 科 20 0 8年 1 O月第 1 第 5期 3卷
Z J J T ama cO tbr 0 8,o. , o5 H ru t , co e 0 V 1 3 N . i 2 1

4 53 ・

经验交流 ・
三种臂丛神经 阻滞方法在断指再植手术 中 麻 醉效果 的 比较
李世 文 王忠岳 李清 平
断 指 再 植 手 术 往 往 手 术 时 间 较 长 , 率 , 醉 效 果 分 为 : ( 全 无 痛 ) 良( 麻 优 完 , 轻 指 标 .保证 了 针 尖 定 位 在 某 一 根 神 经 的

关于臂从神经阻滞效果的分析

关于臂从神经阻滞效果的分析

所有数据 均采用 均数 ± 准差 ( 标 ±S , )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团体 t 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为 了 比较 两 种 阻滞 方法 的效 果 , 们 观 察 了 上 肢 各 部 位 我 痛 觉 消 失 的时 间并 进行 了统 计 学 处 理 ( 1 。 表 )
个单一的腔 , 在鞘 里 还 有 很 多 结 缔 组 织 的 膈 , 而 把 神 经 从
参 考 文 献
[ ] 林治谨 . 1 临床麻醉学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 M] 天津 : 天津科技
出 版社 ,92:8 19 11—15 8.
表 1 两种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上肢 各部位痛觉消失 的 时 间 ( i) mn 比较
从表 1 可见疼痛消失时间 , 在肩 部、 前臂外 侧、 的桡侧 手
2 结 果
根据手术 的部 位选 择 阻滞 的入路 , 以大大 提高 阻滞 的效 可
果 。例如肩部 、 上臂 及前 臂外侧 手术最好 选择 肌间沟法 。
效 果 不 全 的 另 一 因 素 是 注 入 的药 液 是 否 能 与 神 经 分 支 密 切
接触 。经多年经验我们如果过分相信过鞘感 、 异感或针 头摆 动, 把局麻 药注在这 一点上 , 不再向周围浸润 , 常发生作用不 全 。因为臂丛神经有很多分支 , 臂丛外边 的筋膜鞘也并非是
分支隔开所以如果将 局麻 药注 到一 点上 , 就有可 能造成有的
神经分支周 围有药 , 的神经周 围没药 , 有 不能与麻 药密 切接 触的当然发挥作用慢或作用不全 _ 。我体会 要想提高效果 , 3 穿刺 时过鞘感 、 异感 及针 头摆动 只能作 为参考 , 醉者必 须 麻 非 常熟悉臂丛神经的局部解剖 , 把局麻 药真正注射到各神 经 分支周 围。如臂丛在腋窝与腋动 脉并 行 , 神经在腋动脉 的 桡 后方 , 位置较深 , 尺神经在腋 动脉 内下方 , 置较浅操作时必 位 须把药注到相应的部位 , 使每一神经分支均能与麻 药密切接 触 , 可取得理想效果 。 方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12-04T13:57:30.9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2期作者:刘喆[导读] 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最适宜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途径。

肌间沟可同时阻滞臂神经丛和颈神经丛。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摘要】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肩部和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术中无痛,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

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安全简单,有效,适合于肩部和上肢部手术中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73-01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最适宜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途径。

肌间沟可同时阻滞臂神经丛和颈神经丛,对于上肢制动或活动受限的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受影响[1]。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广泛,简单经济,应用麻醉药量小,可有效对肩部和上肢手术达到麻醉效果。

现对我院收治的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30例,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部、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41.5±2.5岁;体重40~90kg,平均60.5±2.5kg。

手术部位:右侧16例,左侧14例。

1.2 方法患者仰卧,颈中立位,头偏向对侧约30°。

嘱患者抬头拉紧胸锁乳突肌,触及其后缘,然后手指向后外侧滑动,可触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的前斜角肌和后侧的中斜角肌,其间即为肌间沟穿刺点,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C6)。

在此水平,颈外静脉穿过肌间沟,可辅助定位。

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蒋平军;宋宝华【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自100 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两点法组和一点法组各50 例,分别行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点法组1 级患者43 例,占86%,2 级患者4 例,占8%,3 级患者3 例,占6%,4 级患者0 例,而一点法组为1 级患者26 例,占52%,2 级患者10 例,占20%,3 级患者13 例,占26%,4 级患者1 例,占2%,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能满足手术的需要,术者和患者满意程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2(010)016【总页数】1页(P93-93)【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作者】蒋平军;宋宝华【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芳草湖医院功能科,新疆,昌吉,831208;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麻醉已经深入人心,上肢手术中最为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之一就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方法与入路较多。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麻药已经广泛用于区域阻滞麻醉[1],本文针对麻醉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分析,主要是采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5岁~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岁,体质量42~75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4.7kg,手术时间45min~300min之间,平均时间176min,ASAI或是II级,以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种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两点法组和一点法组各50例,分别行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点法即为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为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在腋路或是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以上两组进行效果比较与分析[2]。

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

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
浙江创伤外科 2 1 0 2年 6月 第 1 7卷 第 3 期
Z J J Tamai。 n 0 2 V 1 7. - H ru t J e2 1 . o. N03 cu 1

经验交流 ・
不 同臂丛 神经 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 的效果评价
黄任 水
【 摘要 】 目的
周建 辉 陈仁 云 李 刚
心、 、 肝 肾等 均 未 见 异 常 。 无 高 血 压 、 均 糖 1 观 察 指 标 : _ 3 以止 血 带 下 及 以远 部 位 意 义 ( > . )说 明 3组 患 者 的 一 般 资 P 00 , 5
尿病等疾病 。 疼 痛 不 适 ( 灼 痛 、 挛 痛 、 木 感 、 重 料 在 统 计 学 上 齐 同 ,具 有 可 比性 。见 表 烧 痉 麻 沉
表 1 三 组 患者 一般 资 料 及 手 术 时 间 比较
量 内 收 , 分 暴 露 患 侧 颈 部 , 作 者 常 规 ( 钟 ) 充 操 分 、止 血
带 反 应 程 度 及
作 者 单 位 :12 0 平 湖 浙 江 省 平 湖 市 术 中需 辅 助 静 340
中 医 院
脉 麻 醉 的 例
1。
1 . 麻 醉 方 法 :人 室 后 常 规 监 测 血 压 、 感 ) 为 评 价 止 血 带 反应 的 标 准 。 录 3 2 作 记
呼吸 、 率 、 氧饱 和度等生命 体征 , 心 血 开 组 止 血 带 反 应
放静脉输液通道 。 常规 面 罩 吸 氧 。 验 A 例数 、止 血 带 试 组 : 者 去 枕 仰 卧 , 转 向 对 侧 , 者 尽 反 应 发 生 时 间 患 头 患
【 关键词 】 肌间沟 ; 腋路 ; 止血带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