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向权力挑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否则,受众的偏激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也就是说,只有权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是监督, 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满足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后续报道,

不敢监督到底。这种不痛不痒的“小打小闹”, 将受众长期淹没于表层的监督之中, 养成了对各种事情的见怪不怪、“沉默”和“麻醉”状, 从而消解了舆论监督的压力和合力,也使舆论监督的环境更为糟糕。

二、正确运用新闻舆论监督工具

充分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和负面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才能把握规律, 讲究方法, 收到应有的正确引导和实施监督的效果。要主动出击, 敢于监督。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各级媒体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在重大的事件面前, 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面前, 一些媒体常常缺乏快速高效的舆论监督。其中不排除少数领导对舆论监督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认为媒体介入会将事态扩大化等, 所以便刻意盖着捂着。但也有新闻媒体不敢承担社会责任、仗义执言等原因。而敢不敢仗义执言, 正是检验媒体和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砝码。要善于监督, 稳妥监督。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 促进团结、稳定与发展。因此, 开展新闻监督, 不仅要敢于监督, 还要善于监督、稳妥监督。一要讲政治、讲大局。舆论监督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展开。不能用新闻曝光的方式给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出难题, 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激化社会矛盾, 给党和政府添乱帮倒忙。二是选题要有典型性。邓小平同志说过: “报纸搞批评, 要抓准典型。”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和带倾向性的问题展开监督, 以更好地扩大受众的教育面和启迪面。选题不准、典型代表面狭窄, 监督的作用就很难放大。三是要把握好尺度。这个“度”, 不仅指采访要客观、全面、准确、公正, 而且还指要把握好发稿的时机与数量, 把握好稿件语言的口气和态度, 要尽量能使被批评者易于接受, 心服口服, 促进问题的解决。

要形成全社会的监督合力。舆论监督要终结本地监督“失语”现象, 要让受众对舆论监督不再“沉默”和“麻醉”, 既要靠媒体自身的努力, 也要靠权力机构、民众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 形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宽松环境。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仅在2002年, 就有41起报道的事件被纳入了国务院督察反馈机制, 从而使得事件在政府关注后得以迅速调查和查处。山东《莱芜日报》开辟的《新闻热线》, 近5年来接听群众来电3万多条, 很好地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监督参与作用, 形成了反映者、编者、读者以及有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 《莱芜日报》还十分重视由执法部门提供的监督线索, 注重与执法部门联动, 在调查与取证上相互配合, 协同作战, 使得监督既有权威性, 又有公证性和执行力, 可有更好的效果。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提升和形象

塑造新闻工作者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监督他人的同时自身更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应当看到, 我们的新闻队伍总体上是好的, 但是,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影响了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形象。众所周知, 山西繁峙“6·22”特大矿难事故报道中, 包括中央和地方报社的10多名记者集体“中招”, 接受了矿主的钱财, 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 丧失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 严重败坏了我党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形象。而2007年, “纸馅包子”事件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大讨论。这些事件表明: 缺乏监督的媒体也会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 导致舆论监督走偏方向。因此, 媒体在担负舆论监督的同时, 自身也不能游离于社会监督之外。同时, 开展舆论监督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工作, 对新闻工作者来讲,提高自身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也是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恪守职责, 廉洁自律。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善于从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全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不怕打击报复,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同时, 又要掌握宣传艺术, 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 实事求是, 以理服人。要运用好手中的笔, 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 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