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ynopsi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目录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功能 (1)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1)

(二)舆论监督的功能 (2)

二、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分析 (3)

(一)我国舆论监督现状 (3)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 (4)

三、完善舆论监督的建议 (5)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8)

序言

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功能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形成的。对我国的监督体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简要归纳:

执政党监督。它包括三个层次:党内监督,即党内上下级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人大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他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司法监督。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审判监督,即人民法院对本系统内部审判工作的监督和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二是检察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对本系统内部工作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狱、劳改机关的监督。

行政监督。行政监督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体系。狭义特指内部体系,内容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监督。我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也是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社会监督。这是由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人民代表、信访部门或直接

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介、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其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但是,其实质仍然是人民的监督。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机构有报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法发展。舆论监督对社会发展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检测作用。舆论监督能够不断地向社会及公众提供新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密切注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动向。舆论监督对社会的监视还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监视,不断跟踪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关注和评价这一进程,为社会发展进程的良性发展扮演守望者角色。

(2)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舆论监督可以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组合,充当社会的“传声筒”和“排气阀”,传达呼声,宣泄积郁,满足愿望,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3)舆论监督具有控制功能。舆论监督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法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舆论监督为社会成员提供符合社会目标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调节人际关系,指导和制约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

(4)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舆论监督所代表的是多数人的意志。这种权利在进行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的时候,以新闻舆论的形式出现,其监督的领域广、反应迅速、参与公众多、影响效果大。

(5)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积极主动地介入监督领域,许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首先是以舆论监督形式表现出来的。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总是严密跟踪监督目标与对象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

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平衡。

二、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分析

(一)我国舆论监督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具体表现在: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舆论监督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于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关于新闻工作专门讲话时,提出媒体应当“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一时成为两会内外的焦点话题。同年8月,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党和政府的支持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坚强后盾。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决定舆论监督的运行状况以及作用的发挥。近年来,人民群众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勇于开展舆论监督的事例纷纷涌现,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公民记者正在逐步超越专业记者。2011年7月23日,网民微博直播温州动车事故比新闻早了两个小时,从事故发生到现场,直至寻人、遇难名单等,微博成了此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最快最全民的平台,普通公民随时随地成为“公民报道者”。

新闻媒体日益成熟。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不仅注重扮演“党的喉舌”,更注重扮演“人民的喉舌”,力争做个体公民利益的维护者。比如,《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新京报》对“嘉禾拆迁案”的报道,都是以相关部门人员得到处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而告终。此外,新闻媒体创新了多种舆论监督形式,使普通群众更愿意参加,更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这类舆论监督节目在中央和地方纷纷涌现,比如,《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看到就说》栏目,山东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均在不同程度的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其形式更新颖,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更高。

网络监督提供契机。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舆论监督的发展提供契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尤其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些年来,网络监督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2008年天价烟事件、瓮安事件;2009年躲猫猫事件、罗彩霞案以及2010年的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还有2011年的宋江明事件、郭美美事件,2012年成为治理环境污染“代名词”的“PM2.5”更是受到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网友的普遍关注。网络舆论监督更广泛,更迅速,触角更敏锐,正逐步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来说,舆论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不强。从舆论监督的定义不难看出,舆论监督的实施主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完善探析李郁要依靠两大主体,即公众和媒体。公众作为舆论监督最主要的主体,是舆论话题的发现者与提供者,同时公众需要通过媒体实现舆论监督。首先,在我国,公众的监督意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在瑞典,"民主、自由、平等、团结"作为国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舆论监督也不例外。民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平等则意味着被监督者不论其职位高低、社会地位高低,都被置于监督的范围。从总体上讲,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准的限制,全民整体素质不高,人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公众的着眼点在于"独善其身"而不是"兼济天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和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对除此之外的事,往往持冷漠态度。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舆论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其次,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监督的途径,其本身也是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舆论监督的中坚力量,媒体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监督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现有媒体工作者中存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还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阻碍等。

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任何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机制,要顺利地实现其功能,都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作保证,舆论监督也不例外。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体系,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新闻侵权应担负的责任、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国家信息的安全以及新闻诉讼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现有的法律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且各个地方规定不一。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且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环境,使得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至公众和媒体的。

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舆论监督之所以不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与政府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舆论监督要想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首先要有独立的财权,其次是经营权和用人权的独立。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主编威廉汉密尔顿曾经说过:"报纸是种私人企业,社会既然没有给它任何特权,它对于社会也没有任何义务。"只有舆论监督主体的独立,才能实现舆论监督的独立。

三、完善舆论监督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另外从我国舆论监督的现行管理体制来看,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事业单位从所有权上看,党和政府是新闻媒体的出资人,从管理体制上看,党和政府是新闻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所以舆论监督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宪法的要求又是现行管理体制的要求。

加强和完善党对舆论监督的领导。党对舆论监督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而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行政和技术领导。对于舆论监督的具体事务应该由新闻媒体自主确定,由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调整。

(二)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当中,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产生诸多矛盾。尽管司法公正需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通过对司法程序的监控和积极介入,可以有效地遏制司法腐败。然而假如监督过度,超越媒体职权范围,利用媒介资源,想当然地报道案件,甚至借助公共舆论的力量来影响司法判决,就可能变成“媒介审判”。

例如,在南京彭宇案中,由于媒介过度强调“救人反被诬撞人”、道德滑坡等论调,把彭宇塑造成为一个救人的英雄,使得公众忽略了彭宇确实撞人这个事实,对司法机关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另外,舆论监督要求内容新颖灵活,这也会与司法独立的严肃性产生矛盾。除此之外,舆论监督代表的是民意而司法审判的结果并非完全与民意一致。所以,调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赋予新闻媒体自由采访和报道的权力,同时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要求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另一方面又要赋予法院防止舆论过度监督的防御性手段,如回避制度、异地审理等。

(三)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

舆论监督需要理性支持,需要法律的保障,离开法律的保护,舆论监督自身就会遭到破坏,没有法律的监督,舆论监督就会成为脱缰的烈马,可能危害到公民的权益。目前,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还处在初级阶段,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舆论监督活动特别需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权利得到保障,既能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活动,又尽可能避免监督失范,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要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保护力度,提供积极有效地支持,对妨碍、侵犯媒体正当舆论监督权利者,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另一方面,规范媒体自身对舆论监督。

(四)不断优化舆论监督的氛围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媒体及公众,而公众应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公众要进行舆论监督,除了自身自觉参与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是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的。随着舆论监督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的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机构会更加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监督权力机关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改“堵”为“疏”,自觉地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坚守新闻报道基本原则,提高媒体自身素养。

记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成效,影响着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媒体提高职业素养是改善媒体舆论监督困境的一个重要方法。新闻媒体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遵循“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基本准则,确保报道的真实可信。不断加强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以及所报道领域的相关知识等,跟上知识更新的要求,学习科学表述报道内容,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及时学习掌握,把握好媒体舆论监督的导向。建立严格的稿件检查把关制度,哪些需要曝光批评、哪些需要进一步核实、查清新闻来源、哪些需要预先评估效果,制订预案,逐级审查把关等。公布监督电话,邀请社外监督员和社会公众对媒体进行监督。

(六)正确引导公民舆论监督。

普通公民已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但是普通公民的自发性,随意性强,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匿名性监督的大环境下,舆论监督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公民舆论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素质,使公民自觉自律。另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论监督查处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恶意举报等违法行为要严加查处,子虚乌有的事件要及时予以澄清。

四、结语

当然,舆论监督的开展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譬如群众和政府。舆论监督的执行也需要更多的推广。它的效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宣传和被接受。在我国,舆论监督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加强对舆论监督的宣传,展现其特有的优越性,舆论监督也将会被更广泛的接受和使用,辅助人民做好监督。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期刊)

[1] 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新闻记者》,2004年第五期。

[2] 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

[3] 余艳青,《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尚须改进制度安排》,《新闻记者》,2004年第十一期。

[4] 邓科,祝明,《需要有一部法来保护记者》,载《中华新闻报》,2000年3月8号

[5] 秦明瑛,《给新闻报道注入人文关怀》,《新闻记者》,2004年第五期。

[6] 吴丹红.“媒体审判”是司法大忌[N].环球时报,2012月17日。

[7] 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新闻记者》,2004年第五期。

2.专著

[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 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期。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什么是舆情?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目前互联网的广泛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网民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企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形成较大威胁。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提升企业舆情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地。 实时:获得信息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 全面: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又因信息量大,致使很多重要信息可能被忽略。 准确: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目前舆情监测的困难很多,首先是手工监测的局限性。安排固定人手,24小时值班,不间断地浏览目标站点,并搜索目标关键词。这种手工监测的方式,是最初级的舆情监测方

电大监督学综合测试五

综合练习五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监督2.特约监督员制度3.社团监督 4. 公民监督 5. 舆论监督 6.信访7.网络舆论监督8. 政府道德署9. 美国独立检察官 10. 行政交谈11. 国民请求监察制度 二、填空题 1、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监督、舆论监督。 2. 舆论是()思想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3. 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及时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一种社会监督。 4. 我国的信访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参与类、求决类和()类。 5. 举报是指公民、()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当面举报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6.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国家机关陈述、申辩理由,并提出改正、撤销该行为或者赔偿损害的请求。 7.()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关国家机关告发和揭露。 8.《经合组织反对国际商务交易中贿赂外国公共官员公约》是()国家之间签署的第一个全球性关于反腐败的公约,被认为是消除国际行贿的一个重大举措。 9.()是世界上第一部多边反腐败条约,对预防贪污腐败行为规定得十分详细。 10.()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绳 11.()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以反腐败为目的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12.瑞典的专职监察机关设在议会,监督官称为()。 13.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一般从具有杰出法律知识和秉性正直、社会威望较高的无党派人士中选出,只有()有权罢免监察专员。 14. 德国联邦议院不但有立法权和重大决策的审批权,还有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的职能。 15.德国腐败案件清理中心的检察官们在调查案件时,首先考虑挽回(),再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者。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但也存在着错位、越位、失位、失度等现象和问题,面临着监督难的困境。本文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入手,分析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制建设、创新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负面报道正面宣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错位、越位、失语、失度等现象和问题。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化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凸现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 一、正确认识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一段时期以来,个别人头脑中把“舆论监督”同“负面报道”画上等号,一听到有媒体来开展舆论监督,就“如临大敌”,不愿意也不敢正确面

对、坦然接待。其实把揭露问题、帮助改进工作的舆论监督简单地视作负面报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是为了督促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负面报道,只是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并不关心问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甚至不惜夸大其词、罔顾事实,更有甚者,是想抹黑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以至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伤害更多群体的权益。 我们首先应当正确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开展积极向上、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抛弃消极的、破坏性的负面报道。 2.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曝光问题重在批评,而正面宣传报道成绩重在表扬,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二者都要体现一个目的,就是团结稳定鼓劲,都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动工作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开题报告】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向权力挑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否则,受众的偏激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也就是说,只有权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是监督, 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满足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后续报道,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切实发挥媒体引导能力 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切实发挥媒体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冯淑珍(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 【摘要】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由于它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上言论发表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许多虚假信息,负面舆论肆意传播,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关键词】媒体引导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11-013-02 一、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现状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是指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但是,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是由网友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而且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 二、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 网络传播的社会舆情基本上可当下生成、当下传播,具有相当的即时性,传播速度也相当迅疾,这是传统舆情传播不可比拟的。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意见表达形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使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公共领域。公众可通过网络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言论、交流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 2.网络舆论传播范围广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

目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 (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 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 (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 (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作为现代化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型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其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方法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实现的。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广 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传统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具体表现有:(1)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价廉易得,平台广阔畅通,甚至是用之不竭的。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保障。(2)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是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个人和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能进行监督。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网民们可随意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批评、讨论和建议,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意表达的新通道。 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更高 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效率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非常快捷和便利。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还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现社会网络舆论监督的这个平台已经不仅仅限于民间自发创建的网站,其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网站设立的评论性栏目。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摘要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而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意义问题出路 过去的2008年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从“许霆案”、“华南虎事件”落幕,再到“封口费”事件、“天价烟”事件等等,网络舆论监督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年”,①并且这种发展势头与热情至今不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②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平台。网民大多通过新闻跟帖、BBS论坛发贴或跟帖、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迅速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应是民主进步的充分体现,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观点,并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受到关注。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使得社会舆论监督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1. 社会舆论监督范围更广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其技术手段及制度的限制,“把关人”有着显著的地位优势,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广泛报道,只有重大的、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领域。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任何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 社会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 之前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公费消费票据被公开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强势推动下,两市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惩处了相关人员。 “考察门”事件显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秩序正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愈发成熟。此外,草根监督是独立于纪委、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的监督秩序之外的社会舆论监督方式。它能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起攻击,也显示出了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3. 社会舆论监督方式更多元 社会舆论的监督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媒体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的借助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来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社会舆论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也放大了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舆论并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标志着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4. 社会舆论监督更具时效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受双方发布的信息得以即时传播,增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发生得以迅速传播。其次,由于公众具有主动性,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以及话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具有共同关注点和兴趣偏好的广大网民,为形成社会舆论创造了条件,缩短社会舆论的发酵时间,从而加速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5. 社会舆论监督权更受重视 社会舆论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推动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党和政府也日益重视民众的呼声和意见,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设立了发言人、留言板等管理机制,以便及时回应网友反映的各类问题。

舆论监督的案例分析

舆论监督的案例分析 从舆论监督分析“老酸奶”事件 新闻简介:2012年4月9日上午11时,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发微博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朱文强也在微博上爆料:其实这才是今年3?15晚会的重头,可惜片子没播。媒体人微博网名“落魄书生周筱赟”对此称:“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两条微博很快被转发十余万次。很多网友将质疑的焦点指向这些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明胶,怀疑有黑心商户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而工业明胶正是用破烂皮革等垃圾“熬”出来的。 分析:喝老酸奶=啃破皮鞋,经过微博的广泛转载。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微博平台的舆论监督曝光出食品安全事故。在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相继爆料,“尚品翡翠2011”表示,食用明胶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冰激凌、酸奶、软糖、奶糖、火腿肠、酱油等都有。食用和药用的明胶太少了,所以,很多是工业明胶来代替的。有人说吃三碗“橡皮筋”米粉,等于吃一个塑料袋。也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称:不少老酸奶和果冻是用工业明胶制造的,且称“打个比方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一传言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而在此同时各个新闻媒体 也相继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而有关部门也对事件报以高度重视的态度,事实真相最后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下逐渐浮出了水面。以上的事例证明了:网络传播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网络伴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深深渗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除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近年来,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