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1.1 民间故事的定义1.2 民间故事的特点1.3 民间故事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与分布2.1 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2.2 中国民间故事的分布特点2.3 代表性民间故事简介第三章:民间故事阅读策略与方法3.1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3.2 抓住故事情节与主题3.3 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第四章: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元素4.1 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4.2 民间故事中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4.3 民间故事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第五章:民间故事与现代生活的联系5.1 民间故事对现代生活的启示5.2 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5.3 民间故事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第六章:经典中国民间故事解析6.1 《白蛇传》的故事背景与主题分析6.2 《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意义6.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与艺术特色第七章: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塑造7.1 民间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类型7.2 角色塑造的方法与技巧7.3 分析典型角色的性格特点与作用第八章:民间故事的情节构造与叙事技巧8.1 民间故事情节构造的基本模式8.2 叙事技巧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8.3 分析优秀民间故事的情节设计与叙事特点第九章:民间故事中的象征与隐喻9.1 民间故事中的象征手法9.2 民间故事中的隐喻与寓意9.3 解读民间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第十章: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创新10.1 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与书面记录10.2 现代媒体与民间故事的传播10.3 民间故事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创新运用第十一章:地域特色与民间故事11.1 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特色11.2 地域文化对民间故事的影响11.3 举例分析地域特色民间故事第十二章:民间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意义12.2 民间故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12.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故事举例第十三章: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联13.1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联系与区别13.2 民间故事与民间歌谣、谚语的关系13.3 民间故事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与借鉴第十四章: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与应用14.1 民间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14.2 民间故事教学策略与方法14.3 民间故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五章:阅读拓展与活动设计15.1 推荐阅读的民间故事书籍与资源15.2 民间故事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设计15.3 民间故事创意写作与表演活动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围绕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展开,涵盖了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分类与分布、阅读策略与方法、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经典故事解析、角色塑造、情节构造与叙事技巧、象征与隐喻、传承与创新、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联、教育价值与应用以及阅读拓展与活动设计等多个方面。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1.1 讲解民间故事的定义:民间故事是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具有民间性、口头性、传承性等特点。
1.2 分析民间故事的特点:口头传承、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富含寓意等。
1.3 介绍民间故事的分类: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传统节日故事、民间笑话等。
第二章: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2.1 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民间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解释自然现象、生产活动、社会制度等,创造了各种故事。
2.2 介绍民间故事的发展:民间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传承,形成了丰富的故事体系。
2.3 分析民间故事与历史、文化、民俗的关系:民间故事反映了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民间故事的重要价值3.1 讲解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3.2 分析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3 介绍民间故事的娱乐价值:民间故事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
第四章:民间故事的阅读方法4.1 讲解整体阅读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的内容、结构、风格等。
4.2 介绍细节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中的细节,体会故事的魅力。
4.3 分析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民间故事之间的异同,提高阅读效果。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教学设计5.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5.2 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进行讲解、分析、讨论等。
5.3 制定教学策略:采用讲述、讨论、表演、创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第六章:民间故事的选择与处理6.1 讲解选择民间故事的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民间故事。
6.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阅读的民间故事类型。
6.3 介绍如何处理民间故事文本:对文本进行梳理、简化、改编等,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
《百鸟朝凤》课件

《百鸟朝凤》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七章《民间故事》中的《百鸟朝凤》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百鸟朝凤》的故事背景、主要内容、寓意以及它在民间故事中的地位;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及表现;探讨《百鸟朝凤》所反映的民间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鸟朝凤》的故事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故事角色和情节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通过对《百鸟朝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百鸟朝凤》中的角色特点,理解其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音频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百鸟朝凤》动画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介绍《百鸟朝凤》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3. 分析角色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分析每个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及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事中的其他角色。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百鸟朝凤》2. 主要内容:故事背景角色特点寓意民间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百鸟朝凤》的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中你最喜欢的角色,并说明原因。
2. 答案:故事情节:略。
角色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百鸟朝凤》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民间文化,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民间故事,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百鸟朝凤》中的角色特点,理解其寓意。
2.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
民间故事短篇(精选10篇)

民间故事短篇(精选10篇)1.民间故事短篇篇一白蛇传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条小白蛇被捕,快要被杀死的时候一个小牧童救了他,白蛇发誓要报答自己的恩情,在千年之后白蛇化成人形取名白素贞,寻找救命恩人的途中结识了小青蛇青青,两人结为主仆关系。
在西湖的断桥上遇到了许仙,白素贞知道这就是自己前世的救命恩人,利用法力帮助自己投入了许仙的怀抱。
在二人结婚之后,白素贞屡次施法帮助许仙,还开了一间药铺,白素贞肚子里也怀上了许仙的骨肉,这时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找到了许仙,并告诉许仙这二人为蛇妖所化,许仙半信半疑,在清明节时让白素贞喝下了雄黄酒,喝下雄黄酒之后白素贞现出了原型,许仙直接被吓死。
白素贞前去天庭偷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把许仙骗去了金山寺,并与前来救人的白素贞展开了战斗,水漫金山寺也由此来。
后来因为偷取仙草触犯了天条,白素贞生下孩子后被法海关进了雷峰塔,永不见天日。
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后考中了状元,前去雷峰塔祭奠母亲,将白素贞救了出来,一家人最终得以团聚。
2.民间故事短篇篇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我国西晋时期有一女子祝英台,她非常喜欢读书,梦想是外出求学,但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办法祝英台就用了女扮男装的方法,求学途中遇到了同为背井离乡外出学习的男子梁山伯,两人相见恨晚,意气相投,就在一草桥上结拜为兄弟,两人一同到了书院就读。
读书期间,白天两人如影随形、寸步不离,晚上就同枕共眠,一读就是三年,祝英台在朝夕相处中爱上了梁山伯。
这三年,祝英台从没当着梁山伯的面解下衣裳,而他却一点也没有怀疑,直到英台接到家里的书信,要她速速返回,临走前,两人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在英台的暗示下,梁山伯才发觉其是一女子。
之后,梁山伯前去祝家提前,不料英台已经许配给了马家,痛不欲生的梁山伯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被葬在了两人约定过的南山。
祝英台假装同意了马家的婚事,并要求迎亲队伍必须经过南山,在路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下车趴在上面悲恸欲绝,突然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墓碑裂开了一道口子,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之后墓碑合上,雨过天晴之后,墓碑里飞出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化。
第七章 民间故事 (2)

(三)、民间童话的基本特征
1、着重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理想 追求。童话中的主人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
通劳动者如农民、猎人、渔夫等,表现了劳动 人民日常的艰难生活。随之故事的发展,由于 他们的勤劳善良或经过他们的勇敢追求,获得 了美满幸福,表现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2、幻想性和象征性。幻想性主要体现在:
它以短小的生活片断,采取讽喻的方法来表明 一个哲理或寄托某种训诫的含义,从而启发人 们的智慧和思考。
2、民间寓言的思想内容 (1)总结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经验 教训和知识积累。 (2)反映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 (3)表现古代人民认识事物的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的辩证法
3、民间寓言的分类: 就主体而言,有哲理性寓言和道德 性寓言。按照角色可以分为:动物 寓言和人物寓言。一般采用后者分 类。
6、新民间故事
特点是:鲜明的时代性;好的新故事做到了新、 奇、巧;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例如《大祥和 二祥》。 审美取向预测:(1)新故事是传统的,但又要区 别于传统。(2)新故事是时代的又要超越时代。 (3)要向多型、多味、多色发展。型,样式体裁。 味,内容反映丰富多彩的当前生活。色,表现手 法多种多样。
第七章
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
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流传在群众中与民间韵文 相对的民间散文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 事等体裁。
狭义的民间故事专指与神话、传说并列 的一种现实性较强的富有幻想色彩的散 文叙事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
AT分类法(阿尔奈、汤普森编制的故事类型索引)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型式》 爱德华1937年《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 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 引》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台湾学者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说明:局部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阔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阔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局部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开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开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开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如此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民间故事情节和角色让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技巧来讲述民间故事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讲述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能力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口语交际2.2 教学话题:民间故事2.3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讲述的故事让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技巧来讲述民间故事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分享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民间故事,引起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所在3.2 教学活动一:听故事给学生播放一段民间故事的录音或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听完故事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3.3 教学活动二: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表情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并邀请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故事讲述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并填写自我评价表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故事讲述能力,并填写同伴评价表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故事讲述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民间故事的录音或视频角色扮演的剧本和角色分配表自我评价表和同伴评价表5.2 教学设备:计算机和投影仪录音机或音响设备表演舞台和道具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延伸活动一:民间故事分享会邀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鼓励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来讲述故事,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6.2 延伸活动二:民间故事创意改编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民间故事,并进行创意改编学生可以改变故事的情节、角色或结局,并将其写成剧本或绘制成漫画第七章:教学反馈7.1 学生反馈: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邀请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7.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并填写教学反馈表,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第八章:教学计划调整8.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8.2 教学计划更新:定期更新教学计划,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热点话题,引入新的民间故事和教学活动第十章:教学参考资源10.1 民间故事书籍推荐: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民间故事书籍,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文化素养10.2 在线资源:提供一些在线的民间故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10.3 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论文、教案示例和相关研究,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口语交际和民间故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特点和魅力,理解民间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讲述民间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故事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
2.2 教学重点分析民间故事的情节、角色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
2.3 教学难点如何将民间故事生动、有趣地讲述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选定的民间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准备讲述。
3.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民间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课堂讲解分析选定民间故事的情节、角色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民间故事,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3.5 讲述练习邀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所喜欢的民间故事,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2 讲述能力评价学生在讲述民间故事时的语言表达、情感把握和互动交流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喜欢的民间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讲述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2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民间故事比赛、传统文化活动等,促进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5.3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民间故事学习,共同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民间故事教材,如《中国民间故事》、《世界民间故事精选》等。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一、故事的界定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
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
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
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
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
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
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一)动物故事(1-299号)(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三)笑话(1200-1999)(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料,更为完善和全面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有待问世。
三、故事的类别目前,我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一种简要分类方法是将故事划分为四个大的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1、幻想故事幻想故事又称为“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
这类故事以丰富的想象以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
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魔法故事。
也叫变形故事。
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
故事中的神魔仙怪常幻化成各种形象,直接参与人类的生活。
比较典型的形象有: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女、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等。
(2)宝物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宝物既有万能型的,如聚宝盆、宝葫芦、神笔之类;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用具,如百鸟羽衣、使人听懂鸟语的石头、煮沸大海的鸟蛋、劈开宝山的斧头、作为开山钥匙的黄瓜、赶山填海的神鞭、龙蛇起舞的芦笙等。
这些物件多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3)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制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
如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兔子豁嘴,乌鸦借羽毛,狐狸偷篮子等。
2、生活故事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我国流传较广的生活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1)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如《路遥知马力》、《五湖四海皆兄弟》等交友故事,《断手姑娘》、《丑媳妇》、《洞房认义女》等家庭伦理故事。
(2)奇巧婚姻故事。
这是围绕婚姻的缔结而发生的种种离奇故事,反映了我国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仪礼的深切关注。
比较典型的如《憨子寻女婿》、《借女出格》、《姐妹易嫁》、《丢媳妇》、《卖寡妇》等。
(3)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这类故事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
如《谎张三》、《长工约》、《杜老幺》等。
(4)巧女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
典型的有:《巧媳妇》、《灵媳妇》、《巧女》等。
(5)呆女婿故事。
又称“傻姑爷”故事。
这类故事与巧女故事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巧一呆,相映成趣。
主要有三种:一是主人公呆头呆脑,在生活中吃尽苦头;二是傻姑爷学话型;三是“三姑爷拜寿”型。
(6)机智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是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据统计,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阿凡提(维吾尔族)的故事。
生活故事中,还有一些类别的故事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勤俭节约故事、生产生活经验故事、工匠故事、爱情故事等,这里不一一叙述。
3、民间寓言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民间寓言篇幅短小,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或场面,人物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以及动植物的某些习性特点等构成故事,达到寓意言理的目的。
寓言刻画形象粗略,叙述语言简括,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表达出寓意。
从体裁看,民间寓言最初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的。
随着从狩猎到农耕的社会生产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民间文学中对动物的表现的侧重点,也由动物形态、习性特征乃至崇拜转到了表现人事方面,从而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带有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即寓言。
这样动物故事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的面貌流传。
有无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和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
当时,中国的寓言艺术已臻于成熟,成为诸子百家广泛使用的说理论争的工具。
先秦诸子中记载了许多寓言,比较著名的有《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庖丁解牛》、《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攘鸡》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中的寓言虽然源于民间,但受到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
《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被认为较好地保存了民间创作的特点:浅显易懂、含义深刻。
4、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智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露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我国笑话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揭露与嘲讽笑话。
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如《五大天地》、《太太属牛》、《有天无日》、《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烂盘盒》等。
(2)讽刺与幽默笑话。
这类笑话是民众对自身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与自我批判的笑话,也称劝诫笑话。
这类笑话主要指向不良社会现象及人的行为,如迷信、蛮横、愚蠢、自私、吝啬、虚荣、懒惰、粗心、鲁莽、吹嘘炫耀、自作聪明、不懂装懂等。
这类笑话讽刺的目的主要是促使人们自省,实现人格品质的升华和净化。
第二节民间故事的特征一、内容特征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
一般说来,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其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与思想内容均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
总体而言,故事中幻想的成分逐渐减少,现实生活的楔入越来越多,社会生活的图景越来越清晰。
若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1、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承传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作为万物之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愿望,多表现为超自然超人间的想象。
因而这一时期的故事多涉及有变形、禁忌、魔术、感应、咒语、灵魂不死等一些古老的原始观念。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和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传统故事继续流传,同时产生了许多新故事,很多故事直接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描绘。
二、艺术特征民间故事具有如下一些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人物角色设置常常是两兄弟、三姐妹或哥仨、姐俩、两个伙伴等。
结构主要有“单纯式”和“复合式”两种。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又称“三迭式”、“三复式”)和“连缀式”。
3、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作家创作一般力图避免因袭与雷同,而民间故事则没有这些避讳。
故事中大同小异的情节以及类型化的重复随处可见。
人物形象方面,通过好与坏、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机智与愚蠢、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谦虚与骄傲、诚实与虚伪等的对比,表明民众对生活的审美和道德评价。
三、传承特征民间故事传承过程中,其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故事传承的路线。
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主要又两种,即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将故事讲述给晚辈,带有族承、家传性质的故事传承,就是家族传承。
而社会传承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地缘范围、职业范围)进行的故事传承活动。
3、民间故事传承人。
乌丙安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中指出:“常见的故事转述人固然也能起到传播故事的作用,但是,真正传播民间故事、发挥民间故事作用的,主要还是民间故事传承人。
”【参见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学论集》第一集,第159页。
】民间故事传承人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大多记忆力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们具有较高的集散故事的艺术才能。
概括来讲,民间故事传承人具有以下特点:(1)会讲的故事数量大;(2)讲述活动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3)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又独特的艺术风格;(4)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第三节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一、民间故事的价值1、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