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

1、自然政治观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政治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产生于中世纪。

3、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从15、16世纪开始。

形成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

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提出“天赋人权”观念。

二、卢梭是雅典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的立法家。

公元前594年得到公民授权,对雅典城邦制度进行改革。

1、卢梭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原则。

强调贵族、农民之间的关系。

2、卢梭的改革在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设置一个适中的权利界限。

一方面,是每一个自由公民享有基本平等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富有财产从而为国家尽较多义务者占一定优势,同时给富人以担任城邦高级公职的特权。

这样,平民得到作为城邦一分子的尊严,占有因人数而来的优势,而贵族也不失面子,保留了因财富而来的优势,从而使平民和贵族的势力达到某种平衡。

3、卢梭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古希腊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

1、城邦最显著特征是小国寡民。

一般城邦往往是以一个城市或城堡为中心,包括附近数公里以内的若干村落组成,与其他城邦之间往往有山河海洋为自然边界。

即它们是公民的自治团体。

所有城邦都由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1、奴隶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奴隶无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政治身份、任何政治权利。

2、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妇女和自由的外邦人。

他们和奴隶一样没有政治权利,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身份,不能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

3、自由公民公民的本质特征是享有政治权利,属特殊身份团体。

自由父母都是希腊自由人的男子才能获得公民身份。

政治制度分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

四、古希腊政治思想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康德: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著作:《政治权利原则》、《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

其政治思想以中庸的立场解读革命思想,将现时政治要求解析为软弱空洞的道德原则。

认为道德是内在自觉的,而法律是外在而强制的。

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中认识国家的本质,发展国家学说。

契约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但国际并不是真实存在。

将共和制国家作为理想目标推至彼岸世界。

永久和平是政治的最高目标和道德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性政治论:政治思想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从“人的经验”出发来观察和说明社会政治问题,将政治思想奠基在“人性论”之上的理论基础。

3、人文主义:是14世纪酝酿,15世纪兴起,16世纪鼎盛的代表资产阶级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它提倡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中心任务是打破封建桎梏。

提倡理性,反对身形,提倡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把人的理性,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

人文主义的兴起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及复兴紧密相连的。

4、社会契约论: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极有影响的一种国家学说。

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将国家的起源归因于上帝,将国家看作是上帝创造的。

而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

这种理论在古希腊既已有其萌芽,中世纪曾为暴君可抗论的理论基础。

在17、18世纪,契约论成为解释国家与法律起源的最流行的一种理论。

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一理论。

在他们看来,国家成立之前人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是自私的,是自由平等的,生命,自有财产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不方便,理性即自然法引导人们订立此契约。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全套课件

西方政治思想史 全套课件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突 破城邦界限
●强调法律作用
●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 类法律之根
●人类自然平等,政治是 所有人的政治
四、罗马法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产生权利(Jus)概念
●法律的目的就是确定权利,保护权利 ●权利是为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利益
(二)引进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是法律内在的合理法则 ●高于现实法律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
的主张和观点 ●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 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理性思考和解释 ○组织国家
(前210-128)
●希腊人,出身名门,行 政长官,后客居罗马, 思考罗马政治,著作 《历史》
●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 融合
●政体循环思想 ●混合政体主张 ●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
(二)西塞罗
(前106-43) ●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
共和传统。传承斯多葛派思 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 著《论共和国》
历史和经验→自然科学→实证→发生学
(四)独特的分析途径
基本元素→宏观整体
三、城邦的本质
(一)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二)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 体
公民的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四、政体研究
(一)政体的界定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 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一)古希腊的三个历史时期:1早期——波希战争前及战争期间波希战争2繁荣时期——波希战争后期及胜利后3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七贤泰斯勒、比大各、皮亚士、梭伦、克娄布鲁、奇仑、弥孙。

(三)智者的概念: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思想家(四)苏格拉底A.生平:生于雅典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在雅典教育青年,传授知识,但不收学费;38岁时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曾参军并三次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公元前403年,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

B.政治思想:●美德即知识●由掌握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城邦应注重教育●对雅典民主制的批评●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五)柏拉图A.生平: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良好教育,学习过诗歌,写作过戏剧,跟随克拉底鲁研究过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和爱利亚学派的学说;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

B.著作:三大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24篇著作4封书信。

C.〈理想国〉的主要政治思想:1.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构反思2.社会分工与正义3.“哲学家”治国论4.改造城邦和改造公民的方案(1“擦洗”人性2理想城邦的政治制度●国家强盛、社会和谐、道德优良●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公有●倡行教育、净化城邦文化●重人治、轻法治)D,《理想国》——一个正义的城邦的等级划分农民、手工业者→军人→哲学家(六)亚里士多德A.生平:时代背景,出身外邦,师从柏拉图,游历生活,亚历山大之师,创立学园。

B.著作:《政治学》(公元前384-332)C.“人是政治的动物,政治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书上P58D.公民与政体理论。

书上P61E.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主张,“通过教育启导人们的理性和培养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书上P71 (七)斯多葛派的思想(1)自然法思想(2)人的精神自由与平等(3)人类一体(八)西塞罗对国家的定义、论证,书上P85(九)基督教的产生时间:公元6年(犹太国灭亡)——公元66-70年创始人:耶稣(十)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1.极端复仇主义思想2.表达了被压迫人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求得解放的渴望,蔑视有钱人3.信徒平等4.建立平等正义的,公共消费的理想国家(十一)奥古斯丁生平与著作(公元354年——430年)1.北非人2.由信奉摩尼教转向基督教3.任职神父和主教4.《论上帝之城》、《忏悔录》(十二)阿奎那关于人的理性的论述“人有理性,人天生是社会政治动物,国家的建立是人类合群的需要”书上P111(十三)神学异端政治论A.“异端”的概念:指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的派别。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整理

西方政治思想史申林目录第一章柏拉图第十章边沁与密尔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第十一章哈灵顿、卢梭与杰斐逊第三章从斯多葛派到罗马法学家第十二章从莫尔到马克思第四章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第十三章从柏克到施米特第五章从马基雅维利到格老秀斯第十四章波普尔与阿伦特第六章霍布斯第十五章哈耶克与奥克肖特第七章斯宾诺莎与洛克第十六章罗尔斯与诺齐克第八章孟德斯鸠与联邦党人第十七章伯林与施特劳斯第九章从贡斯当到休谟导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二、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三、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轴心时代)——自然政治观,认为政治秩序是由自然发展而来的。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2、西欧中世纪——神学政治观,认为政治秩序是上帝的安排。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意】3、近代——权利政治观,把个人权利作为政治的基石。

这一时期思想出现明显划分,多种思潮并存:【1】专制主义——安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意】、布丹【法】、格老秀斯【荷】、霍布斯【英】【2】自由主义——自由代表人物:洛克【英】、孟德斯鸠【法】、联邦党人、贡斯当【法】、托克维尔【法】、斯密【英】、休谟【英】、边沁【英】、密尔(穆勒)【英】、汉密尔顿【美】【3】共和主义——共和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哈林顿、卢梭【法】、杰斐逊【美】【4】保守主义——传统代表人物:【英】柏克【法】梅斯特尔【德】黑格尔【5】社会主义——平等代表人物:莫尔【英】、康帕内拉、安德里亚、圣西门【法】、傅立叶、欧文、马克思【德】、恩格斯4、现代政治思想【1】政治哲学在政治哲学领域,政治思想延续了近代的方向。

古典自由主义在19世纪末发展为新自由主义,二战后作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新古典自由主义兴起,两者并存。

保守主义在二战前主要体现为精英主义,在二战后体现为社群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科学社会主义,一个是民主社会主义。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柏拉图一、生平和著作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

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著作:《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二、国家的理论和正义的国家1、坚持整体主义。

2、城邦政治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应该有统治、保卫、生产三种职能。

3、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4、一个灵魂包含包含理性、激情、欲望。

应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

三、哲学家治国1、现实中四种政体的弊端。

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⑴造成统治者的无知;⑵社会的动荡;⑶人民品质下降。

2、哲学家的含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道德和绝对的权力相结合。

3、对城邦的社会改造人有知识就是美德。

在哲学家和军人内,要废除私有财产。

理想城邦最重要的基础是三个等级不能乱动。

要求解放不是为了人的平等,是为了城邦。

重视教育,理想城邦需要理想公民。

同时有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四、政体思想1、五种政体: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2、当一种政体下的统治者和公民的品质发生变化的时候,政体也会发生变化。

3、柏拉图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

4、按按照政体是否依法统治将政体分为两类:守法政体:王制、贤人政治、民主政治不守法政体:平民、寡头、僭主政体。

五、第二等好的国家1、实行法治2、实行有限民主制和混合政体3、在社会经济制度上放弃了共产共妻的主张,坚持三个等级的划分。

第一等级:公民;第二等级:工匠商人;第三等级:奴隶。

亚里士多德一、生平和著作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政治学》,《雅典政制》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的、应用的、生产的。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城邦。

3、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前人关于政制问题的研究。

考察什么样的政治保全城邦,什么样的政治破坏城邦,理想的政体是什么。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

他的代表作有三部,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即“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柏拉图在不同的场合对政体有不同的分类,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

西方政治学的创始者,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他的学术研究的突出特点的在于对知识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城邦的一般认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方法,构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重要部分。

3.波利比阿(公元前208~126年)是希腊人,历史学家,政治哲学家,代表作《历史》,他以希腊传统的政体循环理论为基础,指出: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会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通过波利比阿的理论,罗马共和制度得到系统的理论说明,而希腊高度发达的政治哲学成果被介绍到罗马。

是第一位对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政治思想家4.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它的主要代表作有《论共和国》和《论法律》,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来重新定义国家,他认为,自然法先于成文法成为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西塞罗的平等思想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他起,政治哲学开始成为所有人的政治哲学。

5.奥古斯丁(354~430年):罗马人,神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人的主观努力是没用的,只有指望神的“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理论;他政治哲学最突出的一点,是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奥格斯丁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采用了一个价值中性的国家定义,即“一个由所爱的事物一致而联合起来的理性动物的共同体”他系统阐述的基督教国家观以及教会和国家关系的理论,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的改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
“political ideas”和“political thoughts”
2。为什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
(1)“有用”与“没用” (2)“知识分子”与“有知识的分子” (3)“知识经济”和“知识政治”
3。如何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
(1)分数与方法 (2)本课程的要求
•政治思想的定义 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
interest in politics
the judicial murder of Socrates
“No person on earth, has the right to tell another man what he should believe or to deprive him of the right to think as he please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Greeks Middle ages Renaissance Enlightenment Legalism Behavioralism Post-Behavioralism Eclectisism (Including behavioralism and perestroika)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litics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特点是:
• 1、 科学性 • 2、 阶级性 • 3、 革命性 • 4、 实践性 • 5、发展性
※ 基本观点
• 1、关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观念 • 2、关于阶级 • 3、关于国家
4、关于政治体制 5、关于未来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绪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关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观点和主张。

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

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构成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和近现代西欧北美的政治思想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2、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3、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三、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1.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2.丰富有关政治学方面的知识3.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4.认识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认识政治问题的能力5.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章古典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特点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人将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区分开来,将从直接经验而来的技术上升为抽象的科学。

希腊城邦制度是产生政治思想的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希腊城邦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城邦形成的三条道路和三种类型。

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国寡民的规模和多元主义的政治格局。

城邦制度的内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组织。

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公民的地位和权利,发达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公民政治文化。

三、政治思想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以政体研究为中心,以协调公民内部关系为主题。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一、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动。

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西方政治观念形成的贡献:理性思考的开端及求知传统;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逻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

二、智者的活动和影响智者的产生和派别。

智者是民主生活繁荣的产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智者的基本政治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国家产生于人的约定;法律是人约定,自然高于法律。

智者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

由自然转向人,从一个新的起点研究政治现象;开阔了人的视野,影响和促进了城邦的政治生活。

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政治人格及影响。

对雅典民主制的批评;知识即美德;应由掌握知识的人管理图家。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第三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柏拉图(公元前427一347年)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主要政治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国家理念论是柏拉图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理念。

人类天赋才能的单一性和社会需要的多面性导致社会分工与合作,国家产生于社会分工和互助的需要。

人的不同天性产生不同的美德,形成不同的等级。

正义是各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理想的国家是实现正义的国家。

三、哲学家执政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挽救城邦制度危机的根本措施。

现实制度的弊端。

政治败坏的根源在于人的品性的堕落。

哲学家执政是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

治国需要知识,知识即美德。

哲学家集知识、美德和权力于一身。

哲学家的选拨和培养。

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的思想。

强制性公民教育思想四、《法律篇》的“二等好的理想国”从理想国向二等好的国家转变。

私有财产和家庭。

法治与民主。

第四节亚里士多德一、生平和著作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政治学创始人,主要政治学著作有《雅典政制》、《政治学》。

二、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从现实出发的归纳方法。

城邦的起源。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家庭到村社、城邦的进化过程。

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是公民共同体。

城邦的目的是至善。

三、政体的分类和变革政体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是最高统治机构的组织。

包括议事、行政、审判三种要素。

政体划分的两个标准:政体的宗旨是为统治者谋利益还是为全体谋利益;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

政体可分为正常政体和非正常政体两类;正常政体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非正常政体有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四、理想的城邦制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对公有制的批判,对公妻制的批判。

理想国家要实现正义,正义是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适当综合。

理想政体的原则是中庸。

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

理想的城邦要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民主制和寡头制相混合的共和政体。

民主制的优越性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人必须服从法律,法治优于人治。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后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世界帝国的建立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一、城邦的解体和帝国的建立城邦的解体及其原因。

世界帝国的建立。

二、军事帝国的政治状况及其政治思想的影响帝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政治思想趋向沉寂,伦理思想繁荣。

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想的出现。

第二节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犬儒学派犬儒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对文明制度的批判和反习俗的生活方式。

回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二、斯多噶学派斯多葛派的产生发展。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

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一、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著作:《历史》。

主要思想:政治思考的动因,国家兴衰的关键是政治制度。

六种政体的区分。

政治的蜕变规律。

理想政体是混合政体,它是三种正宗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优良因素的混合。

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2年)古罗马政治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共和国》、《法律篇》。

主要思想:共和思想,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

最理想的政体是混和政体思想,自然法是理性的命令,是一切人类法律的准则。

人人平等思想。

第四节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一、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思想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发展。

早期基督教与国家的关系。

《圣经》的产生。

《圣经》的上帝创世说和基督救世说。

基督教关于顺从、禁欲、博爱、平等的伦理思想。

二、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政治的疏远态度。

双重的政治忠诚。

关于上帝选民的新观念:信徒的精神自由和在上帝面前的平等。

三、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奥古斯丁(354--430年),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政治思想家,教父学最高权威。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

主要思想:对罗马灾难原因的解释,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

由人的两种爱而造成两座城,即上帝之城与世上之城。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关系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一、中世纪纪政治经济关系的特点采邑制和等级制。

契约关系和微弱的君权。

政权与教权的并列和相互制约。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点神学是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政治学沦为神学的分枝。

政治学理论不发达,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

政权与教权关系问题占有突出位置。

第二节王权与教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一、中世纪的政教关系天主教会的势力和组织。

基督教的政治观念对政教关系的影响。

国家与教会关系的演变。

二元化权力体系及人的双重角色。

二、维护教权的理论教权至上论。

尼古拉一世的“君士坦丁赠礼”。

格里高利七世维护教权的活动和理论。

英诺森三世的活动和思想,卜尼法斯八世的教权派理论。

三、阿奎那的政治思想托马斯·阿奎那(1227—1274),中世纪经院哲学最大代表。

主要政治学著作收集在《阿奎那政治著作选》中。

其政治思想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经过改造后融入基督教神学,其方法有将信仰和理性、经验调合起来的特征。

国家产生于社会需要,君主制是最合乎自然的政体,其形式应为混合政体。

教会与国家各有各的领域,但教皇是基督教社会最高权威。

四、马西略的思想帕多亚的马西略(约1270—1342年),中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政治著作有《和平的保卫者》。

其政治思想的宗旨是排除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

教会是和平的最大威胁,是分裂和战争的根源。

必须反对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和教会的司法特权;取消教会特权的措施。

第四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民族国家崛起及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及其特点封建主义的衰落。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个人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及意义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特征。

近代政治思想是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和研究。

近代初期政治思想家主张民族统一,支持专制王权。

三、西方政治思想的重大变革开始以人的眼光考察国家问题,把政治学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

以对国家权力的考察为政治学研究的焦点,研究其起源、性质、职能、目的等。

近代政治学的创立。

第二节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潮一、文艺复兴运动概况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二、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人文学科,也指提倡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精神。

抽象的人性论。

按自然生活的伦理观。

第三节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思想一、生平和著作马基雅弗利(1469--1527年),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

二、研究政治问题的新方法抛弃神学教条,从人的眼光考察国家问题,从人的本性、历史经验和政治现实中总结出政治的规律。

把政治与伦理区分开来,把国家视为纯粹的权力组织。

关注国家的管理、统治的艺术问题。

三、马基雅弗利主义共和国的理想和专制主义的现实选择。

人的本性自私卑鄙,君主统治国家须考虑人的本性。

君主要建立强大国家,巩固政权,须将权力与权术相结合。

君主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国家的强大安全,为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政治面前无道德。

第四节新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一、新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运动的进程和影响。

二、路德的政治思想路德(1483—1546年),德国宗教改革领袖,新教思想家。

主要著作:《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论世俗权力》。

《圣经》最高权威论,因信称义思想,平信徒皆为祭司。

世俗国家权力的性质。

基督徒的服从义务与自由。

三、加尔文的政治思想加尔文(1509—1564年),宗教改革领袖之一,新教思想家。

主要著作:《基督教要义》。

预定论,教会民主的主张,教会与国家的合作,基督徒服从世俗政府的义务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第五节布丹的政治思想一、生平著作让·布丹(1530一1596年),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理论的创始人。

主要政治学著作有《国家论六卷》。

二、国家理论由家庭、村落到国家,家庭与国家的不同,公民与国家。

三、主权理论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主权的真正标志是立法权。

主权具有永久性和绝对性,至上性、不受限制和不可分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