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词五首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30课诗词五首学案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30课诗词五首学案及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自主预习: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2.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

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30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

2、背诵并默写诗。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第一课时重点:反复吟诵前三首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走进作者《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为题。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习惯上以首句为题。

语音朴素自然,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失意郁闷的心情;在艺术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长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集》。

《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很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春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不过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作者及背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的诗歌风格和特点;2.理解《诗经》和《唐诗三百首》的关系;3.学习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主题和意境;4.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预习材料1.课本 P206-211;2.唐代五首诗:《登高》《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春夜喜雨》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学习重点1.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2.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四、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2.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融入到对诗歌的欣赏中。

五、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和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韵味。

2. 学习新课1.教师介绍五首唐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逐一讲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概括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比较抽象的意象。

3.学生可以自主研读《唐诗三百首》中其他经典诗歌,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巩固1.学生在课后可以针对一个自选的唐代诗歌,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在文章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义,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铭感和思考。

2.学生可以结合习作情况,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六、学习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并写出有思想、有感悟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导学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明白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一、体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学生读诗的情感。

二、了解诗歌情融合、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体味名句,积存名句,增加语言积存,丰硕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育审美乐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引导学生明白得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存名句。

教学难点:一、明白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情感。

二、体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学生读诗的情感《饮酒》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解题。

《饮酒》选自《》,陶渊明,人,名,字,世称,自称,闻名诗人。

要紧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身世),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道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材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连年的地址小官,每逢上级来地址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需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尔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阻碍专门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讨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成“看”、“望”等字?表达到效有何不同?(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其中有真意”你以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行路难》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解题。

李白(701-762),字,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周围)。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精品学案

30 诗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学习过程《饮酒》(一)作者及背景(二)赏析诗歌《己亥杂诗》(一)作者简介(二)背景介绍(三)理解赏析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名句赏析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课内检测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2.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行路难》(其一)(一)背景(二)整体感知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三)问题研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二)整体感知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四)总结课内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投箸.()狐袭.()布衾.()2. 《行路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你喜欢《白雪歌》中哪句诗,请做适当分析?4. 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1.诵读学习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学习时宜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找资料,了解五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岑参.()狐裘.()布衾.()己亥.()挂罥.()塘坳.()风掣.()3.解释重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秋天漠漠向.昏黑()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落红..不是无情物()4.每首诗各读三遍二、学习研讨(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学习《归园田居》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补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壮,三次隐退,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的是他在农村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

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含答案):30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含答案):30 诗词五首

30诗词五首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诗集》和《樊川文集》。

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世以杜甫为“老杜”,以杜牧为“小杜”。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抗元将领,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是为世人所传诵。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是当时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著有散曲集《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

2.主题解说《观刈麦》:诗人通过描写一位贫妇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

《赤壁》:诗人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过零丁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达了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民族气节。

《己亥杂诗》:诗人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吊古抒怀,揭示了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百姓受苦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3.重点突破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看法与传统观点有何区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提示: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都倾向于把同情放在吴蜀一边。

因为这一倾向,也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得理所当然。

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胜者将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反映出他抑郁不平的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无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得不到施展。

似乎还在说,只要自己有机遇,一定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学法指导】研读法、小组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诗题
出处
作者
朝代
1、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2.给以下字注音
结庐()悠然()金樽()珍羞()投箸()挂罥()塘坳()锦衾()大庇()突兀()瀚海()风掣()狐裘()岑参()
3、熟读五首诗歌。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4)《白雪歌》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诗是:
(5)《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6)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 Nhomakorabea雪的千古名句是: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8)《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名句是: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6、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写在下面。

同时写出与哪个字相通假。

2、积累下列字词的用法及意义。

“乃”字的用法: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乃以著掷月中“而”的用法:蓦然而踣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不过早樵而暮归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其王效其作为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合作探究】1、记一记,并组内互相考一考注释下面重要字词的意思。

2、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出小说的四个部分,并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4、讨论交流:王生演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基础题――初显身手(10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勿误樵()苏()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今阅()两三月遂助资斧()能力题――挑战自(10分)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观、神观爽迈遂留观中行、行七入山行歌行拂乱其所为欣然起行负、负笈往游上负绝壁不负子也忍、苦不可忍动心忍性30.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名句佳句。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一、课前检测1、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近体诗又分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刈﹙﹚荷箪﹙﹚ ( ) 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四、合作探究《观刈麦》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五、巩固练习1.交代背景的诗句:,。

,。

2.描写农忙时节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句子是:,。

,。

3.描绘了农民劳动艰辛的两句诗是:,。

4.诗中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的句子是:,。

5.写贫妇人诉说当时农民租税负担沉重的诗句是:,。

6.反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极度贫穷的诗句是:,。

7.诗中反映劳动者复杂矛盾的心理的诗句是:,。

9.表现对农民同情、关心的句子是:,。

11.请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组直接表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完整语句(课外的),。

六、学习反思第二课时【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

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

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

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著有《樊川诗集》。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想起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抗元。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转战赣、闽、岭等地。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

《过零丁洋》写于诗人被俘之时,元军强迫他随船去追击在崖山的南宋皇帝,元军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写此诗以明志。

一、课前检测背诵《观刈麦》。

给下列字注音。

折戟()飘絮()惶恐()()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赤壁》《过零丁洋》。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赤壁》《过零丁洋》1、划出朗读节奏,大声朗读,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面阅读理解。

赤壁杜牧,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句子。

②诗中“周郎”、“二乔”分别指谁?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解释下列词语:起:干戈:寥落:惶恐:零丁:汗青:④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对比B.对偶C.比喻3、思考: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四、合作探究1、《赤壁》从哪两个方面“以小见大”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2、杜牧借,抒发心情。

3、《过零丁洋》①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②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③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五、拓展延伸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2、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六、巩固练习《赤壁》1.诗人借咏古怀史,寄托自己抑郁之情的两句诗是:,。

2.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表现这种变迁的句子是,。

3. 表达对成功和机遇的关系的看法的句子是:,。

《过零丁洋》1.表达作者身经战乱流离之苦的句子是:,。

2.诗人自叙身世经历的句子是:,。

3.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4.表现自己家国之恨的句子是:,。

5.运用比喻和对偶的诗句是:,。

6.运用双关的句子是:,。

7. 直抒胸臆,以死明志的句子是:,。

8.请写出一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或爱国名言。

(课外),。

七、学习反思第三课时【知识链接】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

主张政治和经济改革,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是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的重要人物。

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洋溢着受国热情。

著有《明良论》、《病梅馆记》、《龚自珍全集》等,自成一家,有“龚派”之称。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所写的一组七言绝句诗,共315首,作于道光十九(1839)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这一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张养浩: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辞职归隐,屡召不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处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

后积劳病卒。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流露不满。

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元曲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散曲与杂剧。

前者是诗歌,后者属戏剧。

散曲,又包含小令和套数(通称散套)两种体式。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一、课前检测1、背诵《过零丁洋》《赤壁》。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己亥()()潼()关踌躇()()宫阙()3、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和合称为元曲。

4、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是《》、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

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1、在理解下列词语及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即: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山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踌躇:经行处:2、结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感知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己亥杂诗》《山坡羊》1、你是如何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2、《山坡羊》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②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五、拓展延伸1、古诗中常将夕阳作为描写对象,你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联想到古诗词中哪些语句?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由此你联想到刘禹锡的“,。

”3、将《山坡羊》与《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

六、巩固提升1、按要求填空。

①《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②《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③《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④“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使人联想到取自三国故事的一个8字成语是:⑤《观刈麦》中诗句"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心理。

⑥《赤壁》中用诗句"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