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
《诗词五首》导学案

4、《泊秦淮》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5、晏殊的《浣溪沙》中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6、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时。你会用哪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
同学们的良好祝愿:。
7、《水调歌头》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其与中考题型接轨)
附:
诗文主旨
1、《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塞外奇特、壮美的自然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城关一中导学案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夏静娟
时间
2012、11、1
课题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背写五首诗词。
2、掌握五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及赏析。
3、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检测→链接中考
教学导航
一:诵读导入
学生齐背五首古诗词导入
二:复习要点
1、背会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8、“。”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9、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10、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突破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准备制作PPT,设计学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一、导入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
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二、出示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四、合作探究《观刈麦》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教案(1)(新版)语文版
![[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教案(1)(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fcd525581b6bd97f19ea46.png)
第30课诗词五首行路难教学目的: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默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一段话即可。
九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30.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行路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咏煤炭》【学习目标】1.朗诵并默写《行路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咏煤炭》。
2.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难点)3.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名句。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词的国度,推开朝代的大门,就好像打开了诗词的窗。
在这扇窗里, 闪过了无数熟悉的脸庞。
今天,就让我们推开唐代的窗,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触摸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跨过明代的门,感受于谦的《咏煤炭》。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杰出的诗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与他有关的最有名的事是“土木之变”。
2.读准字音。
金樽(zun)珍羞(xiu)投箸(zhii)弊事(bi)爛火(juQ)瘴江(zhang)三、合作探究(一)赏析《行路难》。
1.反复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血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屮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屮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白己有朝一H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导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学案:第30课诗词五首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金樽.(zūn)投箸.(zhù)爝.火(jué)鼎彝.(yí)李煜.(yù)麾.下(huī)的.卢(dí)2.读准多音字(1)冰塞.川:sè其他读音:sāi组词:塞子其他读音:sài 组词:边塞(2)行路难.:nán 其他读音:nàn 组词:苦难(3)济.沧海:jì其他读音:jǐ组词:济南3.找出通假字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意思:菜肴。
直通值意思:价值。
二、重要词语1.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2.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3.混沌:这里指大地。
4.爝火:小火把。
5.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
6.麾下:部下、军队。
7.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三、作家作品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他25岁继承王位。
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
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
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后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
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点拨: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①巧用历史故事、典故;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③跳跃式的结构。
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2.“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点拨: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行路难》【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背景探秘】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
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
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古文译注】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颠。
闲来垂钓碧溪(5)上,忽复乘舟梦日边(6)。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像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板书设计】(1)(2):宴席华美欲扬先抑苦闷(3)(4):苦闷迷惘(5)(6):道路难行用比喻(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9)(10):现实缈茫反复、设问(11)(12)(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
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
【文章特色】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凉州词》【作者简介】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背景探秘】王翰是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曾官驾部员外郎。
王翰性喜任侠纵酒,恃才不羁,后亦因此获罪,贬死岭南。
他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不少人以能和他结邻为荣。
杜华的母亲崔氏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上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也说:“王翰愿卜邻。
”【资料链接】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古诗译注】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频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回来?【板书设计】(1)酒席场面宏大场景(2)催人宴饮急促(3)酣醉之时不奇抒情(4)没有几人能回【主题思想】这首诗充分的显示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所带给征人的痛苦。
【品味赏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整首诗语气沉缓、背后隐藏着满腹辛酸的泪水,让人读了不禁怆然涕下。
《咏煤炭》【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
永乐进士。
任监察御吏,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敌军。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背景探秘】于谦少年时代,就以“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
之后历任官职,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视他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
他的清廉刚正也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证。
于谦的一生,诚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诗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毕生的心力、年华化作了熊熊的炭火,发散着光和热。
骨气、灵魂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天地间留下一片清白。
于谦的诗,汲取了历史对于自己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蕴藏在万千百姓的愿望里。
【资料链接】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
凿开混沌(1)得乌金(2),藏蓄阳和(3)意最深(4)。
爝火(5)燃回春浩浩(6),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7)赖生成力(8),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以造福之心。
但愿苍生(9)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板书设计】首联:开门见山,直点煤炭托物颔联:带来温暖,冲破黑暗颈联:揭其寓意,自我牺牲言志尾联:表现自己,为国效忠【主题思想】全文作者以煤炭自喻,通过写煤炭的“意最深”“春浩浩”等表达出作者至死也要出山为国家出力的坚贞不变的决心。
【品味赏析】“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是该诗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第二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作用。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写物中巧妙结合着咏怀,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
通篇寄托深远,而语言质朴明畅,无疑是于谦的力作。
《虞美人》【背景探秘】李煜的《虞美人》,最为人们所熟知。
相传:七夕之夜,他命题伎唱此词,为宋太宗得知,立即赐酒,派人送去,将他毒死了。
此词了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由皇帝而为阶下囚,该是怎样的心情?词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屈辱的日月,何时了结?他不敢往前看,往前想,他怕愁苦如蛇,把灵魂缠得更紧!他不由得想起“故国”的“往事”来,却又忍受不了,发出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哀叹——那华美的宫殿还应依旧吧?那些如花似月的宫女们,一定因国亡家破而红颜消退了。
忆“故国”是愁,追往事是愁,愁无尽,愁悠悠,无以自拔。
若问心头愁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穷无尽。
此词是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的绝望的哀鸣。
【资料链接】虞美人:词牌名,又名玉壶冰,一江春水等。
【古词译注】Array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
小楼(1)昨夜又东风,故国(2)不堪(3)回首月明中。
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
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4)改。
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班驳退色,面目全非了。
问君(5)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对比花月无休尽往事短暂对比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对比抒亡国之恨,抒愁绪满怀栏砌犹在只是朱颜改比喻问有几多愁似水东流【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屈辱日子中对“故国“往事和宫殿破落的回想,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之情。
【品味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文章特色】全词以问起,以答语。
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背景探秘】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资料链接】《破阵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
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
本以七言绝句入乐,后因旧曲另度新声。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阙各五句,三平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1)吹角(2)连营(3)。
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
八百里分麾下(4)炙(5),五十弦(6)翻(7)塞外声,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在弹奏着塞外曲,沙场(8)秋点兵。
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
马(9)的卢(10)飞快,弓如霹雳(11)弦惊。
了却(12)君王天下事(13),(抗金)可以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心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抗金)可以了却我那驰骋沙场、赢得英名的夙愿。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我的头上又新添了白发。
【板书设计】上片:醉:挑灯看剑吹角连营梦麾下分炙沙场秋点兵弦翻塞外下片:的卢飞快了却君王事场面惊险醒来白发生霹雳弦惊赢得一世名雄心壮志壮志难酬【主题思想】这首词,追忆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品味赏析】“沙场秋点兵”这句话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
仿佛让人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一个“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文章特色】在词中我们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豪放派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扫只把离情别绪作为词的惟一抒写主题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学生自评一、知识积累1、解释下列诗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2、根据原诗填上句或下句(1)(),()。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凿开浑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