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 XXX专业班级: 计算机XXXX3学号: 32XXXXXXX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2.6.6目录一、纪录片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纪录片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名人点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的看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意海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化凝聚的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物的进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隽永旁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美丽中国》-自然之美,洁净的精神之前很偶然的在同学的电脑上看见这个片子,我深深的被这部片子呈现的美所迷住。
在老师放完《西藏》这一集后我又重新观赏了其余的五集。
这部影片给观众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清洗。
首先说说这部片子的制作团队,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
影片以高清晰方式,呈现出中国的多彩风光,还包括一些罕见的动物,比如大熊猫和一种珍稀的中国特有的食鱼蝙蝠的珍贵生活记录。
这些镜头有些是第一次面向观众。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男中音配音,用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
这些美丽的景色令人神往,恨不得亲自前往观赏。
这也是影片以高清镜头所表现出的效果。
通过观看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大概的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这部片子不仅仅表现出中国的美丽景色,也反映出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要生活还要发展,挑战是巨大的。
我们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必须要良性循环的发展。
“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
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
现代的中国很难想象出一个符号来代表她。
我们要感谢BBC摄制组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信仰所在,就是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的村名。
当国家危难时这些人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身后是圣洁的雪山。
整个系列看下来你会更加你所居住的土地,以及生活了几千年的人和生物,虽然他们的习俗,信仰越来越鲜为人知。
好在今天被记录下来,用影片的话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个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
纪录片论文

《最后的山神》:中国北方的纳努克《最后的山神》,我以为这部片子,很像是一部中国北方的纳努克。
孙曾田拍摄这部片子时,与孟金福认识与拍摄花费了16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是在深入了解了鄂伦春萨满孟金福之后拍摄的。
如果我们省去一切声音,就像《北方的纳努克》的默片一样,我们从画面从文字来看一个“北方的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以及独特的文化。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主人公孟金福在砍着一块树皮,在树上刻着山神的像进行跪拜。
那种虔诚,就如同我们对先人一样。
而孟金福的妻子在做钣,周围是简陋的用几张皮围成的房屋。
孟金福在用时刀削木棍进行叉煮熟的肉吃。
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朴的方式,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
正月十五,孟金福向月神祈祷。
向诸神祈祷,相信诸神是萨满教的最原始的教诣。
而孙曾田的拍摄也透过树枝来拍摄天空中晕黄的圆月,付予月亮神一样的光辉。
显得异常的美丽。
早晨透过阳光照射树林中的马,与刻着山神树的镜头,显得别样的有趣,听不见一点声音,正如在静静的教堂一样,这里是在神一样的山林里,你可以感到那种可以信仰和庇佑的力量。
孟金福与同伴出去打猎了。
打到了一只动物,又重新出现刻着山神的树,让我们感到,人类的每一次获取都是山神的赐予。
孟金福的跪拜让我们感到在他的心中,不仅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更有一种无言的仪式感的壮美。
从色彩上来看,火红的灶火,血红的猎物血迹,银白的雪地,墨色的树林,灰色的狗和人。
孟金福坐在树杆上等猎物,有点像《北方的纳努克》,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改变了,一个在北极圈,一个在大森林。
一只猎枪的特写,桔红的夕阳,晕黄的树林,固执的守猎人,完全是一幅刻画组成的雕像。
画面开始由白色变成绿色,我们知道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
森林变绿了,河水解冻了。
早晨,兴安岭上升起了白色的雾。
河边的白桦船在彩虹下静静地停靠着,这里一切显得那样的美丽。
孟金福用一把常用的刀来刮自己的胡子,让我们感到惊异,也让我们感到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而他的妻子丁桂琴倒显得很坦然,仿佛不是第一次见到,也许从已经经过了四十个年头。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结课论文论文要求:1.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中外纪录片史上的自己喜爱的纪录片进行评论,主题自拟,2500字2.从纪录片本质属性,叙事结构,功能及其他角度,谈认识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或主旨,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围绕主题合理论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分析问题透彻。
论文正文:经过一学期对纪录片的赏析学习,原来喜欢看动物纪录片的我这学期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包括无声的《北方纳努克》、唯美的《微观世界》和《海洋》、赞美中国的《美丽中国》、宏伟壮丽的《故宫》,、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录《我的大学》还有勾起我对高中无限回忆的《高三》等等。
各种类型的纪录片有不一样的风格,最让我受触动的是《父亲》。
接下来着重谈谈对此纪录片的感受。
《父亲》是李军虎导演根据陕西农民韩培印及儿子韩胜利一家的真实故事拍成的纪录片。
它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家庭条件有差距的学生在上学和就业方面还是有更大的压力。
韩胜利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来西安上大学,按理说是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家里却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到处借钱,终于凑够了学费。
为了接下来的生活费,年近50岁的韩培印,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成为了一名农民工。
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故事,在片子中,看似平淡的父子言谈间却传递着炽烈的情感。
李军虎导演运用以小见大的记录手段从这简单的父子小生活中反映了很多有相似经历的社会现实。
当儿子大学毕业时,老韩却希望落空。
他发现,儿子的每月工资甚至比自己当农民工的还要低。
但老韩依旧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是大学生!”这个片子以主人公韩赔印的小小的本子贯穿全片,在我看来这也是整部片子最为精彩的符号。
小小的本子有很多韩培印借还账的记录,他也可以看作是老汉的日记本,还可以说是一本诗集,因为他写满了自己对儿子说的话,更多的是鼓励。
但不管他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本子承载的是无疑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希望。
从老汉略显歪斜的字体中似乎依稀保留着经历红色年代洗礼而特有的浪漫情结,虽然在现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却是父亲的精神支柱。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作业名称:浅谈《幼儿园》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学院:_______指导教师:____得分:________浅谈《幼儿园》一、简介《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的纪录片,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14个月的生活。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语言和行为令人忍俊不禁。
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成人世界,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二、分析从这部《幼儿园》的主题到它的表现方式我都非常的喜欢。
首先,这是一部以表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为主题的纪录片。
它通过儿童的世界的各种现象对照出成人世界,来表现成人世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从手法上也拍得很好,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
其时间顺序是从孩子们开始入园到最后拍毕业照,中间的部分则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景。
《幼儿园》中有两条线索,一条就是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乐的这种情绪,另一条就是采访段落。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感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那从来就是强行将你从父母的温暖怀抱中带走的地方,就是你要去面对现实世界第一步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去和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是得是失谁也说不清楚。
四五岁的孩子需要这种独立吗?离开父母的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吗?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
可这里是中国,也许父母这样做也不开心,也不忍心,但是为了家,为了养活家里的人而别无他法,于是就有了这样全托的幼儿园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赏析纪录片论文

赏析纪录片论文恋上纪录片我很庆幸自己能选到国外纪录片这个公选课。
当我知道大一有公选课时,只剩下心理学、法律等课,不得已我选了法律,后知道有人重选课,我去网站看,一眼便看到我一个人退了这个课,我马上重选。
我想,看纪录片当然比听法律有趣。
当时,我以为纪录片就是电影。
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去上了第一堂课。
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事宜后便给我们看纪录片。
第一个纪录片叫《地球》,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时代动物的迁徙和生活的改变,大自然的宏伟壮观、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变迁的无常。
整部影片的场面和音乐从头至尾都让我们深深震撼……第一次发现,原来地球的颜色其实是从黑色开始的。
在一片黑色的寂静中,太阳缓缓升起,带来光明与生机;我们的地球就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不断变化,孕育生命。
那些可爱的画面:冰上蹒跚学步的北极熊宝宝,疲惫到极点躺在地上的小象宝宝,惊恐万分逃避野狼追捕的北美驯鹿宝宝,驼背鲸妈妈旁边紧紧跟着的小身影。
几乎所有的动物一生最大的关键词都是——觅食。
为了温暖、为了食物、为了水源、为了繁衍后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动物们长途跋涉,前往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然而,旅途总是漫长而充满凶险的。
随着沙漠的扩张,迁徙的路线变得模糊,动物们只能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前进。
我们那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她活力四射,美丽非凡;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刹那间,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也许我们无力拯救每一个动物,但只要我们能积极地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我们仍然有能力去挽回破坏,去拯救地球。
《尘封核爆》——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纪录片,介绍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中国研发去原子弹。
美国在此期间一共进行了331次大气层内核试验,331次,核试验,陆地,地下,海底。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地球脉动》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系列,共分为11集,每集以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为主题,展示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的生存激烈竞争、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首先,该纪录片的拍摄技术非常出色。
影片运用了很多高清科技,使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将细节展示得清晰而生动。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和自然。
其次,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独特而生动。
影片采用了旁白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解说,配上悦耳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展示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剪辑手法将相似或相反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凸显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互助,以及食物链的重要性。
再次,该纪录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地球脉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它也着重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珊瑚礁死亡、破坏性的洪水、森林砍伐等场景,这种对环境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地球脉动》通过展示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纪录片通过逼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观众通过观看和思考,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其出色的拍摄技术、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成功地传递出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增强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意识。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纪录片研究论文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赏析之《高三》
这学期我选修了纪录片赏析这门选修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学习,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渐渐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影视,它的真实性、人文性都深深地吸引我。
在课堂上欣赏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有《北方的纳努克》、《海洋》、《微观世界》、《姚明年》等,其中有很多画面十分精彩的,像《海洋》,也有反映政治的,如《华氏911》,但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三》这部并没有炫丽场景但和我距离是最近的纪录片。
《高三》讲诉的是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的高三生活。
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学生林佳燕的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忙碌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骨,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
一个坏学生钟生明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手艺……
影片选取了武平中学高三七班作为拍摄地,从高三学生一入学到高考结束后老师又成为新的高三班的班主任,一个轮回又重新开
始……真实的展现了高三生活的苦于乐,笑容与泪水。
关于拍摄方面大多选用近景中景,甚至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表情甚至人物内心。
在对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的微小变化,从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的心情。
比如一个同学讲诉她的一个梦:在酒吧里认识一个人,然后和他到一个田里,指着葱对她说“你算那颗葱!”,说完了她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从她那苦涩的笑容可以看出她的烦恼和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音乐方面全片共有两首歌曲:《那些花》和《北方的狼》。
一个女生清唱的朴树的《那些花儿》有两次出现,第一次是片子刚开始,大家一无所知,在一起拍照,只有这首轻轻的歌曲响起,然后看到班牌--高三七班,第二次是在片中,高三的教室中,镜头慢慢划过堆满书和各种卷子的书桌,埋头苦读的学子,然后看到这个小女孩在唱这首歌,轻轻的柔柔的却唱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接着泪水就缓缓滑落……,伴随着音乐让观众的心情也跟着浮沉,有一种难过,一种不舍,一种无奈。
而《北方的狼》是班主任最喜欢的一首歌,经常在班会上引用,告诉学生要有拼搏精神,要勇于向前,在高考的战场中取得胜利。
但歌词中的“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也让我们看到了高三学生的无奈和辛酸,他们只能通过高考这个方法才能出人头地。
家人的期望、家庭的重压让他们不得不鼓起全身的力气去拼搏。
刚开始看本片的时候,觉得其手法颇像电视台那种电视纪实节目的手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导演还是很好的把握了分寸。
他的
镜头,基本上就是客观的纪录事实。
没有加入过多主观的评论旁白去;没有什么过多的花哨效果,就是简单的淡入淡出;没有搞什么煽情背景音乐;也没有记者或主持人在镜头里面去搅局。
《高三》全篇所做的,就是客观记录和呈现一段事实给观众看,但不附加编导者自己的任何评价和观点,一切留给观众自己思索,这是纪录片相对于其他故事片和电视节目突出的特点。
虽然其中也有一两次拍摄者问话,但并不影响整体的真实性。
片中展现了很多方面,其中也给我蛮深的印象的就是那些学生思想工作的段落了:面临高考,学生各有各的想法.....于是,班主任对全班演讲,鼓励学生加油鼓劲;老师找学生去办公室谈话,希望能够平稳对待;学生在开班会;晚上书记找入党积极分子开会,路上老师拉住学生给她打气......我相信,凡是经历过那段时光的观众多少都会觉得真实的亲切,就像回到老师在耳边孜孜教导的时光,就像发生在自己的昨天。
那些事情,不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曾发生在身边的同学身上。
影片的结尾也和一般的不同。
送走这届高三的班主任走入教室,跟新一届高三的学生又开始了演讲......然后画面渐暗,升起来的是录取结果的字幕。
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然后又点出了高考的最终结果。
一届届的高三、一次次的高考,在不停的循环下去,让我不禁生起一种淡淡的忧伤。
观看《高三》的整个过程,我的思绪始终被牵动着,也会对一些本来很平常的事情发笑。
就像我再一次经历了高三,而那些原来的压
力下感到沉重的东西,终于可以释怀了。
我想,任何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被影片中那些熟悉的画面所触动,毫无抵抗力地被它们带回到自己的高三。
差等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那段生活重心就只围绕着高考的日子,被导演真实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
对于我们来说,那已经不是影片情节,确切地说,那根本就是我们回忆的重现。
内容上没有半点虚假,形式上不加丝毫修饰,这种纪实手法的感染力是任何其他样式的电视节目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虽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可我却更觉得像一部回忆录。
因为在影片中,我可能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同学们每天早上6点起来早操、早自习,紧张地学习,不停地考试,每个人的桌子上摆满了厚厚的书本和试卷,晚上老师会来催还没有去睡觉的同学,说的还是那句话“这道题高考肯定不考!”。
看着那一天天减少的倒计时剩余天数,紧张、压力随着高考的临近不停地增加,而最终会在高考的那几天一起释放。
伴随着这部《高三》纪录片,仿佛又在经历了一遍高三的生活,虽然疲倦、忙碌但是充实、有目标: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对于现在成为大学生的我来说,相对于高三的我多了自己的可支配的时间和更多的自由,但是似乎失去了那种自己可以为之付出自己全部的激情的目标和理由。
回味高三的生涯,对自己现在的大学状态是一种反省,要找到那种激情和可以付之激情的目标。
影片中班主任引用的汪国真的一首诗也是我很喜欢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只要我们确定方向,就昂首向前!
纪录片的欣赏让我了解真实的重要,但追求真实的不应该仅仅是记录片,而应该是每个人,每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