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乐造假

合集下载

美国公司造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美国公司造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院 、美 国 司 法 部 和 联 邦 调 查 局 、美 国 联
的一倍 。按其市值 ,安然成为 世界第六
邦储备银 行 、S C等迅 速作 出反 应,分 E 别从不 同角度提 出相应 对策,并 付诸实 施 。值得注意 的是布什 总统的十点建 议 和美 国国会 的强化会计监 管法案 。
1 布 什 总 统 的 十 点 建 议 .
是 一项 加强会计 监督 、强化 信息 披露 、 完 善公 司治理 、防止 内幕 交易 的议案 。
该 法案的 内容 主要 包括,设 立一个公 共
监 管机构 ( 共责任理 事会) 公 ,该 机 构 成 员 中 至 少 有 6名独 立 的 公 共 人 士 ,会 计 职 业 界 成 员不 超 过 3名 , 同 时 明确 会 计 职 业 界 成 员 只 在 会 计 技 术 方 面 有 决 策
安 然 公 司 会 计 造 假 案 的安 达 信 国 际 会 计 师事 务 所 。 4 默 克 制 药 公 司 。 0 2 7 8日 , . 20 年 月
假丑闻而且愈 演愈烈 。这不仅引起 了人 们的震惊,同时也严重打 击 了投 资者的 信 心和美 国股市 。美 国公司的会计造假 风 波远未结束 ,截至 目前 ,爆 出的会计
2 施 乐 公 司。2 0 年 4 ,美 国 证 . 02 月
全球 第三大药 品制造商 、 国制药 巨头 美
默 克 公 司 在 向 S C 交 的 报 告 中 ,承 认 E报
其在 19 9 9年 至 2 0 0 1年 3 问 , 虚 报 了 年
1 4L美元的营业 收入,占公 司3 2' f 年盈利 总额 的 1‰ 为默 克公司提供 财务报表 0 审计 的是普华永道 国际会计 师事 务所 。 此外 ,威廉姆 斯通讯 、 科通 用电 泰 气等 公 司也 受到 了调 查。据有 关报道 ,

最新第二组施乐公司案例分析

最新第二组施乐公司案例分析

第一次财务报表重述
第二次财务报告的重述
• 重述时间:2002年6月28日。 • 2002年6月28日施乐向美国证券交易委 员会(SEC)重新提交了1997年至2001年的重 述年度财务报表,确认在此期间虚计收入 64亿美元,税前利润14亿美元。其中主要 的问题违反一般公认原则,将大量的租赁 收入提前进行确认。经过计算,施乐公司 1997到2001年的实际税前利润应为896亿美 元,比原先公布的910亿美元少了2%。至此 施乐的假账案曝光了,并在资本市场上激 起轩然大波。(二)证券分析师扮演的角色
虽然企业高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欺诈手段操纵利润,但仅 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尚不足以影响公司股价,证券分析师所 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施乐欺诈案“完美”地体现了分析师与高管人员之闻的 “默契”。 在经济高增长期,一方面是投资者信心的坚挺和泡沫的增 加,另一方面是对上述界限的模糊或错误估计。只要泡沫在维 持,大家就有可能相安无事。但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一旦经 济进入不景气甚至萧条时期,玩这些把戏的代价就会显现出来。 到那时,暴露问题的公司可能不是一家或几家,而是一批;可 能不仅仅是原本就声名狼藉的垃圾股,还会包括许多原本形象 “健康”的公司。如果要真正从施乐案中汲取教训,就应该不 仅关注萧条时期的事件爆发阶段,更应该关注景气时期的矛盾 积累阶段。
• 提前确认租赁收入。 在租赁开始日提前确认与租赁有关收入,从 而使其当期利润指标达到华尔街的预期。另外, 施乐具体采取了“权益报酬率”和“利润标准化 ”来高估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给定租赁资 产的账面价值,其公允价值越大,租赁开始日可 确认的当期销售利润就越大。
• 操纵各项违规准备金。 • 各项违规准备金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特指一些准 备作为企业报告业绩的蓄水池或缓冲区。施乐 在1997年至2000年间共利用这个财务欺诈手法 在关键时刻转回了大约5亿美元的利润。 • 其他会计操作手段。 • (1)任意提高出租设备净残值。(2)提高租 赁价格和租赁展期。(3)提前确认出租资产 组合收益合约的收入。(4)未批漏应收账款 贴现业务。

创新传奇,业绩迷离:百年施乐的浮沉

创新传奇,业绩迷离:百年施乐的浮沉

尹一丁为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企业战略和营销系博士尹一丁/文 已经109岁的施乐,历经沉浮,早已是企业界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在靠一台复印机创造黄金10年后,施乐在技术时代的变革前多次重新定位,但直到现在还未能成功完成转型。

施乐的案例证明了,高科技企业可以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但一定要以技术为纲,而强大的创新能力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如何将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创新管理的核心。

创新传奇,业绩迷离:百年施乐的浮沉2015年7月,以生产复印机闻名的美国施乐公司(Xerox)公布了二季度业绩,总体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比上年同期下滑7%。

对总收入贡献高达56%的服务业务部下跌3%,而其赖以成名的文件技术业务部的收入跌幅更大,达到12%。

这反映出正在深度转型中的施乐仍然未能彻底走出困境。

创立于1906年的施乐,至今已有109年历史。

诞生时的名字是哈罗伊德公司(Haloid Company),只是生产影相纸。

1935年,它收购自己的用户—复印机公司Rectigraph,从此进入复印机行业。

1947年,它和巴特利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Institute)合作开发基于静电技术的复印机,并在两年后成功推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复印机。

基于这款机器的成功,它在1955年将自己彻底转型为生产复印机的企业。

1960年,施乐成功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张的自动复印机Xerox 914,旋即风靡全球。

从此,施乐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复印机行业确立了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并跻身美国百强企业。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理光和佳能等日企的崛起给施乐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施乐低迷了近2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遏止住颓势,重夺失去的市场份额。

进入2000年后,施乐又重陷困境,几乎处于破产边缘,不得不进行大规模重组。

在上任总裁安妮·默卡西(Anne Mulcahy)的带领下,施乐终于起死回生,渐渐今天的施乐拥有近15万员工,市值118亿美元,业务遍布全球180个在美国财富500强榜上,施乐位居第143位,同时也在Interbrand全球百强品牌榜上排名第62位,仍然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

世通

世通

舞弊手法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

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可谓劣迹斑斑。

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

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

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

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

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

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 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

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

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

美国系列财务舞弊案所引发公司治理问题

美国系列财务舞弊案所引发公司治理问题

董事会不顾职业道德 董事会完全听从当时的董事会主席肯尼思· 莱和首席执行官杰弗里· 斯科林的建议,允许 当时的首席财务官安德鲁· 法斯特暗地里建立私人合作机构,非法转移公司财产。董事会和 公司高层完全忽视了对安德鲁· 法斯特行为的监控,甚至行为规范
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本应该最大化公司的利益,但是 在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董事会就会允许一些非最大化公司利益的 决策。因为任何对公司经营者的反对都可能招致自己利益的损失。 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弄虚作假,为所欲为,董事在监督中又无法 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公司就像是一个“有浓厚人际关系的俱乐 部”。
安然公司董事会的造假主要依靠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资本重组,建立了超过3000多个各类子公司、孙公司、合伙公司在 内的复杂的公司结构体系,以便使公司进行大规模违规融资活动。 二是通过内部各类公司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交易,随意制造营业收入和利润。 三是创造出一套非常复杂的公司财务结构,使用了被称为SPE(特殊目的主 体)的金融工具和其他资产负债表进行表外融资。 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 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 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 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 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 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 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 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 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董事会成员每年薪酬 35万美元,但却未能履行职责,对会计人员和行政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越轨造假 行为不闻不问。

美国施乐造假

美国施乐造假

美国施乐造假虚报营业收入60亿美元背景知识:美国施乐公司作为世界复印机行业的巨人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首次推出办公用复印机,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施乐公司也因此垄断世界复印机市场长达10多年之久。

毕马威与施乐的密切关系至少可以追溯至30年以前,施乐曾是毕马威最大、最有声望的客户之一。

根据毕马威和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在1997至2000年期间,施乐向毕马威支付的费用共计6200万美元,但50%以上是税务和咨询费用,而不是审计费用。

毕马威参与施乐的从审计到税务计划的所有项目。

90年代末期,毕马威帮助施乐设计了旨在降低实际税率的计划。

案例正文:2002年4月,美国证管会的调查显示,施乐公司1997-2001年5年间虚报收入约30亿美元,并将其税前盈余提高15亿美元。

之后证交会对施乐公司处以了1000万美元的高额罚款,同时要求该公司再次进行审计,彻底查清账目。

此后,施乐公司解聘了原负责审计的毕马威会计公司,改聘普华永道会计公司。

6月28日,美国媒体揭露出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曾是美国“最可信赖的50家公司”的施乐公司(Xerox)自1997年至2001年间虚报收入60多亿美元,虚增利润14亿美元。

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违反公认会计原则将大量的租赁收入提前进行确认。

施乐公司宣布:该公司过去5年内虚报了高达64亿美元的设备销售收入,这5年的税前利润将因此下调14亿美元,虚报收入中有19亿美元尚需从2002年以后的业绩中扣除。

消息一出,当天纽约股市开市前,施乐的股价在电子交易系统中就已经猛跌了31%。

失信之处:失信主要指不信守经济合同的行为,特别是不信守信贷或赊销类合同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失信行为还表现为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商业欺诈、合同违约、恶意逃废债务等。

此案例中,施乐公司通过粉饰会计报表,在五年间虚报收入六十亿美元,明显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他们的欺诈虽然没有特定于某一对象,但这种行为对广大的投资者都很不利,骗取了他们对公司的信任。

这个复印机公司,曾经有机会比苹果和微软加起来还大

这个复印机公司,曾经有机会比苹果和微软加起来还大

这个复印机公司,曾经有机会比苹果和微软加起来还大对于“施乐”这个名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依稀记得的打印机品牌,还是苹果发家史里面,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偷取施乐技术做个人电脑这一段?就在两周前,长期经营不善的施乐在股东的促使下分拆成了两个公司,一个卖打印机影印机,另外一个卖企业服务。

目前,除了开始裁员,他们还不排除会出售公司,“董事会会为股东利益负责,对所有的报价进行考虑”,施乐的 CEO Ursula Burns 被问到公司是否出售时这么回答到。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要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笔记本、手机,甚至是互联网,最初都是施乐公司研发的:在 1973 年就做出了个人电脑,比苹果早 3 年;最早研发出以太网,宽带的基础硬件;最早研发图形界面,早于 Windows 和 Mac OS,在此之前计算机都是一行行文字;施乐还是硅谷最早开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因为施乐实验室,我们用上了激光打印机;但今天,施乐公司的市值只有 98.4 亿美元。

相比之下,苹果是 5445 亿美元,微软也有 4135 亿美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施乐本来在个人电脑历史上有机会比肩甚至超越苹果和微软。

但它至今只是一个打印机公司。

让这个故事更添讽刺意味的是,施乐曾经被看作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

施乐的成功,是一次技术冒险的胜利在复印机出现之前,学校、教堂和办公室大规模使用的是一种叫做复印纸的东西。

现在我们还会时不时地看到这种自己具有复印功能的蓝色纸张,例如这样:在 1930 年代,当时在专利事务局写文书的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 )就经常用到这种复写纸,但因为容易出错,他想要做一种新的机器来实现这个功能。

1938 年,卡尔森研发了利用电来在碳素纸上做复印的电子图像复印技术,一直想要商用化却并不顺利,自己支撑了 5 年之后,才拿到一个非盈利机构巴尔特纪念研究院的资金继续研发。

因为当时“复印纸”这个产品已经是办公室的标配,不少商业公司认为,只要有了复印纸,复印机的存在也没有必要了。

安然事件及其启示

安然事件及其启示

安然事件及其启示一、安然事件的基本情况去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安然、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等一批企业巨擘纷纷承认存在财务舞弊,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批大的上市公司遭投资者抛弃,宣布破产。

这些企业的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使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损害了资本市场的秩序,给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企业的舞弊行为目的不同,手段各异,其中安然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比较典型,影响也比较大。

这是因为,一是安然事件是这次美国资本市场舞弊风波的发端,二是安然公司从成长到破产,一直吸引美国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视线,三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导致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安达信公司解体。

因此,研究安然事件,不仅可以了解美国上市公司如何造假,美国资本市场存在哪些缺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安然公司的基本情况1.安然公司的成长历程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由美国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和北方内陆天然气(InterNorth)公司合并而成,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首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肯尼斯·雷,他既是安然公司的主要创立者,也是安然公司创造神话并在后来导致危机的关键人物。

安然公司在肯尼斯·雷的领导下,经历了四大步跨越,从名不见经传的一家普通天然气经销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和出售商,世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世界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一步一个高潮,步步走向辉煌。

第一步,安然公司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开创了新的天然气现货交易模式。

安然公司成立之初,拥有37000公里的州内及跨州天然气管道,主要从事天然气的采购和出售。

当时,美国的天然气工业实行政府管制,给能源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限制,安然公司在成立不久,凭借与政府高层良好的沟通关系,联合其它一些大能源公司游说政府放松对能源工业的管制,获得成功。

随后,安然董事长肯尼斯·雷开始全面改革公司的经营方式,将公司拥有的天然气管道作为一个网络加以利用,在价格便宜的地方购买天然气,然后再输往需要它的地方,并以重金聘用了一些有魄力有才气的经纪人,开创天然气现货市场新的经营模式,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收入和利润迅速增加,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步发展成为北美和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