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从危害、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和适用范围。
结合现有研究综合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了临床意义,强调了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危害、综合分析、展望未来、临床意义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伴随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可能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室壁组织或室壁内部的异常心律,可能导致心脏不规则搏动,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更是增加了。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及时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在深入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后,我们将重点分析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方法,为临床医生在处理这类情况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通过本文的讨论与总结,希望能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同时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的危害程度,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到手术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与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和临床意义总结,为未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稳心颗粒和辛伐他汀作为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针对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的药理作用1. 稳心颗粒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当归、丹参、川芎、黄芩等中药提取物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减轻心肌缺血等,对冠心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辛伐他汀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炎症状态。
二、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1.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具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降低心脏负荷,从而对心律失常产生积极的疗效。
2. 临床研究证据支持临床上有不少研究证据支持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某项临床研究对100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其中50例患者接受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减轻,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3.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一般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逆性,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明显威胁。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材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经定痛、化痰止咳的功效。
在临床上,稳心颗粒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辛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起到降脂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现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目前,常规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降脂药物等。
单一药物疗效有限,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可靠的联合用药方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对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表明,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一项由某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临床研究,选取了10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给予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律失常情况明显减少,且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通过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稳心颗粒具有活血化瘀、舒经定痛、化痰止咳的功效,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从而起到维护心脏健康的作用。
辛伐他汀是一种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胆固醇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稳心颗粒能够改善心脏微循环,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的病理过程。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室性心律失常,这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目前,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现有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患者可能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
稳心颗粒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平肝定志的作用。
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抑制心脏快速兴奋性细胞、延长心脏动作电位的作用。
联合使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可能能够更有效地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本研究旨在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脏猝死的风险。
1.2 研究目的根据大纲指定的目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我们旨在评价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其与单独使用胺碘酮或其他治疗方案的差异。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该研究的开展对于推动中医药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还有望为今后开展更多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更多的经验和依据。
2. 正文2.1 稳心颗粒的作用机制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当归、川芎、延胡索、瓜蒌、红花等药材组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CAD)和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世界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者常常会合并
出现,导致患者的预后变差。
室性心律失常(VPC)是CAD和CHF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早期的诊断、严密的监测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CAD和CHF患者VPC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心律失常的种类、发生
频率和严重程度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心血管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VPC的发生率,并且对于减轻
心衰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也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法控制VPC,需要考虑进行电生理治疗。
心室起搏器是一
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CAD和CHF患者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起搏器可以通过发出电刺激信号,使心脏保持较规律的心律,预防VPC和心室颤动的发生,并且提高心脏排血量和运动
耐受性。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VPC,例如室性早搏后重整的室速(R-on-T室速),尤其容易诱
发室颤,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进行电除颤或改用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进行治疗,以防止严重的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于CAD和CHF患者VPC的治疗应该是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
和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治疗方案。
心脏病的治疗方案

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心脏病是指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心脏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以下是心脏病的常见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脂质调节药物:用于降低血脂水平,包括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3.抗心绞痛药物: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和钙离子拮抗剂。
4.抗心衰药物:用于改善心脏收缩力和心功能,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5.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恢复正常的心律,包括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钙拮抗剂等。
二、介入治疗1.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适用于冠心病患者,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恢复血液流通。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2.心脏射频消融术:适用于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射频电流作用于心脏组织,消融异常的电路,恢复正常的心律。
3.心脏导管检查和治疗:通过导管进入心脏进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可用于冠脉造影、心脏瓣膜置换等。
三、手术治疗1.心脏搭桥手术:适用于冠心病患者,通过取一段健康的血管搭桥在阻塞的冠状动脉之上,恢复血液的供应。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适用于心脏瓣膜病变严重的患者,通过人工瓣膜置换或修复,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3.心脏移植手术:适用于严重心脏病患者,通过移植健康的心脏,取代患者的不健康心脏。
总之,心脏病的治疗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进行复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医学精品

钱志刚 淮南东方医院心内科
心血管今后20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发病率可能翻一倍
心脏性猝死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冠心病是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
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 VT/VF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列为首
-Mäkikallio TH et al:Am J Cardiol 2019;97:480-484
心梗后与心脏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未接受最佳治疗 未作血运重建 未用他汀 未用ACEI或ARB EF<35% 年龄>65岁 糖尿病 女性
相对危险度(95%CI) P
2.6(1.4-5.9) <0.01
2.1(1.2-3.7) <0.01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慢室速)
常出现于梗死的24h内,频率55-120bpm。 常开始于窦缓,或过早搏后的室性逸搏,或一个室早诱发。可自然终
止,或与窦律交替,在基本节律加快后消失。 一般不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发生 VT的可能性增加。溶栓治疗成
功的病例常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基本不恶化成VT/VF 原则上不治疗,除非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用:
多短于30‘’,能自行终止,终止后神志恢复。
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蜕变为室颤
有效治疗心肌缺血(溶栓,PTCA)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鉴别有无QT延长
伴QT延长的扭转性室速 ——停止使用可致QT延长的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注射镁剂 ——临时起搏 ——异丙肾上腺素
一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非药物:ICD,手术,导管消融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治疗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们在发生时常常会相互影响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将就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的并发症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患者往往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心脏肌肉组织就会死亡而导致心脏功能减弱。
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
该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治疗上,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等方法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并通过输氧、镇痛和抗凝治疗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的另一常见并发症。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而导致供血不足,它会引起全身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心力衰竭治疗上,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例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症状。
二、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等。
心律失常常常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或心肌梗死等情况可引发心律失常。
1. 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跳动过快,一般超过每分钟100次。
心动过速发生时,心脏的充盈时间减少,导致心脏排血量下降,从而引起疲劳、心慌等症状。
对于心动过速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或进行电复律手术来控制心率。
2.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脏跳动过慢,一般低于每分钟60次。
心动过缓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和心脏功能减退。
治疗上,可以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改善心律失常症状,提高心脏功能。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
心房颤动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者中风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治疗冠心病专科医院:
心肌梗死后,LVEF和室性早搏数量对预后的影响
心肌梗死后,复杂性室性早搏与猝死的关系
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和室性早搏数量对预后的影响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
缺血 缺氧 机械牵拉
电解质
毒性物质
解剖/电异常 心肌病变、梗死后 离子通道异常
VT/VF
CHF
STAT
•CHF存活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研究 •对象:674例CHF患者LVEF≤40%,心 胸比>50%,LVED≥55mm,多形性 VP≥10次/h。 (336 vs 338) •方法:胺碘酮800mg/d×14 400mg/d×50周 维持量300mg/d
Circulation, 1996, 93:2 128
BASIS研究
•研究终点:总死亡率和心律失常事件(猝死﹑持续性 VT/VF) •随访1年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总死亡率61%, (P=0.048)显著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66%。(P=0.024)
• 16: 1711-8 JACC,1990;
CAMIAT研究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MI后伴频发或反复发作VP需复苏的 VF和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方法:1202名MI后6-45天伴频发或反复发作 VP患者。(10次/h或至少发作VT1次). •胺碘酮负荷量:10mg/Kg/d×2W •胺碘酮量:300-400mg/d, 3-5m • 200-300mg/d, 4m • 200/d, (5-7d/w) 16m •随访:
.
BASIS研究
•目的: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对MI伴无症状复杂性心律失 常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312例AMI患者,24小时ECG显示LOWN3-4b 级心律失常。分为3组: •抗心律失常(I类)组 N=100 •胺碘酮组 (200mg/d) N=98 •对照组 N=114
• • JACC,1990; 16: 1711-8
长期药物治疗的目的和问题
•降低死亡率—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问题,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血液动力学恶化;缺血事件增 多。 •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 •问题:药物不良反应;心衰加重;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死 亡率增加。
不同危险人群猝死发生率和事件发生总数
冠心病患者植入ICD后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改善症状,预防猝死,减少其他 临床事件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旁路手术)可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降低心梗后病人猝死危险
•德国Munich和芬兰Oulu研究(1996-2000),2130例,
• 心梗后最佳治疗:血运重建(PCI/CABG),阿司匹林,β –阻滞 剂,ACE抑制剂,他汀。 • 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2.4%) • 接受最佳治疗所有措施者:猝死发生率1.2%。 • 未接受全部最佳治疗措施者:猝死发生率3.6%(P<0.01)
•OPTIC
(Optimal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in ICD patients)
•胺碘酮 + β –阻滞剂 与单用β –阻滞剂比较,一年减少电 击次数73%。 -Connolly S T, 2005 AHA 会议
ICD植入后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电治疗的关系
β–阻滞 剂 n=138 胺碘酮+ β–阻滞剂 n=140 10.3 13.0 索他洛 尔 n=134
治疗组
7.7% 17% 5.0% 13.9 % 6.2% 33.5 %
对照组
3.0% 3.0% 3.1% 13.7 % 8.3% 41.4 %
P <0.01 <0.02 <0.01 NS NS NS
CHF-STAT
心梗后, LVEF<40%
674
胺碘酮
45
39%
44%
NS
CASTⅠ试验:英卡胺和氟卡胺虽可有效减少室性早 搏,但死亡率增加。提前终止试验。
675-82
2年
Lancet 1999; 349:
CAMIAT试验结果
胺碘酮 n=385
37例死亡 30例心脏性 15例心律失 常所致猝死 7例非心脏性
安慰剂 n=444
50例死亡 44例心脏性 31例心律失 常所致猝死 6例非心脏性
CAMIAT试验结果:胺碘酮对死亡率无影响
CAMIAT研究
•结论:胺碘酮降低需复苏的室颤 或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48.5%。但 对总死亡率无影响.
自主神经 体液因素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 药物
危险因素 (高血压、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
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
心梗
AF
心衰
脑卒中、死亡、其他事件
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原则
• 基础治疗
1. 2. 3. 4. 5. 血运重建(PCI/CABG) β –阻滞剂 ACE抑制剂或ARB 他汀类 抗血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
EMIAT试验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AMI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总死亡 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死亡率的影响。
•对象:AMI后5-21天,LVEF≤40%患者1486例, 分胺碘酮/安慰剂对照两组。 •方法:胺碘酮800mg/d×14 400mg/d×14 维持量200mg/d
• • Lancet, 1997; 349: 667
EMIAT试验
•结果:胺碘酮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35%; P=0.05,总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低剂量胺碘酮显著降低AMI后高危人群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
• 349: 667
Lancet, 1997;
GESICA试验
•目的:评价低剂量胺碘酮治疗对严重CHF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516例CHF患者(LVEF≤35%)分为二组,胺碘酮组 N=260, 负荷量600mg/d,×12天 维持量300mg/d,2年 随访:2年
-Mä kikallio TH et al:Am J Cardiol 2006;97:480-484
哈尔滨哪家医院治疗冠心病好:/xxgnk/gxb/654.html
心梗后与心脏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对危险度(95%CI) 未接受最佳治疗 未作血运重建
未用他汀
用药后使用阿托品
使用多巴胺
43(24%)
13(7%)
38(23%)
6(4%)
•存活到入院时:
• 胺碘酮组 41/180 (22.8%)
• 利多卡因组 20/167 (12%)
P=0.009
•出院时存活率:
• 胺碘酮组 9/41
• 利多卡因组 5/20
• 347例院外室颤,电击失败后使用胺碘酮(5mg/kg)或 利多卡因(1.5mg/kg),再行电除颤。 -Dorian P. N Engl J Med 2002: 346: 884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比较
胺碘酮组 (n=180) 用药前电击次数 中位数 用药前循环短暂恢复 5±1.9 4 24(13%) 利多卡因组 (n=167) 5±2.2 4 11(7%)
GESICA试验
•结果:胺碘酮显著↓总死亡率28%,↓因心衰恶化死亡危 险23%;↓因心衰住院的危险31%;改善心功能至少一个 级别。 •结论:首次证明胺碘酮可早期﹑持续﹑杰出地降低严重 CHF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
THE LANCET Saturday 20 August,1994; Vol 344 No8921 P493-98
电击例数
(%)
38.5
45.0
24.3
38.9
Hale Waihona Puke 电击+ATP治疗(%)
不恰当电击
(%)
15.4
3.3
9.4
-Connolly S T, 2005 AHA 会议
心律失常急症处理原则
•是否危及生命 •是否影响血液动力学 •合并疾病:心衰,肾功不全,电解质紊乱等 •拟采用的药物对基础疾病有何不利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的问题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CHF
STAT
•结果:胺碘酮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非缺血 性心衰有改善生存的趋势(P=0.07),且提高LVEF。但 在↓总死亡率和猝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
• 93:2 Circulation, 1996, 128
AMAT-胺碘酮研究荟萃分析
•6500多临床病例,AMI占78%,CHF22%。 •胺碘酮负荷量400~800mg/d,维持量200mg/d。 •结果:胺碘酮↓心律失常或猝死率29%,↓总死亡率13%; 对其它非心律失常死亡无影响。
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
今后5~25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心律失常 发病率可能翻一倍 •心力衰竭 •心脏性猝死
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
•突发心律失常(猝死):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心律失常:室性,房性? •慢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肌缺血,心衰。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病例中,一半以上为猝死。 •80%-90%猝死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室颤/室速最常发生在AMI发病4小时之内。 •心律失常患者随年龄增加,院内死亡率和猝死率增加。
3121例 d-索他洛尔 n=1549 随访5个月 安慰剂 n=1572 随访5个月
死亡 n=78(5.0%)
死亡 n=48(3.1%)
药物治疗:结论
•对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病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虽可抑制室性
早搏,但增加死亡率。
•对心肌梗塞后的病人,d-索他洛尔增加死亡率。 •胺碘酮对总死亡率无影响,但能减少心律失常所致猝死,对 心衰病人心功能无影响.
结 论
英.氟.乙吗噻嗪可降低: A M I 后VP70%以上,
非持续VT90%以上.
但死亡率却升高150%以上.
Copl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