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

合集下载

林则徐廉政故事 拒贿拾遗

林则徐廉政故事 拒贿拾遗

精心整理
林则徐廉政故事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品吧!
买备,”1830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此非客气,切勿故违。

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

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

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精心整理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

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

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在古代,有许多贤明人士都以廉洁自持,拒绝接受不义之财。

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古人拒收不义财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主人公是当时著名的大臣于谦。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从不接受贿赂,深受皇帝器重。

有一次,皇帝派遣于谦去办理一件重要的事务,并赐给他一些宝物作为赏赐。

然而,于谦却拒绝了皇帝的赏赐,表示自己为官之道在于为国为民,而非贪图私利。

于谦回到家中,将皇帝赏赐的宝物摆放在书案上,深叹一口气,提笔写下了一首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纷纷传颂着于谦的廉洁品格。

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何含义呢?首先,“绢帕麻菇与线香”代表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这些物品在当时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贪污受贿。

于谦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为官之道在于为民谋福利,而非为自己谋私利。

其次,“清风两袖朝天去”,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于谦拒绝贪污受贿的坚定决心。

他表示自己不会留下任何把柄,也不会因为私欲而违背良心。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于谦对腐败官员的鄙视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最后,“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句话意味着于谦不想因为贪图私利而让百姓失望或受到伤害。

他希望自己能够以清廉的形象留在百姓心中,成为他们敬仰的对象。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于谦的廉洁品格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正义和廉洁的理念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其他官员的敬仰.这首诗对于谦的历史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将他视为廉洁官员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拒绝不义之财展现出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

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作者:张明源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3期在我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本人列举几则,且看他们是如何拒贿的。

春秋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想将他献给执政大臣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的说:“我把他拿给加工宝石的师傅鉴别过,他认定这是宝玉,所以才献给你。

”子罕说:“我是把…不贪‟当做宝的,你把玉石当做宝。

如果你把它给了我,你我都丢了宝啦。

还不如各自都保住自己的宝贝。

”宋代京城里有个官员珍藏着一面古镜,准备献给宰相吕蒙正,并说:“这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

”吕蒙正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何必要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说得那官员十分尴尬,别人听了也叹服不已。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上说要服用紫团山的人参才能治好,但一时购买不到。

当时,薛师政去山西,当地恰巧有这种参,就买了几两送给王安石,王安石却不受。

有人劝他说:“您的病不用这药难以治好,患了病就应当尽快治疗,这药不必推辞了。

”王安石却说:“我平生没有吃过紫团山参,也活到了今天。

”结果还是没接受。

宋代刘温叟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门生的人送他一车粮草。

刘温叟推辞不掉,当即要答谢回赠一套华丽高档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拉了回去。

明代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其拒贿的办法颇为高明:每遇行贿者,便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两袖清风朝天去”,行贿者看到这块警告牌,便知趣地打道回府。

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

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去仰视烤鹅。

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清代时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一天夜里,一官员给他送上一份厚礼,他拒不接受,并于次日当众斥责:“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众说明白。

”一语即出,铿锵有声,使这位行贿官员脸面丢尽。

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为贪污。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

古代廉吏的“拒礼诗”作者:蒋伟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22年第03期中国人很重礼尚往来,但官场上有来有往则往往暗藏腐败。

在古代,清官廉吏嚴于自律,常赋诗拒礼拒贿,借诗明志。

“诗圣”杜甫写过一首题为《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的拒礼诗。

当时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张太子舍人送来一条用丝织成的床褥,杜甫拒收。

他在诗中说礼物太过珍贵,与自己身份不符,掌握权力的官员一旦骄奢淫逸,必然会走向灭亡。

全诗以“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结尾,杜甫清白自守、安贫乐道的情操跃然纸上。

曾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任巡抚时正值宦官王振专权。

当时潜规则是,凡地方大臣进京,必给王振备份厚礼,否则可能丢官,甚至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

于谦每次进京总两手空空,下属劝道:“您不送金银财宝,送点绢帕、蘑菇及线香之类的土特产也可以啊!”于谦笑了笑,甩了甩两袖,说:“吾唯有清风!”并赋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典故的出处。

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十八年,深受百姓爱戴。

王振却视于谦为“异类”,构陷于谦入狱,于谦被判死刑,后因群民共愤而释放,但被降职。

晋豫两地的官吏、百姓数千人跪在宫门前请求于谦留任,朝中大臣也纷纷上奏,于谦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与于谦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廉吏——苏州知府况锺。

况锺9年任期满赴京述职,数万苏州百姓前来相送,纷纷赠礼以表谢意。

况锺一律拒收,当场写了一首感人的拒礼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面圣时他表示不愿升迁,明英宗命况锺“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以正三品之职出任一州知府,这是明朝当时从未有过的规格和礼遇,也是对况锺治理苏州最好的褒奖。

明代李汰担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时,有考生深夜送来一包黄金,请求关照,遭到李汰厉声斥责。

古代廉吏拒贿五法

古代廉吏拒贿五法
少金 子赠 送 。杜暹 坚决不 收 ,对方 坚持 要给 , 出于礼 貌 ,杜暹 只好 暂 且收 下 ,随 即偷 偷地 将
金 子 埋 了起 来。等 到一 离境 ,他 立即 写信告 知 对方 埋金 的地 点 。杜 暹 埋 金 ,在 当地 传 为 美
谈 。今 天 ,为 亲情 、友 情 、 乡情所 困扰 的领 导
维普资讯
自拔 ,莫不 是从 小贪 起 ,再后 来 变 得 贪 得 无
厌 ,到 最 后 就 完 全 走 到 人 民 的 对 立 面 去 了 。 所
以领 导干部 一 定要把 好 第一 关 ,对 以礼 开道 前 来叙 旧的 非 亲非故 之人 、似 亲似 故之 人 、似 亲
杨 震 的 教 诲 , 收 起 黄 金 离 去 。 “ 知 ” 太 守 杨 四
震 的故 事古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 。反观 当今 许 多违 法违 纪 干
部 ,他们 往往 心 存侥 幸 ,以 所谓 的 “ 明” 手 高
沓 来 。尤其 是在 今 天 的市场 经 济社会 ,表 现 更
为 明 显 。从 各 级 纪检 监 察 机 关 查 处 的 诸 多案 件
施 归还 ,不 能等 到被 举报 、立案调 查后 才被迫 归还 ;二是要 保 存好 能 够证 明 自己确 已归还 的 凭证 ,如采 取 邮寄 方式 就应 保 留邮 汇存根 ,存
入 “ 8 ” 廉 政 账 户 则 应 保 存 好 存 款 收 据 ;三 51
是 要 明 确 通 知 对 方 。让 对 方 知 晓 。
维普资讯
广 闻 博 览
古 代廉吏捏贿 互法

李 哲
“ 随权 集 ”在 一 定程度 上 反映 了历 史和 贿 现 实 的真 实。 只要 为官从 政 者手 中握 有 一定 的 实权 ,方 方 面面 、形形 色色的行 贿 者便 会纷 至

跟着古人学“拒贿”

跟着古人学“拒贿”

跟着古人学“拒贿”作者:李惠来源:《民生周刊》2012年第10期经常听到一些党政官员感叹,现在送礼之风太盛,拒贿成了一门“必修课”。

闲时翻阅古史典籍,发现自古以来官吏就饱受行贿之困扰。

那些才情四溢的官场中人,竟在拒贿的同时写下了无数经典篇章,留下众多拒贿的故事。

在深入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法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不失为一剂良药。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有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意思是是,我让你找辆车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走。

这里的“贿”字,仅仅是指财物而已。

但是到了隋朝,“贿”字的含义就变了。

《隋书·炀帝纪下》中说:“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这句话里就含有了私赠财物而行请托之意。

可见,“贿”字的名声不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朝各代,均有官员贪赃受贿的现象存在。

但那些廉洁的官吏,他们不仅明令禁止行贿之风,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

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因表现不错,升为左拾遗,工资翻了一番,作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接着,外派到苏州任刺史:“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回京城,为宾客分司,工资已是他刚入仕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

”最后,为太子少傅时,工资最高,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他的大宅子里颐养天年,领到百分之五十的養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白居易用这样的方式,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没给自己留受贿的空间。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篇一: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

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

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

”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

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

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

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

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

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

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

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

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拒贿拾遗——林则徐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事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林则徐作为一位清代官员,他的故事在反腐斗争中闪耀着光芒。

他以拒贿拾遗的坚守和廉洁作风,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楷模。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林则徐的故事,探究他对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贡献。

林则徐,字士骈,福建福州人。

他在清代中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并且在任期间,他以一副无私的为民情怀和不畏强权的勇气,默默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林则徐在担任归德商税局道员期间,认识到当时官场腐败猖獗的现状,他深知贪污受贿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许多时候,林则徐面临亲友的诱惑,他们让他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并对他说:“你何必为了一点微薄之财,放弃这个机会呢?”但林则徐坚决地回绝了这些诱惑,他深知自己身为一名官员,就必须以公正廉洁的形象示范于人。

林则徐没有忘记他的职责,他一直在努力督促归德商税局的工作人员遵守纪律,远离腐败现象。

他自己也时常检查工作细节,发现问题就立即进行处理,并且教育员工要遵守行为准则。

通过林则徐的努力,归德商税局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不仅如此,林则徐在担任榆林道时,面临了更大的考验。

榆林道是一个负责查办贪污案件的职位,这意味着他必须与官员们斗智斗勇,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

在这一期间,林则徐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不畏权贵,甚至抓了一些权贵的亲属。

他深知这样做可能会惹上麻烦,但他依然义无返顾。

在拒贿拾遗方面,林则徐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有一次,一位来自地方的商人想通过贿赂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他把贿金放在林则徐面前时,林则徐没有被蒙蔽,也没有被诱惑。

他坚定地拒绝了商人的贿赂,并将此事公之于众。

这件事情成为了一则佳话,更是将林则徐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林则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官场德行的佳话,更是对于社会反腐与廉洁政治的鼓舞。

他的言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必须有拒贿择言之勇气,做到廉洁奉公、心存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法律
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
洪鸿
经常听到一些党政官员感叹,现在送礼之风太盛,拒贿成了一门“必修课”。

闲时翻阅古代典籍,发现自古以来官吏就饱受行贿之困扰。

那些才情四溢的官场中人,竟在拒贿的同时写下了无数经典篇章,留下了众多关于拒贿的有益故事。

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之法,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不失为一剂良药。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意思是说,我让你找辆车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走。

这里的“贿”字,仅仅是指财物而已。

但是,到了隋朝,“贿”字的含义就变了。

《隋书·炀帝纪下》中说:“政刑弛紊,贿货公布。

”这句话里就含有了私赠财物而行请托之意。

可见,“贿”字的名声不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朝历代,均有官员贪赃受贿的现象存在。

但那些廉洁的官吏,不仅明令禁止行贿之风,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白居易——通过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
唐代的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

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一职,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不久,因表现不错,升为左拾遗,作诗云:“月惭谏纸二干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接着,外派到苏州任刺史:“十万户州尤觉贵,
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回京城,为宾客分司,“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

”最后,为太子少傅时,工资最高,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的大宅子里颐养天年,领到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白居易用这样的方式,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没给自己留受贿的空间。

王安石——“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
北宋宰相王安石擅长诗文,一位地方官以为他肯定喜爱文房四宝。

为投其所好,那人给他送去一块名贵的砚石,并当面对他炫耀道:“这块砚真好!”王安石问:“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吟道:”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对方见状,不得不带着砚石羞愧地溜之大吉。

李汰——“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明代官员李汰才华横溢,颇受朝廷重用。

他虽然身居要职,但在钱财面前毫不动心。

一次,李汰到福建省主持秋试。

抵闽后,许多考生连夜上门行贿通路,被李汰一概拒绝。

第二天,在科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吴讷奉命赴贵州巡视,返京途中,贵州地方当局派人追送百两黄金。

吴讷不启封,挥毫在礼盒上题诗回绝。

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

持金者无奈,只好悻悻而返。

于谦——门前无贺客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长期身居要职,但是一生清正廉洁,鄙视追名逐利。

他不送礼、不行贿,更不受贿,因而别人根本不去打他的主意。

于谦过生日,没有
人想着要去给他送礼,他感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写下这样一首诗:“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悬鱼,是个典故。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拒绝收受各种贿物。

一天,有个府丞给他送来一些鲜鱼,他收下了鱼,却不吃,而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屋檐之下。

过了几天,那个府丞又送了些活鱼来,羊续便把上次所送的鱼取下来还给他,从而打消了他再送鱼的念头。

羊续悬鱼,就是向人们发出拒贿告示,送礼之风因此大为收敛。

而于谦45岁生辰时,根本没人想到要登门送礼,所以他比羊续更胜一筹,连悬鱼的做法也免去了。

张伯行——“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清代张伯行在福建和江苏任巡抚、总督时,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并写过一篇禁止馈送的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文言简意赅,正气凛然,表现了他对拒礼拒贿的深刻认识。

这种堂堂正气使行贿送礼之辈望而却步。

张伯行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为官立场,成为了“清廉刚直,政绩卓著”的楷模,从而青史留名。

古代官员拒绝贿赂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的棒打送礼,有的题文自勉,有的明文警告,有的厚谢婉拒。

这些方法都很有效,也一直为后人赞颂和学习。

从古人的拒贿方式中不难看出,拒贿的关键是自己要树立“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人生态度,做到“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移”,始终保持一颗廉洁奉公之心,干净千事,清白做人。

当下官场,也有一些利欲熏心的贪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千着收受贿赂的罪恶勾当。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这些贪官的可
耻行径早晚会被揭露出来,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为此,有人专门写了《受贿戒》一诗,劝诫那些意志不坚的官员:“明含着笑,暗张着嘴,芝麻勾西瓜,鸡肋换火腿,小鱼钓巨龟。

送香烟,熏黑你的肺;送美酒,腐蚀你的胃;送美食,堵住你的嘴。

洁身的,沾你污秽;上钩的,拉你下水;得意的,牵你犯罪。

甜在表,毒在内,同志啊,诚心劝你,切奠受贿!”
(摘自2015.11《领导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