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昶 贺志明-我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
5分,总计60分)1.公社所有制下,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共有地",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
殷商时期“公田"和“私田”在法律上均属于国王,农民因领有属于国王的份地,所以其剩余劳动必须耕种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公田”。
这一变化()A.说明了社会性质的变化B.反映了公有制社会的延续C.说明土地私有制遭侵犯D.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
这种心态变化表明()A.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B.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C.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D.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4.下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③⑤对应的著作最有可能是()错误!A.《论语》《老子》《韩非子》B.《论语》《墨子》《韩非子》C.《孟子》《韩非子》《墨子》D.《墨子》《论语》《韩非子》5.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6.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频发生,促使孔子倡导“克己复礼"、老子向往“小国寡民”。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进步与代价之间的矛盾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7.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1.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C.14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
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符龟甲、猪骨等动物遗骸、骨笛、稻作遗存等。
对上述考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A.该地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C.古人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追求D.原始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2. 管仲认为,工匠应“群萃而州处,相良材……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而商人应“群萃而州处……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
管仲的这一主张()A.将国家治理寓于职业教化之中B.意在全面限制人口的流动C.致力于对工商业实行官府垄断D.强调了基层治理因地制宜3. 汉代,今朝鲜半岛的玄菟、乐浪“郡初取吏于辽东”;云贵高原的群制、永吕、越满郡太守多为巴蜀籍;长沙出土的“逃阳令印”表明岭南地区的一些郡县官吏来自湖南。
由此可知,汉代()A.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加强对边疆的统治D.官僚政治日益完善4. 如表展示了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由此可知两汉时期()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D.史学体例日趋完备5.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同时,积极派兵北击匈奴,南征闽越;而宋太祖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实行守内虚外的方针。
这种变化说明了()A.政治风气日趋保守B.儒学重新回归主流地位C.儒学思辩与哲学化D.人文教化倾向内省收敛6. 清朝前期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测绘,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绘成更为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
清朝还进行了三次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各级地方政府也定期编修地方志。
这主要反映了()A.清朝社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D.西学东渐的风潮已经兴起7. 1932—1933年。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大量腐败和贪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思想家开始提倡廉政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和官员的清廉自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爱之道,并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清廉和正义为准则管理国家。
荀子则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德才能治国安民,并强调“官之清,民以安”。
随着汉朝的兴起,廉政思想逐渐得以发扬光大。
在东汉时期,班固、扬雄等文学大师提倡“清官断狱”,并认为官员应该秉承忠诚、公正和廉洁等道德规范。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名流同样强调廉政思想,认为官员应该以“公而忘私,廉而不刿”为准则,力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正道和廉洁治政的优良传统。
第二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与效果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推崇正道鼓励官员清廉自律,保持皇家家族和恩荣体制的稳定平衡。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仅帮助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 史记》中曾记载有“忠信节义,犹钟鼓也”的名言,即忠诚、信任和廉洁是官员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忠诚于国家和国民,诚实地服务于民众,贯穿始终。
在唐代,宰相杨炎引入科举选拔制度,推动了士人充实朝堂,促进官员的素质提高,维护了国家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官员清廉自律的好处不仅仅在政治层面,而且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廉自律的官员认真对待土地调查、赋税、法律执行等工作,保证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汲取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智慧

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官员的行为和权力 行使。
权力制约
实行分权制衡,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以防止官员滥用 职权。
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制约,确保 其依法行政。
重视教育,提高素质
教育为本
认为教育是提高官员素质和治理能力 的基础,注重培养官员的文化素养和 道德品质。
吏治重要性
吏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 展、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是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以儒家、法家等学派为代表,提出了 德治、法治等不同的吏治思想。
秦汉时期
秦始皇实行法家政治,推行严格的官 吏管理制度;汉武帝推崇儒学,强调 官吏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
详细描述
古代的法制建设、法律体系等都是为了规范权力运行而设立的。借鉴这一思想,现代社 会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确保公共权力的运行受到法律的制约
和监督。同时,提高官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能够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教育培养:提高干部素质,加强能力建设
总结词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强调对官员的教育培 养,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这一思想对 于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具有指导 意义。
详细描述
古代的监察制度、御史台等机构,都是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而设立的。同时,对于腐败行为,古代 也有严格的法律和制度进行惩处。借鉴这一思想,现代社会应该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完善反腐法律 和制度,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制度完善:依法治国,规范权力运行
总结词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规范权力运行。这一思想为 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精准解析】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峨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10月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禅让制形成B. 王的出现C 早期国家诞生D. 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鯀作城郭”意为鯀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描述了古代早期社会政治情况,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息。
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王”出现的信息。
B错误;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时期,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原始社会的解体B. 私有制的产生C. 国家的建立D. 人性的退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私有制产生,故B 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后半段的重点在于私有制产生,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现象出现,无关于国家的建立,故C项错误;私有制的产生为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人性的退化,故D项错误。
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课同步测试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②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③“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A. ①②④③B. ①④②③C. ③②①④D. ④②①③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A.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D.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4.“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5.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宋以前君臣“坐而论道”,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清朝只能“跪受笔录”。
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 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6.中国古代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
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 皇帝的秘书机构B. 中央的派出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朝廷的朝贡藩属7.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二府三司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8.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中国吏治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吏治文化的前世今生作者:赵鑫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7期【摘要】在政治上,吏治是一个永远值得被讨论的话题。
横贯古今,治吏是不同朝代不同帝王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篇文章以当今社会的政府反腐运动为题材,引出吏治话题。
通过查阅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思想文化背景横向分析并总结中国古代吏治文化的形成基础。
通过查阅历代制度纵向总结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下的吏治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通过分析比较,笔者希望历史经验可以对当今社会官场政治的发展起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吏治;吏治文化;吏治观一、中国当代的吏治状况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党风廉政建设也一直是各个领导人在位期间工作项目的重中之重。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起反腐风暴、倡导官员勤俭节约时,人们并没有预想到这场运动会开展如此之久。
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前九个月,有10.8万余名官员因为涉贪而被查办。
奢侈品的销量和豪华宴会的数量明显下降。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十八大到2013年年末这短短的一个月期间因纪律问题、腐败问题被查处的官员就高达12人之多。
与此同时,各级部门还把减少“三公消费”制度化,制定了勤俭节约的具体规定。
可以说,这场“反腐之风”挂的百姓大快人心,不断整治了整个公务员队伍,同时也为中国下一步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文以“中国吏治文化的前世今生”为题,通过反思中国古代的吏治文化和吏治观念,分析“治吏”之道。
以史为鉴,同时也更加期待中国当代的公务员队伍更加清廉、务实、为民。
二、中国古代吏治文化的形成基础如果将国家比作是一台运作的机器,那么官吏便是使这台机器不停运作发动机。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记载。
所以,当我们在考量当今的治吏之道时,我们有理由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治吏”背景进行概括式的提炼和总结,通过分析两年多年来所形成的“吏治”文化来以史明今。
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2007.10-2013.9)课题研究及其成果

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课题研究及其成果一览表(2007.10-2013.9)目录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课题研究一览表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教学成果与著作一览表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知网)发表论文一览表贺志明教授任职以来(非知网)发表论文【部分】统计贺志明教授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加省教育厅以上课题36项主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07—2008年度德育工作专项课题“法律院校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批准号1-5);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0—2011年度立项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与对策研究(1011247B)”;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探索(XJK08CDY008)”;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13BZZ155)”。
学院立项课题“司法伦理与司法公正研究(06);”“法律院校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Y07YY004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建设项目;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研究”(FEB120433);中国伦理学会高等院校项目课题“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GXKT-2009-01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07—2008年度德育工作专项课题“高职学生道德状况的调查与高职道德教育创新研究(批准号:2-1)”、 2009—2010年度德育工作专项课题“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警察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09YBB298)”、“当代公民法律信仰危机及培养途径研究(10B28)”;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世界文化语境中的湖湘文化精神和高校人文教育研究 (XJK08AJB002)”、“司法公正视野下法律院系法律人职业道德的锻造研究(XJK08QDY001)”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 “能力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研究(XJK011CZJ075)”、“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与实施途径研究(XJK011BTM009)”;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有效路径研究(XJK012CDY005)”、“高校网络德育行动实证研究(XJK012CDY014)”、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全面推进高校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研究(XJK12DJB021) ”、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体系构建研究(XJK012BJC021)”;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校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XJK013CDY011)”、“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校园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对策研究(XJK013CJG004)”;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研究(ZJGA2009014)”、“高职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ZJGB2009029)”;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政法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05C2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11C34)”;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项目“突出'警’字特色抓管理坚持'警’字标准促育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校狱合作构建创新型高技能监狱警官培养模式”,“根治司法腐败的路径研究(09C1222)”、“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09C1223)”、“和谐社会视角下监狱行刑制度完善与创新研究”;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警察职业素质与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湘文化与和谐社会行刑制度之改良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罪犯改造问题研究(201011ZZ74)”;2009年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09B13)”;201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及有效路径研究”;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09年科研规划项目课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920)”、“法律职业教育中合作共享型社区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福特基金项目“艺术教育对女性罪犯矫治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龙昶贺志明1摘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家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就是官吏,他们被称之为“国家代表”。
可见,官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层面。
如何管理官吏,使其发挥统治效能,是一个令历代统治者及思想家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丰富的吏治思想。
关键词: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与发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家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就是官吏,他们被称之为“国家代表”。
可见,官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层面。
如何管理官吏,使其发挥统治效能,是一个令统治者及思想家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
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开拓未来。
鉴古察今是开拓未来的基地。
古代吏治思想,不仅为深化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它由此而揭示的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治国思想,安民、富民、改革、发展的执政理念,识善恶、辨美丑、廉洁勤政、做官做人的哲辩性义理,留给后人的思考绵绵深长,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不无裨益。
1作者简介:龙昶,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讲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教授,湖南长沙,410131.一、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先秦时期吏治观的形成及特点先秦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条件下,各诸侯国的经济、政治改革竞争激烈。
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目标需要广纳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共识使“治国、平天下”大计中人才问题凸显,吏治思想在百家争鸣中逐渐形成。
儒家举贤能的德治思想与法家重军功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吏治思想的核心。
“德治”与“法治”的对立与整合成为先秦时期的理论焦点,对自汉至明清各朝代的吏治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德治与法治的融合,促进了伦理的法律化与法律的伦理化进程,使得我国自古追求的和谐理想得以发展。
第一,用官层面任德与任法的冲突儒家重德,法家重刑。
在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总体对立中,“德治”与“法治”或曰“德”与“法”的对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法理学或法哲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而在用官层面上德(德治)与刑(法治)的冲突又是核心问题。
孔孟儒家从维护宗法贵族政体的立场出发,认为贤人在治理国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因此官吏的贤能、仁义是决定吏治好坏的重要表现,而吏治在治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贤吏可以依其德智和远见卓识制定合适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民众的生活与生产,达到国富民安的目标。
贤吏通过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2]?杜绝骄奢淫逸,成为民众的表率,能避免激化阶级矛盾,能使民众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
同时,儒家一贯推崇道德治国,他们相信人性中的善端,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在他们看来,“监督”主要来自于人的内心,外在的制度会使人失去廉耻而变成小人。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难以找到通过外在机制对官吏实行法律监督的主张。
因此,用官之道在于德。
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治理国家不能靠贤能的人,而要靠法律。
有了好的法律,即使是愚钝的人也一样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以法治国”是最客观的标准和最可靠的治国方法,因为法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用法来整顿吏治要比“贤人”作表率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同时,战国时期的法家人物主张法律监督是以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为出发点的。
在法家看来,人性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官吏为贪,民人为盗,这都是人性使然,是一种必然。
对人性的怀疑使得法家人物们认定法律是防范人们为恶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法律监督是达成吏治的最好途径。
因此,用官之道在于法。
在用官层面上,儒家与法家的冲突在于:儒家认为具有道德品质的人是主要的,官吏应该握有一定的权力,在为官的政位上通过修身正己,实现吏治的清廉和政权的稳固。
法家不给官吏法外之权,所有权力限于法,以严刑督官吏恪守职责,认真执法。
这种对权力行使的重德与重法的探讨,在自汉至清各朝代一直是吏治和治国问题的重点。
统治者在汉以后的政治中批判地继承先秦儒法吏治思想的文化遗产,在以德治吏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完善法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吏治,保证吏治的清明和政权的稳固。
第二,以“明主治吏不治民”为代表的权力崇拜观的形成法家认为,英明的君主只要治理好官吏的问题,老百姓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一方面“吏者,民之本纲也”[3],官吏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有着为民做主的地位;另一面“臣下者,主之所用也”[4],官吏又是最高统治者统治老百姓的工具。
在最高统治者、官吏和底层民众三位一体的封建社会里,各级官吏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没有官吏阶层的存在,整个国家机构就会瘫痪;有了官吏阶层的存在,最高统治者才有了统治万民的坚实基础。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君主与官吏、官吏与民众的关系的认识,来寻找通过吏治以达长治久安之路,而官吏阶层的存在也就形成丁身份社会中权力不可忽视的特点。
对臣吏在治国中的地位及与君主关系的认识上,韩非子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命题。
“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3]在他看来,君主的统治对象虽然最终是民,但要达到这一目标,通过官吏理顺上下统治关系,加强对民的管理和控制,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君主离不开臣吏的辅助,对于君主来说,对民众的统治必须通过官吏来进行,官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君主的利益,吏正则国治,吏治则民治,因而“治吏”比“治民”显得更迫切、更重要。
为政的重点是“治吏”,通过治吏达到治民的目的。
韩非的以法“治吏”,主要是以君主的权力限制和制衡官吏的权力,以防范对君主的威胁。
韩非提出的限制官吏权力的做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困奸臣”[5]。
“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6]。
二是制服“尊贵之臣”。
“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7]。
只有以法治臣,才能杜绝臣吏行私篡权,是加强君主权势的重要手段。
韩非子提出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命题,既道破了治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官吏掌握权力,虽然是君主的“工具”,但在治国中有重要地位,是明确宣称“君本”下的权力参与,任何法的实施,都必须以权力的导向为前提、为灵魂,并进而影响到整个民众的法律心态。
由此形成的权力崇拜的观念则不可避免。
儒家虽强调“贤人”的德、才,但“学而优则仕”的导向,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以官为荣的道德与价值导向,唯有做官才能既达到道德上的肯定,又能获得衣食无忧的名利双收效果。
把为官看成是上天降己的“大任”,为承受“大任”,则要经受上天考验,苦心志,劳筋骨,无怨无悔地等待脱颖而出掌握权力的出头之日。
因此可见,儒法两家有相同的对官吏权力的崇拜,这种对权力的崇拜心态,导致了后世权力本位的思想。
在先秦时期,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吏治思想也开始形成,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儒法为代表的吏治观,在我国封建历程中对官僚体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二、封建社会吏治思想的发展自秦汉至明清各朝代吏治思想虽各具特色,但先秦沿袭下来的选官重德、重才能的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形成厂选任、考课、奖惩、监察一整套完备的思想制度,随着大一统思想的加强,吏治思想也开始了以伦理入法的进程,并以此作为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强政治吏的指导思想。
(一)从“举孝廉”到“唯才是举”的精择良吏导向我国古代由儒家重视忠孝廉德的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为德才并重的科举选官,惟才是举的精择良吏、充任百官的制度。
汉初“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环境,导致尚贤用贤的思想极为丰富,当时一批着名儒学思想家如陆贾、贾谊、董仲舒、王充、王符等,对贤才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普遍取得共识。
他们认为“任贤臣者,国家之兴也”。
而贤臣即忠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因此,汉代选官的察举制首科为“孝廉”,选官首先察孝察忠,这样的贤才才是治国所需要的人才。
董仲舒就提出“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的看法,要求选用贤才应从本质人手,不可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8]可见,汉代思想家的选才标准已经非常重视“质”、“文”合一,“德”、“才”并举,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
明代“考三经术以观其业,试三书算以观其能”,在内容设置上加强了对应试者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办事能力方面的考察,注重考察人才的实际行政能力。
(二)从“明法治吏”到“严者治吏之经”的严格考课标准自秦汉起,历代统治者都充分认识到考核吏治的重要性,认为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因此对官吏的考核就越来越严格,并朝着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向发展。
在认识到考核官吏的重要性的同时思想家也认识到依法惩贪是治吏的核心,也是治吏的切实手段,因此以考核官吏为核心的吏治思想逐步完善。
在秦朝继续推行法家提出的“明法治吏”思想严惩官吏“犯令”与“废令”的基础上,诸葛亮主张“使法量功”,意即通过具体标准考核官吏功过,以作为实施赏罚的依据;王夫之为促进政令有效实施,提出“严者,治吏之经也”[9]。
在政治家、思想家强调对官吏的考课赏罚重要性的同时,封建王朝也不断将其合理思想融人各朝代职官法中,并使其完善定型。
因此可以说以考课、整饬吏治为重要内容的吏治思想发展是封建王朝重视官吏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三)从“以吏为师”到“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清廉”的惩贪之道对官吏地位的认识,从以吏为师到君为臣纲,再到吏为连结君与民的重要一环,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官吏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
在君臣民关系中,法家把臣民关系定义为师;为使法令一统,思想必须统一,“以吏为师”反映出官臣在国家的重要地位。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为“三纲”之首,以此定义君臣关系;认为臣对君应绝对服从,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是选官层面上求“孝”进而达“忠”的效果,同时也是统治政权为达到统治目的而提出的对官吏的要求。
专制统治社会背景下,君才是国家的主宰,为达到君的统治目的就使得臣必须服从于君的领导,于是君以伦理纲常的忠孝作为“天理”来教化官吏,使之服从于君的统治,并为其服务,而这种服务的效用正是通过民以吏为帅实现的。
因此,君治吏,吏治民,吏为连接君民的重要一环。
官吏为政清廉,为民造福,就能成为百姓表率,封建王朝就能巩固;反之,国法实施必遭破坏,财政也将出现困难,封建王朝就难以稳固。
这是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真理。
正是由于官吏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所以包拯嫉恶如仇,极端憎恨贪官污吏,并竭力主张严厉治贪。
正是由于包拯深刻地体察到了封建官吏贪赃行为的双重危害性——既侵害了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又直接危及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他才不遗余力地一再上书仁宗,无情的揭露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