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兴起,再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盛行,最后到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灵,并进行祭祀、崇拜。

这种自然崇拜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感到的敬畏和无力。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也为思想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等方面的规范,以求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仁者爱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社会。

同样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与之相对的是,墨家思想崇尚兼爱和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也为后来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盛行。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集中、法律严明,通过法治手段来治理社会。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许多儒家经典被焚毁,带有儒家色彩的思想活动被迫转移到地下。

法家思想虽然在实际治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威权主义和异己压制的特点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隋唐以后,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相继兴起。

佛教思想强调超越尘世苦难,追求涅槃的境界,对于社会秩序的关注较少;道教思想则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不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与儒家思想不同,佛教和道教不太关注这个世界的现象和改造,而更注重个体的境界和自我修养。

而宋明理学则是对前面各种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提出了“以本为本”的观念,主张发展人的本性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思想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思想成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与墨家三家并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而道家则强调自然和道德的统一,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无为。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对于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与众不同。

这三家学派的观点在先秦时期的学术辩论中相互交锋,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石。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俗称“百家争鸣”。

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各种课题,如政治、伦理、形而上学等。

其中,墨子的兼爱主义、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秦汉时期:法家与道家的兴起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一和推行法治,法家思想开始兴盛。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追求严肃的法治和实际的管理。

同时,秦汉时期也是道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道家继承了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精髓,如自然无为、追求真心等,发展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这两个思想流派在秦汉时期的崛起与发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唐宋元明清:儒家的复兴与影响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儒家思想再度兴盛,成为这个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了全面发扬,注重礼仪、仁爱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儒家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再次得到弘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的重要依据。

六、现代中国:西方哲学的引入与融合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中国哲学思想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历史贡献中国哲学是指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和演变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同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思想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汉唐和宋明清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刻酝酿和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主要包括诸子百家,也就是孔儒、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中庸之道”是他所倡导的一种思想,即“不偏不倚”地做事、做人。

孟子是孔子学派的重要门徒,他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认为“仁者,非自讨之谓也,以与人共者谓之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道家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应该多做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心境的安宁。

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汉代的儒家思想尤其重要。

孔子的思想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先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代表。

尊王攘夷是汉代陈寿所提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对抗外来入侵的重要思想。

汉武帝时期,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大力弘扬,使得儒家成为了社会上最重要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标志。

至唐代,唐太宗“开元盛世”的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哲学和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上官铉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铉学”,是孔子思想的巩固和发展。

他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结合心学等思想体系,提出了“义以孝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重视亲情,在事业、家庭和道德方面取得和谐的发展。

宋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哲学的继续完善和复兴。

李约瑟曾将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称为“衍道”,指的是连续发展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朱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宋代儒家学派的领导人物,强调“知行合一” 的思想,即“知”与“行”必然相连,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言,他们必须先知后行,而不是只知不行。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材料三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 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仁政:限名田、抑兼并、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 级矛盾
【核心知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 使并进。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 强调“天__行__有__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___制_ 天命而__用__之”的重要思想(唯物 主义)。②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学习的最高 的目标是把握“___”礼。③伦理观是__性__本. 恶
• 2.其他学派

小国寡民 天道 齐物
自然 精神自由
科举选官、儒学显荣
唐太宗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2.科举制与儒学的关系
(1)科举考试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儒学因科举制而显 荣。
(2)儒生地位提升,成为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 进入总结性阶段,
印刷术技术成 出现一批影响较大
熟并外传
的科技巨著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国家。

其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将从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入手,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时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对自然界做出深刻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原因大多归于神话之中。

在神话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以尊重和膜拜自然神灵来获得它们的庇护和祝福。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这时期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事物形态的描述和直接的感官表达,属于原始的宗教式神话思维。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地诸侯割据,思想文化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地区特色。

其中,齐、楚、鲁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齐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劝导打出规章制度,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楚家则提出“道”、“权”、“变”等思想,主张道德高于法律,反对礼教儒家等传统思想。

鲁家主张以政治道德统一王朝,遵循儒家思想,提倡“仁为贵”等传统概念。

3.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即“以秦为准、以汉为端”的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基础思想,类书《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典籍逐步形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发展的还有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

道教关注人类自然和谐与修身养性,佛教则主张“空”、“缘”、“苦”、“涅槃”等重要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唐宋元明清唐代文章风骨健朗,宋代则提倡文学时代的平民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元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渐渐浮现,由汉族文学形态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通特征。

在明清两朝,思想文化发展空前绚烂,文学、考古、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蓬勃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式神话思维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多次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
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实现“理”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的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消极: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 积极: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6)凸显人性的庄严。
典型题例
3、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 根本原因是 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 要分析其原因。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墨子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尚力” 、
“节用”、“节葬”
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 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
韩 非 的 思 想 主 张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 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 变法革新。
春秋 战国
西汉 时期
宋明 时期
明末 清初
创立 改造 复兴 反思继承 发展 理学 批判继承 早期儒学 新儒学 新儒学 传统儒学 中心 独尊正统官方哲学 主体地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背景: ①战乱
具体原因:
②社会大变革(奴→封)
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
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请你根据自己
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 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背景: (1)“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 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3)董仲舒借用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 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 国家统一。
知识体系构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儒学发展到 理学阶段 儒学发展到 心学阶段 挑战儒学正统 的思想出现
孔子、孟子、荀子
西汉
董仲舒
宋朝
二程、朱熹 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明朝
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思想中心地位 官方思想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主体地位
“为政以德”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复礼
社会地位 君君,臣臣 关系 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克己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伦理关系 最高准则 自我约束 崇尚美德 关爱他人 德礼治民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 关系 最高准则 《论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 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 的思想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君权) “大一统”的理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 系的准则(为人处世) 提倡孝道 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土地兼并)
政治:分封制瓦解;各国改革 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阶级关系: 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百家争秋
主要流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道家
战国 法家
墨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核心: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政治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共同 反对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 具时代特 独裁、提倡 和商业,提 色的新思 思想 倡“经世致
“人民为主” 用”
想体系
激烈批判封建“工、商、皆 “天下为主, 《明夷 待访录》 民生之本” 君为客” 黄宗羲 专制制度
顾炎武
王夫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实践中求 《天下郡 国利病书》 真知
孟子
继承和发展------正宗.亚圣
对传统文化影响重大
战国儒学的发展 ②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主张仁义和“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宋明理学的演进
北宋 时期
创立 周敦颐 张载
北宋 时期
发展 程颢 程颐
南宋 时期
集大成 朱熹
南宋 明朝
心学发展 陆九渊 王阳明
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 主要思想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评价: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 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传播海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
陆王心学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修养在于“致良 知” , 强调“知行合一”。
实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 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割据势力。但实际上儒家与法家互为表里,儒法并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考纲:宋明理学。 (4)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反对天命论, 建立唯物主义 《读通 鉴论》 体系
经世致用
• 四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批判: 理学的空谈、虚伪、教条
继承: 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都反对君主专制,都批判理学。
2、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礼教伦 常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 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 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 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 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