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肉类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肉类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肉类无损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专 家学者之间应用较多,主要通过这一 手段对肉制品的各方面性状进行检测,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式,这种方式更 安全,不容易对产品产生破坏 [1]。同时,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对产品进行实时的 检测,对产品的商业化很有意义,容 易实现产品的管理和自动化监控。
3 结语
无损检测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新型 检测技术,检测效率高,操作简单, 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肉品的最佳状 态,这些优点使得无损检测技术大量 应用成为发展趋势。未来肉品检测趋 于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发出更优质的 检测方法,最大限度地做到无损,使 我国的肉品在国际市场也能有更强的 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凡艳 , 韩剑众 . 无损检测技术在 食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J]. 食品工业科 技 ,2007(7):221-224.
[2] 陈 卫 军 , 魏 益 民 , 欧 阳 韶 晖 , 等 . 近红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 用 [J]. 食品科技 ,2017(4):55-57.
93 Feb. 2019 CHINA FOOD SAFETY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分析与检测
肉类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张 会 河北冠卓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
摘 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当下,肉类食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需求不断增加,但肉类制品的品质不 仅关系到人们的一日三餐,更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安全,所以要求肉类制品的品质检测方法和机构都需要适当提升,保证消 费者的安全。当前,无损检测技术实现了更完美的品质检测,但这项技术的应用还尚短,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
牛肉品质鉴定实验报告

牛肉品质鉴定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和方法:1.样品准备:选择三种不同产地且表面无明显损伤的生牛肉样品,每个样品重量均为500克。
2.pH值测定: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水中浸泡30分钟,用pH计测定样品的pH值。
3.颜色测定: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用色差仪测定样品的L*、a*、b*值,并计算色泽指数。
4.氨基酸测定: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采用经氯甲基化处理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5.脂肪酸测定: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用氯仿提取法测定样品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
6.细菌菌落测定: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将其分别接种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48小时后,计算每个样品上细菌菌落的数目。
实验结果:1.pH值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样品A:6.2样品B:6.4样品C:5.82.颜色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样品A的L*值为61.2,a*值为3.7,b*值为9.5,色泽指数为63.1样品B的L*值为59.6,a*值为4.2,b*值为8.8,色泽指数为61.7样品C的L*值为62.5,a*值为3.5,b*值为10.2,色泽指数为64.13. 氨基酸测定结果如下所示(单位:mg/g):样品A:天冬氨酸8.1,赖氨酸6.4,苏氨酸4.8,亮氨酸3.6,色氨酸1.2样品B:天冬氨酸7.5,赖氨酸5.8,苏氨酸4.2,亮氨酸3.4,色氨酸1.0。
样品C:天冬氨酸8.8,赖氨酸6.9,苏氨酸5.1,亮氨酸4.2,色氨酸1.44.脂肪酸测定结果如下所示(单位:g/100g):样品A:饱和脂肪酸2.1,单不饱和脂肪酸1.6,多不饱和脂肪酸0.4样品B:饱和脂肪酸2.4,单不饱和脂肪酸1.7,多不饱和脂肪酸0.6样品C:饱和脂肪酸2.0,单不饱和脂肪酸1.5,多不饱和脂肪酸0.35.细菌菌落测定结果如下所示(单位:CFU/g):样品A:3.2×10^4样品B:2.5×10^4样品C:3.8×10^4实验结论:通过对牛肉样品的多项鉴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pH值方面,样品C的pH值最低,可能表明该样品存在腐败或发酵现象。
牛肉脯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品质分析

牛肉脯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品质分析一、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和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牛肉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市场上的牛肉产品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牛肉产品的品质,本研究对牛肉脯系列产品进行了研发,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牛肉脯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牛肉脯系列产品的研发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阐述了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包括原料筛选、加工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资料和技术手段,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对牛肉脯系列产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我们还对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通过对牛肉脯系列产品的品质分析,我们发现其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此外我们还对产品的卫生安全、保质期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把控,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我们对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牛肉脯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a. 牛肉脯系列产品的概述牛肉脯系列产品是以优质牛肉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精心加工工艺制成的肉制品。
这些产品具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携带和储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牛肉脯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牛肉脯、牛肉干、牛肉丝等多种口味和形式,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食的追求,牛肉脯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力量,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的牛肉脯系列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
b. 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牛肉脯系列产品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口感的食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需求。
然而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美味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牛肉脯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牛肉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牛肉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张慧【摘要】肉牛是肉类产品中营养价值比较高的一种肉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因此,牛肉的品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对影响牛肉品质的遗传、营养、饲养管理、宰前因素作以综述.【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牛肉;品质;影响因素【作者】张慧【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S879.2牛肉因其味道鲜美,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胆固醇低、热量低,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牛肉食品的需求已经不仅是满足营养需要,也包括对风味、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牛肉品质一般指牛经屠宰加工后所得鲜肉的外观、营养、风味、卫生等与加工和食用相关的物理、化学性状。
肉质指标包括pH、系水力、肉色、大理石纹、嫩度、多汁性、风味等。
而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营养、饲养管理、宰前因素、宰后处理等。
1.1 品种不同肉牛品种之间,牛肉的品质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大理石花纹、嫩度和风味等指标上。
胡常红等在相同营养模式下,对高代安杂公犊、高代新褐杂公犊和荷斯坦奶用公犊10、12、18月龄牛进行肉样品质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部位、不同年龄的牛肉品质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且年龄对肌肉的组成与结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周磊等研究了新疆褐牛、荷斯坦牛和黄牛3个品种以及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黄牛西门塔尔牛杂交牛的牛肉品质,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肉色、嫩度、蛋白质和肌内脂肪含量等肉品质指标都要好于荷斯坦牛和黄牛,且将新疆褐牛分别与荷斯坦牛和黄牛杂交,可以改善荷斯坦牛和黄牛的肉品质[2]。
1.2 性别性别是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性别对牛肉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牛肉脂肪酸组成、嫩度和风味等指标上。
姜碧杰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秦川牛肉的水分、粗灰分和肉色无显著差异(P>0.05),而粗脂肪、粗蛋白质以及失水率、系水力、嫩度、蒸煮损失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3]。
用于牛肉掺杂肉成分检测的荧光PCR方法研究

·4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6月
该方法可有效检测出同等质量下三种肉 以牛源性、猪源性、鸭源性基因为靶基 两次实验均值,即牛 d 为 932.42,猪 d
质的 DNA 浓度差异、质量百分比,且 因,设置特异性引物与探针 [1]。
为 156.24,鸭 d 为 11.53。
误差不超过 5%,通过该检测方式的应 用,可对牛肉中掺杂肉成分进行准确有 效检测。
材料与方法
试剂与设备 本实验主要试剂为动 物基因 DNA 提取试剂盒、Tap DNA 聚 合酶、分析纯、引物和探针合成、人 工全基因合成、无水乙醇。仪器为荧光 PCR 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绞肉机、电 泳系统、恒温混匀仪、电子天平。
实验方法 (1)样本制备。本实验采用牛肉、 猪肉和鸭肉,按照不同比例制备样品; (2)DNA 提取。选择 50g 动物肌 肉样本,用绞肉机搅碎后,先将样本选 取特定量放入 2ml 离心管内,将 3.8μL 蛋白酶 K 溶液放入混均仪中,温度设定 66℃,时间为 60min,间隔 15min 取出 颠倒混匀后取出;提炼样本中的上清液, 将其提炼出后沉淀晾干,加入 49μL 超 纯水使其完全溶解,放入 -18℃冰箱内 存储备用。 (3)荧光 PCR 检测。PCR 反应体 系为 35μL,循环参数设置为 95℃,变
实验结果
特异 为检验该实验中设计引物的 特异性,以猪、鸭、牛的 DNA 为模板, 利用引物和探针扩增样本。根据实验结 果可知,牛源性基因特异性引物和探针 与其他物种的 DNA 没有反应,仅与牛 DNA 产生扩散曲线;猪源性基因特异 性与其他 DNA 无反应,仅与猪 DNA 产 生扩散曲线;鸭源性基因特异性与其他 DNA 无反应,仅与鸭 DNA 产生扩散曲线。 由此可见,该实验中引物与采用荧光 PCR 检测五 个样本中不同动物源性成分质量比值含 量,分别从样本中选取 0.04g 样品进行 PCR 检测,获得质量百分比结果如下。 样品一:牛肉质量 0.36,猪肉 0.004, 实际检测质量比值为 87.9% 与 12.1%; 样品二:牛肉质量 0.028,鸭肉 0.012, 实际检测质量比值为 68.2% 与 31.8%; 样品三:牛肉质量 0.026,猪肉 0.014,实 际检测质量比值为 63.5% 与 36.5%;可见, 采用 PCR 检测法可准确测出全部样本中 掺入的猪肉与鸭肉,且比值误差不超过 5%,与掺杂肉成分检测需求相符合。
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随之发展壮大。
而肉类食品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牛肉作为肉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牛肉的检测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介绍现有牛肉食品检测的相关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探讨未来牛肉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牛肉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意义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牛肉作为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尤其是近年来,因为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和偏好,牛肉食品的品种、规格和加工方式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使得牛肉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
同时,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处理成为现代国家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牛肉食品常见的安全隐患3.1 重金属3.2 农药残留3.3 瘦肉精3.4 养殖场环境安全问题第四章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4.1 残留物检测技术4.1.1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4.1.2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4.1.3 光谱分析技术4.2 快速检测技术4.2.1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4.2.2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4.2.3 荧光传感器检测技术第五章牛肉食品检测技术的优缺点5.1 残留物检测技术的优缺点5.2 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第六章牛肉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6.1 多元分析技术的整合6.2 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6.3 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检测方法第七章结论本文从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出发,介绍了牛肉食品常见的安全隐患。
然后深入探究了牛肉食品检测的相关技术,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最后提出了牛肉食品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牛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并为食品行业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动物生产中的肉质品质评价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肉质品质评价研究动物生产中的肉质品质评价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动物生产中肉质品质评价的研究现状、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肉质品质评价的重要性肉类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因此,对动物生产中的肉质品质进行准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肉质品质,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并为肉类产品的供应链提供决策依据,实现高品质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二、肉质品质评价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肉质品质的评价主要从外观、口感、香气等多个方面进行。
其中,肉的外观主要通过颜色、油脂含量、理化指标等进行评估;口感包括嚼劲、嫩度、水分含量等方面;香气主要通过气味、挥发物含量等进行评价。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感官评价等方法进行测定。
三、肉质品质评价的评价指标1. 外观指标外观指标包括颜色、脂肪覆盖度、水分含量等。
颜色是消费者最容易注意到的指标之一,通过测量肉的色度值可以得到其颜色信息。
脂肪覆盖度对于肉的质量和口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脂肪覆盖的均匀度和厚度来进行评价。
水分含量是衡量肉质保水性能的重要指标,较低的水分含量可保持肉质的柔嫩口感。
2. 口感指标口感是评价肉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嚼劲是指咀嚼肉时所需要的力量,可以通过实验和感官评价等方法来确定。
嫩度是指肉的软嫩程度,通常通过评估肉的质地来表征。
水分含量对于肉质的嫩度和口感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水分含量较高的肉质更加柔嫩。
3. 香气指标香气是评价肉质口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香气主要来自于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分析方法可以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评价肉的香气质量。
四、肉质品质评价的研究方法1. 实验室分析法实验室分析法是评价肉质品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肉的颜色、理化指标、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来评估肉的品质。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但需要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营养与肉品质的研究进展以及肉品质的检测指标与方法

况 下 , 低脂 肪沉 积 ; 已证 实 , 降 现 日粮 能 量蛋 白 比 可 以改变其 体 内的脂 肪酸组 成 。
对调 节脂 肪沉 积有 一 定 的作用 。饲 料能 量 水平 增
3 蛋 白质 及氨 基酸 对 肉品质 的影 响
加 , 白水 平 相应 下 降 , 蛋 即能量 蛋 白 比上 升 则体 脂 沉积 量 减 少 ; 如果 蛋 白质 、 能量 水 平 均 提 高 , 体 则
营养与 肉品质 的研究进展 以及肉品质的 检测指标与方法
张 铭 陈志云 袁 旭 鹏 谭 良溪 陈 立祥 ★
( 南广安生 物技术 股份有 限公 司 湖南 长沙 4 0 2 ) 湖 1 19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肉的需要量越来越 多, 对肉质的要 求也越来越 高; 改善 肉品质成 了消费
关 于 能量水 平 对 牛 肉品质 影 响 的研 究 报道 较 氨酸 需要 量 分别 为 1 %与 0 5 8 . %,肥育 猪 的蛋 白 9
少 。 量水平 提 高可增 加体 脂含 量 , 而 可能 改善 质和赖 氨 酸需要 量 分别 为 1.%与 07 %, 是从 能 从 55 .5 这
和剔 除氟烷基 因 和酸 肉基 因 。但 是 由于多数 与 肉 肪、低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饲粮也能有效降低肌
品质密切相关的基因遗传力很低 ,完全依赖遗传 肉糖 原贮存 量 。 但如果 宰前禁 饲时间过 长 、 时间 长
育种 方法 改 良肉品质并 不可行 。 过营养学 方法 , 运输 或打 斗 , 可 能会 导致 猪肌 肉糖原耗 尽 , 通 又 产生
蛋 白质 时需 要消 耗较 多能量 。
31 白质 和赖 氨酸 .蛋
蛋 白质和 赖氨 酸 含量 主要 影 响瘦 肉率 和 肌 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肉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陈坤杰,秦春芳(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摘 要:牛肉品质检测在牛肉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剪切力测定、近红外光谱分析(NIR)和机器视觉三种牛肉品质测定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机器视觉技术在牛肉颜色、大理石花纹、纹理和生理成熟度等品质参数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机器视觉技术是未来牛肉品质检测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牛肉;品质;近红外光谱分析(NI R);机器视觉;检测Research Progress on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Beef QualityCHEN Kun-jie ,QIN Chun-fang(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1, China)Abstract :Beef quality de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of beef. This review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limits, potential and precent status of thre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of beef quality:Warner-Bratzler shear force (WBS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 and machine vision, and mainly disscussed the progress on measurement of color, marbling, texture and physiological maturity of beef by using machine vision technique.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machine vision technique was considered as the future trend for detection of beef quality.Key words :beef ;quality ;NIR ;machine vision ;detection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9)07-0277-05收稿日期:2008-06-02作者简介:陈坤杰(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畜产品加工与无损检测技术。
E-mail :kunjiechen@牛肉品质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在牛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对牛肉品质进行及时检测和监控,对保障牛肉食品安全、促进牛肉生产及合理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牛肉的品质,主要由嫩度、颜色和风味所决定,其中,嫩度是决定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Shackelford 等所作的消费调查[1],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这三个因素中,嫩度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大多数消费者愿意为嫩牛肉付更高的价格[2-3]。
因此,进行牛肉嫩度的检测并根据牛肉嫩度进行品质分级,对满足消费者需求及促进牛肉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牛肉嫩度检测的传统方法为感官评定,是通过人工评尝的方式来决定牛肉的嫩度。
人工评尝是一种主观的评定方法,评定人员需经过专门的培训,评定过程耗时、耗力,评定结果主观性强、重复性差,正逐渐被淘汰。
目前,在牛肉品质研究中,牛肉嫩度的检测主要采用剪切力测定法。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机器视觉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牛肉嫩度的检测,正逐渐成为牛肉品质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4-6]。
1剪切力测定技术牛肉嫩度的剪切力测定法,是采用Bratzler 发明的Warner-Bratzler 剪切力测定仪,按照相应测定方法测定经过一定条件蒸煮的、特定尺寸大小的牛肉剪切力,以WBSF(Warner-Bratzler Stree Force)值表示牛肉嫩度的一种客观检测方法。
采用剪切力测定法来客观评定牛肉的嫩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7],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日臻完善,其操作条件和操作程式都已经标准化,但近些年来,关于剪切力测定技术方面,仍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Shackelford 等[8-10]的研究结果显示,WBSF 值只能表示牛肉感官嫩度的77%,认为WBSF 值并不是一个能完全准确的反映牛肉嫩度的指标参数。
但Mo n in 经过研究后认为[11],剪切力测定法仍然是目前与人的感官评定结果最相符合的一种牛肉嫩度评价方法,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牛肉嫩度测定方式[12-13]。
在大多数关于牛肉品质研究中,WBSF 值都被当作一个主要的评价指标[14-16],而在牛肉嫩度测定方法研究中,则多以W B S F 值测定结果作为标准参考值。
因此,剪切力测定法仍是目前公认的牛肉嫩度定量测定方法。
2NIR光谱分析技术在肉品科学研究领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早先主要被用于肉品的化学成分分析[17-18],其后,Mitsumoto 等[19]发现,NIR光谱也可以用来定量的描述肉的物理特性。
1994年,Hildrum等首先成功地采用NIR光谱分析进行了肉的嫩度和硬度预测研究[20],后来更多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NIR光谱分析技术进行牛肉的WBSF 值预测方面[21-24],通过对牛肉的NIR反射光谱分析,建立谱信息与WBSF值之间的联系,通过谱信息的检测进行牛肉嫩度的预测。
Leroy等[25]则利用NIR的穿透光谱进行冷鲜牛肉的WBSF值测定并与采用NIR反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波长935~2327nm的NIR 反射光谱数据建立冷鲜牛肉WBSF值预测模型,决定系数为0.15~0.25,而采用NIR穿透光谱进行冷鲜牛肉WBSF值预测,决定系数为0.15~0.41。
进一步将NIR 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牛肉持水性(蒸煮损失)和颜色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NIR反射光谱具有很好的预测牛肉颜色特征的能力(R2=0.85,交互验证标准差=1.53%);尽管利用N I R穿透光谱来预测牛肉的持水性比利用NI R的反射光谱有更高的精度,但最高的决定系数仅为0.47。
Xia等[26]认为,牛肉的组织结构特性与NIR光谱的散射系数有关,而牛肉的结构特性又决定了其嫩度的大小,因此,NIR光谱的散射系数与牛肉的WBSF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其用450~950nm 波长的NIR 光谱对32个牛肉样本进行扫描,线性回归实验结果显示,NIR光谱的散射系数与牛肉的WBSF值之间关系显著(p<0.0001),决定系数为0.59。
3机器视觉技术机器视觉系统可以根据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等特征对目标进行快速的识别和检测,因此,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产品自动分级、分类以及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等领域[27]。
机器视觉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人类可视光谱范围内的目标,还可以检测在人类视觉不可见光谱范围如紫外、红外的目标,这一特征使得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产品内部品质,如成熟度、质地、缺陷等检测方面具有比其他检测方法更为广阔的应用潜力。
由于机器视觉可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一种快速、客观的技术方法,因此,在肉食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八十年代初,Cross 等[28]和Unklesbay等[29]就首先尝试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牛胴体的评级和牛肉颜色的测定。
近些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在牛肉品质测定方面的研究,已扩展到牛肉的大理石花纹、嫩度、纹理、生理成熟度测定以及牛肉质量自动分级等各个方面[30-32]。
3.1牛肉颜色的测定肌肉颜色作为牛肉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不仅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定,还间接反映了牛肉的生理成熟度、嫩度等。
因此,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牛肉颜色特征的测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Gerrard等[33]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牛肉质量分级标准,将具有不同肉色等级和大理石花纹等级的样本进行图象处理,通过抽取的颜色特征和大理石花纹特征进行牛肉颜色等级和大理石花纹等级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6和0.84,显示图象处理技术是一种预测牛肉颜色等级和大理石花纹等级的有效手段。
Beriain等[34]研究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牛肉背长肌区域颜色特征的方法,试图通过牛肉的颜色特征对牛肉的品质进行预测。
实验结果显示,在C I E Lab颜色系统,宰杀后45min的热鲜牛肉和经过24h成熟的冷鲜牛肉的亮度均与WBSF值呈线性相关。
但基于颜色特征的牛肉品质预测模型同时显示,颜色特征只能解释牛肉嫩度的20%。
Jeyamkondan等[35]的研究结果表明,肌肉颜色R分量的均值与牛肉的颜色等级高度相关,以R均值为变量建立牛肉颜色等级预测模型,决定系数高达0.86。
若仅以牛肉大理石花纹的丰富程度对牛肉的质量等级进行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64,在模型中加入颜色特征参数后,模型的决定系数可提高至0.72。
因此,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抽取颜色特征进行牛肉颜色等级的预测,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3.2牛肉大理石花纹的测定牛肉大理石花纹的丰富程度,是影响牛肉口感的重要指标,也是美国、中国等国家牛肉质量评定系统中的主要参数之一。
Albrecht等[36]经过实验研究后得出,牛肉的脂肪面积比和单位面积上的脂肪颗粒数与牛肉大理石花纹的丰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Mcdonald 和Chen[37-40]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将牛肉眼肌切面图像分割成脂肪和肌肉区域,计算出脂肪区域的总面积,然后研究脂肪区域面积与牛肉质量感官评定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脂肪区域的总面积与牛肉感观质量评定结果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47,显著相关。
Shiranita等[41]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牛肉眼肌图像大理石花纹的面积比、脂肪颗粒总数、大脂肪颗粒数、小脂肪颗粒数以及脂肪颗粒分布系数等5个参数建立牛肉质量等级的多元线性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专业分级员的感官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模型预测结果与人工评定结果之差均小于1。
表明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牛肉的脂肪特征并据此对牛肉品质进行预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3牛肉纹理特征的测定图像的纹理特征在图像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牛肉图像的纹理可以反映出牛肉纤维的尺寸、排列等显著影响牛肉质地和嫩度的特征状态,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牛肉的质地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