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国学上册第3课克己复礼优秀教案

三年级国学上册第3课克己复礼优秀教案

三年级国学上册第3课克己复礼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国学上册第3课《克己复礼》。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四章《克己复礼为仁》,详细内容涉及“克己复礼”的含义、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层含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孔子与颜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a. 克己: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

b. 复礼: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克己复礼”。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克己复礼”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克己复礼》2. 板书内容:a. 克己:约束自己,言行一致b. 复礼:尊重他人,遵守规范c. 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b. 论述在校园中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a. “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解;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排队等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克己复礼”的含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如何将“克己复礼”运用到更多场景中,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教案主题:国学经典篇——《弟子规》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听课记录表;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对话,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弟子规》。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解释《弟子规》是我国古代的一本修养性很强的书籍,内容包括了很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教师出示教学PPT,呈现《弟子规》的封面和部分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履行第一到十规(15分钟)1.学生在课本上认真阅读并默写第一到十规的内容。

2.教师解释每一条规则的意义和用处,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履行这些规则。

三、分角色演绎(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位《弟子规》中的角色:父母、师傅、朋友等。

2.每个小组练习并演绎他们相互之间的对话情景,展示他们如何履行《弟子规》中的规则。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演绎进行点评和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四、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就自己的演绎情景进行讨论,总结他们在演绎中有哪些正确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发言和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

五、拓展(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探讨《弟子规》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以此为题拓展文章,写下自己的见解。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弟子规》,并可以参与相关的演绎和讨论。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弟子规》的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演绎和讨论的方式,理解和领悟其中的规则和要求。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 掌握国学经典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准备:1.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源。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经典吗?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名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 选择一部国学经典,如《论语》或《三字经》,讲解其背景知识和故事情节。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课前阅读一段国学经典文本,教师提供相关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四、口头表达(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国学经典的故事情节,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创造力。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国学经典知识和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如《古文观止》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国学经典展览或活动。

3. 鼓励学生写作关于国学经典的文章或作文。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任务。

3.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第二单元:《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见闻。

》3. 第三单元:《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第四单元:《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5. 第五单元:《二十四孝》选段《孝感动天,卧冰求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国学的韵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背诵法: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学期过程中的学习成绩,检验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 家长反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三字经》选段,共4课时。

2. 第二单元:《弟子规》选段,共4课时。

3. 第三单元:《百家姓》选段,共2课时。

4. 第四单元:《千字文》选段,共4课时。

5. 第五单元:《二十四孝》选段,共2课时。

6. 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共2课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国学感兴趣,导入新课。

2. 朗读理解:让学生朗读选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国学之美。

三年级国学教学计划(通用8篇)

三年级国学教学计划(通用8篇)

三年级国学教学计划(通用8篇)三班级国学教学方案(通用8篇)时间在消逝,从不停留,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进展,是时候仔细思索方案该如何写了。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方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国学教学方案,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三班级国学教学方案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连续节选《论语》中的一些精典名句,让同学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的做人、学习、言行等基本活动内容,感受博学好礼、因材施教、乐以忘忧。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符合学校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书中不仅有注音、解释、译文,还设有诗歌赏读、日积月累、活动园地等。

让同学在“奇妙汉字”中领悟汉字的奥妙与奇妙;在“诗歌赏读”中,进入文学的百花园,品赏艺术的奇花异草;在“日积月累”中,通过叙述许很多多生动好玩的故事,关心你积累文化学问;并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让同学真正走进由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妙。

本册教材有五单元,包括16课:第一个单元是以“礼”“乐”为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两篇课文所选取的也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礼”“乐”态度的`典型篇章。

这些篇章既涉及到了社会实践的争论,也涵盖了个人体会的表达。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同学能初步感受《论语》中的礼乐文化,为今后国学经典的深化学习打下肯定基础。

其次单元以“为政”为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五篇课文所选取的也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如何将国家治理好,抱负的为政之道又是什么的典型篇章。

三篇课文分别是《为政以德》《为政之法》《圣人之治》。

第三单元以“为学”为主题来编排课文,三篇课文所选取的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如何如何学习,学习的态度又是什么的典型篇章。

五篇课文分别是《论诗》《子以四教》《学而不厌》《学而是习之》《有教无类》。

第四单元以“抱负”为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两篇课文所选取的也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如何将树立抱负,抱负又是什么的典型篇章。

三年级国学教案范文

三年级国学教案范文

国学教案:《三字经》阅读与理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字经》,培养学生的国学修养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三字经》的背景介绍。

2.《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3.《三字经》中的名句赏析与讲解。

4.学生自主阅读与理解《三字经》。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对国学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三字经》的背景。

2.学习《三字经》的内容与名句赏析(1)教师用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三字经》。

同时,教师讲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句话的意思。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教师解释为: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好的,善良的。

”)(2)引导学生讨论《三字经》中的名句,分析其意义,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三字经》,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总结每一个篇章的意思。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

4.结束与展示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三字经》进行朗读和解读,其他组进行点评。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学习《三字经》,学生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理解,培养了自学与自我思考的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教学中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此外,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翻阅更多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国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在国学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三年级国学上册第五课推己及人优秀教案

三年级国学上册第五课推己及人优秀教案

第5课:推己及人〔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第5课:推己及人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第5课:推己及人〔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5课:推己及人二、教学目标: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稳固朗读。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教学难点: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第5课:推己及人〔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第5课:推己及人二、教学目标:1、知道“推己及人〞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2、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保护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知道“推己及人〞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保护他人。

第5课:推己及人〔第四课时〕一、教材内容:第5课:推己及人二、教学目标:1.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保护他人。

2.感受聂夷中诗歌中的儒家“仁爱〞思想,体会聂夷中“心存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保护他人。

教学难点: 感受聂夷中诗歌中的儒家“仁爱〞思想,体会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心情。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第一单元采莲一.诵读内容:1、《江南》2、《采莲曲》3、《采莲词》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江南》2、《采莲曲》3、《采莲词》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境中背诵,这样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有激情。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一)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5则。

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教学反思:只有让学生理解诗句或谚语的含义,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快速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4、齐读古诗。

教后记:元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教后记: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学生:思念对方)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教后记:书湖阴先生壁【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汇报交流: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教后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教后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掌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生字新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还能记住吗?点生背诵。

2、光记住诗还不够,谁记住了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3、(导入新课)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二.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先学生回答,再老师补充。

)1、识诗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所以也把他称为“苏东坡”。

有没有吃过一道菜“东坡肉”就是他最爱吃的一道菜。

我们常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以后我们会学到他的许多诗词。

)2、读诗句: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3、明诗题: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然后,你从诗里读懂了什么4、解诗意:谁能说说第一行诗写了什么?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的感情了吗(对西湖喜爱的感情)6、背诗篇: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

(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五.小结。

教后记: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

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着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着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