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完整版)
房颤的诊断治疗进展

房颤的治疗进展闫春艳(天津市宝坻区海滨医院天津301800)[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它带来很临床问题,包括死亡、血栓栓塞、脑卒中、心力衰竭以及其他系列并发症,此外房颤还可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
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龄≥80岁的人群中患病率超过8%。
中国目前约有5百万房颤患者。
预计2050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全球房颤患者总数将比现在至少增加2.5倍。
近年来,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医学界对心房颤动发生、维持机制等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关于防治发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房颤治疗的研究,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成临床实践新的证据,现就近年来房颤治疗的进展现状总结如下。
[关键词] 房颤;治疗;进展1 房颤的发病机制:⑴房颤的诱发因素,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房扑或房速的蜕变;⑵发生房颤的条件,心房扩大,心房越大,越易发生房颤;⑶有发放冲动的心房局部病灶;⑷心房基质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1,2]。
2目前房颤治疗的策略:⑴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⑵控制房颤的心室率;⑶预防血栓栓塞。
3目前对于房颤的治疗,有药物、非药物治疗,下面分类讲述。
3.1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3.1.1转复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的益处有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3]和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
心房颤动复律的对策: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凡急性心肌梗塞、有症状的低血压、晕厥、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快速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时,急需复律,若药物无效应立即进行电复律。
⑵血流动力学稳定者:①心房颤动持续<24h,50%的新发患者可自动复律:持续时间24~48h,自动复律的可能性减少,如没有禁忌症,应积极复律。
②一旦心房颤动持续≥48h,心房血栓形成概率明显增大,复律前后必须抗凝治疗。
临床可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华法林使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率(INR)达到2.0~3.0,3个星期后复律;另一种是行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且静脉注射肝素,如果没有发现心房血栓,可进行复律[4]。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PPT课件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异位心律.
心房颤动EKG特点:
(1)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注意事项:
1. 使用抗栓治疗最主要的是脑出血和消化道 出血并发症。
2.抗栓治疗的化验监测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华法林:目标INR在之间。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联用: INR保持在。
(二)非药物治疗治疗手段的进展
✤用于慢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的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者 ✤急性房颤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2.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 ✤准确识别房颤转复为窦性节律 ✤转复律达80%以上
发病率↑
} 致残率↑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病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F)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的患病率估计为52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10万[1]。
虽然房颤多发生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但年轻者(年龄<65岁)的房颤越来越多见(10%~15%)[2]。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年轻人群中逐渐在增加[3]。
同时,与老年患者不同[4],在这一年轻人群中发生重大临床事件(包括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的关联)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项可能改变房颤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试验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uroPCR)、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研究技术(CRT)。
本文将回顾了房颤治疗临床进展,对主要临床试验进行解读。
1 房颤的除颤治疗脉冲场消融术(PFA)可以避免传统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一些热介导并发症,脉冲场消蚀不可逆电检查组织和治疗房颤(Pulsed AF)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配对、单臂研究,对发作性(n=150)或持续性(n=150)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PFA疗效评估,这些患者对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难以治疗[5]。
在12个月时,66.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5.1%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无急性手术失败、心律失常复发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升级)。
主要安全终点(严重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仅发生在每个队列中的一名患者身上(0.7%)。
脉冲场消融治疗房颤注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ANIFEST PF)研究,评估了1 758名接受PFA治疗房颤的患者。
99.9%的患者成功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65分钟。
主要并发症发生在1.6%(包括心包填塞0.97%和卒中0.4%),次要并发症发生在3.9%(包括血管3.3%、短暂性膈神经麻痹0.46%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11%)。
心房颤动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簸二÷霹攀蕤缓菰DNA疼毒,奎径19~戆Etm,AAV舞rep
秘cap基阑组成,并崴被终端骡P环绕。应糯于基裰治疗, 这两个撼因都可以被删除,留下ITP包裹目的基因插入。蹦 熬,转基因治疗使弼艨癜毒及艨瘸毒微赖鹣裁髂转运基戮淡 减少免疫葳瘟,圊露它《默提裔对徽搬黪静渗透往,趱薅麓 爨转染鹩均匀性翻肖羧性¨“。 过去凡年,通避瘸毒载体终{奉内心驻转基西秘渗疗穗 不凝褥麓证实。心臌憋基因转导主要有三释方法:冠袄瓣黥 (篱称冠脉)灌注法;心肌直接淀射法;经心瓤基因涂染转臀 法。Donahue等”酬掇遵了嚣爨瀵注法,郄主璐艨黎黪凌艨交 叉辫夹技术,这一方法是将导誊撬入左塞心尖,遥遵警管注 射商浓魔腺病毒,同时用另一根特制的导管在心导管的避 端交叉钳夹主、肺动脉lO~40 s。通过交叉钳夹主、肺动脉,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 V) P 电隔离 的理 由是 基于 一个经 验性 的发 现 , 即大 多数房
颤 患者 P 内存 在 与 房 颤 发 作 相 关 的异 位 兴 奋 灶 , 除 这 些 V 消
兴奋灶及其 向左 房 ( A) L 的传导 即有 可能根治 房颤。然而事 实并非完全 如此 , 那么还有什 么因素参 与了房颤的发生并 可 能影 响了临床 消融成功率?譬如 , 起源 于 P V的局灶 性心 动
tr, N ) 房 颤 的关 系上 。 e A S与 n
不应 期给 予高频电刺激 可诱发房颤 , 该效应可被 B受体阻滞
剂所 减弱 , 被胆碱能受体 阻断剂 阿托 品所 消除 , 提示 A S在 N 房颤 发生中具 有重要作用 而且 以最低 阈值诱 发房 颤的位点
位于 P V开 口部 。作者认 为 , 于 P 一 位 V 心房 连接部 脂肪 垫 中 的G P起了“ 传感器 ” t nd cr 的作 用 , (r su e) a 即来 源于 P V的局 灶性 异位 冲动甚或单个期前兴奋 在该 “ 传感 器 ” 的易化 作用 下转 化为房颤。2 0 0 3年侯月梅 等 的研究表 明对犬 的邻近 右P V和左房交接处脂肪垫刺激可 以使 P V局灶性放 电转变 成房 颤 , 亦证实 了 G P能参 与房颤的发生。
治愈 , 或显著提 高肺静 脉电隔离或环肺 静脉消融治疗 房颤 的成功率 。上述现象 则可能 与位 于肺 静脉 及心房 、 特别
是左心房的心脏 自主神经纤维通过 多种机制参 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 [ 关键 词] 心脏 自主神经 ; 心房 颤动 ; 综述 ; 去神经治疗
中 图分 类 号 R 4 . 5 5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7—2 5 (0 8 0 0 8 0 6 9 2 0 ) 3— 19— 5
自主神经重构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的进展

素 ,具 有 一 定 的解 剖 学 基 础 。 ] Ar u 等 为 人 类 心 脏 提供 了 详 尽 的 自主 神 经 分 布 图 , mo r 他 们 发 现 心 脏 自主 神 经 常会 聚 在 心 房 和 大 静 脉 表 面 一 定 位 置 构成 G P,然 后 再 发 出轴 突 支 配 心 房 和 大 静 脉 ,从 而 构 成 心
24 0
心 血 管 康 复 医学 杂 志 2 1 0 2年 4月 第 2 1卷 第 2期 Chn s o ado acRea iM e , r2 1 , l 1No 2 ieeJ f riv s h bl d Ap 0 2 Vo . C 2经重构 与心房 颤动关 系研 究的进 展
通信 作 者 :李 述 峰 ,Ema : ri ue g@ 1 3 cm — i d lh fn l s 6 .o
[ 3 赵 鸣 武 .加 强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的 康 复 治 疗 研 究 [] 中 国 实 7 J.
用 内 科 杂 志 ,2 0 ,2 ( ) 8 9 0 5 5 2 :9 —9 . [] 胡 国 英 ,马 金 凤 ,刘 淑 贤 ,等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的 康 复 护 理 8
房性 早 搏 并 诱 发 和 维 持 阵发 性 房 颤 。20 0 5年 , C eai h vl r e 等 l 对 4 例 成人 尸 检 心 脏 进 行 了 组 织 学 及 神 经 分 布 的 定 量 _ 5 ] 3 研 究 ,发 现 自主 神 经 的分 布 特 征 是 :4条 P 近 段 多 于 远 段 ; V 左上 P 多于右 下 P V V;心 外 膜 多 于 心 内 膜 ;人 类 心 房 的 神 经 支 配 显 示 为 左 房 多 于 右 房 ,后 壁 多 于 前 壁 。 因 此 ,心 房 及 P 内神 经 支 配 的 不 均 一 是 房 颤 的 重 要 原 因 。 V Ta n等 进 一 步 提 供 了神 经 组 织 学 依 据 ,他 们 对 8例 尸
自主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utonomic nervous system;mechanism
自1906年Einthoven发表了第一份心房颤动(房 颤)心电图以来,人类对于房颤的研究历史已逾百 年…。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总体人 群发生率为0.4%一1%,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 1/3忙J。其病因非常复杂,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心脏 局部的自主神经丛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着重要作 用口J。早在1909年,Rothberger和Winterberg两位维 也纳电生理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刺激迷走神经可将 心房扑动转化为房颤H1;1972年,El—Sherif通过压迫 颈动脉窦诱导出了房颤,且可用阿托品预防;随后Wil- fort等发现严重的恶心和呕吐可使房颤发作。这些均 证明迷走神经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口'6 J。1978年 Coumel等07j提出在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中,房颤可能 是由迷走神经兴奋引起,随后自主神经在房颤触发和 维持中的作用已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房颤发病机制 的神经源性理论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用 于指导房颤的治疗。 l心脏自主神经分布
走神经。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AERP缩短,激动传导
的波长缩短,这样心房组织可同时容纳更多的折返环;
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还可增加AERP的离散度,有利
于折返环的形成,因此迷走神经兴奋更有利于房颤的
自主神经系统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和交感 神经共 同支 配着心 脏 。心 肌 电活 动 的
律 。19 99年 , i i Vs n等 对 近 1 0 k 000例 有症状 的阵发 性房 颤 发作进行 了统计 , 结果支持 K 过去的研究结论 。 u 与以上数组 研究 不 同, a aha等 用 H hr 行连 续 Y m si t oe 进 监测 , 包括了无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发作阵次 , 而且 记录发作 的 时 间更为准确 。结果认为 , 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并无昼夜节律 , 但其持续和终止有昼夜节律 , 持续的高峰时段在夜 间, 而终 止 时段 以中午为高峰 。 国内仵施政 以 2h心电 图监 测 了 3 4 2例 9 2阵次 的阵发 性房颤 , 结果认 为阵发性 房颤的发生 、 持续及终止不呈 现昼 夜
T e k o n if r t n a o tt er lt n h p b t e e v  ̄ o tn mi e v u y tm n t a . h n w n o ma o b u h a o s i ewe n a t i f a o o c n r o s s s i e i i u e a d ar l6 i b i t n i ta t o h v f c n v n re lrr t y r g l t g t ef n t n o o u t o e tiu ai . r i s h ti d a ee e to e t u a ae b e u ai ci n d sar v nre lrs Ua o i n h u o f i Re e ts de h We a taS ly a r r n oe i e g n ss a d d v lp n t a b i c n t is s O d tt i lO p a l ir t trl n t e e i e e o me t o ar lf rl u h l  ̄ a h n f i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按照2016 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在2010年,估计世界范围内AF 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 090万和1 260万人,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更高[1-2]。
到2030年,预期在欧洲有1 400 ~1 700万名AF患者,每年新诊断12 ~21.5万名AF患者[2-4]。
AF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AF的发病率和危害也日益加重。
目前治疗AF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消融和药物治疗,王等[5]人将402例AF患者分为消融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组,进行随访得出结论:消融组治疗有效率为83.2%,药物组治疗有效率为50.2%,虽然消融组有效率高于药物组,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如何更加有效的治疗AF,增加成功率降低复发率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AF的发生机制复杂,研究发现AF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CANS)的激活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等有关。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活动在AF的发生和维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干预ANS(包括神经丛消融、肾去神经化治疗、经皮神经刺激、运动训练等)可能提高AF治疗的成功率并降低AF复发率。
本文拟对CANS及解剖、引起AF的机制及干预自主神经治疗AF的进展进行综述。
1 与CANS相关的解剖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沿颈部和胸部脊髓的主要自主神经节。
这些自主神经节包括颈上神经节(与C1-3相通)、星状(颈胸)神经节(与C7-8至T1-2连通)和胸神经节(低至第七胸神经节)。
星状神经节是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的主要来源,星状神经节与多个胸内神经和结构以及皮肤相连(图1)。
这些神经节容纳大多数节后交感神经元的细胞体,其神经轴突形成上、中、下心脏神经并终止于心脏表面。
心脏神经丛(ganglionated plexi,GP)集中在心外膜神经丛以及相互连接的神经节和轴突中。
迷走神经支配主要起源于延髓的迷走神经核,自颈部向下通向窦房结和房室结及第三神经丛[6]。
在心房中,GP集中在房室壁上的不同位置。
右心房GP主要支配窦房结,下腔静脉-心房下GP支配主要支配房室结,肺静脉-左心房交界处GP含有密集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纤维。
心室GP主要位于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后降动脉、左钝冠状动脉的起源,包绕主动脉根部[6]。
GP是CANS的协调中枢,ANS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心脏电生理起着重要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异常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已经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基础或者临床试验证明,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AF是可行的[7-12]。
例如,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对多种因素导致的AF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低水平耳屏刺激可以逆转起搏诱发的心房重构并抑制AF的发生[8],使用内关穴针灸可预防电复律持续性AF患者的心律失常复发[9-10],以上这些经皮刺激神经的方法均为治疗AF提供了价值。
杜等[11]人对1968年至2013年6月有关GP消融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得出结论:与单纯的肺静脉电隔离或者迷宫手术相比较,肺静脉电隔离或迷宫手术联合神经节消融显著提高了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
去肾交感神经可以通过抑制心房电重构、改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来降低AF的发生[12]。
这都为干预ANS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解剖及理论基础。
图1 自主神经支配与调节示意图(CHEN PS, CHEN LS, FISHBEIN MC, et al.Role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y.Circ Res,2014,114(9):1500-1515.)2 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众多研究表明,ANS受到刺激或张力增加可缩短心房不应期(Atrial refractory period,ARP),增加不应期的离散度,使心房/肺静脉的肌细胞产生自发激动,从而诱发并维持AF,故人们开始探索通过干预ANS 治疗AF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干预心脏ANS治疗AF是可行的,比起单纯的消融手术治疗AF,联合干预心脏ANS治疗AF的有效率更高,复发率低,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未来有望通过干预外源性ANS的方法来预防AF的发生[8-10,12]。
3 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3.1 GP消融基于自主神经活性对AF的影响,人们也尝试去除交感或者迷走神经节以减少AF的发生。
在1991年,就有研究者尝试在犬模型中使用冷冻球囊的方法消融胸腔交感神经节,他们选择单纯消融T2 ~T4的双侧下部神经节,减少了Horner综合征发生的概率,为这一术式奠定了基础。
Tan等[13]通过消融犬左胸交感神经上支发现有以下作用:(1)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对心率的支配作用减弱;(2)心房快速起搏难以诱发AF;(3)心房起搏后房性起搏以及阵发性AF、房速的发生率降低。
他们以此推断去除星状神经节具备抑制AF的作用。
Ogawa等[14]在犬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模型中冷冻消融双侧星状神经节及T2 ~T4神经节,发现能够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速、AF事件。
Zhou等[15]通过将18只犬分为2组,依次消融窦房GP和房室结GP,消融前后检测迷走神经电刺激时的窦性心率、AF诱发率和有效不应期变化,得出结论:房室结GP可能在AF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心外膜GP高频刺激也可诱发AF,在心内膜近GP的左上肺静脉和右上肺静脉消融可去除迷走神经诱发的AF。
通过以上基础实验研究显示,上腔静脉、肺静脉或心外膜GP消融均可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抑制心房电重构,及预防AF诱发,降低AF易感性。
此外,通过碎裂电位消融,同样可以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降低AF易感性,说明消融GP可能有助于抑制AF的发生。
在2012年,Pokushalov等[16]对58名AF患者直接消融左房GP,而未常规进行环肺静脉消融,随访(7.2±0.4)个月,86.2%的患者无AF 复发,且无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近期,Katritsis等[17]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将242例阵发性AF(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分为3组,分别为仅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仅左心房GP消融、PVI加GP消融,经过2年的随访,PVI、GP消融和PVI + GP消融组分别有56%、48%和74%的患者获得了无AF或房性心动过速的可能,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阵发性AF患者中,与PVI或单纯GP消融相比,PVI加GP消融可以显著提高AF手术的成功率。
Qin等[18]研究者对479例接受了PVI的AF患者(其中156例阳性迷走神经反应和323阴性迷走神经反应)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观察有无AF或其他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以评估手术前后的自主神经活动,在这项研究中,射频消融的反应是迷走神经激活的证据,证明消融可完全去除迷走神经反射。
同时,在临床中,导管消融术可产生神经效应,通过心率变异性可评价自主神经张力,长期随访显示,消融成功组术后心率变异性较复发组进一步降低,这提示AF导管消融产生去神经效应,可提高远期成功率。
除导管消融外,微创外科手术已用于PVI和GP消融,结果显著改善[19]。
目前的临床证据似乎支持使用GP消融作为AF消融的辅助手术。
3.2 肾去神经化治疗肾与心脏在自主神经介导下关系密切,包括下丘脑在内的大多数控制心血管系统的大脑区域,均接受肾神经传入的信号。
肾的神经活性能够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
RAAS中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II可能参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
其中醛固酮可促进心肌纤维化,而血管紧张素II可使心房局灶纤维化加重并促进心房扩大,抑制RAAS可以减少心房的重构,延缓AF的发生和发展。
而交感神经兴奋是肾释放肾素激活RAAS的主要原因,于是,有学者尝试调整肾交感神经张力以预防AF的发生和发展[12]。
Linz等[20-21]在猪快速心房起搏模型中发现肾去神经化(renalsympathetic denervation,RND)可以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出现负性传导和负向变时,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增加顺向文氏点周长,有助于AF中心率的控制。
RND组能够明显缩短每次AF持续的时间,RND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未能减少AF的诱发率,但该研究提出了RND在控制AF 心室率的作用。
Linz等[20-21]还在猪呼吸睡眠暂停模型中发现RND可以防止缺氧造成的ARP缩短,通过此机制减少在呼吸睡眠暂停模型中AF的发生率。
Hou等[22]通过刺激左侧星状神经节加心房快速刺激制造犬AF 模型,RND可以减少在建模过程中出现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从而降低AF的诱发率。
Liang 等[23]研究了RND在轻度肾损伤AF犬模型中的作用,他们发现RND不仅可以逆转由急性肾损伤AF造成的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及P波增宽,还可以延长模型的ARP,减少AF的诱发率,并可以降低AF时心室率。
在动物模型中,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消除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于是Pokushalov等[16]将27名有症状的持续性或者阵发性AF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4名随机分配到PVI组,13名随机分配到RND + PVI 组,在1年的随访中,他们发现,接受这2种手术的患者中有69%没有发生AF,而仅进行PVI的患者中有29%的患者没有发生AF,虽然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在RND治疗AF的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大型多中心随机试验。
此外,RND是否可以直接抑制AF的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经皮神经刺激各种形式的躯体感觉刺激都可以产生自主反射反应,这取决于内脏器官和躯体传入刺激。
Yu等[24]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经皮方法,以低水平的迷走神经刺激外耳廓,以治疗心律失常如AF,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低水平的迷走神经刺激可以逆转快速心房起搏诱导的心房重构并抑制AF 的发生,这提示未来人们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无创治疗AF。
另一种治疗神经调节的方法是针灸,针灸的一个作用是调节自主神经。
针灸被用于治疗各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中医药方面,内关穴的刺激已被用于治疗心悸。
尽管临床疗效尚未得到证实,但针灸已被广泛应用于疼痛控制[25] 。
Lomuscio等[26]评估了针灸是否可以预防或减少持续性AF患者的心律失常复发率,他们对80例持续性AF患者进行了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针灸治疗可以预防持续性AF患者复律后心律失常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