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讲义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讲义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讲义
二、ATP的分解释能与生成和稳态 1、ATP的分解释能 反应式:ATP ≒ ADP + Pi + E(能量) 2、ATP的生成和稳态 ATP的代谢水解产物ADP、AMP、Pi是再合 成
CP(PCr) + ADP ≒ C(肌酸)+ ATP 糖在无氧条件下 + ADP + Pi → 乳酸 + ATP 糖或脂肪在有氧条件下 + O2 + ADP + Pi →பைடு நூலகம்CO2 + H2O + ATP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1、糖: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1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 释 放约4kcal;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血糖、肌糖原和肝糖 原三种, 其来源一是食物供给,二是体内的糖异生。 2、脂肪: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 化可 释放约9.5kcal。 3、蛋白质:1g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大约释放4.3kcal的热量。 注: 1kcal=4.184 kJ;1KJ=0.239Kcal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 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二)兴奋与兴奋性 1、兴 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 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常见能兴奋的组织是肌肉、神 经、腺 体等;不能兴奋的组织主要有骨组织、毛发等。 2、兴奋性:组织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3、刺 激:能引起机体兴奋的各种因子叫刺激,最小值称阈刺激 或阈 强应;各种刺激必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强度 ②时间 ③强度 与时间 的变化率。 (三)反应与适应 1、反 应: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 部 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的变化。 2、适 应:是指机体随其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能力 与 特性。 (四)反馈与前馈 1、反 馈:是指机体在机能调节过程中,调节系统与被调节的器官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1.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 S(距离)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 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率输出 最低,但能提供的能量最多,因而可以长时间运动。
第二章 肌肉的活动
重 点:肌肉的特性、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 2、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外力作用→被拉长。 (2)弹 性:外力消失→恢复原态。 (3)粘滞性: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 注: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 3、肌肉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兴奋。 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 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这种临界强度称阈刺激 (阈刺激与时间和变化速率呈反比关系)。 (2)收缩性:由于兴奋而产生的收缩现象。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肥胖与体重控制【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肥胖与体重控制【圣才出品】

第18章肥胖与体重控制1.研究体成分和肥胖有何现实意义?答:体重、体成分控制的生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保障人体的健康①体脂过多的危害肥胖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②体脂过少的危害如长期节食、营养不良、厌食症及其他疾病造成的体脂过少时,人体会出现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失调(如闭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所以合理的体脂比例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2)保持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①体操、中长跑、跳高、跨栏、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体重较轻,而且体脂比例较低、肌肉比例较高。

②以体重分级的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既要求保存肌肉力量又需要去掉不必要的脂肪。

③有些以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项目,如投掷项目,要求增加瘦体重。

④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所以耐力项目运动员体脂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训练程度的高低。

⑤测定体成分对指导运动员达到理想体重、发挥运动潜力、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练员找到合理的体重调控方法,合理安排训练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都具有重要意义。

2.体成分控制与体重控制一样吗?运动员控制体成分和体重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不一样①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

常以体脂百分数或去脂体重(kg)来表示,体脂百分比=体脂重/体重×100。

②体重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的重量。

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即体脂重)和去脂体重(又称瘦体重,通常用以反映人体肌肉量)。

运动员的理想体重与体成分是指其获得最佳运动能力时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即获得最大力量、速度和耐力时的最小体脂百分比的体重。

(2)Lamb提出可通过确定理想体脂百分比的方法来确定理想体重。

运动员理想体重=100×瘦体重/(100-理想体脂百分比×100)。

不同运动项目的理想体重不同。

3.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有哪些?答:肥胖是脂肪在体内积累过量的表现,在肥胖诊断实践中,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以下几项:(1)肥胖度(%)①肥胖度的计算公式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1]×100%。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22.1 复习笔记一、运动与骨质疏松1.骨质疏松概述(1)骨质疏松的概念与分类①骨质疏松的概念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②骨质疏松的分类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第一,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第二,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的危害①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无明显患病的感觉和症状。

②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大。

③造成骨折,影响生活质量。

④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可造成永久性残疾。

⑤骨折可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危害健康。

(3)骨质疏松的病因与诊断①骨质疏松的病因致病因素使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甚至骨折的发生。

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a.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b.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②骨质疏松的诊断骨质疏松通常通过检测骨密度进行诊断。

检测骨密度(BMD)的方法包括定量超声、CT、MRI等,而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是测定BMD的最好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以下的诊断标准(表22-1)。

表22-1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疾病诊断标准正常骨密度2.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表明,运动具有骨性效应,可以提高和维持BMD;运动是唯一的非药物疗法,具有副作用小,节省,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免疫【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免疫【圣才出品】

第8章运动与免疫1.简述主要的免疫细胞以及主要作用。

答:免疫细胞是指机体内执行识别并排除体内的非己物质的细胞,即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包括T细胞、B细胞、K细胞(杀伤细胞)和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①T细胞和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K细胞能够杀伤被抗体(IgG)覆盖的靶细胞,NK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可由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转变而来,两者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这类细胞具有多种免疫机能,包括吞噬和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以及分泌作用。

(3)粒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

其中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最有效的吞噬细胞,在入侵病原体的早期控制和防御急性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上无杀菌力。

2.简述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答: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进行吞噬加工处理后,递呈给T H细胞,T H细胞受该抗原(处理过的)和IL-1诱导而活化。

这是一个抗原递呈过程,该过程需要MHC 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参与。

(2)增殖和分化阶段T H细胞被活化后,发生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分化因子以及B细胞生长因子。

B 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使B细胞使其成熟、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成熟的B 细胞)。

(3)效应阶段多数B细胞能够成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然后由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杀灭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部分B细胞变为记忆性B细胞,以后若遇相同抗原刺激时可以很快产生相同抗体,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浓度。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ppt课件
3、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内容是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 4、研究方法: (1)人体实验和测定法
*运动现场测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训练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 *功能测定与评定:按不同人群,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功能测定。 (2)动物实验法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运动生理学在健身和竞技中的应用 (一)运动生理学在健身领域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二)兴奋与兴奋性 1、兴 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常见能兴奋的组织是肌肉、神经、腺 体等;不能兴奋的组织主要有骨组织、毛发等。 2、兴奋性:组织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3、刺 激:能引起机体兴奋的各种因子叫刺激,最小值称阈刺激或阈 强应;各种刺激必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强度 ②时间 ③强度与时间 的变化率。
第二版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重 点:1、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
2、体育运动与三种供能系统间的关系。
一、基础常识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本特征,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方面。 2、能量代谢: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 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酸腺苷或称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关系纽带;在分解代谢时,动物细胞主要在线 粒体获取转换的能源物质ATP,ATP是一种既是能量受体又是能量 供体的物质。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 第二版
2、计算方法 基础代谢BMR(KJ)=体表面积BSA(㎡)×基础代谢率BMR (KJ·㎡ -1·h-1)×24(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

重 点:1、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代谢。
2、体育运动与三种供能系统间的关系。 一、基础常识 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本特征,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 方面。 2、能量代谢: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 时伴 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酸腺苷或称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 换、 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关系纽带;在分解代谢时,动物细胞主 要在线 粒体获取转换的能源物质ATP,ATP是一种既是能量受体又是 能量 供体的物质。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 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 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 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 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 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 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
第二章 肌肉的活动
重 点:肌肉的特性、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肉的特性 1、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 2、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外力作用→被拉长。 (2)弹 性:外力消失→恢复原态。 (3)粘滞性: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 注: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 3、肌肉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兴奋。 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 引起组 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这种临界强度称 阈刺激 (阈刺激与时间和变化速率呈反比关系)。 (2)收缩性:由于兴奋而产生的收缩现象。
运 动 生 理 学
(本 科)
教 学 讲义
绪 论
重 点: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 。
一、任务、研究对象与方法 1、概念: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急性运动)或反复运 动(长期运动训练或长期锻炼)中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人体功能活动发生变化和产生这些功能变化的原因。 (2)合理健身、科学教学和训练。 (3)评价各项功能的测试方法以及教、科研。 3、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内容是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 4、研究方法: (1)人体实验和测定法 *运动现场测定: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训练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而设计。 *功能测定与评定:按不同人群,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功能测定。 (2)动物实验法
五、肌纤维的类型、形态、代谢与生理特征 (一)类型 1、根据肌纤维的收缩特性可分为: ( 1)慢肌( ST ):又称 I型纤维。 ( 2)快肌( FT ):又称 II型纤维;分为3种亚型: *快A(IIA):收缩速度同快肌,但代谢上兼有快、慢两肌 特征。 *快B(IIB):典型的快肌纤维。 *快C(IIC):尚未分化的肌纤维。 2、从颜色上又可把慢肌称为红肌,快肌称白肌。 3、从在机体中担负的工作性质又可把慢肌称为紧张性运动单 位,快 肌称为时相性运动单位。 (二)形态学特点 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肌浆网发达,肌浆网摄取 Ca2+离子 的速度大于慢肌纤维,支配的是大运动神经元;每一 块运动单位 所含的肌纤维数量多(300—800根)。 2、慢肌纤维线粒体的数量较快肌纤维多,而且直径大,毛细 血管比
(二)人体的总能量代谢 1、概念 (1)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的氧所产生的热量,称 该物
2、计算方法 第一步:先算呼吸商 → 查表 → 得出氧热价 第二步:用耗氧量×氧热价=产热量 3、三种能源物质的参数比较 能源物质 氧热价(KJ·L -1 ) 呼吸商 糖 20.9 1.00 脂 肪 19.7 0.71 蛋白质 18.8 0.80 (三)运动时的能耗量 计算方法 公式一: 能耗量(E)=〔相对代谢率(RMR)+1.2〕×〔基础代谢率(BMR) ×体表面积(BSA)÷60〕×T(min) 单位:kcal 注:相对代谢率(RMR)=运动时净能耗量/基础代谢率 也可用心率计算: 男:RMR=0.072×心率-5.608; 女:RMR=0.065×心率-4.932。 公式二: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 S(距离) ·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 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 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二)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1、急性运动时,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 现,而是相互协调、整合,共同满足运动需要。 2、任何一项运动项目,有氧和无氧代谢系统都要提供一定的ATP, 只不过提供的比例不同。 (三)各项运动代谢供能的百分比(看课本149页) 六、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长期从事某一类运动训练或运动锻炼,会使体内对这类 运动需 求高的能源物质储备提高外,还能使其系统的能量代谢的调节能 力 和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也相应加强,其使机体内这一能量 系 统比其他能量系统更发达,那么这一系统供能占优势的人对这类 运 动也就更加适应。
(二)兴奋与兴奋性 1、兴 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 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常见能兴奋的组织是肌肉、神 经、腺 体等;不能兴奋的组织主要有骨组织、毛发等。 2、兴奋性:组织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3、刺 激:能引起机体兴奋的各种因子叫刺激,最小值称阈刺激 或阈 强应;各种刺激必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强度 ②时间 ③强度 与时间 的变化率。 (三)反应与适应 1、反 应: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 部 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的变化。 2、适 应:是指机体随其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能力 与 特性。 (四)反馈与前馈 1、反 馈:是指机体在机能调节过程中,调节系统与被调节的器官
(三)代谢特征 1、由于快肌纤维中参与无氧酵解过程的酶活性较慢肌纤维高,所 以 快肌无氧代谢能力高于慢肌。 2、由于慢肌纤维中不仅线粒体数量多,而且氧化酶的含量也高, 毛 细血管丰富,所以慢肌有氧代谢能力高于快肌。 (四)生理特征 1、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于慢肌。 2、收缩力量:快肌纤维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于慢肌纤维。 3、抗疲劳能力: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强;但快肌和慢肌 纤 维的力量—速度关系曲线的总趋向是相同的,即随着负荷 的增 加,收缩速度减慢。 六、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 (一)两类肌纤维在肌肉中的分配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是指慢肌和快肌纤维数量在一块肌肉中所占 的百分比;主要受功能、性别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2、计算方法 基础代谢BMR(KJ)=体表面积BSA(㎡)×基础代谢率BMR (KJ·㎡ -1·h-1) 我国体表面积(㎡)=0.00607×身高(cm)+0.0127×体重 ×24(h) (kg) -0.0698 国际通用公式(㎡)=0.0061×身高(cm)+0.0128×体重 (kg) -0.1529
2、肌肉的最大收缩速度、爆发力,纵跳高度与快肌纤维的百分比 和 相对面积成正比,而且两类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专项运动能 力存 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即: (1)时间短、强度大的项目:快肌百分比占明显优势。 (2)耐力项目:慢肌百分比占明显优势。 (3)无氧、有氧能力均高的项目:分配接近相等。 (二)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 1、训练强度对两类肌纤维的募集 (1)大强度、时间短的练习:快肌纤维优先募集。 (2)强度低、时间长的练习:慢肌纤维优先募集。 2、训练对两类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1)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快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2)速度训练: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均可增大,快肌比慢肌要明显。 (3)耐力训练: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但训练达到一定水平时 又 小,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增生,缩短氧的弥散距离。
二、ATP的分解释能与生成和稳态 1、ATP的分解释能 反应式:ATP ≒ ADP + Pi + E(能量) 2、ATP的生成和稳态 ATP的代谢水解产物ADP、AMP、Pi是再合 成
CP(PCr) + ADP ≒ C(肌酸)+ ATP 糖在无氧条件下 + ADP + Pi → 乳酸 + ATP 糖或脂肪在有氧条件下 + O2 + ADP + Pi → CO2 + H2O + ATP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1、糖: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1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 释 放约4kcal;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血糖、肌糖原和肝糖 原三种, 其来源一是食物供给,二是体内的糖异生。 2、脂肪: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 化可 释放约9.5kcal。 3、蛋白质:1g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大约释放4.3kcal的热量。 注: 1kcal=4.184 kJ;1KJ=0.239Kcal 四、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BMR):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 的环 境温度等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率。
我国正常人的BMR平均值如下:(单位:KJ·㎡ -1·h-1) 年 龄 :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0以上 男 性 : 195.5 193.4 166.2 157.8 158.7 154.1 149.1 女 性 : 172.5 181.7 154.1 146.4 142.4 142.4 13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