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饶优锋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2

饶优锋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2


他从西方借来上帝,用来否定、推翻 和扫荡中国土地上的封建统治,经他改造 的教义成为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的思想武 器。 • 三 、洪秀全反清思想 • 1. 洪秀全把上帝树立为农民利益的代 表,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多 兄弟,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 姊妹之群”,一方面借以摧毁满清王朝统 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以此树立自己的合 理性,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 “三原”集中反映了农民要从封建制度下解放 出来的历史要求,代表了他们对于太平理想世 界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洪秀全个人思想的 里程,它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准备了理论武 器。 • 2.“三原”的时代局限性。 • (1)利用偶像、宗教虽然在运动初期对于团结下 层群众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它是反科学 的,在本质上是反动的,脱离不了宗教的羁縻。 • (2)其次,“三原”所追求的理想,实质上是落 后的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对于破除旧的封建 等级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面临建设 新制度的任务时,平均主义往往成为起破坏作 用的酵母。
太 平 天 国 形 势 图
• 二、洪秀全的天国理论 • 1、1845 至1847 年间,洪秀全写成《原道救 世歌》、《原道醒世论》以及《原道觉世训 》,从而奠定了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 • 2、思想核心: 争取政治、经济、民族和男女 平等的民主主义。 • 3、 评价:“三原”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农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在 “三原”里,洪秀全为人民描绘了太平天国 的美好前景,并为天国的人们制定了严格的 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太平军的 纪律约束和处理军民关系的法则。

2、社会的高度军事化

长年不断的盗匪活动以及客家人和本 地人的村社之间愈演愈烈的仇杀,结果使 广西社会在团在农村到处出现。除 流动性匪股以外,地方三合会分会(堂) 也自行武装起来搞小抢小掠和进行自卫。 • 《中国晚清史.第六 章》

洪秀全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洪秀全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洪秀全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总是穿着宗教的外衣。

如果说,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半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那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却是和基督教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基督教新教各教派, 产生于十六、七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没落时期,它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工具。

鸦片战争前夕传入中国的新教,主要是充当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先锋。

英国带教士马礼逊, 是新教在中国布道的开山祖; 梁发是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华人牧师, 他所编写的《劝世良言》,是第一本中文传道书; 而使《劝世良言》的教义同太平天国厉史发生联系, 并让一个外来的上帝为中国农民起义所用的, 则是洪秀全。

人们一定会想: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顺从、屈服, 为什么反而为农民起义所用了呢? 奥秘就在于,是“人创造了宗教, 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创立宗教的人, 不仅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 还必须懂得群众和社会风暴对宗教的需要。

洪秀全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

对于《劝世良言》所传布的教义, 洪秀全最初曾经虔诚阪依, 后来,随着自己对农村实际状况和农民思想愿望的进一步了解, 才逐渐有所怀疑,以至对外来的上帝作了一番改造。

对基督教义, 洪秀全有吸收的一面, 也有批判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第一,信仰和借用基督教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权威,扫荡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切传统权威和偶象崇拜。

《劝世良言》宣扬,上天只有一位“独一真神”,那就是“原始造化天地人万物”之“上帝爷火华”。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所谓神权,无非是皇权在天国或冥间的反映。

农民要起来造皇帝的反,就必须冲破为封建政权服务的神权,就必须创立一种与之相对立的宗教权威。

洪秀全创立的“皇上帝”,就是农民起义所需要的新的权威。

第二, 由拜上帝的平等, 引伸为人间所有“兄弟姐妹”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

《劝世良言》宣称,就世人而言,“有上下尊卑贵贱之分”,但是,“论拜求天上神父者,不拘上下尊卑贵贱人等,淮以谢罪求免”。

洪秀全突破了《劝世良言》的界限,他认为, 既然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面前就应是平等的。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洪秀全(1868-1924),清政府守边将领,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先驱。

他是英勇的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国民党的先驱者。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民主政治运动及国民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是在古典思想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即“新农民复兴、新军队建设、新国家建设”。

洪秀全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从农民复兴开始,通过强有力的军队捍卫新国家,才有可能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权的实现。

他希望中国农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在农业及工业方面得到发展;而建设新军队,则是为了维护新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除此之外,洪秀全还注重友好的对外政策,并提出“发展一流商业,发展一流的军队”的主张,希望通过这个主张来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他还提出了“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发展文化”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民族解放和文化发展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他独特的统一发展思想。

洪秀全除了有着深刻的思想,在实践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在民主政治运动中,他带头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国民党,执行了改良思想,努力推动进步,他改革志愿军,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部署政治教育,组织党内教育宣传等,引导全国上下,把国民党的思想及组织理念深植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民主政治和国民党发展提供了基石。

他不仅是国民党的先驱者,而且是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领袖。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往后的民主发展,深深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他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运动及国民党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现代化提出了有力的基础。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在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使中国人民能更加自由,社会发展更加健康。

洪秀全成败原因

洪秀全成败原因

洪秀全的成败原因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满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

他能成功发动这场农民起义,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环境背景:19世纪中叶,清政府腐败残暴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华大地,老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洪秀全起义之前,正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因为此次战争的失败,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不仅使得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肆侵华,也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越发水深火热。

清朝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因为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开始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

这使得本来就勉强维持生活的百姓们,生活更加不堪。

而外国资本主义带来的大量工业商品,使中国传统的手工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在这样严峻的生活状态下,寻求出路的百姓们,纷纷开始举起旗帜,进行反抗清王朝统治的运动。

内忧外患的同时,天灾也是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很多农民纷纷投入到了反抗清政府的事业中。

洪秀全借此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其次,洪秀全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例如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均分土地符合百姓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

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地权‟和…平均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浅谈洪秀全的思想

浅谈洪秀全的思想

浅谈洪秀全的思想作者:哈贵林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洪秀全的指导思想。

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作用;同时分析了洪秀全思想的局限性:在道德标准上表现为追求“正道”的伦理思想和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追求“平等主义”的思想和追求“皇权”思想的矛盾;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思想和进步农民运动革命思想的时立。

[关键词]洪秀全;太平天国;皇上帝一、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分析他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洪秀全生于清嘉靖十八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一个农民家庭。

自幼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

1837年洪秀全23岁,他再次去广州应试,考试未中却得到一本《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梁发写的宣传西方基督教教义的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九卷,他并不是系统的讲“圣经”。

而是一本浅薄的传道书。

该书对洪秀全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中国农民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结合起来,预想天下,设想出一个“皇上帝”,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洪秀全早期对于“皇上帝”思想的宣传并没有革命的政治要求在内,他所谓的平等只是信仰的平等,人人都有信仰“皇上帝”的自由。

使得洪秀全思想从保守转向革命的关键人物是冯云山,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密友。

1844年同洪秀全到广西后就独自到桂平紫荆山扎根,冯云山本身是一个贫苦的劳动人,通过他个人的亲身深入群众传播拜上帝的道理,所以两三年组织人数已达几千人。

在这个组织中人人拜上帝,人人敬仰“洪先生”。

洪秀全早对这个邪恶腐败的社会不满,如今他来到广西,这一切使得他的思想从早先的救世扫除妖邪变为反清。

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奉命救世人,室上帝是雎一的真神,众人都是皇上帝所造,而不应该去拜其他的神。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何宇虹*[内容提要]太平天国运动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本文从洪秀全的创作实践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洪秀全的矛盾思想的几个表现:坚决反对儒家思想与抹不去的儒学烙印之间的矛盾;建立新型大同理想与浓厚帝王思想的矛盾;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与沉迷声色的昏庸君王的矛盾。

[关键词]太平天国洪秀全诗歌创作矛盾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对文书运用的广泛和深入在历代农民政权中是较为突出的,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研究得最深入、最广泛的课题之一,对太平天国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对太平天国历史、疆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教、历史功过、影响等方面。

对于天王洪秀全的个人研究,主要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展开,相对而言,从文学角度出发对于太平天国及洪秀全进行研究的较少,甚至对于太平天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有不同意见。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洪秀全作为这次农民革命的主要领袖,他的一生与整个太平天国的兴衰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他的思想庞杂而矛盾,既是这次农民运动的精神产物,又指导着革命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学术民主的研究氛围,学界对洪秀全思想领域的研究逐渐客观而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洪秀全思想是一个矛盾结构,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反封建、提倡平均平等的进步思想与封建主义、皇权主义的对立上。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作者:方之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58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

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

这里就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与实践,以及对19世纪末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广东花县官禄布人,1814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的洪秀全,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力图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的老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宗耀祖。

1843年,即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年,他第四次赴广州应试,结果又名落孙山,为此他愤怒万分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为不平之心所刺激的洪秀全,“发现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

正当日后宏图伟业岌岌可危之机,圣经的真相,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深入其心。

”〔1〕当时,他读了1837年赴广州应试得到的被束之高阁的《劝世良言》,“如梦初觉”,遂抛弃了科举致仕的老路,创立了中西结合的拜上帝教,决心“要开创新朝”,来代替满清封建王朝。

这是洪秀全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洪秀全由读书做官到造反当皇帝的思想转变,中国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标志着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另一种则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是1847年形成的。

这里就涉及到洪秀全早期著作,即1845~1847年《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的理解问题。

现将这三篇著作,略加剖析。

《原道救世歌》宣传独拜“真神惟上帝”,不准拜邪神,反对邪淫、忤父母、行杀害、盗贼、巫觋、赌博等六不正行为〔2〕。

《原道醒世训》抨击了当时“世风日下”是“一出于私”造成的,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大同世界”,来代替那个“陵夺斗杀之世”的旧世界〔3〕。

第三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的农民政治思想

第三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的农民政治思想

第三章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的农民政治思想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太平天国运动结合了中外政治思想,也包括理想主义思想,从而形成太平天国特有的革命思想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使农民革命运动染上了现代政治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洪仁玕的革命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一次高潮。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在外国侵略刺激下的一次总爆发。

由于中国社会已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一次农民革命就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许多大规模的农民革命的特点。

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反抗封建统治、反对资本主义千涉和侵略的斗争中,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显示了反侵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太平天国农民政治思想,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状况一、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中国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所取得的侵略特权,开始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社会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不能不发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迫使清政府先后开放了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

这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打开了进入中国的途径。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进入中国的途径,就积极开展对中国的掠夺。

它们一方面扩大对华工业品的输出,一方面仍然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输入中国。

外国商品的输入,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842年至1845年的三、四年间,仅棉纱、棉布的输入总量,就从每年71万英镑增加到173万英镑。

外国鸦片的输入,在鸦片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即1842年,有33000箱输入中国。

而到了1858年,鸦片贸易终于“合法化”,那年进口的鸦片达到78000箱之多。

2、外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廉价商品大规模的输入中国市场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其严重后果在于:1)、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世界资本主义的洪流已经不可阻挡地冲击着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作者:陈华新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480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字火秀,1814年1月1日(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广东花县西北福源水(今花山公社境内)的一个农民家庭,后举家迁居官禄□村(今新华公社大□大队)。

他七岁开始入学读书,聪慧异常,五、五年间,即已博览经史,为塾师所称许。

十六岁时(1828年)第一次参加县试失败,因家贫辍学,在家里务农。

十八岁(1830)被聘为本村塾师。

但是,他的父兄及亲族都希望他科举成名,因此,洪秀全一面教书,一面准备赴考。

1836年第二次赴广州应试不售,在广州龙藏街得到一本华籍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洪秀全得《劝世良言》之年,各家记载有1833、1834、1836、1837诸说,此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原注有“因自彼得获赠书以迄开始研究读书之时,已历七年矣”推论,洪秀全于李敬芳家研读《劝世良言》为1843年,上推七年当为1836年。

)。

“秀全考毕即携之回乡间,稍一涉猎其目录,即便置之书柜中;其时并不重视之。

”(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0页。

)由于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又长期在农村中生活和劳动,这使他能够接近和了解农村被压迫农民的疾苦,为他后来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打下思想基础,但是,从上述洪秀全的活动轨迹看来,在1836年以前,其活动均没有超出参加农业生产,应科举,当塾师的范围,与当时一般农村知识分子并无二致,其确立反清革命思想,应在1838年之后。

根据洪秀全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清思想酝酿时期,以1837年的“异梦”为标志。

1837年,洪秀第三次赴省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回家后得了一场大病。

这并不是什么普通疾病,据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说:“秀全病时,神游四方,常在其室内走动跳跃,或如兵士战斗状,常大声疾呼:‘斩妖,斩妖,斩呀!斩呀!这里有一只,那里有一只,没有一只可以挡我的宝剑一砍的’。

”(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2页。

)原来洪秀全在病中做了一场异梦,梦见“天上至尊的老人”,命他降世救人,还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呢!从此便改名为洪秀全。

在病中他做了二首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过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另一首是:“鸟向飞(晓)兮必如我,我今为王事事可;身照金鸟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

(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3页。

)这二首诗反映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表现了胸怀天下的抱负。

近年来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关于洪秀全在1837年病前和病中的上述两首诗,其真实性极可能受了后来突出神化洪秀全的异梦异象这种政治作用的影响”。

(王庆成:《论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发展(上)》,见《历史研究》1979年第八期。

)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从一般常识来说,神化洪秀全最有效办法,是直接用中文著书出版,以广为宣传。

但《太平天国起义记》是1852年由洪仁□向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口述,经韩山文于1854年整理成英文出版,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从未翻译,直到1935年才由简又文首次翻译成中文,根本无从发挥神化洪秀全的政治作用。

可见此说不通。

第二,洪仁□早年虽参加拜上帝活动,但未参加金田起义,口述此书时仍蛰居香港,直到1859年才到天京。

在到天京前的洪仁□,实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神化洪秀全的。

第三,此书的记录和整理出版者韩山文,更不会神化洪秀全。

韩山文死于1854年5月13日,在临终前九天曾写了一封信,声明他与太平天国“革命军人物素不相识”,发表此书的目的,实“望其书之销售可以收回二百元之款也”。

(见《太平天国》第六册第831—832页。

)因此,我认为《太平天国起义记》的可靠性,当不下于洪仁□于1859年至天京后所刻的官书如《英杰归真》等。

在没有找到充分史实证据之前,实不可轻易怀疑以至否定此二诗的真实性的。

对于洪秀全的“异梦”。

也不能从一般病理学、心理学去附会和理解,而应从社会学、政治学去探索和研究。

首先,洪秀全要斩的“妖”是指什么呢?当然不是指神权世界妖魔鬼怪的“妖”,而是指现实生活存在的“妖”。

从洪秀全当时的思想水平来看,这个“妖”尚不是指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而是指具体的某些封建统治者,如掌功握科举取士实权的封建官吏。

洪秀全“其才学之优俊如此,人皆谓取青紫如拾芥。

”(见《太平天国》第六册第838页。

)他对名得失看得很重,亲友又对他寄着很大的希望,视中试之易如拾草芥,结果却连续三次考不中,以个人遭遇而产生不满情绪,这是很自然的。

其次,洪秀全附会粗浅涉猎的《劝世良言》,假借“天上至尊的老人”之神威,来发泄对科举、取士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蔑视掌握科举取士实权的封建官吏为“妖”,这应该是反抗思想的表现。

因反抗思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往往由某一种不合理的事情形成主客观的强烈矛盾而激发出来的。

最后,“秀全之亲属以其病状请教于几位医生,医生开方投药以治之,但均无效。

一日,其父发见有一小纸塞在门柱之缝隙中,纸上有朱色字云:‘天王大道君王全’。

……自此之后,秀全身体即日渐康健。

”(见《太平天国》第六册第843页。

)也可证明这次“异梦”不是一般的病变,而是借“异梦”发泄心头的愤懑。

他从此改名洪秀全,后来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自称“天王”,也是由这次“异梦”第一次提出来的。

如果不把这次“异梦”理解为洪秀全反抗思想的初萌,则对以后太平天国革命史如称天王的问题,便无法解释。

但是,由于洪秀全这时所理解的“妖”尚不是指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他对清政府还存在某些幻想,加上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冷热病的思想弱点,后来还到广州赴考。

所以,这一段时间,只能说是洪秀全反清思想的酝酿时期,还没有与封建科举考试作最后的决裂。

第二阶段:决心进行反清革命,以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失败为标志。

1843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年,洪秀全又到广州考试,与以前几次一样,都是失败告终,他乘船回家,在舟中吟了一首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洪仁□自述》,见《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48页。

案洪仁□:误记此诗写于1837年,查1837年秀全应试不售,带病乘轿归里,1843年再试失败,始乘舟回家,洪仁□既说“在舟吟诗云”,则此诗当作于1843年,又诗的内容也与乘舟吟咏相符。

)诗中自比为潜伏深渊的蚊龙,要等待时机平定天下。

他回到家中,怒火未熄,将家中经书抛弃地上,破唇大叫说:“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

”(据洪氏族人洪显初口述。

此转引自简又文《太平军广西首义史》第86页。

)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也说洪秀全愤激地说过:“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要自己来开科取士。

”(《金田起义》,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页。

)昔年深埋胸中的不满情绪,象点燃了的雷管,终于爆发了,每论时势,无不慷慨激昂。

他对洪仁□说:“弟生中土,十八省之大受制于满清狗之三省,以五万万兆之花(华)人,受制于数百万之鞑妖。

诚足为耻为辱之甚者。

”又说:“每年化中国之金银几千万为烟土,收花(华)民之脂膏数百万为花粉。

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能守法?”(《太平天国》第二册第570页。

)谈到这里,洪秀全“拍案三叹”,决心进行反清革命,于是便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的提法不见于太平天国官书,仅见于《太平大国起义记》,近来有人怀疑洪秀全是否建立过“拜上帝会”组织。

我认为当时洪秀全虽没有明确提出建立“拜上帝会”组织,但在1843年开始进行拜上帝活动,并进行吸收成员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广大拜上帝群众参加下进行的,因此,沿用“拜上帝会”说法也无不可。

)捣毁孔子牌位。

洪秀全特请著名铁匠“打铁罗”铸了两把数斤重的“斩妖剑”,并作《咏宝剑》诗一首:“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好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48—849页。

)表示进行反清武装起义的决心。

可见,1843年是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在第一阶段洪秀全仍没有摆脱对清政府的幻想,那么,现在这种幻想已经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坚决的反清思想。

为什么一个沉醉士途的知识分子,这时却走向反抗的道路呢?这除了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外(当在后面论述),还与他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县考时,秀全每试必冠其曹,惟从未能得中秀才。

”(《太平天国》第六册第840页。

)他屡试不售,并不是他没有才学,而是另有原因的。

首先,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后,已经十分腐败,弊端百出,它不是考取真才实学的,而是看你是否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是否为所谓“世代书香”的缙绅子花县县考时,知县任考官,……每人须填报姓名及三代,并须得一已有功名之士保证其确为弟。

“其在本县籍贯。

”(《太平天国》第六册第839页。

)对考生进行查祖宗三代,出身寒微的洪秀全,其祖先又是从嘉应州石坑祭下村(今梅县公社祭岭大队下村)迁来的客族,在封建宗派观念相当严重的花县,这样一个客族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子弟,是很难在科场找到出路的。

其次,自道光末年开始,广州出现一种“围姓”的赌博,据方志记载:“广州赌风俗甚炽,县属(指花县——引者)亦然,其名目曰番摊、曰白鸽票、曰花会、曰围姓……无赖棍徒,借祈年报赛为名,开场聚赌,高搭戏台,男女群聚,往观废时失业,盗贼日炽。

”(《重修花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围姓”即“闱姓”,又称“卜榜花”,利用闱场考试士子中式者的姓氏聚赌,以猜中多少决定输赢。

这种“围姓”对科场的取录有很大的影响,“赌厂”为了诈取金钱,巧立各种名目。

有时故意提拔差的,出枪手代考,称为“扛鸡”,取扛无力之鸡使之啼鸣之意;有时便专门打击好的,称为“禁蟹”,取蟹虽有十只足,禁缚后便不得伸之意。

“禁蟹”之法有三:一是收买考生临场不应试,使猜该姓的赌徒落空;二是收买试场小吏故意把该考生试卷弄污,使之落试;三是收买阅卷幕僚,固意压下试卷。

洪秀全后来两次应试,正是这种赌风兴起,即使才通八斗,学富五车,也逃不出“禁蟹”的厄运。

洪秀全对这种“围姓”赌博,因亲受其害,所以恨之入骨。

在后来的《天条书》第十条“不好起贪心”中,特注明“赌博、买票、围姓,皆是犯天条。

”(《太平天国》第一册第80页。

)说明洪秀全坚决走上反抗的道路,实与目睹清朝科举制度的腐败有密切关系。

闱场公然变赌场,世俗败坏无以复加,因而决心与封建科举制度作最后决裂。

第三阶段:1845年—1851年为确立农民革命理论和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时期。

拜上帝会成立后,冯云山、洪仁□等首先洗礼入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