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秀全的平等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社会发展学院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班 级103学 号9姓 名张琪指导教师应俊论文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起义运动。

自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了,它的兴起给清朝的封建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它却在前期达到运动的高潮之后发生了天京变乱,从此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走向衰落。

究其原因而言,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政策的偏离,有战略的错误与思想的原因,下面针对其思想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太平天国失败思想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起义运动。

自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了,它的兴起给清朝的封建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它却在前期达到运动的高潮之后发生了天京变乱,从此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走向衰落,直至最后天京陷落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失败了。

究其原因而言,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政策的偏离,有战略的错误与思想的原因,下面针对其思想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拜上帝教的消极影响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接纳了基督教,创立了自己的宗教——拜上帝教。

拜上帝教和其他农民起义宗教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民起义的需要,也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人群中起到了鼓舞激励作用,但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一)拜上帝教自身教义的模糊拜上帝教源于西方的基督教,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的过程中,为了使之更好的为己所用,其教义中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世俗性的思想文化观念,这里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一类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名词概念,如《诗经》、《尚书》中的帝、天等。

中西文化是有共通处但毕竟是不同的两大体系。

由于历史等原因,拜上帝教在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无法达到融会贯通,,必然使之呈现出一种非中非西,非俗非雅的模糊面貌,因而其自身缺少严禁、清晰、确定的趋向和思路,使其不同于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也不能离开二者而独立存在。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何宇虹*[内容提要]太平天国运动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本文从洪秀全的创作实践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洪秀全的矛盾思想的几个表现:坚决反对儒家思想与抹不去的儒学烙印之间的矛盾;建立新型大同理想与浓厚帝王思想的矛盾;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与沉迷声色的昏庸君王的矛盾。

[关键词]太平天国洪秀全诗歌创作矛盾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对文书运用的广泛和深入在历代农民政权中是较为突出的,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研究得最深入、最广泛的课题之一,对太平天国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对太平天国历史、疆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教、历史功过、影响等方面。

对于天王洪秀全的个人研究,主要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展开,相对而言,从文学角度出发对于太平天国及洪秀全进行研究的较少,甚至对于太平天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有不同意见。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洪秀全作为这次农民革命的主要领袖,他的一生与整个太平天国的兴衰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他的思想庞杂而矛盾,既是这次农民运动的精神产物,又指导着革命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学术民主的研究氛围,学界对洪秀全思想领域的研究逐渐客观而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洪秀全思想是一个矛盾结构,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反封建、提倡平均平等的进步思想与封建主义、皇权主义的对立上。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作者:方之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58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

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

这里就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与实践,以及对19世纪末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广东花县官禄布人,1814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的洪秀全,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力图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的老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宗耀祖。

1843年,即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年,他第四次赴广州应试,结果又名落孙山,为此他愤怒万分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为不平之心所刺激的洪秀全,“发现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

正当日后宏图伟业岌岌可危之机,圣经的真相,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深入其心。

”〔1〕当时,他读了1837年赴广州应试得到的被束之高阁的《劝世良言》,“如梦初觉”,遂抛弃了科举致仕的老路,创立了中西结合的拜上帝教,决心“要开创新朝”,来代替满清封建王朝。

这是洪秀全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洪秀全由读书做官到造反当皇帝的思想转变,中国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标志着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另一种则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是1847年形成的。

这里就涉及到洪秀全早期著作,即1845~1847年《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的理解问题。

现将这三篇著作,略加剖析。

《原道救世歌》宣传独拜“真神惟上帝”,不准拜邪神,反对邪淫、忤父母、行杀害、盗贼、巫觋、赌博等六不正行为〔2〕。

《原道醒世训》抨击了当时“世风日下”是“一出于私”造成的,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大同世界”,来代替那个“陵夺斗杀之世”的旧世界〔3〕。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历代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而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

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

这里就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内容及其影响进行论述,通过介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着重分析其革命思想形成的不同阶段,使人们更能清晰地了解洪秀全的历史功迹。

1.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时间问题,关系到对洪秀全这位太平天国领袖的评价,影响到洪秀全革命思想与太平天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关系。

这个问题一直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学者所争论。

以下就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的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洪秀全于1814年1月1日出生在广东花县福源水。

他幼时所受教育完全是封建教育。

在这样的封建教育下,1828年洪秀全16岁时,前往广州参加科考。

这次考试他落第了。

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对当时的洪秀全虽是一个打击,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1836年洪秀全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当时他24岁。

这次考试洪秀全再次落第。

在考试结束后,洪秀全得到了日后对他思想影响颇深的《劝世良言》小册子。

此后,洪秀全又经历了1837和1843年两次科考的失败。

第四次科场的失败和思想中已产生的对清政府的不满,以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奴颜和无能,使洪秀全彻底看清了科举考试的黑暗和清政府腐朽。

洪秀全在此次失败之后,即产生了其反清革命思想的萌芽。

回到家中的洪秀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开始细读《劝世良言》。

这对洪秀全彻底冲破旧传统思想的藩篱,发展其革命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时的洪秀全并不是真正信仰了上帝,而是藉以拜上帝来宣传其反清思想,组织群众,建立革命的基础,为日后的起义做着准备。

洪秀全"皈依"上帝之后,为了宣传自我思想和组织发动群众的目的,开始了两次广西之行。

人物评价洪秀全

人物评价洪秀全

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的矛盾日渐加深。洪 185秀1年全初知,道洪北秀王全韦称昌天辉王、,翼建王太石平达天开国及。顶天燕秦 185日3年纲进对军东南王京不,满改,名在天18京56并年定密都诏在三此人。诛太杀东王, 平天9月国发前生期天,京军事政变大,事东由王军、师北负王责与,燕洪王秀先全后被诛。 退居翼幕王后石少达理开朝在政天,京冯主云政山一、段萧时朝间贵,已为死洪,秀全所 大权忌落,在洪东秀王全杨封秀自清己手的上亲。兄定弟都洪天仁京发后、,洪洪仁达为 秀全王主,张以把牵四制书石五达经开列,为引禁起书石,达杨开秀不清满不。同1857年 意,石借带“领天大父军下出凡走”,迫脱洪离秀天全王让指步挥,。后自者天只京事变 好同及意翼四王书出五走经后在,修洪改秀后全可虽以然刊掌印握流了传朝,政然大权, 而,太直平至天太国平却天开国始灭走亡下仍坡未曾刊行
天京事变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 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 传入韦天昌京辉,在东9王月杨1日秀到清天见京当,时与太秦平日天纲国在形夜势间大入好城,,另2有日图 谋,凌以晨“突天袭父东下王凡府”,为杨由秀迫清天及王其封家他人为被“诛万,岁史”称。“天 北王京韦事昌变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伪作不忍。后 来东翼王王有石弑达君开篡抵位达之天企京图后,,天责王备密韦诏昌北辉王滥、杀翼,王二及人顶不天燕 秦日欢纲而铲散除,东石王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
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起义的全过
程,历时14年,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
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 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洪秀全选拔

洪秀全人物评价

洪秀全人物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 • •反面评价
• 杜经国:西方的真理就是资产阶段民主主义,洪秀全开始向西方只找 到了一个“皇上帝”,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毫不相干。到后期, 他越来越倾向于宗教迷信与封建特权,因而更不能转向资本主义。 • 王凡:洪秀全不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他“发动革命所采取 的舆论说教是农民意识的反映”,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并不是随着西 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经史上早有记述”,它 “同西方的平等思想有本质的区别”,洪秀全在政权建制及政治观念 方面也是与近代西方背道而弛的。 • 简又文: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 侵略之一役耳。 • 袁腾飞: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战争,其次才是一战 和二战。太平天国战争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洪秀 全制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人类灭绝悲剧。 【冯友兰】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 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 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
洪秀全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清史稿》:“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 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 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 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 危亡,实兆于此。成则王,败则寇,故不 必以一时之是非论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 帝,设会传教,假“天父”之号,应“红 羊”之谶,名不正则言不顺,世多疑之; 而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又严种族之见, 人心不属。此其所以败欤?”
正面评价
• • • • 近代 章太炎: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 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 --《逐满歌》节选 孙中山:“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贬之为寇,而我们4人(指孙中山、陈少白、 尤列、杨鹤龄)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样,那么,我们4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 寇’了。” 孙中山又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称:“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 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而 皇祀弗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非洪,是 盖以成功论豪杰也。” 现当代 毛泽东: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 人物”。 苏双碧: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 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 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 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不承认这些,就无法解释他 为什么赞成洪仁玕指出的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的事实。”

《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内乱风云变

《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内乱风云变

《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内乱风云变《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内乱风云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然而,就在其发展如日中天之际,一场内部的动乱——天京事变,却使得太平天国的局势急转直下,由盛而衰。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沉重的赋税压迫,使得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主张平等、均田等理念,吸引了众多贫苦农民的参与。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并在 1853 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在定都天京初期,太平天国的领导层还能够保持团结和进取的精神。

他们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洪秀全在进入天京后,逐渐深居简出,沉迷于宗教和宫廷生活。

而东王杨秀清则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际大权。

杨秀清居功自傲,不仅对其他将领颐指气使,甚至还多次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这一举动无疑严重威胁到了洪秀全的地位和权威。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洪秀全秘密召回了在外地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

韦昌辉对杨秀清早就心怀不满,接到洪秀全的命令后,率领三千精兵赶回天京。

1856 年9 月,韦昌辉在天京发动政变,杀死了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两万多人。

这场血腥的屠杀使得天京城内人心惶惶,太平天国的内部秩序陷入了混乱。

翼王石达开在得知韦昌辉的滥杀行为后,赶回天京指责韦昌辉。

韦昌辉不仅不听劝告,反而企图加害石达开。

石达开闻讯出逃,但他的家属和部下却被韦昌辉杀害。

韦昌辉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天京军民的强烈不满,洪秀全为了平息众怒,又下令处死了韦昌辉。

经过这场内乱,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

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导核心。

对洪秀全的介绍与评价

对洪秀全的介绍与评价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

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

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

同治三年四月病卒。

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年,命洪仁玕总理朝政。

清廷联合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落,天京被围。

1843年)赴花县、广州应试,然而“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

”洪秀全发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自己来开科取士”。

从洪秀全发动起义后,采取种种严厉的排孔斥儒活动中,宣称“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杨秀清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有“天父附体”的特权,所以在广大太平军将士中享有崇高威望。

而且,随着地位的稳固,他开始热衷于个人权威,“威风张扬,不知自忌”,直至发生“逼封万岁”的事件。

对东王的飞扬跋扈,洪秀全显得虚弱无力。

史学界一部分人否认天京事变中洪密诏召韦进京杀杨的事实。

实际上,从当时客观形势分析,如果没有洪的密令,韦是不敢也不能杀杨的。

屠杀事件发生之后,洪也没有出面制止和马上追查韦的反叛行为。

石达开回京,指责韦的擅杀,却遭韦威胁被迫逃出天京,韦杀其全家。

长期以来,他时时刻刻感到杨秀清对于自己地位和宝座的威胁,感到自己是在杨的阴影下生存。

借韦之手杀杨,对他来说,是解除了一个心头大患,对其自卑心理当是一种很好的补偿。

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征。

《天父诗》中有多处反映他发怒生气的情景。

如“亮(火)冲起来谁人受,亮(火)不救开烧死该!”“亮(火)起跪求要虔诚,亮(火)未救缩莫起身。

”诸如此类的句子,《天父诗》中随处可见。

杨秀清也曾借“天父下凡”指责洪秀全“性气太烈”。

洪秀全一旦火起,就会严厉地责罚人,斥责、饿饭、杖责.而且洪秀全性情固执,脾气暴烈如火,根本不给人分辩的机会,他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姓名:梁倩学号:1039127指导教师:杨卫东职称:论文分类号:摘要:洪秀全的平等思想通过他早期的著作以及太平天国的社会实践,可以认为他的平等思想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平等。

太平天国的建立是洪秀全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种延续,广大的太平天国军人和百姓并没有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地位。

它仅仅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以及对平等权利的向往,是比较初级和朴素的平等观念。

关键词:平等、洪秀全、太平天国一、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洪秀全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普通农家,由于他自幼好学,聪明刻苦,13岁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等多篇古文。

家人和教书先生都夸赞他“才学优俊”,期待他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洪秀全自己也认为他一定能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科举考试屡次失败,这使他感受到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对朝廷产生了怀疑,从而萌生了反清思想,而广州人民发起的反侵略反投降斗争,更是激发了他的斗志。

他坚决的放弃科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正是由于他在农家长大,对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和迫切需求有深刻的了解。

长期的封建社会教育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为他反映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843年夏,洪秀全的表兄李敬芳在洪秀全的书柜中发现了一本叫《劝世良言》的书,并向其借阅。

李敬芳也对现实不满,读了《劝世良言》后,对书中的观点大为赞赏,并向洪秀全大力推荐。

称其“内容奇极,大异于寻常中国经书” 。

引起了洪秀全的注意,而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引起了洪秀全的强烈共鸣。

后来这本小册子被洪秀全视为“天赐奇书”,并且成为拜上帝教的经典著作。

《劝世良言》中提到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洪秀全十分赞同,并且主张崇拜上帝,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他劝人们信奉上帝,不信邪神,“去旧从新”,并提出建立一个“太平一统”的新世界。

但是,洪秀全当时还没有提出这个“太平一统”新社会的具体内容。

二、平等思想——早期著作1845至1846年,洪秀全在家中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简称“三原”)等作品,号召人们用武装斗争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从而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

这三部经典著作体现了洪秀全早期的平等思想,也是拜上帝教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一)原道救世歌在《原道救世歌》中洪秀全宣扬上帝是唯一真神,所以人们应该只拜上帝,不拜其他的邪神,并指出“开辟真神唯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上帝视之皆赤子”。

并且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劝诫人们“须作正人”,切戒“淫”“行杀害”“为盗贼”“忤父母”“赌博”以及“食洋烟”等不正行为。

在洪秀全的眼中这些不正的行为是违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也不符合基督教的思想准1①《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则。

他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告诫人们在信奉上帝的同时也要遵守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书中提出的“上帝视之皆赤子”,“普天之下皆兄弟”,这些平等的思想激发了农民群众反封建的斗志,体现了人们对平等生活的向往。

(二)原道醒世训《原道醒世训》一文中洪秀全提出“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亦然;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①。

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社会,揭露了当时政府的腐朽黑暗,号召天下兄弟姊妹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

那么洪秀全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呢?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相互争斗,是因为私心作怪,是信奉邪神的后果。

所以洪秀全指出“惟愿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跳出邪魔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尊天诫,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己正人,相与作中流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②。

洪秀全要改造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然而洪秀全认为社会黑暗,世人互不相爱,是受邪魔诱骗,不尊上帝的缘故,这恰恰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③,他只是在宣扬宗教的一些思想,并没有为了实现平等而做出一些具体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洪秀全重心在传教上,还没有明确的反清思想,所以他拯救世人的方法自然是君民一同信奉上帝,从而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三)原道觉世训1847年洪秀全完成了《原道觉世训》,在这篇文章中他将社会分为两种对立的形式。

将封建统治者和农民的对立概括为邪与正、妖与神的对立。

提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

而所谓的“阎罗妖”,就是指封建皇帝。

“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素者也。

而世人偏伸颈与他,何其自失天堂之乐,而自求地狱之苦哉!④”。

强调皇上帝才是真正的“帝”,别人不能以此称谓,还说清政府的皇帝是什么人,也敢自称皇帝。

《原道觉世训》加强了对上帝创造世界的宣传,“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

仰观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风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

昭然可见,灼然易知,如是乃谓真神,如是乃为天下几间所当朝朝夕拜⑤”。

洪秀全从皇上帝对人类的恩德和权利,向人们证明信奉上帝的重要性。

这些内容是受了《劝世良言》的直接1①《原道醒世训》洪秀全著后改为《原道醒世诏》②同上③《太平天国起义记》韩山文著④《原道觉世训》洪秀全著后改为《原道觉世诏》⑤同上影响。

另一方面,洪秀全指出封建帝王就是“阎罗妖”,众多凡人信奉邪神被阎罗妖缠捉魔害,号召众人站在“皇上帝”这一面,这其中表明了洪秀全对封建君主的不满和批判。

洪秀全早期的平等思想在一些宗教思想上有所体现。

首先,他认为人人都有信奉皇上帝的权利,这是相对平等的;其次,他继承和发展了基督教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的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然后,洪秀全认为在人的肉身之外,还有灵魂的存在,只要人们信奉皇上帝,则“生前看顾,死后魂升天堂,永远在天上享福”,若“溺信各邪神,则生前惹鬼缠,死后被鬼捉,永远在地狱受苦①”,即是只要你信奉皇上帝,死后都拥有升入天堂享福的权利。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洪秀全的早期作品中确实体现了一些平等思想,但是他的这种平等思想却是不完全的。

虽然他认为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然而在上帝的子女之间却并不平等,并且在后来的《天条书》指出:皇上帝虽是大共之父,但其子女是有尊贵卑贱之分的,“君长是其能子,善是其肖子,庶民是其愚子,强暴是其顽子。

②”由此可见,皇上帝的子女之间有尊卑贵贱之分,因而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

三、平等思想——圣库制度从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就开始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圣库制度”。

所谓“圣库制度”就是指拜上帝教的信徒们,将田产变卖之后所得财产全部奉献于公库,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由公库开支。

在战争中收缴的黄金、白银、绸帛、珍宝等,必须要上缴公库,不得私藏,违者重罚,甚至斩首。

定都天京以后“圣库制度”也在军队意外的民众中开始推广。

由于“圣库制度”是以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为基础,因此,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能够取得胜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又因它使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因而吸引了大量的贫困人民的参加。

它使众教徒之间形成一个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体现了洪秀全的平等平均思想。

洪秀全以一切财物统归公有为基础,对太平军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实行供给制,“全体衣食俱由公款开支,一律平等。

③”大家过着平均主义式的生活,丰衣足食的时候,人人都能够温饱;缺粮严重时,即“概行食粥,以示节省。

④”这种平均主义式的生活对于贫困农民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所以,太平军的队伍日益壮大,且供给制解决了家人的问题,使将士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加强了太平军内部的凝聚力。

在社会组织上又实行男女分营,打破了以往一家一户的社会组织,以“天下一家”的组织形式代之。

这些都体现了洪秀全的平等思想,是他建立地上天国的尝试,也是他建立新社会的雏形。

在这个社会中,剥削压迫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以兄弟姐妹相待,享3①《劝世良言》《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2期②丛刊《太平天国》(一)③《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870页。

④《太平天国印书》(下)520页受一切完全的平均。

这种制度强化了军队的组织机制,有利于军事指挥战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以及特长,从而提高了战斗力。

在这个要求人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对敌的大家庭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纪律及戒条,无论行军作战,还是临时休整,都要“努力护持老幼男女病伤,总要个个保齐,同见小天堂威风。

”①因此,在太平军中初步形成一种平等互助,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新的社会现象。

但是,太平天国内部妨碍圣库制度实施的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私有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经常发生财产私分的现象。

尤其是洪秀全等领导人不能做到与广大将士们平均平等。

据记载:“伪天王日给肉十斤,以次递减,至总至半斤,以下无与焉。

......礼拜钱及粮、米、油、盐,一律皆有定制:伪官每人每七日给钱百文,散卒半之,每二十五人每七日给米二百斤,油七斤,盐七斤。

”②虽然总制以下无肉一说不太可信,但是礼拜钱、食肉有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鼓舞士气,洪秀全还宣布杀敌积极勇敢的人积功升官。

还根据不同等级的官位,可以享受不同的物质待遇。

在衣饰方面,太平天国也是分等级供应的。

在永安的时侯,洪秀全大封功臣,凡“封及着,袍帽遵依官制,未封及着,封帽一概尽与两司马同。

......上至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龙袍角带在天朝。

”③就这样,原来相对平等的制度在永安以后逐渐被破坏。

特别是在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经受不住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的诱惑,开始进行效仿历代帝王权贵,过上了奢侈享乐的生活,各级官员上行下效,而平均平等的简朴生活却仅限于普通的士兵和平民。

圣库制度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它却使那些出身于贫困之家的各级官员凭借特权大肆攫取公有财产,使之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在后期更为严重,太平军外出作战期间“所得谷米牛羊猪鸡等,则馆中公用,银钱衣服,则各种收藏。

”④财产归公虽然仍在进行,但是平均分配已经大为变形,太平天国出现严重的物质待遇不平均以及社会、政治的为的不平等现象,洪秀全的平均平等思想也逐渐淡化,圣库制度已名存实亡。

四、平等思想——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天,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并实行了其中的一些精神。

它是金田起义以来,三年革命战争的产物,是洪秀全精心设计的一个绝对平均主义方案,这一方案是洪秀全平等思想的最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这一纲领性文件主要解决的是太平天国的土地问题。

以洪秀全为主的领导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