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洪秀全及太平天国

合集下载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一位中国清朝时期的农民领袖,他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太平天国的背景、洪秀全的生平以及这场运动的结果。

背景篇太平天国是在中国清朝时期发生的一场政治和宗教运动,尽管这场运动称为太平天国,却不只是地区性的,它涉及了整个中国,形成了类似于统一政权的格局。

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地区,该地区的土地贫瘠,农民长期受苦。

当地一些民间宗教领袖,在向信徒宣讲爱天主、爱祖国、反清复明的理念时,也向他们宣传了一种名为“拜上帝”的教派,号称会有上帝的使者到来建立天国。

这种想法很快在广西各地宣传开来。

在广西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很快蔓延至湖南、江西和河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农民和外来移民,都遭受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压迫,很快被太平军的宗教理念、宣传和建立新政治体系的好处吸引。

太平军是由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组建的,结盟了来自各地的起义领袖和农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统治体系。

生平篇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

他出生于1820年,是广西百色府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

他年轻时曾到广州学习,并于1836年加入了善堂教派。

1843年,在一次神游中,洪秀全被上帝视察为拯救人类的一位大救星。

他认为自己接受了上帝的指示,开始致力于传教壮族人民。

他宣讲了新的教义,将上帝赋予的领导能力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形式结合起来,以此帮助国民加强其信心与抵抗力。

1847年,洪秀全组建了太平军,并自封为“天王”。

他制定了一整套新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带领太平天国军队发动起义。

太平天国篇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特别的社会运动。

在太平天国期间,洪秀全建立了庞大的组织体系,与他共同参加革命的人民达到了数百万之多。

太平天国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

洪秀全为太平天国制定了一整套、包括经济、社会、军事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制度。

在太平天国的制度下,男女平等,分配劳动和财富的机制都非常清晰,这是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没有的。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

浅谈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和影响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历代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而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

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

这里就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内容及其影响进行论述,通过介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着重分析其革命思想形成的不同阶段,使人们更能清晰地了解洪秀全的历史功迹。

1.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形成时间问题,关系到对洪秀全这位太平天国领袖的评价,影响到洪秀全革命思想与太平天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关系。

这个问题一直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学者所争论。

以下就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的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洪秀全于1814年1月1日出生在广东花县福源水。

他幼时所受教育完全是封建教育。

在这样的封建教育下,1828年洪秀全16岁时,前往广州参加科考。

这次考试他落第了。

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对当时的洪秀全虽是一个打击,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1836年洪秀全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当时他24岁。

这次考试洪秀全再次落第。

在考试结束后,洪秀全得到了日后对他思想影响颇深的《劝世良言》小册子。

此后,洪秀全又经历了1837和1843年两次科考的失败。

第四次科场的失败和思想中已产生的对清政府的不满,以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奴颜和无能,使洪秀全彻底看清了科举考试的黑暗和清政府腐朽。

洪秀全在此次失败之后,即产生了其反清革命思想的萌芽。

回到家中的洪秀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开始细读《劝世良言》。

这对洪秀全彻底冲破旧传统思想的藩篱,发展其革命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时的洪秀全并不是真正信仰了上帝,而是藉以拜上帝来宣传其反清思想,组织群众,建立革命的基础,为日后的起义做着准备。

洪秀全"皈依"上帝之后,为了宣传自我思想和组织发动群众的目的,开始了两次广西之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研究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研究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太平天国的运动,曾经震动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是洪秀全,他是一位来自广西的农民,也是一个基督教徒。

他创建太平天国的初衷是为了取消种种不公,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

然而,随着运动的发展,它变得越来越激进,最终走向了失败。

本文将就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洪秀全的背景和经历洪秀全出生于1814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几个艰难生计。

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喜欢阅读各种书籍,特别是基督教经典。

这给他后来成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奠定了基础。

18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逃避一桩一家之仇,结果被抓到了南京。

在南京被拘留期间,他受到一位基督教传教士的影响,开始信仰基督教。

之后,他回到家乡后,辞职做起了居民,号召群众信仰新教,并且开始谈起了一些关于天国的奇幻故事。

他自任“天国宝玉”,“天下公理王”,“太平天国之君”。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特征1843年,洪秀全开始致力于创建一个新的教会,他在广西成立了天理教,宣传“天意救人”、“爱世人如己人”等教义。

1850年,他在广西桂林开始组织太平军,最开始只有几百人,后来发展到数万人,成为有组织的武装组织。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贵州大规模爆发,开始向河南、安徽等地扩散。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反清斗争和基督教宣传,同时也倡导了一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反封建、取消苛捐杂税等。

太平天国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洪秀全通过发布各种宣言和命令来规范组织和领导,如《檄怒全浙、制军干诏》、《太平道军宝诺》等。

他还设立了行宫、兵营、库房等各种机构,实行了一定的管理制度。

此外,他还创立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如禁止夫妻婚前和同一亲属结婚、禁止偷盗、敲诈勒索等。

这些措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和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在一段时间内有很大的发展和壮大,但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三个:1. 内部分裂:太平天国军队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和个人野心,精神上的共同点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对抗。

认识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缔造者教案

认识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缔造者教案

认识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缔造者教案太平天国的兴起,不仅仅是一次农民起义,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

这次运动的缔造者,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洪秀全。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洪秀全的生平、思想、政治理念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等,以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一、洪秀全的生平洪秀全生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花县(今中国广东省花都市),其家庭是一个农民家庭。

洪秀全自幼聪明好学,父亲在学问上对他极有抱负,希望他能够成为状元,为家族增添光彩。

然而,洪秀全在儒家经典中不断找寻真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天朝体制的不满和对西方文化的好奇。

在那个代,中国正在面临一波波的西方侵略,官僚集团陷入了堕落和腐败,军阀、黑社会横行霸道,贫富分化激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稳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洪秀全认为,天地的正义和天命所在的真正君子应该走出来,去拯救中国。

在这样的思考中,他遇到了一位传教士,从而与基督教产生了接触。

二、洪秀全的思想洪秀全在自己的基础上,综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基督教的心灵启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洪秀全提出的思想中,包括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尊重妇女权利、禁止鸦片贸易等。

他认为,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大同社会,人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享受到幸福。

洪秀全所提倡的思想,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从1840年代开始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的爆发,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密不可分。

大约从清光绪元年(1875年)起,太平天国势力扩展到南京、安徽、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在光绪16年(1890年),太平天国最后一位领袖张勇死亡,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

四、洪秀全的政治理念洪秀全认为,中国的社会变革需要一个领袖和一种合适的政治制度。

他自认为是上帝的世界化身,认为只有他才能拯救中国。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太平天国运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包括财产共享、民主自由等基本原则。

如何看待妖魔化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思潮

如何看待妖魔化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思潮

如何看待妖魔化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思潮,我认为这个很正常。

对洪秀全、太平天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或立场。

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篇。

尽管太平天国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无力超越旧思想旧制度,但它的兴亡轨迹对后来者起到积极的激励和警示作用。

美化太平天国也好,丑化太平天国也罢,都不是科学、严肃的态度。

任何社会都是成王败寇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概莫能外,况且社会各种人等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意见正式体现出社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种现象。

太平天国也是在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的观念束缚,他的立意本身不是很高,带有浓重的封建和宗教色彩,裹挟了一大批受压迫的贫苦人民,一起起来。

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客观上讲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根基,为清政府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以科学态度研究和看待太平天国,摆脱神化或“妖魔化”的简单化模式。

要着力改变太平天国研究沦为冷门绝学的尴尬状况。

真正有志于从事该研究的学者应耐得住寂寞,继续推进研究。

研究越深入,认识也就越深化,进而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分析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分析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农民起义,而洪秀全是这场运动的核心领袖和创始人。

本文将对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探索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一、洪秀全的背景和早期经历洪秀全出生于广西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自幼聪明机智,通过外出求学和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洪秀全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他对社会不平等和压迫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目标太平天国运动起因于广西地区对清朝腐败统治的不满。

洪秀全领导的运动秉持着基督教的理念,提倡平等、公正和共享财富。

他希望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天国。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策略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地区起初并不被人重视,但随着洪秀全的鼓动和组织能力的提升,运动逐渐扩展到了江西和湖南等地。

洪秀全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巩固太平天国的统治,例如设立军队、建立行政机构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同时,他也通过宣传和招兵买马来提高运动的影响力和实力。

四、太平天国军队与清朝的对抗太平天国军队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成为了清朝统治的威胁。

洪秀全带领的军队不断扩张,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并最终攻占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内部问题的暴露和清朝的反击,太平天国政权最终崩溃。

五、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未能实现他们最初的目标,但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腐败现象,激发了农民起义的热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冲击,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结语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

他们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和清朝统治的抗议,以及他们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追求,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中国清朝末年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洪秀全及其背景。

洪秀全在湖南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生。

他在家乡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但并没有得到更高等的知识教育。

然而,洪秀全对于社会不公以及人民贫困的认识和触动对其后来的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后,敏锐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落后。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起因于中国社会的农民压力和政府的腐败。

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农民们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苛捐杂税的压力。

政府腐败和官员的无能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富裕的社会。

洪秀全通过传教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成功地倡导了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

太平天国的信仰基于基督教,但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忠实使者,并试图在中国创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发动后,很快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由于农民在这个时期的普遍低层次教育,受迫害以及压迫的日常经历,太平天国的宣传很快在农民中产生了共鸣。

太平天国军队以其强大的力量和坚韧的战斗意志获得了胜利,并迅速占领了许多中国南方的地区。

然而,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组织和军事经验,以及洪秀全和其他领导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太平天国在后来的战役中慢慢衰败。

加上清朝政府与外国列强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影响范围广泛。

它促使中国社会对于社会平等和公正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并且,太平天国运动也对后来的中国革命思想和政治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太平天国革命堪称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而太平天国革命的先驱——洪秀全,更是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行动也让人深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内涵。

一、洪秀全的成长历程洪秀全,字秀山,江西南昌人。

他在家庭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对西方文明有了高度的认同和接受。

不过,洪秀全并不仅仅是一个基督教徒,他还是一个有着大志和理想的改革者。

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许多人纷纷加入他的行列,对时局和未来充满信心与渴望。

二、洪秀全的思想体系洪秀全的思想体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他提出了“大同”、“平等”、“共产”等标志性口号,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并更加注重实用教育。

不过,他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还是对皇帝思想的挑战和否定。

他认为,现行的朝廷统治虽然名义上是“天命所归”的皇帝执掌天下,但实际上,却是满蒙封建势力的代表,对普通民众残酷剥削,造成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巨大威胁。

三、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场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人民在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下忍无可忍,更是因为有像洪秀全这样的领袖人物在其中的努力。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的旗手,曾率领众多起义农民攻占各大城市和堡垒,打响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头炮。

洪秀全更是通过宣称自己是“天公将军”的方式,传递了朴素而威风的士气,让革命迅速蔓延。

他还在革命过程中吸收了太多太多的理念和思想,推崇鸦片战争后的英法新思潮,渴望重振国家,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

他还积极吸收西方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洪秀全的遗产洪秀全虽然未能见证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近代史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洪秀全所倡导的“大同”、“平等”、“共产”等合理而公正的理念,值得我们日后有所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 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 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 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A、农民阶级局限性 →指导思想不科学 →政权组织结构不具系统性,不能持久 →个人才能有限 B、现实的残酷性 →经济基础不适应,“大同社会”的虚拟性 →列强和清王朝的阻碍
洪秀全身处在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环境中,只能借机历 史的发展而迅速崛起,但诸多限制,又无经天纬地之才, 无法力挽狂澜,最终只能想烟花一样消失在历史中。
洪秀全 1.起初没有推翻清朝统治的野心 2.对基督教并不了解,创立的拜上帝教不伦不类
四次科举不中、洗礼遭拒绝 人品太差!!!
2.为什么造反?
• 被历史的洪流裹挟
类比陈独秀 初衷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起义后主动退出而非被裹挟
顺势而为 权力欲
4.失败苗头初现
• 顺应历史而没有把握历史;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开始就没有战略思想 与战略目标,导致权力结构混乱,最终内 讧而崩塌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 衰败过程。 •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 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 神支柱。 •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 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洪秀全:基督教思想,宣扬上帝、唯一真神、人人有衣穿, 有饭吃,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是平等的 (点火) ↓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中国 ( 爆炸 )
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有社会环境、国家 政治腐败、民众反抗心理、洪秀全宣传上帝 思想的出现 巧合、意外、巧借东风、借力打力 ↓ 顺应历史却不能把握历史 ↓ 失败
(4)上海战役: (李秀成军队)
(5)安庆保卫战: (陈玉成)
太平军损失很大, 退回苏州 安庆陷落
四、天京陷落
⑴时间:1864年
7月 ⑵重要性:标志着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 败!
自杀
• 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洪秀全因天京危急而服毒自杀,其子洪天 贵福继承其位。其臣属用锦绣绸缎包裹他 的尸体,藏在宫内,秘不发丧,十余日后 方宣之于众。 7月19日(六月十六日),南京陷于清军, 太平天国首都被攻入,太平天国灭亡。
五、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来自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指导思想的落后性、非科学性
从一开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 扬基督教上帝、唯一真神,倡导推翻清王 朝统治,建立一个人人有衣穿,有饭吃的 理想社会,当时的“大同社会”,没人留 足必须的,其余财产全部上缴
2、政权组织结构上缺乏系统性、持久性
打江山“容 易 ” → 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是希望推翻 封建统治,建立的是以兄弟 姐妹相称的平等社会
B、现实的残酷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起决定作用,与之 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 所宣传幻想的是以兄弟姐妹相称,人民安居乐 业的平等社会,社会发展阶段与制度是不适应 的
2、清王朝和外国列强的阻碍 → 敌对关系和 利益冲突,镇压太平天国
一个人可以顺应、促进、阻碍历史发展, 但绝不可能改造历史
爆发后
• 攻到南京(定都、改名天京) • 顺应民心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却未能实行 • 建立行宫,娶妃纳妾,暴露面目,荒淫无 度,不理朝政(基本由天父杨秀清打理朝 政) • 内讧,天京事变爆发
再次露出失败苗头 1.思想局限、政治觉悟低 2.权利分配不均匀
二、天京事变及其影响
1、导火线
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 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 内部争权夺利,(意识形 态),杨逼洪秀全封他为 “万岁”
浅析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怀有畸形野心的邪教徒的天国 梦, 一不小心撼动了封建王朝
小组成员:赵世鑫、孙国庆、公茂胜、王凯、陶瑞林、张君豪
一、太平天国爆发前夜
创立拜上帝教
1.为什么创立拜上帝教?
• 四次科举(权力欲)不中(低谷、痛恨儒 教),恰遇基督教(地位高、排斥儒教) ,想洗礼却遭拒绝(悲愤),失心疯做丁 酉异梦 (耶和华二子),创立拜上帝教满 足自己的畸形野心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
表面来看就是:饿民谋生存
• 资本主义的侵略 1.鸦片战争与其后的赔款耗尽民脂民膏 2.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清政府(特别两广政 府)威信下降,导致治安恶化,洪秀全民间 结社 3.西方工业产品倾销,大量人员失业严重, 为太平天国创造人员基础 • 清政府无能
小结
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 民不聊生,被阶级压迫 ↓ 穷则生变:心理上就会有反抗的意识存在 (火药桶) ↓
2、概况
3、影响
A、直接影响: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 斗力和凝聚力,出现了“国中无人”、“朝 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B、间接影响: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 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C、深远影响: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 转衰。
三、陈玉成、李秀成力挽危局
主要战役:
(1)破江北大营: (1858年,陈、李) (2)三河大捷: (陈、李) (3)破江南大营: (陈、李合力) 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解安庆之围 解除天京南面的威胁
洪秀全建立政权后体现的却 是等级制度,封王称帝,生活 上骄奢淫逸,统治阶层腐化
守江山“难”

治国治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等级制度的建立,统治阶层争权夺利 ↓ 天京变乱 ↓ 拜上帝教不再让人信服→ 失去民心
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石达开出走四川被 剿灭 → 军队战斗力下降
国家根本

民心向背、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军队战斗力
太平天国后期,在前期的优势几乎全部失去,政 权没有可靠的经济和军事保障 ↓ 政权不具稳定性、可持续性 太平天国大厦将倾,统治阶层也试图挽救,但无力 回天 ↓ 失败
3、个人才能不高
• 兵不在多而在精,帅不再勇而在谋 • 将帅不行,累死三军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洪秀全没有将帅的谋略、帝王的思想,不懂 驭人之术,为政之道 → 天京变乱 (杯 酒释兵权、相互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