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的免疫学机制---文本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接种的免疫学机制

虽然许多疫苗已十分成功地使用了几十年,但我们对于这些疫苗在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这个系统如何获得各种不同的反应却知之甚少。例如,在一个病毒的减毒活疫苗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判定标准是疫苗不仅要安全,并且当一个接种者在近期暴露于一种野病毒后,接种该疫苗能够有效地保护接种者免于发生这种疾病。这种需求是很大的,例如,暴露于麻疹病毒之后,引起发病率的明显升高和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的死亡率升高。

目前所发展的病毒和细菌疫苗有以下两个特征:

1.一种病原体引起一种急性感染(例如,许多病毒和所有的细胞外细菌感染);或,假如这种病原体不会迅速导致宿主死亡,则宿主的免疫应答会在大约一周之内清除这一感染。

2.这种病原体的抗原性是稳定的;或,假如存在着不同的血清类型(例如,麻疹病毒和脊灰病毒的三个亚型),这些血清型也保持着抗原性的基本稳定。

没有这些特征的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一种新流感疫苗的抗原性只能适合于当年流行的病毒株。具有上述两种特征的病原体,其疫苗主要是能诱导肌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来中和所有野毒株所致的感染。能够逃脱这种抗体中和作用的野毒株为数很少,但它极易引起一种亚临床感染。感染性病原体的这种特征,脊灰疫苗就是一个例证,例如,如果该疫苗在接种者体内能产生一定滴度的特异性抗体,那么这种疫苗就是成功的。一个亚单位或半抗原包含了一些抗原性成分,这些抗原成分具有抗原决定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其免疫原性是充分的,那么这种疫苗也是成功的。

面对由病原体所引起的慢性感染而需要研制一种新疫苗时(例如,疟原虫和一些细菌、依原体),就需要更好地理解这种传染病的免疫机制,这样的情况见于病原体的抗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例如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或是这些抗原的联合作用。这就需要对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在90年代中,在疫苗学领域中包括了更多的免疫学家。

本章简要概括了目前对获得性免疫系统的认识,该系统不同成分研究的新方法,以及对一种有效疫苗的预期要求等方面内容。更为详细的介绍请参考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的自然免疫系统

哺乳动物有两套免疫系统——先天性的(非特异性的,非适应性的)和获得性的(特异性的,适应性的)。两者都为适应自然生存所必须。前者由一系列特殊的细胞,诸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以及这些细胞的不同产物,诸如细胞分裂素、α-、β-、γ-干扰素(IFNs)、趋化因子、大分子蛋白质诸如C-反应蛋白和一些补体所组成。先天性免疫成分在感染发生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挥作用。这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个必需的过程,因为在获得性免疫产生作用前几天(有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是它在发挥保护作用。过去认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是有根本区别的,而现在则认为这两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重叠的。γ-IFNs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分裂素,通常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因为它过去被认为仅仅是通过T细胞产生,而现在已经知道它也可以通过NK细胞产生。另一个例子是补体的经典和替代激活途径,虽然两者的效应器是相同的,但激活途径却不同,前者被认为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而后者被认为是由病原体表面的物质所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