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特性与免疫接种
疫苗的分类介绍(全面)

疫苗的分类疫苗是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身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包含细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和寄生虫性虫苗。
例如我们公司生产的传染性鼻炎苗就是细菌性菌苗,新支减脑四联苗就是病毒性疫苗。
现代疫苗除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外,已扩展到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及生理调控疫苗等新型疫苗。
根据疫苗的抗原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又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和基因疫苗三大类。
1.活疫苗的特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但是,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条件下运输和储存,现在有些冻干疫苗里面加入了耐热保护剂,可以在2~8℃甚至更高的温度条件下运输与储存,我们公司生产的冻干疫苗就采用了耐热保护剂技术。
活疫苗包括传统的弱毒疫苗及现代的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及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
弱毒疫苗它是由微生物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并经连续传代和筛选,培养而成的丧失或减弱对原宿主动物致病力,但仍保存良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或从自然界筛选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自然弱毒株,经培养增殖后制备的疫苗。
我们公司生产的新城疫冻干疫苗和法氏囊冻干疫苗等都是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由于这种基因变化,一般不是点突变,故其毒力更稳定,返突变几率更小。
例如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是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致病性微生物的免疫保护基因插入到载体病毒或细菌的非必需区,构建成重组病毒或细菌,经培养后制备的疫苗。
该类疫苗不仅具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而且对载体病毒或细菌以及插入基因相关病原体的侵染均有保护力。
同时,一个载体可表达多个免疫基因,可获得多价或多联疫苗。
目前,常用的载体病毒或细菌有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疾病预防与免疫接种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疾病预防与免疫接种的原理及其优缺点疾病是人类在发展历史上一直面临的挑战,虽然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但是疾病仍旧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预防疾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去思考。
其中预防疾病的方式之一是免疫接种,接下来本文将从免疫接种的原理和优缺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免疫接种的原理免疫接种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特点,让人体产生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从而在感染该病毒时可以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这种方法是通过适当剂量的疫苗来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形成防御该疾病的免疫力。
疫苗中的成分一般是病原体的外壳蛋白等物质,无法引起感染,但能够让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避免实际感染时引发疾病的发生。
二、免疫接种的优缺点免疫接种是一种很常见的预防疾病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优缺点。
1. 优点(1)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针对一些病原体的疫苗,例如乙型肝炎、麻疹、流感等等,在接种疫苗之后,人体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避免实际感染时引发疾病的发生。
(2)安全性高:疫苗本身是经过多次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验证的,因此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接种时注射量也是控制在规定的剂量范围之内,对人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
(3)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推广免疫接种,可以大大缓解社会的医疗压力,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大规模爆发。
2. 缺点(1)不能针对所有疾病:目前虽然已经有了许多疫苗,但是仍然有一些疾病是目前无法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的,或者是目前研究还不太成熟的疫苗,因此免疫接种并不能完全保证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2)免疫周期有限:虽然免疫接种可以让人体产生免疫力,但是这种免疫力并不是永久的,而是需要定期接种才能够保持。
例如乙型肝炎疫苗需要接种三针才能够产生免疫力,并且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补种。
(3)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虽然接种疫苗时使用的药物剂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会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例如局部疼痛、肿胀、发热等。
疫苗与免疫接种

疫苗与免疫接种疫苗和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疫苗含有一种或多种病原体的抗原,通过注射、口服或鼻喷等途径进入人体,使得人体自身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具备了对相应的病原体的抵抗力。
免疫接种是将疫苗注射或其他方式接近机体,以刺激它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人工免疫措施。
疫苗和免疫接种是对医学的伟大贡献,它们的发明和使用大大降低了人类生命质量受到传染病威胁的程度。
疫苗和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成本最低廉的手段之一,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苗和免疫接种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受到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和危害,还能预防一些恶性肿瘤得到良好的控制。
疫苗和免疫接种可以让医学科技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疫苗与免疫接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人对疫苗有过敏反应,但是这种现象相对比较少见。
还有一些人认为疫苗和免疫接种治病不如治人,认为这种方式是人为干预自然环境,会导致某些疾病的漏诊和严重感染风险的提高,使得病原体逐渐发生变异或产生抗药性。
但实际上,现代疫苗和免疫接种虽然并不是万无一失,但本质上是非常安全和有效的。
而且通常安全性检测会经过多次实验验证,而安全性问题也会在接种后留存的监测数据中及时被发现。
疫苗选择和免疫接种计划,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进行定制。
有些疫苗必须全局性灭绝,而另一些疫苗只需要进行局部消除和控制。
例如肆虐于全球的新冠病毒,需要采用强有力的疫苗,防止它的传播和扩散,进而控制疫情的发生。
而针对疱疹病毒等不需要进行全局性灭绝的疾病,只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局部防控就可以。
免疫接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计划。
例如,美国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对于检查和接种有规定年龄表,并可以提供服务。
在中国,针对婴幼儿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计划也在不断完善中。
总之,疫苗和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非常有效的手段,是医学科技放到实践中的有益成果。
它在降低传染病危害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不断地演化中增强了它的安全性和效果。
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原理

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原理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原理是指在接种多剂次疫苗时,各剂次接种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个原则是根据疫苗的特性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机制而制定的。
疫苗的原理是通过模拟疾病的致病机制,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以产生免疫保护力来预防疾病。
在接种初次疫苗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进入一种激活状态,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及记忆T细胞。
这些抗体和记忆细胞将保护人体免于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原理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 疫苗免疫效应的时间:不同类型的疫苗在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的起效时间是不同的。
有些疫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力,而有些疫苗则较快产生免疫效应。
在接种不同类型疫苗时,需要根据疫苗的免疫效应时间来确定接种时间间隔。
2. 免疫记忆维持时间:接种一剂次疫苗后,免疫系统会形成记忆细胞,以保持对病原体的长期记忆。
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同一病原体时快速反应,产生免疫保护力。
记忆细胞的维持时间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和活力会逐渐减少。
为了保持足够的免疫保护力,需要在记忆细胞减少之前进行再次接种。
3. 疫苗免疫效应的持续时间:接种一剂次疫苗后,免疫保护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
这是因为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逐渐减少,直至达到无法提供足够保护的程度。
为了保持持续的免疫保护力,需要定期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效果。
基于以上原理,医学专家制定了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建议。
这些建议考虑了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病原体传播风险和免疫记忆维持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接种时间间隔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供有效和持久的免疫保护,减少疾病传播和发展。
在接种疫苗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接种时间间隔原理,以确保免疫保护力的最大化。
疫苗学知识点

疫苗学知识点序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疫苗已成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疫苗学作为一门研究疫苗的学科,涉及了疫苗的原理、制备、接种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疫苗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以增进大家对疫苗的了解。
1. 疫苗的定义和分类疫苗是指通过给予人体或动物免疫原,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的一种制剂。
根据免疫原的来源和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灭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经过灭活处理制备而成,如灭活狂犬病疫苗、灭活流感疫苗等。
1.2 温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培养并杀死后制成,如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
1.3 亚单位疫苗: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产物或其代表性抗原制备而成,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1.4 构建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原基因插入其他生物体表达,如HPV疫苗、SARS-CoV-2疫苗等。
2. 疫苗的原理和作用机制疫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模拟感染引起免疫应答,进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
它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1 细胞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通过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引发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并诱导生成记忆性T细胞,以实现对感染和肿瘤的清除。
2.2 体液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复制。
3. 疫苗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疫苗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从病原体的培养、灭活或减毒、纯化和稳定性测试等多个环节进行。
同时,为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造商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质检。
3.1 疫苗制备:疫苗的制备包括病原体培养、灭活或减毒、抗原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原材料的选择和确保制备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3.2 质量控制:疫苗的质量控制包括种子病毒的检测、活性测定、纯度检验、稳定性评价等环节。
其中,活性测定是疫苗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动物免疫试验、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
妈妈课堂 -免疫接种 讲解(共35张PPT)

接种后不要急着回家,在医院休息30分钟左右,观察
是否有反应,没有的话才可以回家
回家后要留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宝宝的反应
打针后24小时内不要洗澡,
不要用手去摸打针部位
打针后2-3天内不要让宝宝剧烈运动
2022/10/12
6、常见的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
不是绝对的,组现在等有方些一法类制苗以成前的也曾用经于是二预类防苗传,比染如病乙肝的疫生苗、物制剂。
麻腮风疫苗等。
6、常见的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
仅打1种疫苗
就可以同时预防5种儿童疾病
这个疫苗有什么禁忌症?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打这个疫苗?
预防接种
五联疫苗,一苗防5病、省时又安心
一类疫苗是国家计划免疫内的疫苗
每个宝宝只有 一本哦~
保持本子的整洁。
2022/10/12
保管好,不要随意 卷曲。
接种证具体事项
2022/10/12
打预防针前家长应做哪些准备
2022/10/12
27
2022/10/12
哪些情况暂缓接种、缓解或痊愈后接种
2022/10/12
哪些情况不宜打预防针
2022/10/12
5、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T< 38 .5C ,不需服药,物理降温,多饮水, 注意休息即可; T≥ 38 .5C ,可服用退烧药,一般1-2天消退。 全身反应较重,持续发热数日,服药不退者, 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于局部红肿、硬结,可热敷,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2022/10/12
妈妈轻松四问,宝宝接种无忧
这个疫苗预防什么病?
IPV和Hib疫苗一个都不能少
免疫疫苗学

获得性免疫涉及以下几种细胞类型及其功能: • 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 T-细胞:有多种类型的T-细胞,每种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例如,辅助T-细胞帮助或协调免疫应 答中的其他细胞,如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毒T-细胞杀死感染的病原体细胞。 • 吞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状突细胞)吞噬抗原和已有的小肽片段使之形成一 种辅助T-细胞能够识别的形式。 【获得性免疫原理】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能力。 抗原
5 内部培训材料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或抗原后形成的免疫力。是对病原体或抗原产生的 特异性反应,该反应可在机体再次接触感染微生物时起保护作用。被分为主动免疫与被动 免疫。 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四项基本特征: 特异性:对识别的病原体或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封闭能力。该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 疫(抗体产生)和(或)细胞介导的免疫(例如:T-细胞应答)。
免疫学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能回答: 人体有哪些免疫器官?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有什么区别? 抗原和抗体有什么区别? 获得性免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什么是二次应答?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群体免疫? 免疫学是阐明机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应答不良后果的学科,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成对 抗感染的防御体系的免疫系统器官和组织有骨髓、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免疫细胞: T、B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K细胞、NK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成熟 在骨髓成熟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9 内部培训材料
淋巴细胞克隆扩增 不成熟淋巴池 (每个都不同)
〖幼儿接种知识合集〗免疫接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什么是疫苗

免疫接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什么是疫苗疫苗,已经被大家所熟识,但我们可能只是因为医生要求打才打的,对于为什么打,这个疫苗是什么原理制成的,有啥作用,都是一知半解的。
并且这些年,因打疫苗而发生的不良事件也特别的多,可能我们会觉得不打这个疫苗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小编的妈妈就是这样觉得的,还和我说,以前的人也不打,不是活得也挺好的。
当然这个东西,都是见仁见智的,看我们来看带它带来的好处,当然各别的体质的人来说,也可能带来其它的作用,所以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一起来了认识一下什么是疫苗,疫苗有什么作用,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等等问题来认识一下。
疫苗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的生物制品,一般在年幼时起接种。
它是个生物制品,而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为原理或材料而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
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
其中,由细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当然有时人们也可以把两类统称为疫苗。
疫苗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疫苗,是指国家免费提供的,可以免费接种;另一类疫苗,不是国家规定的疫苗,需要公民自费来注射的。
从原理上来讲,疫苗是将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科学技术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中的病原菌等到保留下来,这样可以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我们的身体会依照以前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疫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说,有着功不可莫的壮举。
像以前得个天花就得死人,现在小孩一出生就打水痘疫苗,一辈子和天花绝缘,这也为疫苗对抗病毒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疫苗在现实生活的不可抹杀的独特作用。
疫苗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抗外来的病毒和灾害的能力,随着现在环境的恶化,食物的各种毒害,所以各种千奇百怪的疾病的出现,使人们的对疫苗应该更加重视起来,以此来对抗这瞬息万变带来的病毒的侵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免疫应答过程(分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感应):抗原的加工和识别在这 个阶段完成,需要24小时,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 后,经巨噬细胞处理降解。
(2)活化阶段(反应):T细胞或B细胞在识别抗 原后,经复杂的信号传递被激活、增殖、分化为 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即浆细胞和致敏淋巴 细胞),需要4-5天才能完成。
麻疹疫苗
乙肝疫苗 甲肝疫苗 流脑疫苗 乙脑疫苗
0.5ml
0.5m 1ml 0.5ml 0.5ml
2次
3次 1次 4次 3次
7-14天
30天 30天 7-10天 10-14天
95%
100% 98% 80-90% 95%
4-6年
5-6年 5年 2-3年 2-3年
风疹疫苗 流腮疫苗
水痘疫苗 流感疫苗 狂犬疫苗
甲肝减毒 活疫苗 甲肝灭活 疫苗 炭疽疫苗
18月龄 18月龄、 24-30月龄 炭疽疫情发 生时
1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上臂三角 肌附着处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上臂外侧 三角肌 上臂外侧 三角肌
皮下
1ml 2剂次间隔≥6 个月
2 1
肌内 皮上 划痕
0.5ml
病例或病畜的 0.05ml(2 直接接触者不 滴) 能接种 1ml 1、2针次间隔 14天、3针次 与第1针间隔6 个月 1、2针次间隔 7-10天
2
皮下 0.5ml
4
皮下 0.5ml 第1、2剂次间 隔7-10天 30μg 皮下 /0.5 ml 100μ 皮下 g/0.5 ml 第1、2剂次间 隔3个月
2剂次间隔≥3年; 第1剂次与A群流 脑疫苗第2剂次间 隔≥12个月
2
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
A+C流脑 3周岁、6周 疫苗 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 附着处
4、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置 (1)立即进入现场调查作出初步诊断;
(2)停止接种、对症治疗,保证受种者生命 安全;
(3)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立即 向上级部门报告; (4)组织专家组现场会诊处置。
五、疫苗的免疫机理与效果 1、卡介苗
(1)疫苗性状:冻干卡介苗外观呈白色疏松体状,稀释后3分钟内全部 溶解,每1ml含低毒活菌300万个。对热、日光敏感,应在2—8℃下 避光冷藏保存。
(5)哪些人群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①全部新生儿及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 ②接触传染病的工作人员;
③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④新加入某一群体人员(新兵入伍,大学入学); ⑤饮食从业人员及保育员; ⑥经常使用血液制品的人员; ⑦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 ⑧注射吸毒者、监狱中犯人。
(6)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 ①血清病; ②支气管哮喘; ③过敏性寻麻疹; ④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者; ⑤低体重、早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缓种); ⑥疫苗说明书规定不宜接种者。
疫苗的特性与免疫接种
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定志 二0一三年八月
一、疫苗的特性
1、疫苗是生物制品。
2、疫苗对环境温度要求严格。
3、疫苗有免疫特异性。 4、疫苗有潜伏期不能立即产生效果。 5、疫苗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二、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指国家对不同年(月) 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的统一规定。它包括 疫苗接种种类、起始年龄、针次、间隔时 间和复种时间,这就叫免疫程序。
(4)免疫效果:脊灰疫苗的免疫效果非常理想,服三价脊 灰疫苗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8%以上,免疫力可保持3年以 上。
3、百白破三联疫苗
(1)疫苗性状:该疫苗是由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病原菌联合制成的, 又叫三联疫苗。疫苗外观呈乳白色液体状,加氢氧化铝吸附抗原,加 硫柳汞防腐、接种时必须摇匀,保存时不能冻结,只能在2-8℃保存 效价才稳定。 (2)免疫机制:该疫苗为三联疫苗,接种后各自发挥免疫作用,但抗体 产生一般需要30天左右,抗体滴度在1:320以上,即有完全保护作用, 免疫效果十分理想。 (3)接种对象:由于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这三种抗体都很微量、且在23个月内逐渐消失,因此、新生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连 续接种三针,每针次间隔不得少于28天,最适合是间隔28-56天, 1.5-2岁加强,6岁再加强一针白破疫苗。 (4)免疫效果:该疫苗三种不同抗原总的保护率可达80%以上,其中, 破伤风抗体可维持15年,保护率可达95%以上;白喉抗体可维持5年 以上,保护率达90%;百日咳抗体维持3年以上,保护率达80%。
1
皮内
0.1ml 第1、2剂次,第2、3 剂次间隔均≥28天 第1、2剂次,第2、3 剂次间隔均≥28天, 第4针次与第3针间隔 6个月
脊灰 疫苗 百白 破疫 苗
4
上臂外 侧三角 肌
口服1粒4 Nhomakorabea肌内0.5ml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麻疹疫 苗) 麻腮风疫 苗(麻腮 疫苗、麻 疹疫苗) 乙脑减毒 活疫苗 乙脑灭活 疫苗 A群流脑 疫苗
(3)效应阶段:效应分子和效应细胞在多种体液及 细胞成分配合下将抗原清除,产生抗体,需要714天或更长时间。
四、异常反应
1、概念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 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反应,称异常反 应。
2、判断异常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1)病例发生于预防接种,并存在合理的时 间关联性,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 种后发生的损害; (2)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 方面的损害;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 与预防接种有关。
6周岁 8月龄
1 1
上臂三角肌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
肌内 0.5ml 皮下 0.5ml
18-24月龄 8月龄、2周 岁 8月龄(2剂 次), 2周岁、6周 岁 6-18月龄
1
皮下
0.5ml 与第1针次麻疹 间隔6个月
5、乙肝疫苗
(1)疫苗性状:我国1973年开始研究乙肝疫苗,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
投产使用(血源苗),1999年引进美国酵母表达HBsAG的基因工程疫 苗生产线、生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经抗原纯化、灭活和吸附重组制 成。目前大批量生产和使用这种疫苗。外观呈乳白色液体状、应保存 在2-8℃,不能冻结。
(8)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①有些人产生抗体晚,称为应答迟缓,可重新接种疫苗或适当增加剂量。 ②可采用0、1、2、12个月免疫程序。 ③已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种疫苗不会产生抗体、不宜接种。
六、免 疫 抗 体 维 持 时 间(参考表)
疫苗名称 卡介苗 脊灰疫苗 百白破 接种剂量 0.1ml 1粒 0.5ml 接种针次 1次 4次 4次 抗体产生 14-21天 7-14天 30天 抗体阳转 80% 95% 平均80% 保护年限 5-10年 3年 平均5-8年
B、后天获得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 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特定抗原后产生 的免疫,仅针对该抗原发生免疫,又称特 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 B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三种。 获得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 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 生早、滴度低,消失快;细胞免疫应答产 生晚、滴度高、维持时间长。
(7)母婴阻断 ①母亲单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一般仍按0.1.6 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效果仍然满意,但也有报道首针剂量 加倍效果更好,可以这样用没什么危害。 ②母亲表抗原和e抗原均为阳性或大三阳者,所生婴儿,应 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 出生后立即和1个月各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每 支200单位)及2.3.5个月各注射10μɡ/支的乙肝疫苗,也 可采取立即注射200单位球蛋白及0.1.6月各15μɡ/乙肝疫 苗,保护成功率都在90%以上。
2、脊灰疫苗
(1)疫苗性状:三价混合糖丸疫苗外呈白色,对热非常敏 感,-40℃存活数年,常在-10℃~-20℃保存使用。 (2)免疫机制:口服后相当于一次亚临床感染,7-10天后 血清中均可出现特异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14天左 右迅速升高,28天达最高峰,并逐渐下降。28天以上再补 服一次,抗体即会持续巩固。 (3)服苗对象:由于胎传母体抗体新生儿出生后1-2月逐渐 消失,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苗。服苗后4小时停 止喂母乳、因母乳内含有抗病毒抗体,对疫苗病毒有中和 作用。同时也忌用热水或其它饮料溶化,以免影响效果。
4、麻疹疫苗
(1)疫苗性状:冻干麻疹疫苗采用鸡胚上皮细胞培养,对 热极不稳定,56℃30分钟即可完全灭活,保存于4℃可维 持数周,应在低温下保存。 (2)免疫机制:接种麻疹活疫苗等于一次隐形感染,被免 后早期出现Igm抗体为主,7-14天可以测出,30天左右达高 峰,但维持时间较短,30天后产生的IgG抗体维持时间较 长。 (3)接种对象: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可维持6个月左右, 新生儿出生后满8个月基免第一针,抗体不稳定,18月龄 至24月龄再加强一针。 (4)免疫效果:麻疹疫苗免疫效果非常理想,基免后抗体 阳转率可达95%以上,维持4-6年。
(2)免疫机制:接种后经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刺激T细胞分化增殖。再 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释放多种淋巴因子, 产生免疫抗体,全程4-6周。
(3)接种对象:由于结核病无胎传被动抗体,新生儿出生后即为易感者。 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岁以上应作结核菌素试验,大于3岁不宜 再种卡介苗。 (4)免疫效果:主要降低结核病及15岁以下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保护 率达80%,保护期大于10年。
3、判断不属于异常反应的条件 (1)因疫苗本身特异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者违反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指导 原则、接种方案等,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 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受种者 或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态和禁忌等情 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因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