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一生简介
关于文森特·梵高的介绍

关于文森特·梵高的介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人物简介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
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台湾译名梵谷。
艺术特色采用点彩画法。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反悔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影响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介绍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法国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 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人因为艺术分歧不 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 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朵后的自画像。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 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 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 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 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 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只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 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 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 了自己的耳朵。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 —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 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 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去了, 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 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他的耳朵长 在何处?
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一个非常要好 的好朋友叫高更,可是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因为 在绘画上面有分歧,高更离去,凡·高很伤心在 高更面前割下自己耳朵,之后精神逐渐分裂。 在1890年10月27日,在与其主治医生发生争吵之 后,突然开枪自杀,才37岁的他结束了自己年 轻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 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 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 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 住的这个世界但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从画面形式看, 无论在构图上,还是从色调、布局和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上, 都活灵活现,处处体现出他对自然、生命、人生充满希望和 阳光的追求。
梵高的人物生平

梵高的人物生平出生荷兰1853年3月30日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接触绘画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学校毕业,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3月进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生活坎坷1871年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年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年5月,梵高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某艺术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后返伦敦。
1875年5月,被调往巴黎,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
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年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
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
12月返埃顿。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年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年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天才画家梵高

天才画家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梵高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
中学毕业后他被送到海牙一家美术商店当学徒,不久他又先后来到巴黎总店和伦敦分店卖画。
年仅16岁的梵高,就这样天天接触美术品,耳濡目染,认识和欣赏能力渐渐增强,可是这并没使他的工作受到赏识,得到认同。
一次,一位有钱的妇人为自己的新居购画,她一边喋喋不休地胡乱发着议论,一边尽挑那些在梵高看来十分庸俗、低水平的画作,还自鸣得意地大声说:“瞧,我选的都挺不错吧!”“你即使闭上眼睛,也不会比现在挑得更糟了。
”梵高忍不住顶了她一句。
他觉得这位目空一切、浅薄无知的太太实在令人讨厌。
难怪那妇人听见此话,顿时大怒:“天哪!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店老板闻声赶来,训斥梵高不要毁了他的生意,警告他再不改过,便只好让他走人。
梵高却生气地打断老板的话,说:“怎能为了赚钱向这种愚蠢的人卖画?”“还有,为什么不懂艺术的人有资格到这儿来,而那些对优秀艺术真正有鉴赏力的穷人,却拿不出一个铜板去买张画挂在自己的墙上呢?”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他不辞而别,回到家里。
父亲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职业,便说:“卖画不成,那你就学神学吧。
”后来他在叔叔的劝说下于1877年考进阿姆斯特丹大学神学系预备部。
可他不久又彷徨起来,他认为自己在神学系背诵枯燥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对那些伸着双手的穷人并没什么帮助,于是他再一次不辞而别。
不久他出现在比利时皮森特牧师等几人组织的福音传道学校里,因为这儿只要他学习三个月后就可得到一张合格证书,便可分配去工作,那时他替上帝为穷人服务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了。
梵高简介

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目录1人物简介梵高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
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
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
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2生平经历2.1早年生活梵高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
梵高介绍

3
情感 表达
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 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 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 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 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 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 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 狂迷的幻觉世界。梵高在这 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 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 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 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 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 而强化情感的刺激。
1
创作 背景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 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 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 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 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 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 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 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 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 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 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 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 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 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 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 代表作。
梵高作品《星空》赏析.
Get Started
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 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 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 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 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 如《星月夜》、《向日葵》与 《麦田乌鸦》等,现已跻身于 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 的艺术作品的行列。其中《麦 田乌鸦》是梵高去世前最后一 幅画。麦田是梵高最喜欢的的 地方,乌鸦是“报忧鸟”,表 达了梵高临死前的心情。
2
表现 内容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 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 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 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 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 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 所见。在这幅画中,天地间 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 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 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 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 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 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 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 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 一
浅析油画大师梵高的绘画风格

浅析油画大师梵高的绘画风格1. 引言1.1 梵高简介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
他生于1853年,逝世于1890年。
梵高一生中饱受贫困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但他的绘画作品却展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梵高的作品以其独特而充满激情的色彩运用而闻名,他喜欢运用浓烈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
梵高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粗犷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表现出一种狂野而奔放的绘画风格。
梵高在绘画中还展现出了出色的画笔技法,他喜欢用浓重的油彩和粗糙的画笔来表现画面的纹理和质感,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梵高的绘画作品主题多样,但都蕴含着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主题涵盖了风景、静物、人物肖像等多个方面,但都透露出他那种独有的艺术气息。
通过浅析梵高的绘画风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正文2.1 梵高的色彩运用梵高是一位以其特殊的色彩运用而闻名的油画大师。
他在绘画中常常运用明快而饱和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梵高在色彩的运用上,喜欢运用对比色,比如蓝色与黄色、红色与绿色等,这种对比色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鲜明。
梵高在绘画中也常常运用纯色,即纯粹的颜料直接涂抹在画面上,不做过多的调和和混合,这种技法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除了色彩对比和纯色的运用,梵高还运用了点描和斑驳的表现方式,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他常常运用短而密集的笔触,对色彩进行层层叠加,创造出光影和质感的效果。
这种笔触的运用技巧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使画面更加细致和丰富。
梵高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大胆和独特的,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震撼和振奋。
他通过色彩的运用,展现出了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和独特思想,成为了后世艺术家们的学习对象和启发源泉。
2.2 梵高的线条表现梵高在他的作品中,线条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经常使用粗重而有力的线条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结构。
梵高简介ppt

梵高简介1. 梵高的背景和早年生活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的南部省份布拉班特。
梵高的父亲是荷兰改革派教会的牧师,家庭相对富裕,梵高在家中排行第二。
梵高的早年生活经历了许多转变。
他曾在海牙和伦敦等地从事艺术品买卖和艺术品展览策划工作。
然而,他的事业并没有获得多大成功,他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常规的职业。
2. 梵高的艺术探索和风格梵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画作具有明亮的色彩和强烈的笔触。
他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一种变体,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
梵高在他的画作中经常描绘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如田园风景、鲜花和静物。
他也描绘了一些象征性的主题,如星空、夜晚和自然元素。
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广泛认可,但后来被重新评价为伟大的艺术成就。
3. 梵高的生活和精神健康问题梵高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
他曾多次住院接受治疗,并在一些时期感到极度的孤独和绝望。
他自残的行为也被记录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0年割下自己的耳朵。
精神健康问题对梵高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一些病发期间创作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时期因为疾病无法进行创作。
4. 梵高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尽管梵高在他的生命中并未获得艺术家的声誉和成功,但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得到了广泛认可。
他的画作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灵感。
梵高的作品现在被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收藏,他的画作也被拍卖成为最贵的艺术品之一。
5. 展示梵高作品的博物馆以下是一些世界上展示梵高作品的著名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荷兰)•巴黎奥塞美术馆(Musée d’Orsay,法国)•芝加哥美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美国)•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美国)•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日本)结论梵高作为一位后印象派画家,通过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颠覆传统的创作方法,为现代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少人真正了解他?
自 画 像
名字是哥哥的 曾因为工作过于热情而被解雇 会英,法,德,荷,拉丁,希腊6种语言
梵高简介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 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 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 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 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 等画家。
• 第三段150法郎的廉价爱情女
最后 因梵高生计都成问题而告终
梵高成名的客观原因
• 家族的强大社会地位 • 弟弟提奥的无私支持 • 弟妹的后期努力推广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 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 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 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 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 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 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 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 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 寓意性。
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
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
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
幻像。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画
挪威女画家买走价值400法郎
梵高的三段恋爱
• 第一段一厢情愿
16岁和房东太太家女儿尤金妮亚(1869-1879=10年)
• 第二段27岁表亲虐恋 表姐凯
19C荷兰表亲结婚是禁忌 父字反目 第一次行为艺术烧 手求见情人
《包扎着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 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 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 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 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 耳。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 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 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 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 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 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 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 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 耳朵长在何处?
《向日葵》
•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
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
煌。梵·高以重涂
的笔触
施色,好似雕塑
般
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
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
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
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
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
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
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
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