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_研究对象及特性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绪论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绪论
3.中脑(midbrain) • 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 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4.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 • 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 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 次的意识状态。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将理论运用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与 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个案法
对某一被试者所做 的多方面的深入详 细研究,包括他的 历史资料、作业成 绩、测验结果,以 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等,目的在于发现 影响某种心理和行 为的原因。
实验法
主试者在严格控制 的条件下观察被试 者的行为或活动, 探索客观条件和人 的心理活动之间因 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认知 情绪、情感
意志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
人格倾向性(心理倾向) 人格
人格特征(心理特征)
心理 (心理现象)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 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我们把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因为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 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1章概论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1章概论
70年代初彩色血流二维显像装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彩色超声血流显像仪已进入实时、 多功能、高性能阶段,基本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尤其 近二十年来综合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化“彩超”。
整理课件
24
第二节 发展历程
近年来,动态三维超声成像及实时三维超声成像被广 泛应用。
目前,组织多普勒成像,组织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超 声造影显像,组织谐波成像及三维实时成像等,使 超声诊断组织病理状态、血流灌注和运动力学等方 面提供了更精确、更敏感的信息,为临床提供了非 常有意义的指导。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将随着科学 技术进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整理课件
12
伦琴肖像
世界上第一张X线图像
整理课件
13
第二节 发展历程
X线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初始阶段; ②实用阶段; ③提高完善阶段; ④影像增强器阶段; ⑤数字化阶段。
整理课件
14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二、CT设备的发展
1972年,英国工程师豪斯菲尔德(G.N. Hounsfield)在 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宣布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颅脑影像 检查的CT设备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与科马克共同荣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8
第三节 各种医学影像设备
的应用特点
目录
一、X线设备 二、MRI设备 三、US成像设备 四、核医学成像设备 五、热成像设备 六、医用光学成像设备(医用内镜) 七、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整理课件
30
第三节 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 特点
按影像信息载体的不同,现代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可分 为:
一、X线设备,包括X线机和CT; 二、MRI设备; 三、US成像设备; 四、核医学成像设备; 五、热成像设备; 六、医用光学成像设备(医用内镜); 七、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2013.9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2013.9

近代地理学时期




德国的洪堡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 基础 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 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 建立; 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 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 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学时


实践内容及目的
实践方式
备注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课程小论文、专业技法等
1人地关系理论探索 2 讨论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课堂讨论 2中国主要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 通过课后查阅文献,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小论文 3中外城市化、城市体系案例分析2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4所在地区旅游形象策划与推介2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 5我国地缘政治格局分析2 通过课后查阅文献,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课堂讨论
1、关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球表 层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 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地 自 然 物—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 理 生产地域组合—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学 环 境 社会文化特征—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
哥伦布、郑和航海图
2、近代地理学时期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50年代)



形成的标志: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 特尔的《地学通论》; 从描述地理环境发展到解释地理环境和 人地关系; 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对 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体系,并分化 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科学领域;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 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 各种学说纷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 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 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绪论的知识点总结

绪论的知识点总结

绪论的知识点总结1. 绪论的基本功能绪论部分首先要阐述该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现状,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这是绪论部分最基本的功能。

研究者需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定位,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绪论部分也可以引出该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说明所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并简要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总之,绪论部分应该在开篇就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续的研究内容进行铺垫和交代。

2. 绪论的内容要点(1)现状分析:绪论部分要先对当前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分析,指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争议和不足之处,说明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关系和差异性,从而凸显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和独特性。

(2)问题阐述:绪论部分还要明确提出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指明这些问题和目的是基于对现状分析和对研究领域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和达到这些目的将会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产生积极的意义或实际作用。

(3)理论框架:绪论部分还要简要介绍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研究者需要说明自己所采用的理论或观点体系,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关键问题提供一个合适的分析、解释和研究路径。

(4)研究结构:绪论部分最后还要给出整个论文的思路和结构安排,说明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为读者阐明整篇论文的脉络和主线,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和理解度。

3. 绪论的写作特点(1)语言简练:绪论部分要求语言简练明了,对现状的描述要准确客观,对问题的提出要明晰清楚,尽可能避免使用复杂晦涩的表达和长篇大论的叙述。

(2)逻辑严谨:绪论部分要求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表达方式要清晰简洁,论据和论证要有力有据,使读者对整个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3)前瞻性强:绪论部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出所研究的问题和目的有待未来的发展和深化,对相关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必要的预判和展望。

4. 绪论写作的注意事项(1)避免泛泛而谈:绪论部分要避免泛泛而谈,内容要着眼于自己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要在绪论部分耗费过多的篇幅和精力,使得读者对论文的主题和重点不明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完整版)流体力学 第一章 流体力学绪论

(完整版)流体力学 第一章 流体力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1—1流体力学及其任务1、流体力学的任务:研究流体的宏观平衡、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流体力学定义: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3、研究对象: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

4、特性:•流动(flow)性,流体在一个微小的剪切力作用下能够连续不断地变形,只有在外力停止作用后,变形才能停止。

•液体具有自由(free surface)表面,不能承受拉力承受剪切力( shear stress)。

•气体不能承受拉力,静止时不能承受剪切力,具有明显的压缩性,不具有一定的体积,可充满整个容器。

流体作为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必须遵循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如牛顿的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5、易流动性:处于静止状态的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力,即使在很小的剪切力的作用下也将发生连续不断的变形,直到剪切力消失为止。

这也是它便于用管道进行输送,适宜于做供热、制冷等工作介质的主要原因.流体也不能承受拉力,它只能承受压力.利用蒸汽压力推动气轮机来发电,利用液压、气压传动各种机械等,都是流体抗压能力和易流动性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形状,取决于约束边界形状,不同的边界必将产生不同的流动。

6、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流体微团——是使流体具有宏观特性的允许的最小体积。

这样的微团,称为流体质点。

流体微团:宏观上足够大,微观上足够小。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为:流体是由连续分布的流体质点所组成,每一空间点都被确定的流体质点所占据,其中没有间隙,流体的任一物理量可以表达成空间坐标及时间的连续函数,而且是单值连续可微函数。

7流体力学应用:航空、造船、机械、冶金、建筑、水利、化工、石油输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等也都遇到不少流体力学问题。

例如,结构工程:钢结构,钢混结构等.船舶结构;梁结构等要考虑风致振动以及水动力问题;海洋工程如石油钻井平台防波堤受到的外力除了风的作用力还有波浪、潮夕的作用力等,高层建筑的设计要考虑抗风能力;船闸的设计直接与水动力有关等等。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旅游地理学
主讲:关英敏
第一章 绪论
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3 4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科性质与特点
Company Logo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 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 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Company Logo
主要内容包括10方面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 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 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 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 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 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 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 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Company Logo
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
硕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 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土地资 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Company Logo
云南大学
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 大学。云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 点建设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和西部大开发重 点建设院校 。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报名79人,录取14 人。学制3年。考试科目:政治,英语,数 学三,管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location) 人地互动(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区域(regions) 地方(places) 移动(movement)
地方
北京 /u/vw/1625666

苏州 /524639.html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的体系


最高层次,即哲学方法,包括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人文 主义等 中等层次,即一般科学方法,包括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 法、控制论方法、数学方法等 最低层次,即地理学专门方法,包括地图法、遥感法、地 理调查法、区域对比法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社会性
区域性
综合性
(Paul Cloke et al,2004
主要参考杂志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旅游学刊 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主要参考杂志
主要参考杂志
主要参考杂志
主要参考杂志
主要参考杂志
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展
1.萌芽:1900年以前




西方地理学geography 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 腊人所创造,它是由“geo”(意指大地)和 “graphein”合成,意指大地之描述。 Paul Claval(保罗•柯拉法乐)提出按西方 传统发展的六项地理概念:其中首两项起自 远古,属于描述性质: 制图学技术,它是表现地球表面的方式 对区域的描述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 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 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 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 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 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 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 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 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 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 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2.第一个演变阶段:从人地相关到区 域差异(1900-1950年)
Howard L. Gauthier and Edward J. Taaffe: THRE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S"IN AMERICAN GEOGRAPHY: 20世纪第一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发生于1900- 1939年之间。美国地理学多受拉采尔环

南昌
人文地理学的关注焦点

除了地方(place)和事物(things)之外, 人文地理学更关注这些地方和它的住民 (human inhabitants),以及人们所生存 的世界, 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 以及许 多的地方如何因为人为的活动而被转化与 改造。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 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Johnston, et al., 2001)
人文地理学
任课教师

人文地理学(上) 李璐

人文地理学(下) 辜世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内涵﹑学科 的发展﹑所关注的研究主题与基本规律, 各分支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应用,课程内容 的安排以教材为大纲。
课程目标

让同学学习并充分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 展﹑基本概念﹑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 方法与基本规律。
李璐老师负责的章节
第1-3章: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部分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10章:旅游地理

课程纲要
教学日历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同学反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大纲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面条像腰带
点名与讨论
谈谈你来自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 特有的文化现象,请描述,并请大家 一起来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社会性 区域性 综合性
参考书目
(Flowerdew and Martin, 2005)
(Babbie, 2004)
(Lindsay, 1997)
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 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 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 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 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从民俗来看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面条像腰带、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碗盆难分开、 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 睡觉枕砖块、 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 • • • • • • •
Anthropology Demography Political Science Urban Studies Economics Medicine and Health History Sociology
来源:/sg/sg_display.cfm
1.萌芽:1900年以前


从19世纪起发展起另两项传统,强调地理学 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 19世纪大多数地理学家着重自然科学的一面 ,主要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

19世纪上半叶,配合殖民扩张,地理学的主要工作 集中于旅行和探险(洪堡、李希霍芬)。虽然经济 学家斯密、李嘉图探讨了劳动分工理论包含空间的 概念。杜能和劳恩哈特分别于1820年代和1870年代 建立农业和工业区位论。但地理学家强调人地关系 ,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重点在环境对人类演化造 成的影响。 19世纪末,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子学科,社会 关怀变得明显,部分地理学家把他们的学科视为社 会科学。 拉采尔:博士论文:中国人移民美国加州,观察一 个族群臵于新环境所发生的事情。第一部著作即以 《人文地理学》(1882-1891)为题,开启了人文 地理学的发展。但拉采尔的影响主要在法国(白兰 士)和美国,德国仍然坚持区域研究的传统至今。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
人口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3大研究传统

人地关系Humans and Land 区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社会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 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 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 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 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 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 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的领域
Cultural (Demography, 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ssimilation) Economic (employment, location theory,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retailing, services, trade) Gender studies (feminisms) Rural (economy, planning, population and change) Industrial (location, organ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Medical (epidemiology) Urban (economy, housing, morphology, politics, population, renewal)
人文科学 哲学、伦理学、 宗教学
人文地理学 社会科学 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
传统的对地理学的二分法与三分法
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小人文)
地理环境的构成与地理学三分法
地 理 生产地域组合—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学 环 境 社会文化特征—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 自 然 物—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
(1993 listing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Kitchen and Tate, 2000)
包括/涉及
• • • • • • • •
Cultural Geography Population Geography Political Geography Urban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Medical Geography Historical Geography Social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 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广义:包括经济地理学。 狭义: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 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 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1)
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 交通地理学等; 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选举地理学等; 历史地理学。
小结: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的自 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组合和 社会文化特征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地球表层——影响人类活动的人类所 居住的行星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地域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相互联系构 成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