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汇编【含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一)【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

先君少师①特爱重之,故遣吾听读。

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

家贫甚,不自经理。

有一妻、二儿。

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

少间,必曳履慢声,抑扬吟讽②不绝。

蹑其后听之,则延笃③之书也。

群儿或窃效靳侮④之,亦不怒。

喜作诗,有数百篇。

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

”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

”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

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

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

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3分)(1)特爱重.之重:(2)必曳.履慢声曳:(3)蹑.其后听之蹑: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8分)(1)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2)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二)【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平山堂记》节选郑兴裔①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

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

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

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

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

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胃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

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

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附译文)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附译文)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附译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9分)XXX,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XXX。

甫冠,名闻四方。

XXX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XXX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XXX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XXX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XXX,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常平:官仓名.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不异的一项是()(2分)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B.C.闻寡人之耳者D.父利其然也3.翻译下面句子。

(2分)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4.XXX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3分)一、1.【答案】示例:(1)成年(2)规劝【解析】此题考察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接洽具体语境举行具体分析。

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吻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

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夫君成年。

“讽富人自实粟”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

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

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0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①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②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注释①服:被任用。

②坠: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望:(2)不敢稍染.官宦习气染:(3)尔年.尚幼年: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可以.处乐何以.战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3分)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结合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信中所提“家风”具体指什么?(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丑女效颦》《庄子》西施①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③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之⑤走。

彼之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⑥美。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②里:乡里。

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â):携。

⑤之:代丑女子。

⑥所以:……的原因。

译文:导读选自《庄子·天运》。

本文借助一个丑女盲目模仿西施皱眉头的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是盲目的模仿别人,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如何模仿才是正确的呢?读罢此文,我们应该会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⑪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⑫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⑬挈妻子..而去.之走.。

2、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

3、试写出成语“东施效颦”的近义词(不少于两个),并运用“东施效颦”这一词语造句。

4、本文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学习本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二)《不死之药》《战国策》有献不死之药①于荆王②者,谒者③操以入④。

中射之士⑤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⑥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⑦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⑧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⑨明⑩人之欺王。

”王乃不杀。

注释①不死之药:传说可以长生不死的药。

②荆(jīng)王:即楚王。

荆,楚国的别称。

③谒(yâ)者:掌管传达通报的小官。

④操以入:拿着(“不死之药”)进入宫内。

操,持,拿;以,而。

⑤中射之士:宫中的侍卫官。

⑥使:派。

⑦说(shuì):此处是指向楚王解说。

⑧故:因此。

⑨而:于是,就。

与下句“王乃不杀”的“乃”相同。

⑩明:表明,说明。

译文:导读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汇编【包含答案,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汇编【包含答案,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

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

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③尝教书于宦官家④略不动心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分)①离开,离去。

②等候,等待。

③曾经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6分)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⑵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省略成分的少补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⑶(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3.(4分)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1分);寄金不取(1分)。

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

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

(2分)【译文】有个秀才叫何岳,号畏斋。

曾经再一次走夜路的时候捡到200两银子,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劝自己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上带着银子来到捡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找了过来,问了他银子的数目和封识(封印的标识),全都吻合,就还给了那个人。

那人希望分给何岳一些银两表示感谢,何岳说:“如果我捡到这些银子而不告诉任何人,这些不就都是我的了么,难道我会在乎这点?”那个人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何岳又曾经教书与官宦之家,那家的官员因为有事进京,把一个箱子交给何岳保管,里面有几百两银子,说:“过一段时间来取。

”走了好几年,毫无音讯,听说这个官员的侄子因为其他的事情到南边来,并不是为了取回箱子。

于是托他把箱子带过去。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

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

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

(4分)(1)一屠暮行()(2)顾无计可以死之()(3)股直不能屈()(4)遂负之以归()2.翻译句子。

(6分)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

(2分)参考答案:1. (1)晚上(2)使……死(3)大腿(4)背着【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狼的威胁:逼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4.不盈寸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

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

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

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蒲留仙写书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

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必令畅谈乃已③必强执与语④如是二十余寒暑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到②才③拉④像这样2.(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4分)(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

(2)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译文】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

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于令仪诲人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