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6课 北宋的政治4-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完美版)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完美版)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 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 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 复言,吾已喻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 取了哪些措施?
1、收精兵
① “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 ②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 ③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
2、夺其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 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 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 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事件: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定都:东京(今开封)
消极 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 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造成北 宋的积贫积弱。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中原和 南方
北宋的政治
控 削 地分 制 弱 方散 兵 相 官、 权 权 权削
力弱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课堂练习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
B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分割宰相权利。 在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
3、制钱谷
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 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 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业的兴废》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弊端: ①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冗兵)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行政 效率下降(冗官) ③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冗费)
利: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官僚机构臃肿, 冗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考:下面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宋代怎样的治国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朝 武
万般皆下品,
宁为百夫长, 唯有读书高!

胜作一书生!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五代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措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分析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了解王安 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加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 的利弊,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回顾
由 唐盛 玄转 宗衰 统
致 命 打 击
治 安藩 黄
后 史镇 巢
期 之割 起
朝 乱据 义
五代(907—960) (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十国(891—979)
政 腐 败
削 弱
907亡
前 蜀
后 蜀

南 唐
吴 越


南 汉
南 平
北 汉
960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目标】①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②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③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左右滑动查看教材图片【教材学习】一、新课导入—武林高手赵匡胤武林高手赵匡胤太祖长拳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北宋形势图(1)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局势。

(2)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主要是结束中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加强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北宋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北宋重用文官,压制武将; 文官地位
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叁 以文“治”天下
宋太祖一朝科举15次,录取100多人,宋 太宗一年录取500多人,宋真宗科举录取人数 更多。
宋太宗
回答:材料反映了宋太宗实行“文治”的又一做法是什么?
注重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 1)录取人数多 2)享受待遇高 3)起授官职高 4)提拔特别快
问 题 思 考:赵普认为五《明代清史更讲义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贰 集权“安”天下
一 .控制军权
加强 禁军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皇 帝控制军队 禁 军三衙掌兵 枢密院调兵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积极影响: 1.重视教育和文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创造出了光辉的 文化成就; 2.杜绝政权的频繁更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影响: “轻武”也制约了武将的才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梳理总结
达标检测题
1.曾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A )
A.赵匡胤 B.李渊 C.刘邦 D.朱元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重文轻武的政策
壹 兵变“得”天下
北宋建立
朝代信息卡
中国自三时代以间后:,得国9最6正0者年,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孟森《明清史讲义》
人物: 赵匡胤
事件: 陈桥兵变
贰 集权“安”天下
一 .控制军权
加强 禁军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4)收地方精兵
驻地
将1
“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 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
换将
驻 将3 地 驻 将2地
贰 集权“安”天下
二. 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材料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 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 财权。
,全 为国 宋营 朝造 科了 技浓 文厚 化的 繁读 荣书 奠风 定气 基 础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 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 地位
叁 以文“治”天下
思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
读书——科考——做官——重文轻武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材料2: ……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通判……
译文:方镇缺少最高长官,命文臣掌管一州……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
材料3: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译文:这样中央财力雄厚,可有力控制地方。
——出自《宋史全文》卷一来自贰 集权“安”天下三. 控制地方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割据战乱局面;北宋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社会稳定发展,稳定统一也是符合宋初社会需要的, 但同时也削弱了北宋的战斗力,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 隐患。
烦恼?
2.平定天下的计策是什么?
先南后北
3. 结果如何?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
据局面
叁 以文“治”天下
宋太祖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 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 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 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都城: 开 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贰 集权“安”天下
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
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问计赵普
——出自《续资治通鉴》、作者:[清]毕沅、第二、第44页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贰 集权“安”天下
四.统一天下
太祖:吾睡不能着,一
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思考:

中1国.自结三合代以地后图,得分国最析正宋者,太惟祖汉与为明何。匹森夫《起明事清,史无讲凭义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皇帝
丞相 事无不统 皇帝
丞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军权 财权
副相
贰 集权“安”天下
三.控制地方 兵


材料1: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 置转运使…… 译文:自今年起,每年所收地方赋税,除留下地方行政的基本开支外,全部上 缴中央,不得截留。又设置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2.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D )
A.地方上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B.中央宰相不止一人
C.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地方将领和驻军永不调换
3.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凯歌劳还,其荣亦不可 及也”(将领即使领兵打仗获胜的荣誉也不及考上状元),这反映了当时
政府( D )
A.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