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其艺术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现在流行音乐很流行,很多人只喜欢流行音乐,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民族还有很多动听的民族歌曲。
远古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
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局限于劳动,还有反映祭祀的祭歌,婚恋等等,美的意识的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的学习,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是如此博大精深,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一、劳动号子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号子的功用:一方面,起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号子的音乐表现的限制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唱者就有较大的余力去发挥号子的艺术表现。
号子的演唱形式,最常见的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的劳动的指挥者。
号子的种类:搬运号子: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起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等作用,直接与劳动的安全和效率有关。
如东北的《哈腰挂》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学唱《黄河打硪号子》;《打夯歌》农事号子:一1/ 5般在农事劳动中唱。
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
如《舂米号子》船渔号子:其所伴随的劳动有水运、打渔、船务等。
如《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工号子》号子的艺术特征:1.表现方法直接简朴,音乐性格坚毅、粗犷;2.节奏的律动性;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与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其结构特点有二:简单、规整,多为平叙性和对应性的段式;乐段独立性不强,为配合劳动而反复唱,段落感不强,随劳动结束而结束。
二、山歌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传统山歌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述。
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中纯朴的感情、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生动鲜活,真挚感人。
民间音乐分类有民间歌曲

1、民间音乐的分类有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民族器乐五个类别,其中戏曲音乐的水平代表着民间音乐的最高发展程度。
2、我国第一部歌唱理论著作《唱论》的产生,是对宋元时期声乐理论的总结。
3、我国文人音乐包括“琴乐”和“词乐”两个部分。
4、元代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则是我过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支手弹琵琶曲。
5、鼓子词:一种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的说唱形式。
6、诸宫调:宋代的大型说唱形式,创始人为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
7、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戏曲形式,后者是古代的“艺术歌曲”。
8、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唱论》:元代燕南芝菴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10、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律”,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十二平均律”学说,也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乐律理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11、《山门六喜》这是一首苏南牌子小曲,流行于江苏地区用琵琶自弹自唱的曲牌体套曲。
12、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西藏藏族的《囊玛》和云南纳西族的《白沙细乐》则是各兄弟民族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歌舞音乐遗存的乐种。
13、弹词:是我国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
(嘉庆年间的陈遇乾、俞秀山和同治年间的马如飞最具代表性。
14、四大唱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它们都产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主要原因是在于这里是元末明初南北戏曲的汇集之处。
15、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即创立了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16、皮簧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与二簧为主要声腔。
17、西安鼓乐:长期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大型器乐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
18、朱载堉“新法密律”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国乐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难题。
朱载堉提出的这个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较为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乐器等因素,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多个类别。
首先,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贵族阶层享受的音乐形式,表现出庄重、典雅的特点。
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和宫调,雅乐又分为大雅、小雅和颂三个部分,它们用于祭祀、宴会和重大仪式。
宫调是古代君主的乐队演奏曲目,其音乐形式以洪亮、庄重、慷慨激昂的风格而著称。
其次,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音乐伴奏,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
戏曲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剧种,分为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各具特色。
戏曲音乐以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旋律和独特的唱腔而著名,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剧情和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再次,民间音乐是中国广大民众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其源远流长,风格各异。
民间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陕北民歌、苏州评弹、云南民间音乐等。
民间音乐大多通过歌唱、弹奏乐器以及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其特点是音乐旋律朴实淳厚、歌唱方式自由自在,常常以富有生活气息的主题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最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面貌。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调式、音色和演奏技巧而著名,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圆舞曲、壮族的木鱼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代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多样性、传承性和情感性。
中国广大的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性非常强,许多音乐形式和曲目在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演变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另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其音乐旋律和歌唱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心情。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小调音乐的艺术特征
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 音乐性格 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 曲折、多样的旋法 曲式结构
(1)对应式 (2)启承转和式
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 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3)高亢的曲调
二、号子
1、号子的概述:又称劳动号子,是生产并应用于劳动,具有 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最常见的歌唱方 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指挥者。 2、号子的种类: (1)搬运号子 举例:《哈腰挂》 (2)工程号子 举例: 《打夯歌》 (3)农事号子 举例:《舂米号子》 (4)船渔号子 举例:《船工号子》 3、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靛花开”等,明末清初就 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俗曲。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内容相当广 泛,大多为欢快、喜悦的情绪,如《放风筝》、《小看戏》;也 有叙述较强的诉苦内容,如《逃难小调》;也有抒发思念之情的, 如《摘棉花》、《情郎害病》、《绣五更》。
(3)鲜花调:又叫“茉莉花”,该曲调变体 很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歌词的情 况很少,大 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例如:江苏《茉莉花》 和河北《茉莉花》。 (4)银纽丝调:又叫“银绞丝”,兴盛于明 代嘉靖、隆庆年间,流传于我国南北,华北和 江浙一带更多,曲调语言性很强,旋律明快, 内容大多是亲家母之间的抱怨和闲言碎语一类 的,因此又叫“探亲家”、“探亲顶嘴”,如 《会亲家》。
——山歌、号子、小调
民歌的艺术特征
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长于抒发人们的内心世界 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的特点
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哪些种类民间音乐的分类介绍

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哪些种类民间音乐的分类介绍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说唱音乐,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
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戏曲音乐,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协调舞台节奏。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说唱音乐,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
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戏曲音乐,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协调舞台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是经过千年发展积累而形成的音乐体系,其核心特点是音乐结构的稳定和内部规则的严谨。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一、音乐结构的稳定性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主要有四种:小令、大曲、古曲和说唱。
这些曲式都有着明显的结构特点,例如小令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分又称引子,用来引出主题;中部分又称高潮,传达感情;后部分又称收尾,为整首曲子画上完美句点。
这种结构的稳定性有助于形成曲式的完整性和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曲子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另外,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模式也十分固定。
例如古曲的旋律大多采用九宫格调式,这是一种规定好了音高、音程和心理寄托的音阶模式,让听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曲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而民间音乐中的调式多为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这也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旋律模式。
二、内部规则的严谨性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有一些非常严谨的内部规则,如“节奏点”、“音域绕口”、“腔调”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节奏点”,即为每个乐曲内部规定好的节奏点。
这些节奏点往往出现在关键的旋律转折处,使曲子更加紧凑有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节奏感。
而“音域绕口”则是指利用音乐中的特殊技巧来改变音调的高低,从而达到美化旋律的效果。
这种技巧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丰富了其音乐表现力。
最后,说唱艺术中的“腔调”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大特色。
不同地区和不同流派的说唱艺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腔调,这些腔调不但能够使说唱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增强听众的身临其境感。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和内部规则的严谨性都为其艺术价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艺术上具有多重价值:一方面,传统音乐的固定结构和规则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艺术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一方面,这些规则也使得音乐的编排更为严谨,更能够告诉听众曲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其艺术价值

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其艺术价值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因此,民间音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可分为两大类:民间声乐和民间器乐。
一.民间声乐民间声乐也叫“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这种“民歌”与诗歌中的“民歌“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民间音乐的“民歌”,是既有词又有曲的,所以它属于音乐范畴;诗歌中的“民歌”只有词而无谱,故它属于文学范畴。
我国的民间声乐有很多种,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代表其所在地区的一种民风,因此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下面我列举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做详细的介绍,让大家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
1.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都说民歌是民族的魂魄。
那么陕北民歌成长在崖伴上、川道里、窑洞中,代代传唱,生生不息,生命无限,常听常新,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经典,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也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
陕北的民歌特点是高亢、婉转、明朗、悠长、质朴、雄浑、厚重的曲调,而陕北民歌又以信天游为主的歌词,可以说上述也是信天游的特点。
“信天游”的内容表现了比较丰富完整的故事,最常见的大多都是情歌,歌词中实在但又不失浪漫的话语表达着这片高原上纯美的爱情。
比如:龚琳娜在血色浪漫中演唱的一个插曲《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歌词如下: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箩箩淘沙半箩箩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
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
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
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其艺术价值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因此,民间音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可分为两大类:民间声乐和民间器乐。
一.民间声乐民间声乐也叫“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这种“民歌”与诗歌中的“民歌“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民间音乐的“民歌”,是既有词又有曲的,所以它属于音乐范畴;诗歌中的“民歌”只有词而无谱,故它属于文学范畴。
我国的民间声乐有很多种,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代表其所在地区的一种民风,因此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下面我列举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做详细的介绍,让大家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
1.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都说民歌是民族的魂魄。
那么陕北民歌成长在崖伴上、川道里、窑洞中,代代传唱,生生不息,生命无限,常听常新,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经典,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也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
陕北的民歌特点是高亢、婉转、明朗、悠长、质朴、雄浑、厚重的曲调,而陕北民歌又以信天游为主的歌词,可以说上述也是信天游的特点。
“信天游”的内容表现了比较丰富完整的故事,最常见的大多都是情歌,歌词中实在但又不失浪漫的话语表达着这片高原上纯美的爱情。
比如:龚琳娜在血色浪漫中演唱的一个插曲《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歌词如下: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箩箩淘沙半箩箩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呀水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的手.哥呀。
歌曲中表达的是爱情,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实在是将陕西人淳朴善良的性格体现的完美。
同时还体现出,陕北民歌曲调,一般是两句一段,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这其实并不是信天游独有的特点,但是陕西人将信天游反复的吟唱体现出的意境却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以几首歌曲为例,详细介绍信天游。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 , 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 ,米脂一带. 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
歌曲一开始,连续向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为泡影,他只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继续流落在外,过着艰难的生活。
下句“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哟)这样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调,正是这种愤恨不满和感慨情绪的交织。
这是信天游中基调有些悲凉的那种,但是在这首歌曲中却依旧是带着那么朴实的态度,没有对生活放弃,依旧是行走在悲苦的逃命途中,没有对生活放弃,依旧内心中对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还是得继续,这种生命的韧性是黄土高原特别的礼物,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么一株绽放绿意的“信天游”,给陕北的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寄托。
2.梅州客家山歌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
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
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河曲民歌河曲民歌都具有鲜明的主题。
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弯曲处,这里的农民历来生活极为贫苦,为生活所迫,农民们不得不于每年春天,纷纷背井离乡,哭别亲人到口外(内蒙河套一带)去谋生,在那里或揽长工、打短工,或挖煤、扳船,以求挣得几个工钱养活全家:“万般出于无其奈,扔下亲人走口外。
”他们春去秋归,年年如此,有的则数年不归,家中留下妻儿老小无依无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
”在旧社会,这里的贫苦农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由于“西口”路上,沿途盗匪出没,常有生命危险。
自己的丈夫到了口外,能不能找到“营生”?在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和虐待下,能不能活着回来?这些都不得不使留在家中的妻子提心吊胆。
民歌《走西口》:“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就走西口,两只眼睛泪双流,走路你走大路,千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行走的人儿多,拉拉话儿解忧愁,坐船你做船后,万不可坐船头,船头上风大波浪高,怕你掉在水里头”。
“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就走西口”表明是一对新婚夫妇,为了生计所迫,不得不被迫分离,哥哥走口外,妹妹“两只眼睛泪双流”,对哥哥放心不下,千叮咛万嘱咐,哥哥要“走大路,坐船头”“大路行走人儿多,拉拉话儿解忧愁,船头风大波浪高,怕哥哥掉水里”句句真是贴切,发自肺腑之言,情深意切。
在河曲,这类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很多,而且都极为深刻。
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流行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
情歌和有关婚姻题材的歌,在河曲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
在封建社会之中,由于妇女受着“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遭受的痛苦尤为深重,因而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也更为强烈。
所以这类民歌大部分是从妇女角度唱出的,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凡有关爱情生活以及有关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
表现情人相会的,如:东荫凉倒在西荫凉,和哥哥坐下不觉天长。
野雀雀落在麻沿畔,依心小话话说不完。
你要和小妹妹长长间坐,觉不着天长觉不着饿。
(河曲:《依心小话话说不完》)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高尚的情操和纯真的感情。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却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着人们,青年男女要想通过自由恋爱达到婚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因而他们那种真挚而热烈的恋爱,常常是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而妇女的命运尤为悲惨。
她们或者因买卖婚姻而被父母包办:“我妈妈我大大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或者因受媒婆欺骗而堕入火坑:“小奴家今年一十七,你老汉今年六十一;我的娘上了媒人的当,金花花插在你家朽木上。
”当她们不得不服从那强迫的婚姻后,便只好忍着“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的痛苦而抱恨终身。
有的则“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或者“手搓麻绳二尺五,中梁上上吊死得苦”,以死表示她们对强迫婚姻的反抗。
这些民歌,正是她们对吃人的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
二.民间器乐民间器乐按演奏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种。
中国民间的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喜欢的民间乐器,和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
1.埙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击杀猎物)。
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
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
众所周知,古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
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
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的功用。
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
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
埙的音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