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
灯光若月(2023年四川达州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灯光若月泉涌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淅淅地,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一些飘落在地面,一叶叠着一叶,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
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
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照顾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
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
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
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四娘将一担担牛粪、猪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
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跟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
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
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
“你们到背后赛枞山上去安安心心读书,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
”说完又对我说:“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晚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
”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枞山上全是硕大的枞树,一棵紧挨一棵,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
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加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的读书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
厢房里,四娘却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考点3 文意理解考点4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4分)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下去。
⑯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彼此又一顶,竟然奇迹般地交换了位置。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二(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二(含答案)一、阅读以下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8生活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08 生活类记叙文(二)一、(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
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
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2020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第02讲 赏析词句 分析人物

1. [全品原创/考点五]选文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匠气”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案】这里是指原封不动地画出实物的样子,作品缺乏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匠气”一词,是针对某种制作上的 一种感观效果的描述,常被引用于对文字写作方面的品评,喻指诗词、文章过于 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四平八稳,便有失内容的生动和灵转。作答时应回 到原文该词所在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种“替换”。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辨修辞
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直接代入句中替换喻体,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句 子意思。 2.抓关键词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 的话复述句意。 3.理解言外之意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答题格式】 模板1:“××”词语原指……,这里(用了……手法,)是指……。 模板2: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 模板3:这句话启示(告诉)我们……。 【考点专练】
技法精讲
考点五 理解词句含义 【教材典例】
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九上 《故乡》] 【分析】“可悲的厚障壁”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 同,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 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 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 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 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2022中考语文真题记叙文分类精选记叙文阅读专题2-成长经历

2022年中考真题记叙文分类精选成长经历【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次吆喝金佩庆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
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修雨伞!”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
我大吃一惊。
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
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
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
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
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
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
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
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
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
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
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
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
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
赶紧落荒而逃。
⑪“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
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
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11情感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11 情感类类记叙文(二)一、(2019·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小说,完成28—31题。
(14分)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韩逸萌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
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
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
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
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
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
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
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
“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
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
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
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
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
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
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
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木头哥每日一练 30
记叙文阅读
(2019·江苏南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酿甜 周晓枫 ①去曲靖,一路的山。有时晴朗,天空浩荡;有时云涌,高处的云掩映着低处的云。薄 暮时分,两侧是介于墨绿与黛黑的山影,依然有珠灰色的云沉降下来,峰岭之间,云缕不 绝。 ②涌云之下,层峦之间,生命丰富。孔雀的美仿若幻觉,大象的品德有如寓言,蝴蝶的 魔术、长臂猿的绝技……这里的动物,接近神迹。云南的植物,一定被神的嘴唇秘密吻过, 才能繁茂至此,才能铺开这辽阔而恍惚的梦境。 ③云南的茶有名,以普洱为最。那么粗朴而凝重的茶色,深琥珀般古老的时间,就这样 涓滴入口,缭绕在心。我到了曲靖的沾益,最早《山海经》里曾提及温水,这里在 1985 年 被水利专家确认为珠江源。我喝着用珠江的源头之水泡制的普洱茶……谁都无法溯游,回到 自己生命的源头,但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记忆的江河。 ④云南的菌有名,奇怪的样子和味道。有的艳异如花,有的朴素如泥,有的表面滑腻, 菌盖上有层薄薄的黏液。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 活着的珊瑚。雨后多了许多采菌人,我深入林间,亦有所发现。我发现的蘑菇颜色暗淡,隐 约几根像是松针的短梗,不仅散在菌盖表面,也镶嵌在牛粪色的菌褶之间。 ⑤云南的花有名。本来要攀登曲靖的马雄山,目的是探望珠江源,我却忍不住,不停记 录那些册间植物的名字:长叶女贞、大花卫矛、粉叶小檗、马雄杜鹃…… ⑥想到花,就想到花的媒人:蜜蜂。在曲靖的旧屋基乡,我参观“一窝蜂”计划养殖基 地。由于地处偏僻,锥状山体林立,这里人迹罕至,即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自然生态未被 破坏,有的是覆盖山体的植被和花朵——更适合养蜂,比种庄稼更环保。 ⑦我记忆中的放蜂人,总是追逐着春天和花期,似乎是以最美好的方式流浪着。事实 上,这种浪漫实现起来非常辛苦,养蜂人并不轻松,就像他们的蜜蜂一样勤劳得近乎疲劳: 一只蜜蜂每天要造访几千朵花,一个养蜂人每年要辗转数千公里,风餐露宿,冷暖自知。他
1.体会文章标题“酿甜”的含义及作用。(4 分)
2.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4 分)
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活着的珊瑚。
2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3.作者在写蜜蜂之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云、水、茶、菌、花,用意何
在?(4 分) 4.为什么说“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4 分) 5.阅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6 分)
1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们不断搬运沉重的蜂箱,寻找新的安置点。蜜蜂嗡嗡作响,而他们是沉默而孤独的。可我在 罗平看到的,恰恰相反。养蜂,把外出的打工者吸引回来,让他们不必在异乡颠沛流离,就 在家乡,就在故土,就在亲人旁边,安居乐业。这里出品的蜜叫“那色土蜜”,那色是彝语 里彝族人的意思;土蜜,指的是中华蜂的土蜂蜜。蜂箱不是常见的简陋板条箱,它设计精 致,有斜顶和苫草,蜜蜂像是从棚户搬进别墅。蜜蜂也不必远行,花太多了,这里有简直能 淹死蜜蜂的花海;它们的小翅膀轻轻振动,就能抵达那些人类难以抵达的陡峭山体,那是理 想的蜜源地。它们制造的花粉和蜜滴,清热解毒,清火润燥……那种甜,安慰舌尖和心尖。
⑧我很喜欢蜜蜂。它们在花朵上工作,用舞蹈的方式交流。它们的蜂巢充满建筑学的美 感,它们是情商出色的社会学家。它们是佩剑的小武士,不畏死亡地为了个人荣誉与集体安 危而战。它们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媒人,每天都在缔结花朵的婚姻,让植物拥有果实的未来 与新生。
⑨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在曲靖罗平,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一窝 蜂”计划,采用与众不同的认养模式,认养者可享受蜂群一整年酿造的生态蜜,包括提供现 场割蜜的体验和食宿。每窝蜂对应着养蜂的贫困户,认养者不仅收获蜂蜜,也帮助了蜂农。 蜂农疼惜蜜蜂,说蜜蜂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蜂王和幼蜂;他们割蜜的时候只取一半,要给 蜜蜂留下充足的食物。他们感恩蜜蜂,感恩这些甜蜜的小劳力和袖珍的小媒人。
⑩据说,自然、优质的蜂蜜几乎不会变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也不 会变质,简直像液体的琥珀,经得起古老而漫长的岁月。蜜滴的浅金色真美!我一边用荞饼 沾着那色土蜜享受午后时光,一边想着关于蜜蜂的传奇。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 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选自《2018 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