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重点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4*6=24)1、孤立语:孤立语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孤立语。
例如,“我喜欢他”中的“我”是主语,“他”是宾语,主要取决于词序。
又如,“买菜”是述宾结构,“买的菜”是偏正结构,主要取决于虚词。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充当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性都不曾发生变化。
除了汉语外,属孤立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
2、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屈折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
屈折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
内部屈折指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阿拉伯语以固定的辅音框架表示语汇意义,以元音交替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外部屈折指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例如英语的book(书,单数)在后面加上词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书,复数)。
屈折语的一个构型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s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主动语态,如works.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如俄语中性名词单数主格的词尾有-o(如neop钢笔),-e(noπe田地)。
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型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型词缀,词根往往就不能成词,如俄语nepo去掉词尾-o,nep-就不能独立使用。
印欧语系各语言以及阿拉伯语等,一般都属于屈折语,其中俄语和德语是最典型的屈折语。
3、音位: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音位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意义。
音位只有在和别的音位组合成高一层级的单位后才能负载意义。
如单个的/k/和/ae/或/t/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他们组合成了[caet](cat)之后就有了“猫”的意义。
因此,音位只有区别音形进而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没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语言学概论纲要复习重点汇总(详细)(精细排版)

语言学概论纲要复习重点汇总(详细)(精细排版)1.语文学阶段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三个方面的成就。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普通语言学:关于语言一般规律的研究。
4.共时语言学:分别描写语言每个子系统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5.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6.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体姿势等非语言形式独立传递的信息有限,且大多数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7.逻辑学关注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关注思维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科学关注思维的生理机制。
认知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结合。
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专门研究语言、思维和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
9.当人出生后过了一定的期限,如果没有后天的正常的社会环境,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失去了发展的潜力。
这个时期叫做临界期。
10.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11.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12.组合关系: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高层次的结构。
高层结构中的每个符号称为结构的组成部分,结构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13.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聚集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叫做聚合关系。
14.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以及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
15.音位: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言学概论考前重点

名词解释题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2、基础方言:(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作“基础方言”。
(2)所谓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指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主要来自基础方言。
(3)例如,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多斯岗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3、语言迁移:(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作“语言迁移”。
(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3)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4、语言获得:(1)儿童会说话虽然不是完全不需要学习,但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
儿童不可能先把词语和句子都模仿下来储存在脑子里以后再说出来,也不可能在说出新的句子时先去学习规则,而完全可能说出许多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
(2)儿童说话能力的这种发展和创造过程叫作“语言获得”。
简答题1、《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释义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
一般的鸟都会飞,……”一般人对“鸟”的词义的理解并非如此科学、准确,但并不妨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和理解“鸟”这个词。
请根据有关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
(1)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现代汉词词典》给出的是“鸟”的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鸟”的通俗意义。
(2)尽管通俗意义不太科学、准确,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互相区别的作用,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专业活动除外),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语来指称不同的事物。
(3)词语的科学意义一般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1、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3、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4、总而言之,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言语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以上)5、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看不到受话者。
但是,每一个阅读者都是话语的接受者。
写作者在用语言传递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以说话人的身份向阅读者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使阅读者也会有情感态度的回应和共鸣。
也就是说,书籍、报刊和自言自语也具有人际互动的功能。
()6、聋哑人也能够思维,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7、思维是大脑的功能。
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思维能力也就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8、语言和言语(说话)的区别和联系(课件)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语言与言语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
9、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能指(形式)语音所指(内容)语义10、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理解()由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
任意性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同样具有任意性。
文字和口语的结合同样具有任意性。
例如汉字“新闻”、“手纸”在日语中记录的是“报纸”、“信”的意思。
字组“”。
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对任意性的正确理解:()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个人不能随便改变。
语言学纲要重点

语言学纲重点湘西竹海导言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①印度:解读经文(梵语典籍《吠陀》)◊研究梵语(语法分析、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前4世纪巴尼尼《梵语语法》②希腊:哲学影响大,演讲和辩论盛行,典籍丰富◊前3世纪第欧尼修《希腊语法》③中国:文言文与口语距离大,汉字字形变化◊解读文化典籍◊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小学)2、语言学的真正建立是在19世纪初叶,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为标志。
3、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
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他也被视为结构主义学派的鼻祖。
20世纪初,他的学生将课堂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其代表作。
4、语言学的分类:①理论语言学:侧重理论探讨的语言研究称为理论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主体和理论基础,包括对具体、个别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
②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叫做应用语言学。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仅指语言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各种跟语言相关的跨学科应用研究。
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等。
5、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现象的研究之一,是一项基础研究。
与人文科学关系密切,也与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
在学科体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语言的思维功能、语言的其他功能(认知功能、标志功能、文化记录传播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审美愉悦功能)1、语言信息传递的手段及各种手段的性质⏹语言与文字⏹语言与体态语⏹语言与旗语、电报代码等⏹结论: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4*6=24)1、孤立语:孤立语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孤立语。
例如,“我喜欢他”中的“我”是主语,“他”是宾语,主要取决于词序。
又如,“买菜”是述宾结构,“买的菜”是偏正结构,主要取决于虚词。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充当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性都不曾发生变化。
除了汉语外,属孤立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
2、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屈折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
屈折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
内部屈折指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阿拉伯语以固定的辅音框架表示语汇意义,以元音交替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外部屈折指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例如英语的book(书,单数)在后面加上词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书,复数)。
屈折语的一个构型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s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主动语态,如works.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如俄语中性名词单数主格的词尾有-o(如neop钢笔),-e(noπe田地)。
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型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型词缀,词根往往就不能成词,如俄语nepo去掉词尾-o,nep-就不能独立使用。
印欧语系各语言以及阿拉伯语等,一般都属于屈折语,其中俄语和德语是最典型的屈折语。
3、音位: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音位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意义。
音位只有在和别的音位组合成高一层级的单位后才能负载意义。
如单个的/k/和/ae/或/t/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他们组合成了[caet](cat)之后就有了“猫”的意义。
因此,音位只有区别音形进而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没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语言学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语言学概论—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认识人类的语言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与动物鸣叫的区别:内容更多、用处更大、能够创造;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三者关系复杂语言是最直接、最易识别的民族标志;同一民族可以有多种语言;2.语言的类型历时-谱系分类:亲属关系——英语、德语都属于日耳曼语系;汉语、藏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共时-形态分类:孤立语(汉语:突出语序和虚词的作用);形态语(英德俄-屈折语;日韩维-黏着语)3.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1)语言和言语语言:说话的工具,是约定成俗的;比如:普通话、英语;言语:说话,包含言语作品和言语动作,比如:说:“翠花,上酸菜”;2)选择/名词:本体和外围本体:语言内部包含的要素,比如:语音、语法、语义;外围:语言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比如:语言和思维、语言和历史、语言和民族文化;3)口语和口语口语:说的话;第一性的,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书面语:写的字;第二性,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第二节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1.语言符号必须同时具有表示具体意义的物质实体(红绿灯)和物质实体所表示的特定意义(红灯停绿灯行);2.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1)能指和所指(口诀:能声所意)能指: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所指:把语言符号中有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2)约定和任意约定:人为的规定任意:符号表示意义没有必然联系,只需人人都认定或气就行3)不变和可变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任意性3.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组合和聚合、层次和层级1)线性和离散:构成语言结构的基础条件;线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一个按工夫顺序成一条线排列;离散性:语言符合可以分解还原成一个一个的符号(词);2)组合和聚合组合:哪一个成分在前、哪一个成分在后的结构特征;(又叫句法功用)聚合:同一类成分可以相互替换的结构特性;3)层次和层级层次:一个小单位内部的成分组合叫做“层次”;(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词组、词组组合成句子)层级:各个小单位之间的联系叫做“层级”;(词和词一级的内在分别)第三节研究语言的科学1.学科研究的方向分类:本体研究、语言与心理、语言和使用;1)本体研究:对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的研究;2)语言与心理研究:语言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3)语言与应用研究:语言学和信息处理,把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语言与哲学1)“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出自XXX的《正名篇》;2)“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3.语言研究1)XXX的《通俗语言学教程》提出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能指和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奠基人;2)XXX:北美结构主义学家,间接成分分析法;3)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包括普遍语法、句法自治等观点;第二章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1.语音:“人说话的声音”,更严格地说,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言学精选重点

导言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
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4、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1、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此外,语言还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2、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3、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思维: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5、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人类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与语言能力的普遍性是一致的。
语言的的普遍性也是语言最根本的性质。
6、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
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1、说话:通常是把几个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造出一句句的话。
实际上,说话就是创造新句子,这是语言的基本事实。
2、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如信号灯。
如果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具有专门的意义,那这些形式就具有了符号的功能。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
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但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这一点上,符号与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重点、难点导言——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标志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普通语言学,也称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其任务是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归纳语言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际互动功能,会话过程中传达出来的不仅是说话人表达的字面意思,同时还有他的主观意图、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听话人进行迅速地接受、领会、反应,并在回答中显示出来。
语言具有社会性(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质不同。
动物的属于生理现象,人类语言伴随着情感、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
2、功能不同。
动物适应自然,限于觅食、求偶等,人类用语言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3、结构不同。
动物的结构简单,没有系统,没有再生能力,也缺少发展变化。
4、获得途径不同。
动物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第一,语言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必然产物。
第二,语言与社会同时存在、互相依赖。
语言依存于社会,民族消亡了这种语言也随之消失。
语言消亡或者弃置不用,也将导致该民族特征削弱。
第三,语言与社会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社会对语言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语言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发达的语言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语言的思维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
语言的功能区主要存在于左半脑。
人类思维的类型:1、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指的是能直观思维对象(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感受获得的思维,主要是心理活动,基本没有语言参与。
直观动作思维的高级阶段叫作技术思维。
2、表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唤起表象(过去事物的在头脑中的再现,对象本身并不在现场)。
表象思维的高级阶段叫作艺术思维。
3、抽象思维指的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思维活动,概念对应的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则由一组句子组成。
4、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多端性、变通性的特点,强调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正反两极进行思索,是人们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发展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美感、感情、传统文化意识等。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思维中的范畴和语言中的范畴不是一码事,前者可以是人类共通的,后者常常有民族性,不能将其等同。
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语言的内容是意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形式是语音和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
2、思维对语言还有相互依赖关系,语言的重要性根据思维的不同阶段而不同。
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不可缺少的工具:(1)抽象思维的起点是概念,概念必须用语言来固定,可以说语言是概念的载体,是抽象思维得以进行的基础。
(2)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亦即词语、句子之间的联系;(3)抽象思维的成果就是思想和理论,它们也必须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才能发表、传递和继承。
思维先于语言产生,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最主要的工具,但不是思维本身,也不能决定思维的内容和方式。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思维能力各民族都一样,没有民族性;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与语言能力的普遍性相一致。
不同语言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说话时所用的词语和规则,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说话或者写作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包括说话时所用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
两者的区别:(1)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2)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抽象的;(3)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4)言语是动态的,语言是静态的。
语言与符号: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就是一种信号、记号或者标记。
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前者是可以感知的、外在的、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比如线条、色彩、声音等等,叫做“能指”;内容即具体内容,叫“所指”。
符号的能指在于社会约定的内容,而不在于其自然属性。
语言符号音和义是社会约定关系,这叫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性质:物质性、约定性(任意性)、线条性、合一性约定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约定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系统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强制性:语言符号在组合层面,即词与词组合成短语或者句子时,是受到语法规则、语义规则的制约的,而不是任意组合,人们就不能随意更改其音义关系。
任意性的存在并不说明我们可以随意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相反,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构成了语言符号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在语言系统中同时起着各自的作用。
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按照时间进行一个维度的线性组合,由词到短语到句子,再到完整一段话;不能在一个时间点上出现两个或更多的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上层:语素词句子;底层:音位音节音位→ 音节→语素→词→句子组合关系:语言单位必须组合在一起、出现在语流中才能表达意思,成为交际工具,语言单位在语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叫做组合关系。
组合的条件有,同一层级的语言单位才能组合,组合时要符合社会的约定俗成和语法习惯。
组合层面不仅需要考虑语法,还要兼顾语义。
聚合关系:语言单位组合之后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体也分为不同的层级或者类别。
替换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聚合体。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关系:1、组合关系侧重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段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以创造出更多的句子。
2、组合关系是看得见的,横向的,能分析出具体数目的,有序的;聚合关系是看不见的,纵向的,无数的、无序的。
3、组合关系更为重要,语言单位必须组合后在语流中出现,在组合中人们寻找规律以确定它归入某个聚合体。
没有组合,无法判断其特点而分类。
4、组合关系又必须得到聚合关系的支持。
某两个单位有组合关系,一定是说它们所在的两大类语言单位、两大类聚合存在着无数个组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是最小的辨义语音单位。
语音社会性(本质属性)的表现:第一,任何语音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同思维相联系。
第二,语音具有民族性,是在各民族长期的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
第三,同一民族语言的语音具有地方性差别和历史性差别。
音素之间的关系:(一)对立关系在一种语言或者方言中,几个不同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音节或者单词),并且能够区别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
这时它们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
(二)非对立关系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互相替换,不区别词和语素意义的一组音素。
通常出现在方言中。
(三)互补关系在一种语言或者方言中,几个不同音素正常情况下从来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这时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关系。
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音位变体:(1)自由变体同一音位中的几个变体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出现,但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些变体就是音位的自由变体。
(2)条件变体同一音位的各个变体如果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是互补关系,这些变体就是条件变体。
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概括出来的语音类别,抽象的,存在于我们头脑中;音位变体则是这个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或具体代表,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无主次之分,只需要选择一个较为常用、简便易写的典型变体放在/ /中当作代表,其余的就是一般变体;在宽式音标中可用这个代表表示各个变体。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1)划分的角度不同。
音素只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可以从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角度划分,原则是能够区分词或语素。
(2)音素是人类一次发音就能分析出来的;音位往往涉及一类发音或一组发音,用替换的方法获得。
(3)音位是能够辨义的最小单位,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音素组成的;音位其实是抽象的,总要表现为具体的一个或一组音素。
(4)音素可以说是超语言超方言的,不同语音系统中有很多音完全相同的,音素着眼于语音的自然属性,比如物理属性、生理属性;但音位研究强调其社会属性,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和具体的语言或方言,重在分析语音对语义的区别功能。
完全相同的几个音在不同社会中地位可能很不相同。
划分归并音位的原则:不同音位——(1)对立状态,几个不同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且能够区别意义。
(2)互补分布+语音不近似同一音位——(1)互补分布+语音相似原则。
几个不同音素,从不在相同语音环境中出现,其语音特色公认非常相似。
(2)非对立状态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的,叫做音质音位。
音高、音重、音长也可以区分语音形式,进而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可形成音位。
它们就是非音质音位。
如妈麻马骂音系:一种语言全部音位构成的音位系统,即语音的体系,简称音系。
每个音位都处在与该语言其他音位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之中;每种语言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位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全部音位;每个音位的常见变体及分布情况;音位群;音位组合情况;韵律特征(句位音位学:音高、停顿、重音、押韵)。
音位聚合——1、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这些区别特征既可以发音(生理)角度分析,也可以从音响(物理)角度分析。
2、音位聚合群:音位因某个或某些区别特征相同或相近而聚合成群,形成一个个音位的类别,就是音位的聚合系统。
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往往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
分为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区分单向还是双向聚合,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
音位组合形式:单独一个音位构成音节,[o][u][i][m][n];两个音位构成音节,[ai][in],[an][in],[ti][k…u];三个以上音位组合构成音节,you,wang,hen,bai,bian。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由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第四章——语法语法单位:1、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词,可以独立成句的最小的语法单位3、词组,词的组合,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词的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4、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语言的分类——(一)从形态结构角度1、孤立语:词根语,特点是缺乏词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的手段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