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课稿
长江两岸是家乡演示文稿

要求: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评价: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模块三: 家乡物产知多少
江汉平原
罗田的板栗
神农架
白熊
冷杉
珙桐
金丝猴
模块四: 有趣的家乡风情
划旱船
赛龙舟
长江两岸是家乡演示文稿
优选长江两岸是家乡
模块一: 家乡的水
导学提示一:
仔细看图,发现我省水资源环境特点 要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评价:感受真实
长江与汉江
迷人的清江
秀丽东湖
秀丽的东湖
开满荷花的洪湖
模块二: 高峡出平湖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三峡工程
导学提示二: 任务:1探究三峡工程功能
长江两岸是家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家乡和对三峡工程的认识,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教学准备:1.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2.有湖北地貌有何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二、读图感知1.课件出示湖北省地图,学生读图,思考:湖北境内有哪些江流湖泊?你由此发现了什么?(家乡湖泊众多)2.学生一边读图一边交流。
三、交流资料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调查了解的湖北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
2.教师提供收集的照片资料进行展示和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3.指名读文中“小资料”,理解为什么称湖北为“千湖之省”?四、说说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这些湖泊和河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什么好处?第二课时一、欣赏风光图片,感受长江之美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诉说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回顾历史灾难,感悟治理之需1.了解灾难(课件播放洪灾实景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2.学生交流:看了投影,你有什么感受?3.论对策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三、阅读“百年梦想”,共享成功之乐1.阅读“百年梦想”,伟人了解之梦2.分析原因,初步感知为什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课件同步出示课题“高峡出平湖”),这说明了什么?3.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课件播放新闻片段)五、了解“三峡工程”,领略工程之壮1.知道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出示三峡工程全景图。
长江我的家(说课稿)

(3)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难点,教师应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举例: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生态破坏等),以及国家和个人在保护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2.教学难点
(1)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举例:长江流域的气候类型、水系分布、土壤特性等,以及长江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农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2)长江沿岸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部分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教师需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名胜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5.教学评价的改进:在课后评价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仍有不足。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小测验环节,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简化复杂概念,让学生易于理解;
2.关注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品质;
4.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知识面;
5.改进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念。长江是中国的第一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在我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及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长江三峡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解长江在水电开发、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019秋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word说课稿

2019秋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word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板块家乡的水。
一、说教材《家乡的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第一个活动。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说家乡的故事》。
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水》作为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个板块。
通过了解家乡的水,知道“千湖之省”的由来,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它也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
2、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正处于一个范围急剧扩大的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又不知如何选取。
对于他们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习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水,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自然环境及“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水资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采用方法是:1、直观演示,吸引学生。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两岸是家乡》是鄂教版品社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长江流域的美丽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插图生动,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长江两岸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哪些景色和人文景观。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生字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的句子‘长江的水真清啊!’和‘长江的鱼真多啊!’分别描绘了长江的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长江两岸的美景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及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美景和特色?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家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江两岸是家乡

《长江两岸是家乡》第二课时高峡出平湖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交流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3.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入手,直观的感受长江的美丽风光,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1.看一看。
回顾灾难。
不过长江也会发脾气,也以前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图片:98年长江的洪灾)(旁白: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多年中,长江共发生大小洪灾200多次,平均10年1次。
1998年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受到强降水的影响,长江水位一度达到历史最高。
长江多处决堤,长江水肆虐地淹没农田,冲垮房屋,人们不得不举家逃生,有的甚至还来不及逃命……)2.说一说。
学生交流: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3.想一想。
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4.小结:为了根治长江水患,开发水利资源,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长江美景后,表现长江水患的图片和相关资料,通过强烈的比照,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使学生明白了三峡工程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盘点数据,领略宏伟气势1.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
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
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
(播放新闻片段)2.教师展示三峡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图片。
3.看一看。
师出示三峡工程相关数据资料。
4.说一说。
其中哪些数据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5.探究工程功能:(1)防洪。
(看一看,算一算,感知大坝的雄伟壮观和巨大的防洪水平。
)(2)发电。
(找一找,说一说,电能够输送到哪些地方。
)(3)航运。
(猜一猜,看一看,理解双线五级船闸,船只如何过大坝)(4)其他(如旅游、环保等)6.写一写。
《长江两岸是家乡》教案

《长江两岸是家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
能力目标:学会独立读图和查找资料以及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能力目标,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对这块祖祖辈辈生活、敷衍的热土萌生热爱之情,并由此唤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省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
学会独立读图和查找资料以及调查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湖北政区图》上找到长江、汉水、清江及流经地区;知道我省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探究这样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学习新课。
1、看一看、谈一谈仔细看图,发现我省自然环境特点(引导从颜色上发现。
)——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誉为“千湖之省”。
2、查一查、聊一聊“千湖之省”的由来。
(云梦泽)历史上,湖北省大小湖泊的确有一千多个。
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远古时代的大泽——“云梦泽”留下的遗迹。
“泽”:聚水的地方。
3、比一比、赛一赛。
介绍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江河、湖泊的名称、位置、特点等。
(贴黑板)(分组、个人;积分、奖励。
)4、读一读、想一想(1)小资料:湖北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总长37000千米。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省内的长度为1061千米。
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自西北东南,到武汉汇入长江,境内流长878千米。
湖北面积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目前有300个左右,大部分集中于汉江平原。
(1962年以前有1066个。
)(2)湖泊为什么减少了?意味着什么?怎么办?(指名读、齐读、师生互相问答、小组竞赛、个人抢答,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激情。
)5、找一找,标一标。
(1)在地图上把流经我省主要的河流、湖泊标识出来。
(先小组合作后指名到台上标识。
)长江、汉江、清江(枝江、荆江、)洪湖、东湖。
(2)交流记忆方法。
(《洪湖水,浪打浪》)6、考一考,问一问。
(1)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2)知道我们汉阳的“六湖连通”吗?(3)南岸咀为什么称为“中国角”。
小学四年级品德长江两岸是家乡--远安

花鼓戏,远安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是湖北省 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远安花鼓戏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 该县荷花镇一带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 鼓属于汉族民间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对或数 对,一手扬帕一手玩扇,划地为台,边歌边 舞,打击乐伴奏。
长江一级支流 、流经长阳
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湖北省第一大湖
三峡工程之最
1、综合工程规模最大 2、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3、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4、航运效益
栖凤公园
远安特产--香菇
远安大米
八月抓
远安美食
远安美食
远安花鼓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课稿
《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课稿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正处于一个范围急剧扩大的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探究的,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又不知如何选取。
对于他们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习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本课信息含量大,知识内容深,离学生生活较远,需要教师、学生搜集大量的信息来补充教材内容,以达到学习目的。
如何避免课堂成为信息泛滥的海洋,如何避免学生发言成为照本宣科的念资料,如何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如何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教师
要精心预设的。
设计思路
1.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堂。
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2.课前调查,让学生提高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们应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活动。
活动中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要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场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湖北省物产和风俗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与湖北省水域,三峡工程,家乡物产和风俗的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有关调查表格及实物)
活动一欣赏风光,感受长江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入手,直观的感受长江的美丽风光,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
活动二回顾历史,感悟治理之需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长江美景后,呈现长江水患的图片和有关资料,通过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使学生明白了三峡工程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盘点数据,领略宏伟气势
设计意图:三峡工程的宏伟除了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之外,在教学中通过抓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把抽象的宏伟、大、多,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变得具体,也使得三峡工程的宏伟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活动四深入幕后,感受三峡精神
设计意图:三峡工程的伟大,更是中国人的伟大。
在本教学环节中,旨在引导学生去关注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以及一百多万的三峡移民,
去感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迎难而上的非凡创造力。
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伟大,也正是爱国教育的一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