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题误用类型例析
高考成语误用的八个类型

高考成语误用的八个类型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1)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2)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分析】事情在将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这是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它常含惋惜意味。
“垂”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理解该成语时不可遗漏的一个关键字。
但大多数考生恰恰忽视了这个关节点,只注意了其他三个词,这样,该成语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成功”“失败”的意思。
此处的陷阱,极具迷惑性。
(3)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分析】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2.错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把握成语题设置误区的七种类型

把握成语题设置误区的七种类型练习一般来说,高考成语题设计的错误选项,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整体性的,而且多数成语有一定的典故或来历,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成语意义的困难。
考生如果对成语意义辨析不仔细,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 :信息化浪潮带来了令人目不交睫....的变化,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抛弃走捷径的念头和幻想,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交:合拢。
睫:睫毛。
目不交睫:上下睫毛不能交合。
即不合眼,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这里望文生义。
把它误解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的意思了。
此处可以改为“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正确用例] 此时宋云彬已年逾古稀,却为了《史记》的标点工作目不交睫....,夜以继日,连日记都中断了两个多月。
例2:如果人们仍然目无全牛....,不讲文明地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不仅印度的渡渡鸟会出现灭绝之灾,中国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以及世界上其他珍贵的、国宝级的野生动物,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生态环境的恶劣演变,同样有可能会像稀有的渡渡鸟一样,遭受灭绝的厄运。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语境把“目无全牛”望文生义,理解为目光短浅的意思。
这里应为“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正确用例] 中国人常把国外有数百年历史基业长青的企业挂在嘴边,并感叹中国企业的鼠目寸光....。
二、用错对象成语均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及范围,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事。
而且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物、事。
考生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导致错误。
例3:音乐剧科班出身的娄艺潇,与藏族歌手四郎贡布共同传唱经典之作《在那东山顶上》:俩人的交相对唱,将东山顶上的那份思念更是抒发得举重若轻....。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像举轻东西一樣,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在高考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成语的运用是其中一个考点。
然而,许多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常常出现误用的情况。
本文将根据高考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一、义项混淆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的义项混淆,从而导致与原本的意思不符。
举例来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使用“亡羊补牢”,将其用于形容已经失败的事情后做出的补救行动,实际上,“亡羊补牢”原本的意思是指在羊丢失后补牢。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词序颠倒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成语中的词序颠倒,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出现错误。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将“声东击西”错误地写为“声击东西”,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变得荒谬。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声东击西”,表示用声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侧偷袭。
三、用词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中的词语用错,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或错误。
比如,许多学生会将“井底之蛙”误写为“井底之青蛙”,这个错误使得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
实际上,“井底之蛙”指的是视野狭窄、缺乏见识的人。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井底之蛙”。
四、成语替换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替换为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偏差。
例如,许多学生会将“洗耳恭听”误写为“洗耳朵倾听”,这个替换使得原本的成语意思变得扭曲。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洗耳恭听”,意思是形容非常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套用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成语,使得整个句子的语境出现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会在描述一个人不顾困难坚持努力时使用“泥里做红莲”,然而,“泥里做红莲”实际上是指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与学生希望表达的意思不符。
恰当的使用应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形容一个人坚决不放弃。
通过对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成语的正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如下:1.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成语的含义。
例如,“登峰造极”原意是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表示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2.褒贬误用:指在运用成语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理解错误,褒贬混淆。
例如,“想入非非”原意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是中性词,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表示胡思乱想。
3.语境不合: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成语的含义与句子的整体意思不符。
例如,“美轮美奂”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如“美轮美奂的舞姿”。
4.画蛇添足: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后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并散布谣言。
5.颠倒词序:指在使用成语时,将成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或错位。
例如,“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文思敏捷,落笔成章,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做事之前没有计划或条理。
6.断章取义:指在使用成语时,只截取成语的一部分来表达意思,忽略成语的整体含义。
例如,“万人空巷”原意是形容人们都出来观看盛大的场面,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街巷十分冷清。
7.张冠李戴:指将一个成语错误地用于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成语上。
例如,“首当其冲”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现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混淆字形:指由于字形相似而将两个不同的成语混淆使用。
例如,“再接再厉”和“厉兵秣马”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前者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后者形容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但有时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第一篇: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的考查是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是比较固定的。
考生如果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
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一、不懂词义而误用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准确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否则易望文生义导致用错。
例(1)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分析: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今义释古义。
“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律古造成误用。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差强人意”是指还能使人满意。
“强”是“振奋”的意思,引申为符合。
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例(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
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例(5)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分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
“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
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6)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分析:“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没有整体把握”。
例(7)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分析:“长物”指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高考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及改正

董、王涛各进一球,将比分反超。 (破釜沉舟)
5、站在新世纪的门口,眼中是太多的浮华和
喧嚣,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地游历四方, 匆忙间,却忽视了文化的绚烂和土地的厚重。 (浮光掠影) 6、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署自己的姓名, 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金钱。
例题: 1、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 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 充栋。
2、本刊将洗心革面,决心继续提高稿件的编 辑质量,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3、这些女孩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 华,却己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4、我们漫步在山阴道上,沿途的风景络绎不 绝。 5、这座破旧的博物馆如今修葺一新,看起来 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趋之若骛 玩火自焚 满城风雨 舞文弄墨 煞有介事 官样文章 暴虎冯河 流风余韵 醍醐灌顶 师心自用
2、谦敬失当,不合语境
词语有谦敬色彩。遣词用句的时候要注意
得体有礼,对别人要敬,对自己要谦,要 让词语的谦敬色彩与语境保持协调一致。
(1)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 作用,引出了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政府为 他们办了实事。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 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班里的不良现象已经蔚然成风,再不治 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5、他本来就喜欢舞文弄墨,再加上这两年 的苦练,如今成了全县闻名的笔杆子。
对策三:注意感情色彩,辨明褒贬
4、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王小晓独自孑然
一身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 黑的大门。 5、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 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对策五 细心体味语境与成语意思,消除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成语题误用类型例析教学博苑05-01 0604高考成语题误用类型例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
8.首当其冲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而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因此,运用是不当的。
9.无所不为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可该词常被人理解为褒义词,意思是“什么都敢做”,上句即是如此。
10、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修改的言论,文章或著作,说明其质量高。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
三人成虎:三人谣传说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老虎。
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
多指著书立说。
明日黄花:明日,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重阳节过后的菊花。
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
比喻迟暮不遇之意。
后也比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已。
也比喻乐曲高妙。
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
求田问舍:舍,房屋。
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
表里山河:表。
外表,里,里面。
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
后亦泛指高山大河。
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
形容地势险要。
不名一文:名,占有。
连一文钱也没有。
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
阳春白雪: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雪,而是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跟“下里巴人”相对)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
后指玩弄文字技巧,耍笔杆子。
例,那些反动文人,除了~,替他们的主子帮腔以外,还能干什么呢?(含贬义)对簿公堂(庭):对簿,受审时根据诉状核对事实。
公堂,旧时审理案件的地方,即今所指的法庭。
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对质。
大快人心(人心大快):快,指痛快。
指决议、举动、结果完全符合人心,使人们非常痛快。
多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打击的场合。
作褒义用。
屡试不爽:屡,多次。
爽,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久假不归:假,借用。
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语本《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
差强人意:差,稍微。
强:振奋。
本指尚可振奋人心。
后用以表示还比较令人满意。
万人空巷:大家都从家里出来聚向一处,使街巷都空了。
多用来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
例:贝尔格莱德万人空巷,人民纷纷集会、游行,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
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斑斓。
涣然(若)冰释:涣然:也作“焕然”消散的样子。
冰释,像冰一样消融。
像冰融化一样流散消失。
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
空穴来风:穴,洞孔,来,招来。
空的洞穴容易招进风来。
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虚而入。
也代指流言蜚语。
空谷足音:人迹罕至的山谷传出的脚步声。
比喻难得的人事、音信或言论。
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
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
暴虎冯河:暴:空手搏斗。
冯河,冯,同“凭”。
不用舟楫趟水过河。
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
比喻勇猛果敢。
也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
酒囊饭袋:盛装酒饭用的袋子。
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能之人。
有口皆碑:碑:纪功的石碑。
引申为颂赞。
所有的人都一致称颂。
不足为训:不值得做为效法的准则。
不以为然:然:是的,对的。
不认为是正确的。
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不以人废言:以:因为。
不因为人犯有错误,就将他的正确言论加以否定。
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辉映。
后用以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
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例:同样一轮清月,同样一条小路,现在只有我和我的身影,油然而生的~之慨自微而著,与清逃共在。
城下之盟:盟:旧指宣誓缔约或签订和约。
在敌人大军压境或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也泛指一般性的协议或协定。
穿云裂石:穿透云霄,震裂山石。
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
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人清贫或生活简朴。
细大不捐:捐:抛弃。
小的大的都不舍弃。
表示兼收并蓄,毫不遗漏。
间不谷发:间:中间,间隙。
发:头发。
中间的距离很小,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
比喻情势极为紧迫、危急。
也比喻诗文严谨,语言精粹。
罪不容诛:诛:杀死,判处死刑。
处以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其罪行。
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们辜。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
多指人的死亡。
含贬义三长两短安然无恙,例: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中生活,真是山高水低,不知何时就会陷入困境。
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也指空前的。
含褒义前。
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
形容触犯众怒。
众矢之的:形容触犯众怒例:中国国奥队在九强赛上的表现及其导致的失利为千夫所指。
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不灵。
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
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含贬义。
师出无名(兵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
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平白无故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例:你们到北京去的事,让我去找领导也没有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们怎麽批呢?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胡言乱语、鬼话连篇、信口开河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言之有理含贬义。
例: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
没有老年人在身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正所谓言不及义。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坐地分赃:赃,赃物。
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噤若寒蝉:噤,闭口。
寒蝉,寒天里不再鸣叫的蝉。
比喻不敢说话。
也指默不作声或没有声息。
不(能)赞一词:赞,参与。
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一点看法,意见。
惨淡经营: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
例:夫妻俩~着这爱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程,计量,考核。
如:深圳这些年的建设速度相当快,可以说是~的。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
衷,决断。
如,对学校处分上网的学生的这件事,全校师生众说纷纭,~。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体,体验,实行。
如:我们一定要学习检察长的这种务实作风,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老师的点滴积累:安土重迁(不愿迁移,形容留恋故土)、安步当车(从容步行当作坐车,形容很悠闲)、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文章悲惨动人)、惨淡经营(尽心竭力地从事某项事业)、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曾几何时(才过了多少时候,指没过多长时间)、从长计议(对事情慎重地考虑,不急于作决定)、大方之家(有专门学问的人)、地老天荒(经历的时间久远)、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地殷切教导)、风雨飘摇(比喻动荡不安或摇摇欲坠的局势)、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目无全牛(技艺高超)、山高水长(喻恩德情义深厚)、特立独行(人的志行高洁)、下车伊始(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罪不容诛(指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不刊之论(删改、修改,不是刊登)、不易之论(改变,不是容易)、不赞一词(添加,不是赞扬)、灯火阑珊(衰减、将尽,不是兴盛)、久假不归(借用,不是请假)、师出无名(理由,不是名声)、叹为观止(赞叹,不是叹息)、危言危行(正直的,不是危险的)、细大不捐(抛弃,不是捐资)等等。
二、对象错位(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乱用,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1、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分析:特立独行一般形容人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或与众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