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1]
![学看地形图[1]](https://img.taocdn.com/s3/m/5286c107ff00bed5b9f31d7f.png)
【活动】将下图中海拔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4)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山地基本地形部位:
山峰山岭: 等高线闭 合,且中 间高,四 周低,多用 表示
等高线 由海拔 高处往 低处凸
等高线 由海拔 低处往 高处凸
相邻两 山顶之 间呈马 鞍形的 部位
等高线 重叠的 地方
南岭山水制作
学看地形图
观察山地景观图,它是不是也包 括许多不同的部位呢?
等高线:把各地点的海拔 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
度相同的点连成线,就是等 高线。
等高线上一般都标有高度, 例如50米、100米等。
有了一个地区具体的高度之后,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状况向平 面图转化呢?
【活动】观察右边立体与平面
投影转换绘制原理图,理解等 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鞍部( ) 缓坡( ) 陡坡( ) 山谷( )
山脊(
) 山峰(
) 峭壁( )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陡崖 陡坡 缓坡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相邻两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的部位 等高线重叠处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山脊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小河发源处
山谷
山地五种部位的判读
读上图将字母填在相对应地貌类型的括号里:
《学看地形图》教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不平坦,起伏不断,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
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山地模型,由学生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山顶:等高线中高周低,呈很小的闭合曲线。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看地形图

可以较准 确地表示 各地地形, 海拔高低、 面积大小 非常清楚。
高低起伏 不够直观; 曲线太多, 看起来费 劲。
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
高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观察下列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表示地形方法判 断甲、乙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甲
乙
甲、乙两图均有错误。甲图中间低,四 周高,不表示山顶;乙图虚线表示山谷。
(1)根据图2-49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在 图2-50上标注出其位置及名称。
陡 山顶 崖
鞍部 山顶
山脊
山谷
山脊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 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150米 150米 900-1050米之间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 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从B点出发爬到山顶C较陡
优 点
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特
点 缺 高程表达不准确,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被忽
点 略了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二课时
一、海底地形
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水 深较浅,一般在200米以内。
洋盆 大洋底的主体部分,面积广大,
较为平坦。
海沟
海洋底部最深的 地方,最大水深 可达1万多千米。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 斜的陡坡,水 深急剧增至数 千米。
大洋中脊
火山活动较强烈, 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海口九中 林慧君)

第三节世界地形
课题
世界地形
学看地形图(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道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初步学会阅读地形图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
重点
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山谷与山脊的判断
给予评价,捕捉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
通过让学生对比山体实体和绘制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实现物体实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进而让学生分析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实现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以致用,让学生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地理。
师生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板书:
小组合作,按照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对比山体实体和绘制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
学生畅所欲言。
运用所学知识,读图整体感知各类等高线地形图的优缺点。
学以致用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纸上练兵习题。并说出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
师生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创设一个生动、诱人的情景吸引学生,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中国风景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塑料泡沫山体模型
学生准备
塑料泡沫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在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仅陆地上,就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气势磅礴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以及群山环抱的盆地。在海洋底部更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等海底地形。如何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准确的表示在地形图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看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完整PPT

观察下列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 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
错,同一条等高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高度。
观察思考:等高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A坡 缓坡
B坡 陡坡
A
AB
E G
D CD
F
A ----山顶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E ----陡坡 F ----缓坡 G --------陡崖
辨一辨:
山地
盆地(洼地)
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
学看地形图
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
等高线弯曲, 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等高线弯曲, 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比一比:山脊和山谷 提示:从凸出方向和海拔变化两方面思考。
40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 低凸脊
学看地形图
40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 高凸谷
陡 崖
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缓坡
陡坡
鞍部 山 谷
山脊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 原理
着色 规律
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 同的颜色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 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 示高山
优 点
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特
点 缺 高程表达不准确,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被忽
点 略了
高低起伏 不够直观; 曲线太多, 看起来费劲。
等高线地形图
?
分层设色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
世界地形图
地形示意图
平面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 地形图
思考:
• 等高线是什么? • 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呢?
一、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
3.2.2 学看地形图 课件-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线高于两侧
名称 山谷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判读方法
等高线向_高___处____凸 等高线凸向高处;谷线低于
出
两侧
两个__山__峰____之间的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
低处
多条等高线__重__叠____ 根据陡崖符号;等高
陡崖
在一起
线重叠
3. 分层设色地形图
(1)概念:在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__颜__色____,绘制而成。 (2)特点:对照__陆__高____与_海__深_____,陆地和海底地形的
高线。
(2)等高线的特征
①等高线都是连续__闭__合____的曲线。 ②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__相__等____,即同线等高。
③等高线上的数值为__海__拔____,单位是米。
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
般不__相__交____。
⑤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一般
(1)李村与学校之间的公路没有按直线修建,其原因是什么? 按直线修建要跨多条等高线,路线高差大,且要跨越河
流,架设桥梁,工程量大,投资大
(2)图中李村与学校之间的公路起伏不超过__3__0___米。
16. 居住在安徽省某山区李村 的小明,每周在公路上骑自行 车,以8 km/h的速度上、下 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低起伏状况就一目了然了。
课堂 探究
探究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境1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
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用等高
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任务:观察右图,说一说,立体的地形 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
将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 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 上,然后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3、能通过地形图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4、通过多媒体、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模型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红河谷》谈感受,突出地形图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学看地形图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绘在平面图上呢?这就用到等高线(理解概念、强调海拔高度)。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一、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结成线。
举一反三:解释等深线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合作探究: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过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那密到重合,会是什么地形呢?引导:等高线重合后形成近乎垂直的陡坡,即陡崖。
坡度起伏最大的地形是山地,陡崖是山体的一个部位,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一下其它部位的名称和特征。
让学生利用山体模型或自己的手,认识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怎样显示山体各部位的?通过景观图、实物图、地形图、模型的比较认识陡崖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 200 100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即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山峰 陡崖 山峰 鞍部 山峰
山脊 山谷
山 峰
讨论: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地形 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各是怎么表示的?
说出下列山地部位的名称 A 山峰
陡崖 鞍部
300 200 0
分 层 设 色 地 形 图
300 200 100 0
-200 -100 0
-300
0 -100 -200 - 300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即 分层设色地形图 。
表示——,黄色表示——————————。
平原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表示——,蓝色 海洋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 峰
山峰
山 脊
山 谷
鞍部
陡崖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 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各是怎么表示的?
山峰
山峰—
闭合等高线的 最内层
山峰
山脊——
等高线表现为向 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表现为向
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
两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 崖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 一起
三、
100
辨认地形,我最棒!!
A 山峰
300米 200米
山脊 鞍部
200米 100米
B
C D
200米
200米 100米
陡崖
100米
E
山谷
200米 100米
读图找错,我能行!!
600 500
400
300 200
600 7Leabharlann 0 800 900700 800
100
1、请找出图中的几处错误。 2、说出山峰的高度范围。 800米—900米
100米
200米 300米
山脊——
等高线表现为向 海拔低处凸出
野外考察时如 何辨别方向?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200
100 0
300
300 200 100 0 0 -100 -200 - 300
-200 -300 -100 0
在不同的等高线(等深线)之间,着上不 同的颜色即 分层设色地形图 。
400
教师寄语:
把你的困惑说出来,帮你解决, 把你的收获谈出来,你我共享。
里则一中
张瑞利
识别五种地形
1
2
4
3 5
一、认识山体部位
制作要求:
各组用准备好的沙子做一座山体模型。要有两个山峰,还要 有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130米
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130米 130米 130米 等高距 120米 120米 120米 120米
)
B.相对高度
C.两地之间的高度差
D.相对高差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陆地表面最低点 _ 死海湖面为 400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B ) A.8448.13米 B.9244.43米 C.8848.13米D.8808.13米 3.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形是( A.平原 B.丘陵 C. 盆地
1、写出下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陡崖 D A 山峰 B 山谷 C E 鞍部
山脊
2、参照下图等高线地形图,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自制一个 地形模型。 D A B C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第一关:
地形类型
山地 平原
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共同构成。
海拔高低
110米 110米 110米 100米
120米 120米 110米 100米
100米
100米
100米
思考: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海拔高度相同。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等。
切口
等高线绘制
等高距
100 110
120
120 130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B
C
山脊
D
E
山谷
400米 300米 200米 100米
制作要求:
1、用准备好的沙子模拟上图做一座山体模型。
2、在山体上用笔划出等高线。 3、在纸上绘出等高线示意图。
这节课学了什么? 最大收获是什么?
海拔
B
100米
A
300米
200米
海平面
相对高度: 地面上某地点高出 海拔: 地面上某地点高出
较高(500m以上)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较低(500m以下) 较高(500m以上) 没一定标准
探 索 地表起伏特征 无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限
平坦广阔
丘陵
高原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地面坦荡或起伏 不大,边缘陡峻 四周高,中间低
盆地
快 乐 无 边
第二关:
1.等高线地图中的“高度”指 A (
A.海拔
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合作探究: 找规律 连连看
山峰
山谷
山脊
陡崖
鞍部
A
B
单位:米
C
单位:米
D
单位:米 单位:米
E
单位:米
根据你制作的山体模型,在纸上绘制等高线地 形图,并标出图中山谷、山脊、鞍部、陡坡、缓坡 等地形部位。
在九九重阳节,小明和他的爷爷 去登山旅游。爷孙俩关于登山路线产 生分歧,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哪一 条线路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A B
学以致用,爱家乡!!
滨州
我们学校所在地的海拔是多少? 0-50米 属于什么地形类型? 平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或疑惑?
回顾本节内容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分布稀疏是缓坡; 绿色平原蓝海洋,黄色深浅地形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 高线呈闭合状,其中心位置 的地形一定是山峰吗?
D
)
D.山地
第三关: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橡皮泥,参照屏幕 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发挥你们的才艺自制 地形模型。
山脊
300米 200米 400米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