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Livy)是古罗马历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著作《自建城以来史》被认为是古罗马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部作品记录了古罗马自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建城以来的历史,是对古罗马建国和发展过程的详尽记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李维的《自建城以来史》进行评析,探讨其在古罗马历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维的《自建城以来史》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历史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李维对古罗马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古罗马的起源、城邦的建立,到罗马共和国的兴起、扩张和衰落,再到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都有详细的记录。

这使得《自建城以来史》成为了古罗马历史资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后人了解古罗马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维在《自建城以来史》中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古罗马。

他通过对古罗马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将大量的史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古罗马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现象,可以感受到古罗马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这种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和描绘,使得《自建城以来史》成为了了解古罗马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部作品,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罗马的起起伏伏,了解古罗马的荣耀与辉煌,也了解古罗马的挫折与衰落。

李维在《自建城以来史》中对古罗马历史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他不仅仅是对古罗马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对古罗马历史的解读者。

在书中,他对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军事战争、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古罗马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

通过他的深刻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罗马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领会古罗马的兴衰和命运。

李维的《自建城以来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古罗马时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中世纪和近代史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历史学家、思想家、文人都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传播,从而使得古罗马历史学成为了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专业关键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专业关键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宋代宣徽院研究 论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史研究 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 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环境史学思想及其评析 文学中的国变众生相 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研究 年鉴学派史学范式与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实践 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襄城县高中历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

论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阐释 布罗代尔的经济史观研究 纳粹德国时期《历史杂志》“反犹”思想研究 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 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 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 海登·怀特历史叙事理论研究 历史学数字化转向:工具、方法和模式变革 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 海登·怀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性重释 美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嬗变研究 高中历史人物教学探究 历史学视野下的桑桐钢琴创作与贡献研究 哲学与历史学的互补共生关系研究 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文化史视域下的霍布斯鲍姆史学研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保守派历史学家的思想
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 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人性、历史与冲突 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 论何炳松的史学思想 唯物史观的升华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 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公元 1-4 世纪初期)
宋朝外交运作研究
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 底层史学与劳工研究 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 1978-2012 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 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 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 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 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 民国时期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海登·怀特历史写作理论的研究 政治斗争造就的历史学家 福柯与年鉴学派(1962-1984) 美国城市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思考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 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 唯物史观在中国 历史的客观性研究 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宋代士兵研究 战后美国史学的挑战与应变研究(1945-2005)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同:1中西古典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中西古典史学从产生之始,就已经把历史与宗教和神话分开,记载和研究“人事”而不是“天命”。

在中国由孔子,在西方由希罗多德奠定了古典史学中的这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史学中由司马迁发扬光大而最终确立,在西方则由修昔底德臻致完善。

另一方面,中西古典史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徜徉在由“人事”与“天神”两种相互对立的史学观点交织融汇的精神氛围中。

孔子、司马迁、班固是这样,希罗多德、李维、塔西陀等人也是这样。

2中西古典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在中西古典史学家们中,大都持一种倒退式的历史循环论。

虽然他们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却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性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的退化衰竭导致了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

不过,相比较而言,“将历史变化视为循环往复的观念曾在古希腊和罗马占有统治地位”,而“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用王朝轮回来表达这种循环”。

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以后的事。

因此,对于历史循环论思想,古典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观点更加系统和强烈。

中国古典史学中的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

3史学理论。

古典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史学目的论和史学方法论。

史学目的论上,中国古典史学从惩恶扬善、鉴诫资治到经世,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垂训目的相同;史学方法论上,中西古典史学理论都提倡求真与批判精神,为后世史学树立了优良传统。

虽然中西史学发展的路子不一样,但在古典时期的史学理论却塞本上是相一致的。

不同点1史官地位。

古代中国,史学本身就具有辅助政治的作用,这也使古典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史学这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官因其职责的重要,所记皆系官方大事,故多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中国古代史官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古希腊,早期的史官虽也颇受尊重,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一些较高级的艺人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国古代史官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匹比。

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西方第一位基督教君主君士坦丁大帝
罗马的遗产——罗马法
1804年拿破仑制定的《法 国民法典》,就继承了 《法学阶梯》的人法、物 法、诉讼法的体例;1900 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 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 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 物法、亲属法、继承法。 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 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 日本等众多国家效仿。
2.古罗马皇帝为公民之首,称“第一公民”,街头有几 乎所有皇帝的雕像,甚至市民都可以和皇帝在公共澡 堂一起洗澡。而中国秦汉的皇帝则是真命天子,皇帝 出巡要清街道,平民百姓不能随便看皇帝面目。造成 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皇帝权力的来源不同 B. 皇帝权力的大小不同 C. 治国理政的措施不同 D. 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四、秦汉与罗马统治思想的差异
①秦汉推行儒家教化,儒家思想 深入人心 秦以法家治国,汉代儒家士大夫 不断凭借政治与社会的优势地位, 推行儒家教化,以致儒家思想深 入人心,民间的民俗文化也逐渐 与儒家融合。 ②罗马的基督教虽有普世理念, 却有强烈排他性 罗马自从所谓日耳曼“蛮族”入 侵之后,这些外来族群服膺罗马 的基督教文化,也有数百年之久, 却终于因其故有族群认同的复苏, 拆散了罗马帝国的躯壳,也改变 了基督教文化共同体,以致欧洲 终于成为多文化、多民族的列国 体制。
3.秦汉与罗马专制皇权的差异性
中国皇权:
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 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
罗马帝国前期皇权: 不完整性、积累性、可分割性。 罗马五贤帝:涅尔瓦,图拉真,
哈德良,安东尼,奥勒留。
4.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海中地与地中海
①中华文明的“海中地” 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 已走向统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天 下恶乎定”的问题时说“定于一”, 原是当时的共同理解。秦灭六国,不 外是一个历程的终点;汉室代兴,也 无非是完成这一历程,并加以充实而 已。 ②罗马帝国的“地中海” 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文 化的弥漫各处;罗马也无非是接过了 已经发动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统一, 早于政治的统一,实为两大帝国兴起 时共同的现象。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 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 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 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评析1. 引言1.1 引言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自建城以来史》是古代罗马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李维对古罗马的兴衰历程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展现了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和衰落。

通过李维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罗马的盛世辉煌,了解古代罗马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古罗马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述。

李维的文字简洁而生动,富有史料和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罗马的历史。

在历史写作风格方面,李维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尽量避免主观偏见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

他的写作风格平实而不失典雅,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2. 正文2.1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自建城以来史》概述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自建城以来史》是一部全面记录古罗马历史的巨著。

该书内容涵盖了自古罗马建城开始直至李维生活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对古罗马历史的全面总结和回顾。

在《自建城以来史》中,李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强调了人性的善恶、权力的腐化和道德的沦丧等主题。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古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和灭亡的原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李维的历史写作风格清晰简洁,语言生动优美,叙述流畅,引人入胜。

他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准确而全面地呈现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古罗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李维的《自建城以来史》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古罗马历史经典之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风格上都堪称历史学家的典范。

2.2 李维对古罗马历史的独特视角李维是一位深谙古罗马历史的学者,他对这段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在他的著作《自建城以来史》中,可以看到他对古罗马历史的独特视角体现在多个方面:李维的视角着重于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机构。

他对古罗马的政治发展和权力结构有着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和变迁的。

西南大学《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605)《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一、填空1、在西方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4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世纪,第二次发生在公元()世纪,第三次发生在()时期,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中期,即当代新史学的诞生。

2、()、()、()通常被认为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3、()、()、()通常被认为是古罗马三大史学家。

4、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学者()所著《》被认为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5、理性时代《》一书的作者、意大利学者()被认为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创始人。

6、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上,被誉为“文化史之父”的是()国学者(),著有《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等。

7、19世纪前期英国史学家的突出代表是《论英雄与英雄崇拜》的作者()和《希腊史》的作者()。

8、最能代表近代欧洲史学成就的,是英国学者()所著《》和()国学者()所著《教皇史》,它们被誉为近代史学“双璧”。

9、近代欧洲学者在史料整理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分别是德国史家集体编著的长达126卷的《》,英国学者集体编著的《》以及德国学者()主持编著的《拉丁铭文集成》。

二、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2、波里比阿3、基督教史学4、人文主义史学5、浪漫主义史学6、托马斯·卡莱尔三、简述题1、简述古罗马史学主要特点。

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主要成就。

3、简述理性时代英国史学主要成就。

4、简述理性时代法国史学主要成就。

5、简述19世纪前期英国史学发展状况。

四、论述题1、比较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在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比较李维和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3、评述兰克和兰克学派及其对国际史学的影响。

(0605)《西方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1、5;4-5;文艺复兴(或者14-15、16世纪)2、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或者波里比阿)3、萨鲁斯特(或者恺撒)、李维、塔西佗4、波丹、《理解历史的方法》5、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新科学)、维科6、法国、伏尔泰7、T.卡莱尔、G.格罗特8、E.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兰克9、德意志史料集成、不列颠史料集成、T.蒙森二、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公元前485-424年)。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综述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综述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综述2014年01月18日 16:36:43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4期【作者简介】乔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成果显著,专著和论文数量较为可观。

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专题讨论较多,学科前沿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第二,史家和史著研究依然占据史学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尤以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以及乾嘉史学为热点;第三,经史关系和民族史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史学批评受到重视,中外史学比较、中外史学交流呈发展之势;第四,两汉史学和明清史学继续得到关注,隋唐史学和宋元史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一、学术会议和著作9月7日至8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前沿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当代史学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所涉及的论题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价值论以及古今中外史学界的相关论述等,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年度的研究专著,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方面,张文生《史学要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就史学理论中主要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史学理论的内容和性质、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

钱茂伟《史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分为十五章,详细论述了史学研究、史学著述和史学思考的各个方面。

王振红《中国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研究》(黄山书社)论述了中国古典史学求真精神的内容体现及其产生的思想背景,分析了《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的求真精神,并与西方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进行了比较。

廉敏《明代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明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情况做了系统研究,展示了明人在历史运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和历史认识方法三个方面提出的丰富而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班固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

班固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

班固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班固是中国汉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在史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史学理论及作品影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方向和成果。

班固的史学思想注重史料的采集和整理。

他认为:史书应该是客观的,应该先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然后再进行整理和排版。

班固鼓励史学家要勇于收集各种各样的史料,包括地图、家谱、避祸文献等等。

他的做法既保证了史书和史学的准确性,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好的观察和判断的材料。

班固的史书《汉书》主张“以纪事为主、不假文辞”。

他认为史书应该以历史事件的纪实为主,而不应该混杂或包含诗歌、文学等非史学元素。

他主张史书应该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班固的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史学史,不仅影响了古代史学,也影响了现代史学的发展。

班固也是中国史学界第一个提出“正史”概念的学者。

他的《汉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正史中唯一一部综合性的史书。

他的作品采用了大量的史实,对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客观的描述,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史学史中的经典之作。

班固的史学思想和作品对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的中国史学史上,汉代正史逐渐成为正规史学的典范,汉代正史的叙事模式、纪实手法以及严肃的史学态度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和借鉴班固的史学思想和作品,发展了中国史学理论和方法,并为中国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班固的史学思想和作品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化和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启示。

他的史学思想和作品的影响力横跨了古代和近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摘要】: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与东汉史学家班固是东西方古典史学领域的出色代表,他们不仅有杰出的代表作流传于世,并且他们的天(神)人思想,对历史运动的认识以及历史编纂的方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时代特色进行了创新,对后世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二人的史学思想也有许多相似性,例如典型的二元史观、对历史变动的认可、循环史观以及对历史的道德示范作用的重视等等,但是在二人的相似史学思想背后却是巨大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差异,这种异、同的存在正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

本文立足于李维的《建城以来史》与班固的《汉书》,着力于考察李维与班固的史学思想的异同,希冀以此为切入点,在比较二人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古典时期中西方史学思想的异同,并分析这些异同形成的原因。

本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总结、梳理中西比较研究的成果与脉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对李维和他的《建城以来史》,班固及其《汉书》进行介绍,李维与班固都生活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代,当时主流的学术思潮、前辈学者的学术传承以及统治阶级对历史学的重视都为二人的历史创作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二人史学思想提供了养分,二人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建城以来史》与《汉书》,开创了中西方新的史书编纂体例。

第二章,对天(神)人关系的思考,李维与班固都相信天命与神意的存在,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天命与神意在中西方先民的思想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天”不在是万能的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因,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但是“天”并未彻底远离,只是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逐渐展现出来。

在对于天与神的具体认识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西方传统史学中,天命与神意对于人事的干涉程度是不同的,而更为重要的不同点是,中国的“天”是作为道德标尺的形式存在的,而西方的神却不具备这种道德评判的功能;对于人的认识上,双方都受到古典时期英雄史观的影响,主要记载了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与英雄人物的事迹。

李维与班固这种对于历史本原的认识既继承了中西方史学的传统又融入了时代特色,体现了中西方古典时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

总体看来,他们的史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二元史观。

中西方二元史观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体制,以及宗教、哲学的影响。

海洋民族与大自然之间主要呈现出一种对立与抗争的形态,这种情况反映到西方的思想意识中便是神对人事的干涉以及人对于神的反抗,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天更多持一种崇敬与依恋的情感,反映到神话中就是神对人的帮助以及天人之间和谐共处;而中西方不同的国家构成方式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人的历史地位认识的差异,西方在和平联盟方式下形成了国家,以法律为行为的准则,以平等为社会运行的规则,在这种社会体制中,人的历史地位被凸显出来,神被置于虚幻的位置,虽然能够干涉人事但是最终社会的发展依靠人自身的力量,因此,在西方的思想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天人相分”是其思想的立足点;
而中国是经过部族战争的方式组建了最初的国家,血亲的观念被保存下来,专制统治催生了一神论,对家族祖先崇拜与对“天”的崇拜融合在一起,最终在中国“天人合一”成为人们对天人关系最为基本的认识。

中西方的这种思想传统在哲学与历史学中也被承袭下来,在学者们的著述中都有所体现,这些传统影响了李维与班固的历史观念,并且经过二人的发展,这种天人观念对其后世学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对历史动力的认识中,李维与班固都承认历史是循环变动的,二人分别使用了“年代记”与“通古今”的方式记录了历史的变化过程。

但其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李维用“悲观”的视角而班固却使用了“进化”的观念诠释了历史的运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早期的生存方式给人们的思想打上的烙印,西方生存环境的多变再加上亡国灭种的战争,人们生活动荡,总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衰退的时期,即使有复兴的希望,最终仍不可避免地滑向黑暗的深渊,这使得人们将历史看成是一种倒退的循环,而中国却正与此相反,虽然人们也崇尚古代的社会风尚但是在很多学者的眼中,今胜于古,历史是以一种进步的姿态不断向前推进的。

此外,对于历史运动中规律性的认识,西方学者始终认为历史是变动的是无法掌握的,因此努力地寻找着历史中恒定不变的东西,认为“一切为一”,而中国学者却认为历史的变化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追寻历史变化中的“常”。

此外,中国的循环史观还与正统史观还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正统观以历史的循环为依托,以五行三统为核心,将王朝的更迭与五行与天意相结合,呈现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第四章,中西方古典时期的史学都有着强烈的道德诉求,在李维的《罗马史》与班固的《汉书》中有很多关于道德的记载,史学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代的人们树立一种道德的范例,这凸显了中西方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教育的功用重视与倡导。

但是在这种相似的大前提下,中西方道德史观却是又各具特点,这主要包括道德教化的对象、内容与出发点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了道德教化的对象一个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阶层的,而另一个却是针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历史书写中道德内容的不同,中国作为一个伦理社会,其要求的道德层面是广泛的,既包含了对于君主的道德要求又包含了对于王公大臣与普通臣民的道德要求,而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由于历史眼界的限制以及由于社会现实导致的对于军事史和政治史的重视,他们对于道德要求的内容相比中国而言狭窄了许多,主要集中于对于与平民的勇敢、虔诚、忠贞等方面;再者中西方道德教化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社会对道德的重视主要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而西方尤其是罗马则是为了彰显本民族的优越性,这也导致了双方对于道德教化的重点的不同,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中西方的道德史观即有相似性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五章,中西方历史的书写与编纂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点与差异性。

对于史学而言,求真是必不可少的,真实是历史存在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求真的程度上,基于探寻与研究基础上的西方史学是明显高于官方意识形态
统治下的中国史学,但是在阙疑方面中国史学发展的更为出色。

求真与阙疑是史学得以传世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而一部史书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还在十其优美的书写方式,在这方面中西方都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李维与班固,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中西方史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受到历代学者的喜爱,凝练的语句和典雅的措辞是二人的长处。

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看,历史的编写方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思潮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编纂方式,李维与班固就是结合自己自身所处时代的背景,开创了全新的史书编纂体例,并且班固所开创的断代史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范例,被代代传承。

在对李维与班固的史学思想的进行比较之后,可以看出古典时期中西方史学虽然相距遥远并且没有交流,但是在两种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文化背景中诞生了十分相似的史学思想。

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比较方法才能实现,这种史学思想的比较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中西方史学家都在追求历史的真也在追求史学的美,史学最终是一种真、善、美的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史学家具有高尚的史德,历史是人书写的,如果书写历史的人缺乏这种美好的品德,那么所书写出的历史必定不能流传后世。

史学是一门直指心性的学问,史学是在探求人类的真、善、美。

人类文明的枢纽,操之于学术,学术的枢纽,操之于史学。

史学上充满美,充满善,那人类的文明将更加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