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才德论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第一篇:《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及其德才观,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自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出现之后,对贤德之人的追捧便成为主流,“德”更是被视为高于“才”的品质,人可以无才,但不可无德。

对于无德之人而言,无才胜于有才,因为无德有才之人往往对于社会的破坏性最强。

任何一种言论的提出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现实,中国古代的“尚贤”思想早已根植于世人心中,而帝王同样需要奉行忠义之道的贤才助帝王永固江山,因此司马光以“德”为先是极其合理的,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受人追捧,奉为圣贤,才能安民心平民怨,保江山之永固。

如果昏君暴君当道,或是奸佞之臣专权,纵使有过天之才,也只是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纵有一时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难以长久。

司马光的言论自有其政治目的,这也是为人臣所不得不考虑周详的,如若抛开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现实来看待这一问题,则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里,人们的行为决策大多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也正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司马光对人的分类置于现代社会,其所谓“小人”应不止是大奸大恶之人,更多的是只为一己之利而不考虑他人的人,他们或许不具备古人对“贤德之人”定义中的种种高风亮节,但也并未与律法的约束相悖。

当今社会中这样的人并不罕见,甚至说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常态,以利益为决策标准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缺乏慈善的国家,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会在颐养天年之时仗义疏财,将自己拼搏一生的财产分给不相干的人,而现在的很多慈善也只是表面上的工作,或出于政治目的,或是将此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慈善实际上成为一种噱头,人们追捧慈善,大多仍旧是处于利益上的考虑,因此中国真正的慈善家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德”、“才”之辩与人才难得

!“德”、“才”之辩与人才难得

!“德”、“才”之辩与人才难得《“德”、“才”之辩与人才难得》文/丁千城··提要:很多公司的领导者常常感叹招不到人,但“人才难得”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

“德才之辩”在中国历史上蔚为大观,但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本文原载于《销售与市场》战略版2008年第3期)··一、组织领导人多方面的“人之惑”蝴蝶模型的动力枢纽是“人”,处在模型最中心的位置。

一个组织能不能开创,能不能发展,除了“天时”以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

对组织领导者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往往也是人。

“人之惑”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很多领导者感叹招不到人,人才难得。

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就叹息自己得不到岳飞这样的将领;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同样感叹:“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入侵吗!”柏杨认为崇祯帝其实拥有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在当时正所谓“国之长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事实上死在他手中。

不过,崇祯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自己把袁崇焕杀了。

汉文帝事实上也已经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比如魏尚,不过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给汉文帝下了牢狱。

因此,当汉文帝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时,他的宫廷保卫署署长冯唐抢白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从以上案例分析,人才难得的问题跟如何识别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能不能信任人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其中又有一个特别底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人才标准的问题不能不谈到“德才之辩”。

··二、司马光“德才兼备论”VS曹操“唯才是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详细讨论人才标准的问题,足见此问题在司马光心中的分量。

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看法?他有着怎样的见解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看法?他有着怎样的见解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看法?他有着怎样的见解本文导读:“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这段评论,源于晋国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而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才胜于德,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之灾。

智宣子不听,智果只好给自己全家改了姓,结果,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果然亡族,只有改了姓的智果全家独存。

这段评论的意思是: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

本来,才能和德行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辩别这一点,把才能和德行统统称之为贤能。

这就是因此用错人的原因。

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做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做德行。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题和统帅。

云梦出产的竹子,能制造天下最强劲好箭,然而,竹杆不经过揉曲矫直,不安箭翎,不治括端,那么,竹箭就不能射穿坚硬的东西。

棠溪出产的金属,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宝剑,然而,金属不熔铸于范模内,不经锻打,不经柔石磨砺,就不能成为利剑去击刺强韧的东西。

司马光,人品和文品严重撕裂的矛盾体!

司马光,人品和文品严重撕裂的矛盾体!

司马光,人品和文品严重撕裂的矛盾体!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今天大家来讨论一个历史上非常出名也很有争议的人,这个人就是人品和文品严重分裂的人,那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的才华就不用说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就是——史家两司马,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作「资治通鉴」。

这两个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史书。

司马光,小学生就开始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少年得志,仅仅7髓的时候,因为砸缸救人就被当时人文人们画成《小儿击瓮图》故事画在当时成广为流传,小小年纪就走红,类似今天的那些童星,这个也为司马光的成长中埋下了一些性格特质,比如自以为是、优越感强、自尊心强,到了成年后,这部分性格就演化成了——心胸狭隘、排除异己、非理性的死要面子。

司马光是神通级别的人物,他七岁开始熟读《春秋左氏传》,从小就对历史、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是当时文人们学校的楷模,因为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当时的文人集团评价他是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司马光是四朝元老,和苏东坡一样,都是当时士大夫文人集团的天皇巨星,是百姓眼里成功的典范,是皇帝眼里的百科全书,死后也是被朝廷获得极大的殊荣,司马光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能够“从祀历代帝王庙”这个就是无尚荣光啊,可谓登峰造极了。

司马光二十岁就一举高中进士甲科,然后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也是“政声赫然,民称之”。

童年出名、青年得志,当时爆发了王则起义,司马光精通历史,他给当时负责军事的庞籍献计献策,仅仅用了2个月就平定了判断,在军事领域司马光也展现了很高的天赋。

可谓是文韬武略、满腹经纶。

如果司马光仅仅就是写书立传,然后做好他的地方官,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了,但是司马光抱负远大,不甘心就做一个流芳百世的文人,他很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可是刚开始的却处处被王安石比下去,导致了自尊心极强、心胸狭隘的司马光心灵扭曲,做出了一系列让后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北宋的亡国。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

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

群众评价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很多领导干部犯错误,最后在忏悔书中都说对党章和党规党纪不了解、不熟悉,出了事重新学习后幡然醒悟,惊出一身汗。

如果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又自觉遵守了,防患于未然,就可以防止一些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原典: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释义:中国历史上有一次非常惨痛的用人教训,就是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强大的智氏家族遭致灭族之祸。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此颇为感慨,在《资治通鉴》“臣光曰”中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并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著名论断。

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关于“才”与“德”,司马光定义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他按才、德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成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根据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不同的划定标准,司马光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理想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无德的小人。

管仲贪生、商鞅无德、陈平盗嫂,司马光的用人观怎么了

管仲贪生、商鞅无德、陈平盗嫂,司马光的用人观怎么了

管仲贪生、商鞅无德、陈平盗嫂,司马光的用人观怎么了司马光给人的深刻印象有三点:一是司马光砸缸,二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今天讨论的只和《资治通鉴》有关。

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之意。

司马光在评论三家分晋时抛出自己的用人观: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全无是愚人。

用人,最好用圣人君子之类的,没有圣人君子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小人有能力做更大的坏事,愚蠢的人要能力没能力,要智力没智力,好控制。

司马光的这个用人观点一定很有道理,这是帝王治国教科书,态度不是一般的严肃,论证不是一般的严谨。

但是,齐桓公、秦孝公、吕后这三个重量级人物的用人实例恰恰相反,用有才无德的人取得了巨大成功。

齐桓公用管仲。

齐桓公重用管仲后,凭借管仲的智谋,多次以天子代言人诸侯霸主的身份召集各路诸侯会餐,并且坐在主位上。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如此有才的管仲,看他的德行什么样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每次打仗,都是临阵脱逃;主子公子纠失败,大臣召忽殉难,管仲则主动请求关押以能活命。

一句话,典型的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之徒。

但是,就这样的人能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管仲死后,齐桓公一落千丈,最后落得被饿死的凄惨下场。

这又可以反证,齐国称霸全凭管仲才干。

秦孝公用商鞅。

商鞅对于秦王朝结束战国后期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人死政未废”,即使秦惠王车裂商鞅后,他的治国方略仍然继续推行。

司马光的作品

司马光的作品

司马光的作品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生于光州光山[1] ,世称涑水先生[2] 。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1]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本名司马光别称司马温公、涑水先生、司马文正字号字公实、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光州光山出生时间1019年11月17日去世时间1086年10月11日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要成就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官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1]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4]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资治通鉴注释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资治通鉴注释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资治通鉴注释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
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的“臣光曰夫才与德异”
这句话,是司马光在书中的注释部分,意思是才能和德行是不同的。

这句话在历史文献中被广泛引用,也成为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句话反映了司马光对人才和德行的不同重
要性的看法。

在他的观点中,才能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技能、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长,而德行则指一个人的品德、道德修养、为
人处世等方面的表现。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虽然都很
重要,但二者并非一定同时具备,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在才能上很出色,但在德行上却有所欠缺,反之亦然。

他的这种观点也反映了当
时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和德行的重视,以及对人才与德行之间关系
的思考。

从政治角度来看,司马光的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治国理
政的一种思考。

在他的观点中,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或者官员,应该
既具备足够的才能来处理政务,又要具备良好的德行来为民造福。

他强调了才能和德行的平衡和协调,认为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够有
效地治理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司马光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人才和德行的看法,以及对于治国理政的思考。

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人才与德行的重视和思考,对于我们今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馬光《才德論》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夫,音扶。

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夫,音扶。

帥,所類翻。

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書禹貢:雲土夢作乂。

孔安國註云:雲夢之澤在江南。

左傳:
楚王以鄭伯田江南之夢。

杜預註云:楚之雲夢跨江南北。

班志: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南。

祝穆曰:據左傳[邱-丘+雲]夫人弃子文於夢中,言夢而不言雲,楚子避吳入于雲中,言雲而不言夢,則知雲、夢二澤也。

漢陽志: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

又安陸有雲夢澤,枝江有雲夢城。

蓋古之雲夢澤甚廣,而後世悉為邑居聚落,故地之以雲夢得名者非一處。

竹箭之產,荊楚為良;雲夢,楚
之地也。

夢,如字,又莫公翻。

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

矯,舉夭翻。

揉,如久翻。

康曰:揉曲為矯,揉所以橈曲而使之直也。

羽者,箭翎。

括者,箭窟受弦處。

括,音聒,通作「筈」。

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左傳:楚封吳夫概王於棠谿。

戰國之時,其地屬韓,出金甚精利。

劉昭郡國志:汝南郡吳房縣有棠谿亭。

杜佑通典曰:棠谿在今汝州郾城縣界。

九域志:蔡州有冶爐城,韓國鑄劍之地。

然而不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

毛晃曰:鎔,銷也,鑄也;說文:鑄器法也。

董仲舒傳:猶金在鎔。

註:鎔,謂鑄器之模範。

範,法也,式也。

禮運:範金合土。

砥,軫氏翻,柔石也。

礪,力制翻,[石*靡]也。

是故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德勝才謂之君子,
才勝德謂之小人。

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
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挾,檄頰翻。

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挾,戶頰翻。

朱元晦曰: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勝,音升。

乳,儒遇翻,乳育也。

乳狗,育子之狗也。

搏,伯各翻。

小人智足以遂其姦,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虎而傅翼,其為害也愈甚。

夫德者人之所嚴,嚴,敬也。

而才者人之所愛。

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易,以鼓翻。

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
多矣,豈特智伯哉。

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先,悉薦翻。

後,戶遘翻。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