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代大师——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介绍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共分6个部,共有院士634名。
其中,在京院士共有90人,名单如下:1、数学物理学部(25人)陈佳洱: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上海人。
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7月8日生,福建福州人。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木法:数学家1946年8月22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0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2年、1983年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
曾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
陈难先:物理学家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式刚: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甘子钊:物理学家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柏灵:数学家1936年10月23日生于福建龙岩。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风雨兼程半世纪 德厚流光耀世间——记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教

前9 9 %的努力白费, 更 不希望 自己的学生因 “ 5 丝米的
距离” , 而难以逾越从 “ 传声器” 到“ 电话” 的鸿沟。 因此,
在科研教学中, 他总是要求学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原理, 还要让学生详细了解待分析的物质在光、 电、 声、 磁等物理场作用下, 待测物质可能发生的变化等等, 许
多疑难 问题还要通 过实验来寻求解决的办法大胆设想,
族富强振兴奉献 自己的精神, 由此建立起理想 、 目 标。
这样才会不辞 劳苦, 不计个人得失, 目光远大。 同时, 拥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 叵的决心 , 志存高远, 为国 忧民, 科技创新之心也就应运而生 , 这是创新的永叵动
力。 ”
陈 洪 渊 教授 早 年工 作 照
“ 科学的工作需要严谨, 一项 工作你做了 9 9 %, 可
l 海 峡 科 技 与 产 业
F e l l o w I n t e r v i e w / 院士访谈
对于教师队伍, 他倡导引领、 跨越。
做事先做人, 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的 引导和潜移默化胨 洪渊教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 强调树 立 “ 奉献” 的人生价值观。 他说:“ 有为国家和民
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要反复审核, 写论文更要有据可依, 并通过修改不断完善。
同时, 陈洪渊教授强调, 在教学 的过程中要采用比 较 简明的方法来说明深奥 的问题 , 提纲挈领, 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 启发学生, 而不是 机 械地去 要求 ; 要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 合的能 力, 尔后 才能有解决 问题能力的提高。 作为分析化学专
陈洪渊:仪器创新——实现原始创新的捷径

王绶绾
沈 院士还希望领 军人 才能够努力像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一
样去生 活。国外很多杰 出人物 , 哪怕是诺 贝尔 奖获得者 , 其实他 们平时 的生活大多很平 常。而我们 一旦把一个 人评上 了领军人 才、 院士 , 的生 活就 不平 常了。我们应该努力去创造这种平常 他
生 活。
其次, 凡科研 有大成就 者 , 究探索 的动机往 往都很单纯 。 研 但是在我 国, 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 因素 的加 入。别的不说 , 如 就 SI C 高潮时 , 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 考 , 却变成 了人人 “ 文挂 帅” 论
贡献的科学 家。
技领军人才 的培养 ,引领城 市未来
发展时 , 出几点建议 。 提 第一 , 建议要确保 稳定的 、 超前 的和高强度的经费投入 。 0 6 2 2 20~00 年 ,我 国经济将从 起飞 阶段进入 稳 定发展期 , 依据工业化 国家的经验 ,
科 学仪器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 聚着 人类 的智慧 , 凝 并成 为科学 研究 的物质基础 。但仪器仪表往往被看做科研 和工业生 产 的配角 ,然而它早 已成为我 国科技发展和提升工业产 品质量 的核心组成 部分 , 作用举足 轻重 。事 实证 明 , 中国科技实力 和经 济 发展 的 “ 咽喉”, 部分地被卡在仪器仪 表这一关 上。 当今世 界以信息和生命科学为龙头 的科学技术 ,已成 为经
手段 。古人云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
其器 。科学仪器是基础研究发展 的 源泉 , 是原始性创新 的摇篮。 元素周 期 表发 明人 门捷 列 夫
人们常常 问 , 诺 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 “ 其实 , 在我 看来 ,
与其关注这个 问题 , 不如抓紧时 间调整我们 的教育 和学术 环境 ,
纳米团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17卷 第2期大学化学2002年4月今日化学 纳米团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胡效亚Ξ 陈洪渊Ξ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210093) 在对自然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中,研究对象的三维空间尺寸从大的方面说,利用射电天文望远镜已将视野延伸到200亿光年之遥的广漠太空;从小的空间而言,对“基本粒子”的穷究越来越往更小的单元延伸。
17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依靠个人的努力即可对宏观世界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定律和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如今则需要学科渗透、交叉和联合。
化学家长期以分子、原子作为研究对象,曾忽略了对分子以上层次的研究。
如今,尽管包括化学家在内的广大科学家对分子以上、100nm以下的尺寸范围即介观层次的纳米微粒的艰辛研究已有二三十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纳米粒子以其在三维空间中特殊范围的尺寸,展现了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世界的另一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认识、新的惊喜和新的希望,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新的色彩和变化。
从前科学家以宏观世界为基础建立的力学体系和以微观世界为基础建立的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化学等一系列理论和规则,对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所谓介观世界(如纳米材料和超分子材料等)是否适用,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
如今纳米材料正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如量子器件、能量贮存、催化反应、新型材料、生物医学检测和宇航工业等等。
下面仅就纳米材料特性及其组装和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1 纳米粒子的特性 现在普遍认为直径在1~100nm尺寸的颗粒属纳米粒子的范畴。
这段尺寸的粒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大于100nm以上的粒子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其性质远没有深入研究。
迄今人工合成的最新枝状化合物的最大尺寸还只能达到10nm,而光刻的最小尺寸也只能接近100nm (Intel公司Pentium III微处理器使用的光刻技术达到180nm),胶体粒子和纳米团簇的尺寸大体位于这一间隙。
陈洪渊 院士

陈洪渊院士学习及工作简历1956-1961年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81-1984年西德访问学者1988年任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1.1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05-2008.6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现任: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教育部奖励委评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咨询委员和评委,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中国科学: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 Chem Res in Chin Univ 》副主编,《化学进展》、《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色谱》等期刊的编委或顾问,三部委10000个难题化学编委会主任。
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家代表(1991-1994),《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丛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1世纪化学丛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全国“5.1”劳动奖章;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01,2006),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995,1998),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已发550余篇,合著编译书6册。
主研方向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和超分子电化学;超微电极与生物分子电子器件;微全分析系统等。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米重大研究计划: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仿生界面构建的研究)、科技奥运攻关项目(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流控多功能检测芯片)等。
点评:陈洪渊教授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博士点及开放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化学相关文献很全很强大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酶(蛋白质)/纳米粒子的三维有序自组装及其电荷传递机理研究 20010284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7项,参与2项
Lab of Enzymatic Synthesis, Zhejiang University
Page 3
主持7项
参与2项
Lab of Enzymatic Synthesis, Zhejiang University
Page 5
学术梯队
徐静娟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10月生, 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7、 2000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 学位。2000年起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 2003年11月聘为副教授,2006年6月聘为 教授,2007年4月为博士生导师。 2007/2008年度获康乃尔-中国学者项目基金资助赴康乃尔大学进 行为期1年的合作科研。《分析科学学报》编委。已发表SCI论 文90余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600余次;申请专利三项。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2000,排名第五;2006,排名 第二)。
Lab of Enzymatic Synthesis, Zhejiang University
Page 17
Lab of Enzymatic Synthesis, Zhejiang University
Page 18
科学中国人重点作者介绍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5-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 化学化工学院 分析化学家 学术委员会 科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 作者
摘要:陈洪渊,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三门。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81~1984年,留学联邦德国Mainz大学,1988年任教授。
先后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
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开始评选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此名单共8个表,首先按照当今中国科学院所设的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以及外籍院士分为7个表,各表均以评选年份排序,同一年的院士以其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截至2007年底,共有院士1 106人(其中,1955年172人,1957年18人,1980年282人,1991年209人,1993年59人,1995年59人,1997年58人,1999年55人,2001年56人,2003年58人,2005年51人,2007年29人),外籍院士64人。
此外,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时所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有学部委员64人,列入表8。
化学部(181人)1955 年(22 人)卢嘉锡(化学家)庄长恭(化学家)纪育沣(化学家)李方训(化学家)杨石先(化学家)吴学周(化学家)汪猷(化学家)张大煜(化学家)张青莲(化学家)赵承嘏(化学家)柳大纲(化学家)侯祥麟(化学工程学家)恽子强(化学家)袁翰青(有机化学和化钱志道(化学家)学史家)唐敖庆(化学家)黄子卿(化学家)黄鸣龙(化学家)梁树权(化学家)傅鹰(化学家)曾昭抡(化学家)虞宏正(化学家)1957 年(2 人)赵宗燠(化学工程学家)蔡镏生(化学家)1980 年(51 人)王序(化学家)王葆仁(化学家)卢佩章(化学家)申泮文(化学家)田昭武(化学家)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邢其毅(化学家)朱亚杰(化学工程学家)刘有成(有机化学家)严东生(材料科学家)苏元复(化学工程学家)肖伦(放射化学家)时钧(化学工程学家)吴征铠(化学家)吴浩青(化学家)汪家鼎(化学工程学家)何炳林(高分子化学家)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沈天慧(女, 化学家)张存浩(物理化学家)汪德熙(核化学化工专家)陈荣悌(化学家)陈茹玉(女, 化学家)陈冠荣(化学工程专家)陈家镛(化学工程学家)武迟(石油化工专家)查全性(化学家)顾翼东(化学家)钱人元(化学家)钱保功(化学家)倪嘉缵(化学家)徐光宪(化学家)高小霞(女, 化学家)高怡生(化学家)高济宇(化学家)高振衡(化学家)高鸿(化学家)郭慕孙(化学工程学家)郭燮贤(化学家)唐有祺(化学家)黄量(女, 化学家)黄维垣(化学家)黄耀曾(化学家)曹本熹(化学工程学家)梁晓天(化学家)彭少逸(化学家)蒋丽金(女, 化学家)蒋明谦(化学家)嵇汝运(化学家)蔡启瑞(化学家)戴安邦(化学家)1991年(34人)王夔(化学家)王方定(化学家)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朱清时(化学家)刘元方(化学家)江元生(化学家)孙家钟(化学家)何国钟(化学家)余国琮(化学工程专家)汪尔康(化学家)沈家骢(化学家)张乾二(化学家)张滂(化学家)陆婉珍(女, 化学家)陆熙炎(有机化学家)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陈耀祖(化学家)周同惠(化学家)周维善(有机化学家)赵玉芬(女, 化学家)俞汝勤(分析化学家)姜圣阶(化学工程学家)袁权(化学工程学家)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徐如人(无机化学家)郭景坤(材料科学家)黄志镗(化学家)黄葆同(化学家)蒋锡夔(化学家)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游效曾(化学家)谢毓元(化学家)楼南泉(物理化学家)黎乐民(化学家)1993 年(10 人)邓从豪(理论化学家)陈庆云(化学家)陈鉴远(化学工程专家)林励吾(物理化学家)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胡英(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家)殷之文(材料科学家)黄本立(光谱化学家)梁敬魁(无机物理化学家)戴立信(有机化学家)1995 年(9 人)支志明(化学家)邓景发(物理化学家)朱起鹤(物理化学家)苏锵(化学家)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沈之荃(女, 高分子化学家)张礼和(药物化学家)胡宏纹(有机化学家)徐晓白(女, 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家)1997 年(10 人)万惠霖(物理化学家)方肇伦(分析化学家)白春礼(物理化学家)沙国河(物理化学家)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朱道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袁承业(有机化学家)钱逸泰(化学家)高世扬(化学家)1999 年(8 人)刘若庄(物理化学家)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吴新涛(物理化学家)佟振合(有机化学家)陈凯先(药物化学家)周其凤(高分子化学家)姚守拙(分析化学家)黄乃正(有机化学家)2001 年(10 人)任华(女,无机化学家)江龙(物理化学家)麦松威(结构化学家)陈洪渊(分析化学家)陈新滋(有机化学家)林国强(有机化学家)郑兰荪(无机化学家)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曹镛(高分子化学家)程津培(有机化学家)2003 年(10 人)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李灿(物理化学家)杨玉良(高分子化学家)吴奇(高分子化学家)吴养洁(有机化学家)张玉奎(分析化学家)侯建国(物理化学家)洪茂椿(无机化学家)费维扬(化学工程学家)黄宪(有机化学家)2005 年(9 人)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冯守华(无机化学家)江明(高分子化学家)李洪钟(化学工程专家)吴云东(理论有机化学家)陈懿(物理化学家)姚建年(物理化学家)麻生明(有机化学家)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2007 年(6 人)赵东元(物理化学家)宋礼成(有机化学家)张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家)段雪(应用化学家)柴之芳(放射化学家)高松(无机化学家)2009年(8人)万立骏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包信和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雷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桂斌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小明无机化学中山大学周其林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唐本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香港科技大学涂永强有机化学兰州大学2011年(7人)田禾精细化工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代大师——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介绍中国色谱网《色谱》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顾问编委”之一陈洪渊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56年考入南京大学就读放射化学专业起,及其后陈洪渊院士致力仪器分析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达40余年,在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堪称我国电化学分析领域的一代大师。
陈洪渊院士先后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和三等奖(1982)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2006)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1项,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奖(2002)1项,以及其它多项省部级奖励。
陈院士主持并完成了36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30余篇,合编著译书8册,专利7项,并指导和培养了110余名博后、博、硕士,他曾于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和2004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陈院士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另兼任:中国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和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中、英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 Res. in Chin. Univ.》四刊副主编;《化学进展》、《分析化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职。
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委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委委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与学科评审组长等。
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化学委员会国家代表。
此外,陈院士还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以及中国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的顾问或名誉教授,并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董事会理事,和多个国家或省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article/62122-1.shtml陈洪渊院士于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三门县。
1956年他考进南京大学,其后就读于放射化学专业。
1961年,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陈洪渊以预备教师的身份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一条新的、后来使他奋斗一生的专业之路。
那时候,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主要的学术带头人是高鸿院士,在高院士的提挈下,陈院士始终不渝地从事着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即使在“文革”期间,中国的学术进入低谷,他仍然持之以恒、专心不辍地从事他的学术研究,并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8年恢复职称后,陈洪渊即被评为讲师。
1981-84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美茵兹(Mainz)大学深造,与国际著名电分析化学家R.Neeb教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成果斐然。
回国后,在80-90年代,他又分别得到德国DAAD、DFG 和“VW-Stiftung” 基金组织的国际合作科研基金,先后四次以访问教授重访联邦德国。
在德国作访问学者期间,他的德国指导教授根据他对29个不同电化学体系在273-353K(0-80℃)范围内测量的实验数据,推导出一个电化学电流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其实验数据拟合与理论公式的偏差在5%以内。
但陈先生对其物理概念谬误而提出质疑,随后导出了更为准确的普适公式,其实验数据与理论公式拟合误差在±0.5~1.5%以内。
此后,他的这个公式经常被文献引用。
1985年10月,陈洪渊回国后即被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次年又被确定为博士生副导师,1988年被评为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评为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的“七五”、“八五”建设期间,国内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分析化学专业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陈洪渊教授领衔进行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种种难题,其中最使人头痛的还是经费短缺,很多必需的实验设备无法购置,甚至使科研面临无法继续的窘境。
陈教授借助学校整体的力量,依靠兄弟实验室以及校内其他院系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完成自己实验室无法独立完成的研究任务。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陈洪渊教授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传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博士点及开放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陆续成功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并研制出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等。
他还首次观察到蛋白质在Ag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和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10-5mol/L提高到10-7mol/L,对若干酶活性浓度的检测限低达aM 量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洪渊教授早在80年代初就认识到微-纳米科技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一直受到同行的重视。
做微电极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两电极的距离小于一定尺度时,他们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
1992年陈教授课题组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后,发表了《微电极研究:关于微带阵列电极的屏蔽效应》学术论文,对这种相互影响做了理论计算并建立了理论模型。
2000年底,国际化学界权威学术机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集中多名世界一流专家,以组织名义撰写一篇正式的技术报告“微电极:定义、特性和应用”,对微电极20多年来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
当时全世界有关微电极的论文已有1万多篇,但该技术报告只援引了31篇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陈洪渊教授的超微电极理论就在其中,他的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还被引进美国教科书。
(中国色谱网)2001年,陈洪渊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洪渊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超微电极及其阵列的几种理论模型,解决了一系列耦联化学反应多级电极过程复杂体系稳态电流的求解问题;他阐明了超微电极扩散层重叠对阵列总电流的影响及计算公式,有关成果已被写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正式通过的IUPAC正式技术报告中;他提出了各种电极表面功能化和形成各种类型催化膜的新方法,发现促进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新材料、构建了一系列三维有序仿生催化界面,据此建立了几十种有关核酸、蛋白质(酶)、辅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等的高灵敏、高选择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的稳定、长寿的生物传感器件,在生物物质检测和医疗诊断上有广阔的用途;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微流控芯片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拓宽了电化学方法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所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和传感器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推介。
从《孙子兵法》中寻找研究灵感陈洪渊院士的知识面极为广博。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兴趣广泛、视野开阔,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他对力学、数学、无线电学等其他学科也有涉猎,并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这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工作之余的陈院士除了以音乐来放松大脑之外,还喜欢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读一些史、哲著作。
他曾说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讲究的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每一个做学问的人,就应当尽量地开拓眼界,同时做到有批判地接受别人的东西。
虽然他自己研究的分析化学与这些先哲思想看似相距十万八千里,但他却不因此对人文科学的东西抱有门户之见。
他不仅用眼去看,而且还用心去想。
陈院士经常能从《孙子兵法》中找到处理问题的灵感。
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本书只不过是一本古代的军事名著,但是在陈院士眼中这却是一部韵味深远的哲理性著作。
他往往能在需要的时候,将书中的战争谋略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使自己手头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同时,陈洪渊教授也非常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和思考。
早在1981年,陈教授便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德国Mainz大学深造。
在那里,他不仅继续他的科学研究,而且还不时地探索、思考西方文化的风格、特点,寻找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融,并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
这为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这一切都为陈教授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重理轻文的思想不足为奇。
时至今日,社会进步使然,人文科学的地位逐渐上升,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成了当今学界的主题。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已经强调将科学思想统一到人文思想中,陈院士对此非常赞同。
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主线,同时也要有个工具,能辅助自己在主线上发挥得更加完美。
因而,陈教授在化学学科道路上驰骋数十载,却不忘人文情操的陶冶。
以文修身养性,以文树立道德观念,才能在科学之路经久不衰、流光溢彩。
无为而有为,天下为之用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陈洪渊院士在教学上的贡献也非常突出。
他四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共为国家指导了博士后7名,培养了110余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很多博士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德国洪堡奖学金、全国青年化学家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后奖、江苏青年科学家奖等称号,许多学生在国内相关领域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校院级领导。
陈院士曾于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和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在谈到如何指导学生时,陈洪渊院士说道:“无为而有为,天下为之用。
”他认为,导师主要职责是在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而每一名学生又都应当是一个有主见的思维主体,做事情要有主动性,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研究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能事事越俎代庖。
学生们都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提倡者,陈院士不否认这种说法。
他说,科学工作需要严谨,一项工作你做了99%,可1%的缺憾就会让你前功尽弃。
对此,他曾讲过一个故事:“在贝尔发明电话机以前,莱斯也制造了一种传声装置,但他的‘电话’不实用,只能用电流传送音乐。
贝尔对此进行了改进,发现莱斯机器没有电话功能,其中一个原因是话筒上的一颗螺丝少拧进1/2圈,大约5丝米。
换句话说,莱斯离发明电话就差5丝米的距离,这使他抱憾终生。
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科研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对实验数据要反复审核,论文拿出去前要改之又改。
有人可能嫌我烦,但你既然发现还不完美,为什么不弥补呢?”作为导师,陈院士认为要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的空间。
陈院士在教学中把自己当成一名影视剧导演,而他的学生们则是他的演员。
他说:“指导学生做一篇论文或是做一个项目,就是在演一部戏。
”最初,他这名“导演”所要做的只是把握好整部作品的风格和方向,给“演员们”说戏,指引“演员们”该做些什么;然后“演员们”的任务就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把戏演好、演精;最后,再由“导演”来总体审核,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