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 实验报告
单收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单收缩的概念。
2. 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单收缩的影响。
3. 分析单收缩过程中的时间关系及其特征。
实验原理:单收缩是指肌肉在受到一次阈上刺激后,从开始兴奋到完全舒张所经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肌肉先产生一个快速而短暂的收缩,然后迅速进入舒张状态。
单收缩是研究肌肉收缩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单收缩的特征,可以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规律。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仪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换能器、肌槽、张力转换器、玻璃分针、探针、任氏液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乙醚等。
实验步骤:1. 准备蟾蜍标本:将蟾蜍麻醉后,取出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放入肌槽中,用任氏液保持肌肉湿润。
2.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接。
3. 调整参数:打开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设置采样频率、滤波器等参数。
4. 实验操作:a. 给予蟾蜍腓肠肌单次阈上刺激,观察并记录单收缩过程。
b.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重复步骤a,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单收缩的影响。
c. 在单次刺激后,给予一系列连续刺激,观察单收缩过程中的时间关系。
实验结果:1. 单收缩过程:单收缩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间,收缩期是指肌肉收缩的时间,舒张期是指肌肉从收缩到完全舒张的时间。
2. 刺激强度对单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单收缩的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
3. 单收缩过程中的时间关系:在单次刺激后,单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依次递增。
在连续刺激的情况下,单收缩的潜伏期和收缩期逐渐缩短,舒张期逐渐延长。
实验结论:1. 单收缩是肌肉在受到一次阈上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快速而短暂的收缩过程。
2. 刺激强度对单收缩有显著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单收缩的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大。
3. 单收缩过程中存在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且在连续刺激的情况下,单收缩的时间关系会发生改变。
骨骼肌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
2.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实验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会引起肌肉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触发肌肉收缩。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的乙酰胆碱溶液、1%的肾上腺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置于肌槽中,用任氏液维持生理状态。
2. 将标本与保护电极连接,用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 分别给予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4. 分别给予阈下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5. 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阈下刺激:肌肉不发生收缩。
- 阈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最大刺激:肌肉发生最大收缩。
-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低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中等频率刺激: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 高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阈刺激下,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趋势- 潜伏期:刺激后肌肉收缩前的短暂时间。
- 收缩期:肌肉收缩的时间。
- 舒张期:肌肉收缩后的短暂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2.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3.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4.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形式由单收缩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变为完全强直收缩。
七、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蟾蜍基本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蟾蜍基本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的解剖结构;2. 掌握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3. 观察蟾蜍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4. 探讨蟾蜍骨骼肌的兴奋收缩特性。
三、实验原理蟾蜍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因此常用于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蟾蜍进行解剖和生理实验,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生理盐水、玻璃管、剪刀、刀片、酒精、烧杯、培养皿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器等。
五、实验步骤1. 蟾蜍解剖(1)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蟾蜍的腹部,暴露内脏器官;(2)用解剖针分离内脏器官,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3)观察蟾蜍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神经节等。
2. 蟾蜍反射实验(1)制备脊蛙:将蟾蜍的脊髓与脑干分离,制成脊蛙;(2)观察脊蛙的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观察反射弧的完整性和反射活动的敏感性;(3)观察脊蛙的膝跳反射,分析反射中枢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3. 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蟾蜍的坐骨神经与腓肠肌分离,制成标本;(2)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分析阈水平和最大收缩;(3)观察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分析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解剖结果(1)消化系统: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呼吸系统:蟾蜍的呼吸系统包括皮肤、口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3)循环系统:蟾蜍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4)泌尿系统: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5)生殖系统:蟾蜍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睾丸、输精管、阴茎。
2. 蟾蜍反射实验结果(1)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蟾蜍可以表现出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敏感;(2)膝跳反射: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蟾蜍可以表现出膝跳反射,反射中枢兴奋性较强,抑制性较弱。
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 实验报告

生理科学实验报告实验1: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实验组成员:刘谨、杨莹莹、张敏霞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1008班【摘要】实验目的:学习使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
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操作技术。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观察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特点。
【关键词】神经-肌肉、刺激强度、频率、电位变化、张力变化【实验原理】蛙类的某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哺乳类动物有相似之处,而且其离体组织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常被用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及肌肉收缩特点等实验。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强度、强度-时间变化三要素有关,若用方形电脉冲刺激则组织兴奋只与刺激强度、时间有关,终板电位可引起肌肉产生兴奋在宏观上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的收缩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若刺激频率较小,则表现为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则变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强则表现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1.1 实验动物:蟾蜍1.2 实验试剂:任氏液,甘油高渗任氏液1.3 实验器材:一维微调器,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 实验方法2.1 蟾蜍坐骨神经神经-肌肉标本的制作取蟾蜍一只常规方法毁脑脊髓,剪断脊柱并且剪除蟾蜍躯干上部以及内脏,避开神经剥除蟾蜍的皮肤,于任试液中清洗,剪除骶骨分离坐骨神经于坐骨神经根部结扎,将标本固定于木板上,分离大腿部坐骨神经,直至分离至腘窝胫神经分叉处。
然后剪断股二头肌腱、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腱。
用剪刀刮除股骨上的肌肉,在距膝关节约1cm处剪断股骨。
蟾蜍单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蟾蜍骨骼肌在单一刺激下的收缩反应。
2. 分析蟾蜍骨骼肌单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3. 探讨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蟾蜍骨骼肌单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蟾蜍骨骼肌在受到适宜的电刺激后,会发生收缩反应。
单收缩是指骨骼肌在单个刺激下发生的收缩。
本实验通过观察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单一刺激下的收缩反应,分析其收缩特征,并探讨刺激强度和频率对单收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放大器、示波器、标本盒、石蜡、大头针、剪刀、镊子等。
2. 实验仪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RM6000系列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放大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将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于标本盒,并连接好电极。
2. 使用刺激器对标本进行电刺激,观察并记录蟾蜍骨骼肌的收缩反应。
3.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的单收缩特征。
4. 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频率下的单收缩特征。
5. 分析并比较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的单收缩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单收缩特征:在单一刺激下,蟾蜍骨骼肌表现出明显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间,收缩期是指肌肉收缩的时间,舒张期是指肌肉从收缩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时间。
2. 刺激强度对单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单收缩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逐渐延长。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单收缩的潜伏期和收缩期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改变。
3. 刺激频率对单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单收缩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逐渐延长。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阈值时,单收缩的潜伏期和收缩期不再随刺激频率增加而改变。
六、实验结论1. 蟾蜍骨骼肌在单一刺激下表现出明显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2. 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变化。
实验1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蟾蜍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1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蟾蜍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徐忠(浙江中医药大学13级预防医学1班6组,201312203601004)实验目的:1、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操作技术,掌握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
2、观察在刺激时间、强度变化率恒定的条件下,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电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学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
材料和方法:实验对象:蟾蜍实验仪器:锌铜弓,微调固定器,张力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实验方法:1.毁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左手握住,以食指压其头部前端使其尽量前俯,右手持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个方向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逐渐刺入整个脊管中,捣毁脊髓。
此时蟾蜍下颌呼吸运动应消失,四肢松软,即成为一毁脑脊髓的蟾蜍。
否则须按上法再行捣毁。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用粗剪刀在颅骨后方剪断脊柱。
左手握住蟾蜍脊柱,右手将粗剪刀沿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
此时躯干上部及内脏即全部下垂。
剪除全部躯干上部及内脏组织,弃于瓷盆内3.剥皮避开神经,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脑脊柱,左手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拉剥离皮肤。
拉至大腿时,如阻力较大,可先剥下一侧。
将全部皮肤剥除后,将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4.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再进行下列步骤。
5.分离两腿避开坐骨神经,用粗剪刀从背侧剪去骶骨,再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为保证两侧坐骨神经完整,应避免剪时偏向一侧)。
将已分离的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6.游离坐骨神经取腿一条,先用玻璃分针沿着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用大头针将标本固定与干净蛙板上。
用玻璃分针徇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分离至腘窝神经分叉处。
然后剪断股二头肌腱、半肌腱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肌腱。
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实验报告

生理科学实验报告实验1: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实验组成员:刘谨、杨莹莹、张敏霞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1008班【摘要】实验目的:学习使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
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操作技术。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观察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特点。
【关键词】神经-肌肉、刺激强度、频率、电位变化、张力变化【实验原理】蛙类的某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哺乳类动物有相似之处,而且其离体组织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常被用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及肌肉收缩特点等实验。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强度、强度-时间变化三要素有关,若用方形电脉冲刺激则组织兴奋只与刺激强度、时间有关,终板电位可引起肌肉产生兴奋在宏观上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的收缩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若刺激频率较小,则表现为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则变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强则表现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1.1 实验动物:蟾蜍1.2 实验试剂:任氏液,甘油高渗任氏液1.3 实验器材:一维微调器,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 实验方法2.1 蟾蜍坐骨神经神经-肌肉标本的制作取蟾蜍一只常规方法毁脑脊髓,剪断脊柱并且剪除蟾蜍躯干上部以及内脏,避开神经剥除蟾蜍的皮肤,于任试液中清洗,剪除骶骨分离坐骨神经于坐骨神经根部结扎,将标本固定于木板上,分离大腿部坐骨神经,直至分离至腘窝胫神经分叉处。
然后剪断股二头肌腱、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腱。
用剪刀刮除股骨上的肌肉,在距膝关节约1cm处剪断股骨。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使用刺激器进行肌肉刺激的方法。
3. 研究不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肌肉收缩是肌肉组织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肌纤维的缩短和伸长产生张力的过程。
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的产生、传导、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在本实验中,通过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分析不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一只2. 实验器材:刺激器、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蛙板、保护电极、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0.1%肾上腺素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动物,将蟾蜍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探针破坏其脑脊髓,暴露坐骨神经。
2. 将蟾蜍的坐骨神经固定在肌槽上,肌槽的另一端连接到张力转换器。
3. 将电极分别连接到刺激器和蟾蜍的坐骨神经上。
4. 将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打开,设置好实验参数。
5. 对蟾蜍的坐骨神经进行单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改变刺激频率,分别观察1Hz、5Hz、10Hz、15Hz、20Hz、25Hz、30Hz的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情况。
7. 记录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潜伏期、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
8. 在肌肉收缩稳定后,向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单刺激下,肌肉表现为单收缩,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大。
2.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大。
3. 在20Hz的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值,潜伏期最短,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最长。
4. 注射肾上腺素后,肌肉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潜伏期缩短。
六、实验分析1. 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是神经系统的兴奋通过肌纤维的缩短和伸长产生张力。
2.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低频刺激使肌肉表现为单收缩,高频刺激使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科学实验报告实验1: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实验实验组成员:刘谨、杨莹莹、张敏霞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1008班【摘要】实验目的:学习使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
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操作技术。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观察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特点。
【关键词】神经-肌肉、刺激强度、频率、电位变化、张力变化【实验原理】蛙类的某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哺乳类动物有相似之处,而且其离体组织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常被用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及肌肉收缩特点等实验。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强度、强度-时间变化三要素有关,若用方形电脉冲刺激则组织兴奋只与刺激强度、时间有关,终板电位可引起肌肉产生兴奋在宏观上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的收缩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若刺激频率较小,则表现为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则变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强则表现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1.1 实验动物:蟾蜍1.2 实验试剂:任氏液,甘油高渗任氏液1.3 实验器材:一维微调器,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 实验方法2.1 蟾蜍坐骨神经神经-肌肉标本的制作取蟾蜍一只常规方法毁脑脊髓,剪断脊柱并且剪除蟾蜍躯干上部以及内脏,避开神经剥除蟾蜍的皮肤,于任试液中清洗,剪除骶骨分离坐骨神经于坐骨神经根部结扎,将标本固定于木板上,分离大腿部坐骨神经,直至分离至腘窝胫神经分叉处。
然后剪断股二头肌腱、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腱。
用剪刀刮除股骨上的肌肉,在距膝关节约1cm处剪断股骨。
在腓肠肌肌腱处结扎然后剪断分离出坐骨神经-腓肠肌,并置于任试液中待用。
2.2 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入RM6240系统第一通道,刺激输出接标本盒刺激电极。
开启计算机和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电源。
启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在其窗口点击“实验”菜单那,选择“刺激强度(或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项。
仪器参数:第1通道模式为张力。
采集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30g,时间常数为直流,滤过频率100Hz。
在“选择”下拉菜单中选择“强度/频率”项,显示刺激参数。
2.3 实验装置连接将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股骨插入标本盒的固定孔中,旋转固定螺钉固定标本,腓肠肌的跟腱结扎线系于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
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保持神经与电极接触良好。
调节一维微调器,将前负荷调至2g。
2.4 实验观察项目2.4.1 毁脑脊髓前后蟾蜍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用锌铜弓分别刺激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观察肌肉的反应。
2.4.2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ms。
电极记录窗口的记录按钮,开始记录,按刺激器的“刺激”按钮,刺激强度从0.1V逐渐增大,强度增量为0.05V,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记录阈刺激与阈刺激时的张力和最大刺激与最大刺激是的张力。
2.4.3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将刺激强度设置为最大刺激强度,波宽:0.1ms。
刺激模式为频率递增方式,起始频率1Hz,步长为1Hz,组间延时大于10s,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是的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张力变化。
2.4.3 同步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曲线。
通道1记录肌张力、通道2记录肌膜电位、通道3记录神经干电位。
刺激模式为双刺激,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波宽为0.1ms,同步出发。
针形引导电极插入腓肠肌并固定。
观察记录刺激间隔0.5、2、10ms情况下神经干动作电位、肌膜电位波形和腓肠肌的收缩曲线。
2.4.4 观察甘油高渗任试液处理肌肉后的肌肉动作电位和收缩用浸润20%~30%甘油高渗任试液的棉花包裹腓肠肌,每隔30s用单刺激标本一次。
记录出现有动作电位无腓肠肌收缩的时间。
±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tudent’s t-test方法。
2.5 统计方法结果以X S【实验结果】3.1蟾蜍坐骨神经干阈刺激是0.540±0.211V,此时的收缩张力为1.437±0.828g,最大刺激为0.999±0.409V,此时的收缩张力为11.162±5.797g。
阈强度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力1.437±0.828g显著低于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力11.162±5.797g,两者有显性差异(p=0.0002<0.05).表1 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坐骨神经对蟾蜍腓肠肌收缩张力的影响3.2 刺激强度(U)与肌肉收缩张力(T)的关系:在阈刺激强度与最大刺激强度之间,腓肠肌的收缩力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刺激强度大于最大刺激强度,腓肠肌的收缩力不再增大,见图1。
表2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张力之间关系图1.刺激强度与收缩张力关系曲线3.3 不同频率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对腓肠肌收缩张力的影响:刺激波宽0.1ms,最大刺激强度时,单收缩的刺激频率为1Hz,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为5Hz 、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为20.7Hz 。
不完全强直最大收缩力18.44±11.97(g)显著高于单收缩的最大收缩力为`10.46±5,81 (g)(p=0.0057<0.05)和完全强直最大收缩力`74.82±40.91 (g)显著高于单收缩的最大收缩力为`10.46±5,81 (g)(p=0.0002<0.05),见表3表3 不同刺激频率刺激坐骨神经对蟾蜍腓肠肌收缩张力的影响3.4收缩张力与刺激频率的关系:随着频率刺激的逐渐增大,腓肠肌的收缩力不断增加,到完全强直收缩后,再增加刺激频率,腓肠肌的收缩力增大趋缓,见图2:表4刺激频率与肌肉张力关系表图2.刺激频率与收缩张力关系曲线3.5不同刺激波间隔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刺激波间隔为0.5,2ms,10ms时,腓肠肌的收缩张力如表3表3 不同波间隔与肌肉收缩张力关系3.6 由于神经干在前几项实验中受到损伤导致用甘油高渗任试液处理肌肉后的肌肉动作电位和收缩的实验失败,未记录到有动作电位无腓肠肌收缩的时间。
【讨论】4.1锌铜弓刺激神经和肌肉时,腓肠肌的收缩反应机理:通常将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如Zn便溶解而成Zn离子。
而在Zn的里面则形成负离子。
Cu在溶液中则相反,金属与溶液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电极电位。
如果将Zn和Cu一端接触,则在接触部位电流由Cu向Zn方向流动;而在溶液中则相反,由Zn向Cu流动。
当锌铜弓接触组织时(注意:表面必须湿润),电流便沿Zn→可兴奋组织→Cu方向流动,而产生流动作用。
这样,锌铜弓好像一个电池,Zn如同其阳极,Cu好像阴极而发挥作用。
神经或肌肉的电刺激阈值非常小,所以仅用锌铜弓接触,即可构成刺激,以便检验组织的机能活性。
4.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及机制:(1)刺激强度方面:由实验结果分析,观察图1、表1、表2可知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腓肠肌产生收缩,刺激强度继续增加腓肠肌收缩也随之增强,当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肌肉收缩的强度便不再增强。
这是由于骨骼肌收缩需要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因为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存在终板电位,而终板电位不是动作电位,只有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是才能使得终板电位影响周围的肌肉组织,是肌肉组织产生去极化,进而产生收缩,后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加,会有较多的运动单位兴奋,肌肉收缩幅度、产生的张力耶不断增加,此时的刺激均称为阈上刺激。
但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所有的运动单位都被兴奋,引起肌肉最大幅度的收缩,产生的张力也最大,此时再增加刺激强度,不会再引起反应的继续增加。
(2)刺激频率方面:由实验结果分析,观察图2,表3、表4分析当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时,刺激频率由1Hz开始增加,以最大刺激电压的连续脉冲刺激坐骨神经干,剌激波的间隔时间大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呈现与刺激频率相同的单收缩波;刺激波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发生融合(总和),融合发生于舒张期,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融合发生于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波,但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发生融合。
随着刺激波间隔的减小,腓肠肌收缩张力也逐渐增大,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显著大于单收缩。
肌肉单收缩时,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太短,被激活的收缩蛋白尚未产生最大张力时,胞浆Ca2+浓度即已开始下降,单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能达到胞浆内Ca2+浓度相应的最大张力。
强直收缩时,肌细胞连续兴奋,引起终池中的钙连续释放胞浆内的Ca2+浓度持续升高,使肌肉未完全舒张或未舒张时进一步收缩,使收缩张力逐渐增大,完全强直收缩时收缩张力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最大值。
4.3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曲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仪器给与一个最大刺激时,RM6240记录出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曲线,有图形分析,最先产生出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图像,随后出现骨骼肌的动作电位图像,最后出现的是日肉收缩张力曲线。
这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事化学突触,是由化学物质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信号,化学传到是有延时性的,所以最先产生的是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然后是腓肠肌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肌细胞T管传入肌浆网使得钙离子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这一过程也是有延时性,所以最后产生的是骨骼肌收缩张力曲线。
4.4改变刺激波间隔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及机制:刺激波波间隔越大,肌肉产生的肌肉收缩张力越大。
刺激波间隔小于0.5ms时,神经干的第2个动作电位消失,肌肉的收缩显著降低。
刺激波间隔小于神经干不应期,第二个刺激落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内,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
4.5甘油高渗任试液处理肌肉后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及机制:甘油高渗任试液处理肌肉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录曲线由有动作电位与腓肠肌收缩,腓肠肌收缩的强度逐渐减弱,直到出现有动作电位,无腓肠肌收缩。
其原理甘油高渗任试液处理肌肉后甘油可选择性地破坏肌细胞的T管细胞而阻断兴奋-收缩偶联过程。
甘油选择性地破坏肌细胞的T管结构后,阻断兴奋-收缩偶联过程,应只能记录到肌电,而不发生肌肉收缩反应。
4.6影响实验的主要干扰因素以及改进方法:在实验过程作标本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分离坐骨神经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剪刀等金属仪器触碰神经干,在剪下腓肠肌是要注意肌膜的完整,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地用任试液湿润标本,以防标本干燥,丧失正常生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