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读后感
青蛙看海反思总结(精选22篇)

青蛙看海反思总结(精选22篇)青蛙看海反思总结篇1一、以读为主。
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情境创设。
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的设计:1.生活体验情境。
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
课前,布置回家时学蛙跳,第二天交流。
孩子们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表演感受情境。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
3.画面再现情境。
青蛙看海反思总结篇2课结束了,我苦苦思来,有这几点感受:思考的两个问题:1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保证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体验,交往情况,发展状况。
2 、怎样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
新课堂提倡“生成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新的教学策略,捕捉亮点,让智慧闪烁光芒。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呈式,更不应该是僵化的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应遵循思维认知的曲线。
思考中明白:1 精彩的课堂教学在于学生学得精彩,而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
2唤醒了对自我教学实践的不满,看到了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危机感增强了,是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
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1 、苦练钻研教材基本功。
如果教师都走不进文本,不知其意,其主旨,指导学生时就会有偏差、有失误。
2 、课堂调控的艺术。
《青蛙看海》一课的教学带给了我方方面面教训和启迪,我要以此为起点,以此为压力和动力,削枝除叶,抓住主干,不求表,但求质。
青蛙看海反思总结篇3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青蛙看海作文初中

青蛙看海作文初中《青蛙看海》我是一只住在小湖边的青蛙,我的名字叫小青。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这片小小的湖边,看着那平静的水面,偶尔抓几只小飞虫填填肚子。
我常常听飞过的鸟儿说起大海,说大海是那么那么的辽阔,那么那么的美丽,那蓝色的波涛就像梦幻的画卷。
我心里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有一天,我碰到了一只松鼠,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松鼠松鼠,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真的像鸟儿说的那么美吗?”松鼠眨眨眼睛说:“青蛙老弟,我没见过大海,但是我听说大海无边无际,比咱们这小湖大多啦!”我心里越发渴望去看看大海了,我想,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好朋友癞蛤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说:“小青,你疯啦?咱们青蛙怎么可能去看海?那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你别异想天开啦!”我不服气地说:“为什么不可以?难道就因为困难我们就要放弃梦想吗?”癞蛤蟆摇摇头,不再理我。
我决定自己出发去看海,哪怕路上再苦再难我也不怕。
我沿着一条小溪开始了我的旅程。
一路上,我遇到了好多小伙伴。
有小鱼,他摆动着尾巴问我:“青蛙哥哥,你这是要去哪儿呀?”我坚定地说:“我要去看海!”小鱼惊讶地说:“那可远着呢,你能行吗?”我拍拍胸脯说:“当然行!”还有小乌龟,他慢慢地爬着,好奇地问:“青蛙,你为啥要去看海呀?”我充满向往地说:“我想看看大海的辽阔,感受它的魅力!难道你不想吗?”小乌龟笑了笑说:“我可没你那么大的胆子。
”我不停地跳啊跳,跳过了一块块石头,穿过了一片片草丛。
有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我身上,我觉得自己都要被烤干了;有时候,狂风暴雨来袭,打得我东倒西歪。
我也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那蓝色的大海,我就又有了动力。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来到了一个大大的沙滩。
我听到了海浪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的震撼!我兴奋地朝着大海跑去,大声喊道:“大海,我来啦!”哇!大海真的是无边无际,那波涛汹涌的样子,就像无数匹奔腾的骏马。
海浪拍打着沙滩,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青蛙看海读后感

青蛙看海读后感《青蛙看海》读后感。
《青蛙看海》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所著的小说,小说以一个青蛙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爱情和自由的故事。
通过青蛙的视角,作者描绘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做青蛙的小动物,它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池塘里。
青蛙对世界充满好奇,它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决定离开池塘,去看看大海。
在旅途中,青蛙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也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情。
最终,青蛙来到了大海边,它被大海的壮丽和浩瀚所震撼,感叹大海的美丽和无限。
通过青蛙的旅途,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青蛙代表了那些渴望自由和追求梦想的人,它们不愿被囿于狭小的环境中,渴望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青蛙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勇敢地去追寻内心的渴望。
在青蛙的旅途中,它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
这些动物代表了社会上的不同人群,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但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通过这些动物的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青蛙看海》不仅是一部温暖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小说。
通过青蛙的旅途,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珍惜自己的生活,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在读完《青蛙看海》之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
青蛙的勇敢和坚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我也渴望像青蛙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珍惜自己的生活,也理解和包容他人。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希望,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青蛙看海》听后感

《青蛙看海》听后感《青蛙看海》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
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并且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李莎老师创设的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氛围。
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读通课文,读出感情,还能在读中领会课文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
并能从青蛙、松鼠、苍鹰身上学会一些可贵的品质。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串讲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临的困境也能体会出青蛙为了看见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到青蛙想看大海这个愿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艰难。
苍鹰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引导者,是它给青蛙指明了道路。
也是苍鹰让青蛙明白了现实情况的艰难,从迫切的失望变成了失望的情绪。
在教这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和观察理解到整个情绪转化的过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心愿。
为后来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青蛙遇见了松鼠。
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实践者。
是它带领青蛙最终登上山顶,也可以说没有松鼠的鼓励和帮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
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说话内容,反复阅读感悟松鼠的语言,从而让松鼠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根植。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孩子们在朗读中对松鼠如何激发青蛙的自信,如何言传身教地引导、如何保护青蛙登山的热情,有了深刻的体验。
并紧扣课文在最后提问“小松鼠”“你为什么觉得青蛙一定能看见大海?”。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青蛙登上山顶的艰难,李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小青蛙一级一级条台阶的环节。
《青蛙看海》听课感想

《青蛙看海》听课感想
《青蛙看海》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青蛙在苍鹰的引导松鼠的鼓励下终于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
周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多样化,是一堂精彩的课。
这堂课的导入很精彩,李老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编排成识字课的形式,不仅达到了复习字词的目的,而且还将课文中的三个角色展现了出来,也达到了帮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的作用。
李老师的这堂课是由朗读贯穿全文的,引导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反问句指导也很到位,让学生在读中知道反问句虽然是问句,但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意思。
李老师的板书也很有特色,想必她肯定是花了一定的心思的。
听了她的课,我受益匪浅!。
青蛙看海作文八百字

青蛙看海作文八百字《青蛙看海》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青蛙看海这个故事可有趣啦,就像一场神奇的冒险。
在一个小小的池塘边,住着一只可爱的青蛙。
这只青蛙有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去看看大海。
可是,大海在哪里呢?对于一直生活在池塘的青蛙来说,大海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有一天,一只苍鹰从天空飞过,青蛙大声喊:“苍鹰叔叔,您知道大海在哪里吗?”苍鹰低头看了看青蛙,说:“大海在很远的地方,你这小小的青蛙,怎么可能去得了呢?”青蛙听了很不服气,它决定要去寻找大海。
青蛙沿着小路出发了,没走多远,它就遇到了一只松鼠。
松鼠问青蛙:“你这是要去哪里呀?”青蛙说:“我要去看大海。
”松鼠听了,笑了起来:“大海可远啦,而且路上有很多危险呢。
”青蛙没有退缩,它说:“我不怕。
”于是,青蛙继续赶路。
它遇到了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水“哗哗”地流着,好像在说:“别过来,小不点。
”青蛙有点害怕,但它看到河对岸有美丽的花朵,它想大海那边一定更美。
它找来了一片大大的荷叶,当作小船,用一根树枝当作船桨,慢慢地划向对岸。
过河后,青蛙来到了一座高山脚下。
山好高啊,青蛙抬头都看不到山顶。
这时,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小兔子说:“这座山很难爬的,你还是回去吧。
”青蛙摇摇头,它开始一步一步地爬山。
它的小脚磨破了,可它还是坚持着。
终于,青蛙爬到了山顶。
它看到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大海像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闪闪发光。
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动听的歌。
海边的沙滩上,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有的像扇子,有的像螺旋,漂亮极了。
青蛙开心地跳了起来,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它知道,只要有决心,不管多困难,都可以做到。
从那以后,青蛙经常给池塘里的小伙伴们讲它看海的故事,小伙伴们都特别佩服它,也从它的故事里懂得了坚持的力量。
这只勇敢的青蛙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呢!。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一只青蛙,很希望能够去看看大海。
在松鼠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它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明白,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深受启发:如果说青蛙就相当于我们的学生的话,那么松鼠不就是我们这些做老师吗?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学习松鼠老师的什么呢?
一、走进心灵,取得信任。
信任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因此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好自己松鼠老师的工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地信任鼓励学生。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适当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难度适宜,建立信心。
在文章中,松鼠的话无疑唤醒了青蛙心中沉睡的信念,点燃了青蛙心中待燃的火把,增强了它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向青蛙老师学习。
第1页/共 2 页。
读《青蛙看海》有感_350字

读《青蛙看海》有感_350字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青蛙看海》。
看完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故事说到:
在一个平静的小池塘里生活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从一座山后面飞来了一只老雕。
青蛙很好奇山后面是什么?
于是就很客气的问老雕:“雕伯伯,你一定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吧!”
老雕回答道:“当然了,后面可美丽了!它是无边的大海。
只要翻过着座大山就到了”。
青蛙看了看山,悲哀的说:“着么高的山我什么时候翻的过去呀!”突然一只小兔跳到青蛙面前说道:“别灰心!我们一起翻过着山去看一看美丽的大海吧!”
于是,它们踏上了爬山的路程。
饿时就采一些野果来充饥,渴就喝路上的水,休息时就在树洞里睡觉。
它们一天又一天的坚持爬,一路的困难,他们一个个克服。
一路的艰险,他们一次次的逃脱。
终于有一天,青蛙爬上了大山看见了大海。
只见大海蔚蓝色的和蓝天紧紧的挨在一起像一块美丽的翠玉,格外美丽。
现在有一些人做事时,发现事情难就不做了,他们应该像青蛙一样持之以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看海》读后感
《青蛙看海》读后感
《青蛙看海》是国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感悟体验、培养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切的感受。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
在教学《青蛙看海》第二课时的一开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我出示一张美丽的大海图。
这时我问学生:“这是哪儿?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画面上,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一下子被带到了遥远的海边,看到了汹涌澎湃的大海,听到了大海的拍岸声,闻到了大海那略带咸的气息。
这时老师再把青蛙想看海而被大山挡住了去路的难题推给学生,给学生们一个自由想象、思考的空间。
这样做即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引起了儿童对课文中有关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也随之而敏锐起来。
2、发挥角色效应,让学生主动入情入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
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
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教学第四到第十自然段的时候,我放了“小松鼠和小青蛙登山“的动画,然后问:“这只小松鼠,小青蛙可爱吗?你们能不能把这么可爱的小青蛙小松鼠表演出来呀?”学生的'表演欲望被激起来了,情不自禁地按自己表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
去裁决,合情合理的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
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
在指导对话中我经常试着把学生推向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表现。
如一个学生在扮演青蛙时很随意的读:“是啊。
可是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我没有先指出他的缺点,而是说:“现在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小青蛙。
”教师再引导:“你这只小青蛙真神气。
不过你刚才看见大山还害怕得吸了口凉气,现在老师听你读后好像觉得你这只小青蛙很有信心爬上这座高山似的。
你能再读一遍吗?”这样,学生即知道了该怎么读好、演好小青蛙,又减少了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
3、创设情境,传达真情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活的,一旦他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到第十自然段小青蛙和小松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爬上了山顶后,我问:“小青蛙,小松鼠到了山顶心情怎样?”学生齐答:“高兴。
”教师伺机说:“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小青蛙、小松鼠来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马上读出了兴高采烈的样子。
然后,教师出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现在你们就是小青蛙,小松鼠,你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爬上了山顶。
你们想说什么呀?”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大喊大叫起来:“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啊!大海,你太美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促使儿童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
二、注重感悟体验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蓄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可见及模拟实验、表演等。
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
在教学《青蛙看海》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他们生活的实际,说说自己害怕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再联系课文上小青蛙吸了口凉气,体会“吸了口凉气”是小青蛙因为害怕才做的动作。
在解释“善跑”时也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动物很善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为什么说他们很善跑?从而理解了“善跑”的意思。
又如在体会小松鼠、小青蛙登山的“累”时,我让学生看看图画上高耸入云的大山,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小青蛙、小松鼠,就这样一级一级的向上跳,回怎么样?学生回答:“很累。
”教师再引导他们:“你们能把这种累的样子读出来吗?边读要边想象当时的情境,像放电影一样。
”学生就声情并茂的读了起来。
通过多种感觉,使符号、语言、意义、表象有机结构,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1、“对症下药”,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
加德纳指出,在正常的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个智能。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美丽的大海画面,进入了大海的情境中。
再说一说看见了什么。
通过这个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用眼睛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能力;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也培养了学生对音调、旋律、节奏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音乐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看见了什么,大海是怎么样的,学生的语言智能也得到了发展,可谓一举三能。
在后面分角色朗读中,我用小木块在讲台前搭了两步台阶,让学生带上头饰上台来表演登山。
学生在一边登台阶一边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智能,又训练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运动智能。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由于过分看重学生统一的一面,忽视他们的丰富个性,喜欢以统一的模式衡量和要求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学
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学生,便会经常体验到羞辱、内疚、恐惧等消极经历。
这种消极的经历和体验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力发展的路径,从而使这种失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机会。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在教学《青蛙看海》的第十一自然段时——小青蛙和小松鼠终于登上了山顶。
在用图片展示了他们登上山顶的画面以后,教师引导:“现在你们就是小松鼠、小青蛙,你们看见了这么美的大海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如果你是一只会唱歌的青蛙,你会怎么样?会跳舞呢?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高兴呢?自己想一想,跟着音乐来做一做。
”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学生都高兴得笑着,跳着,或欢呼,或跳跃,或高兴得几个小朋友抱在一起。
学生各自潜在的智能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这时再让他们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爬上山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靠了小松鼠帮忙小青蛙才爬上去的。
”有的说:“是小青蛙自己努力,一级一级爬上去的。
”也有的说:“苍鹰引路,小青蛙不怕困难,才爬上山顶的。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对呀,当我们遇到困难,要像小青蛙那样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再加上朋友热心的鼓励的帮助,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2、对学生实行“开启智能”的多元评价
据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八种不同的智能,人没有智能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差异。
很多被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所擅长的智能类型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宽容和鼓励,能使孩子们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面对孩子的不理想的朗读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可以中肯的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切不可说出“你读得太难听了”“你的声音怎么那么低。
”之类的挫伤学生积极性、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
过分的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一句“你读得真认真,能再响亮一些吗?”,“再试一下,你一定能读好!”,却可燃烧起学生对读书的希望之火,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和鼓励,从而减少他们的挫折感,激发学生的潜能。
如一个学生在读松鼠
的话时很随意的读道:“你想看海吗?”我没有急于指出他的缺点,而是说:“你这只小松鼠真可爱。
能再有礼貌一些,让我们这些害怕胆小的青蛙听后能有勇气登上大山。
”结果读第二遍时他不仅读出了小松鼠的有礼貌,而且还表演出了动作。
这样,学生即知道了该怎么读好、演好小青蛙,又减少了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在情境中充分发展他们各自的丰富多彩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