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解析版
《兰亭集序》重点文言知识补充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重点文言知识补充一、重点字词1、崇chóng①〈形容词〉高。
《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滕王阁序》:“俨骖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形容词〉崇高。
《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知己之条贯。
”③〈动词〉推崇,推重。
韩愈《进学解》:“拔去凶邪,登崇良。
”④〈动词〉充满。
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崇酒于觞。
”⑤〈动词〉增长。
《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
”2、次cì①〈动词〉临时驻扎和住宿。
《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动词〉按顺序排列,次序。
《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③〈动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
”《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④〈动词〉及,到。
《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⑤〈量词〉次,回。
表示动作的次数。
《游黄山记》:“历险数次。
”《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
”⑥〈名词〉旁边。
《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一yī①〈数词〉。
《狼》:“一屠晚归。
”②〈连词〉一边;一面。
《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形容词〉同一;一样。
《兰亭集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察今》:“古今一也。
”④〈动词〉看作一样。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动词〉统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⑥〈动词〉专一。
《劝学》:“用心一也。
”⑦〈副词〉全;一概。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⑧〈副词〉一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副词〉才;刚刚。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⑩〈副词〉初次。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 晨光之熹微( )。 2、乃( )瞻衡( )宇,载( )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 )壶觞()以自酌,眄 ( )庭柯( )以怡( )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之易安。园 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 )以流憩( ),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 )以将 入,抚孤松而盘桓( )。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或取诸( )怀抱,晤( )言一室 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 )舍万殊,静躁( )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 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心( )任去留( )?胡为 ( )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 )良辰 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 )以舒啸( ),临()清 流而赋诗。聊()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归去来兮,请息(停止)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驾车)言 (助词)兮焉求(宾语前置,即“求焉”,追求什么)?悦(意动用法, 以…为喜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琴书 (名词活用为动词,弹琴读书 )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耕 种之事)于西畴(田地)。或(有时)命巾车,或棹(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桨划着)孤舟。既窈窕(幽深的样子)以寻(循着)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喜好,羡慕)万物之得时(顺应天 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结束)。
高中教案:兰亭集序挖空练习

高中教案:兰亭集序挖空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挖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结构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词汇的挖空练习。
3. 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4.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介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言文词汇。
2. 实践法:学生进行挖空练习,教师指导。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和书法艺术特点。
四、教学步骤1. 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讲解文言文词汇,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 分发挖空练习,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分享讨论成果。
5. 讲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挖空练习的情况。
2. 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挖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结构和词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在讲解文言文词汇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加强口语训练。
六、教学内容1. 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
2. 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3.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学习,感悟古人文化情怀。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
2. 欣赏教学法: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风格。
3. 情感教育法:通过作品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文化情怀。
八、教学步骤1. 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2. 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书法风格。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文化情怀。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文言基础知识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一、一词多义(一)文言实词1、策(1)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3)蒙故业,因遗策.: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2、审(1)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 (2)欲知亿万,则审.一二:____________(3)故审.名以定位:____________3、畴(1)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 (2)草木畴.生:____________ (3)畴.觉之战:____________4、期(1)帝乡不可期.:____________ (2)期.我乎桑中:____________ (3)度已失期.:____________5、绝(1)请息交以绝.游:____________(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3)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二)文言虚词1、之(1)求之.靡途:____________ (2)四方之.事: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 (5)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____ (7)恨晨光之.熹微:____________(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2、以(1)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2)舟遥遥以.轻飏:____________(3)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4)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5)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6)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8)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9)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10)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11)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1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13)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3、而(1)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2)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3)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____(4)门虽设而.常关:____________(5)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6)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7)抚孤松而.盘桓:____________(8)泉涓涓而.始流:____________(9)或植杖而.耘籽:____________(10)临清流而.赋诗:____________二、通假字1、乃瞻衡.宇:____________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3、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________三、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备课资料一、一周内容概述本周我们学习第五单元的《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要了解“序”和“辞”两种体裁的特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另外要把握文章的意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能背诵全文。
二、重点知识概述(一)、有关“序”和“辞”的文学常识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还有很像是抒情散文。
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
后来的“史序”都是继承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我们学习的《兰亭集序》即是此种类型。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正确诵读《归去来兮辞》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应有变化。
(三)、作者以及作品的有关文学常识《兰亭集序》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寻君去就之际:接近。
园日涉以成趣:到。
2、借助手中的资料,结合所学的课文归纳下列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毕、修、引、次、是、行、乘、策3、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或棹孤舟(名作动,划)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天天)善万物之得时(形作动,喜欢,羡慕)虽趣舍万殊(“趣”通“取”)4、古今异义左右:古:常指帝王的侍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品山水田园之乐悟生死悲欢之思——《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的第三单元。
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它们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
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裁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
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
因此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的生命独特追求,进而窥见古典散文中的生命哲学之光。
【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情分析】通过前2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作者在山水田园中寄托的复杂情感;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经典作品对人生的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在山水田园中寄托的情感与哲思。
【学习难点】领悟经典作品对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学习任务与活动导入:读书节来临,学校开展以“品读经典点亮人生”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现有《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两篇经典供同学们选择,你想推荐哪一篇呢?(要做出推荐,先要研究文本,探究文章的内容美、结构美、情感美、哲思美。
)学习任务一:走进经典——理行文之脉活动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结构和内部联系,请根据你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了解,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小结:《兰亭集序》:叙宴集盛况(乐)——发人生感慨(痛)——明作序目的(悲)《归去来兮辞并序》:归途——归园——归田——归尽两篇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脉络清晰,都从自然生活场景联系到生命存在的形式,从而进入到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27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景物互相衬托)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深远高雅的情思)。
..(酣畅地抒发)幽情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自然..(和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低首)察品类界的万物)之盛.(众多),所以游目骋.(开畅、舒展)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确实)可乐也。
2023一轮复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复习教师版

2023高三一轮复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修”“少”“期”三字及次常用字“次”。
2.翻译重点句子。
兰亭集序基础积累奠基高考【题解】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ku ài)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是为《兰亭集序》。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
本①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永和九年,这一年在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是(为了)修禊这件事。
众多贤才都到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的流水、湍急的溪流,衬托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而坐在曲水的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可以来畅快地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岁在癸丑:岁,年。
癸丑,指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
修禊事也: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禊”。
群贤毕至:毕,全、都。
少长咸集:咸,全、都。
茂林修竹:修,长。
修竹,高高的竹子。
映带左右:映带,景物互相衬托。
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
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修”“少”“期”三字及次常用字“次”。
2.翻译重点句子。
兰亭集序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答案①毕(全,都)②咸(全,都)③映带(景物互相衬托)④引(导引) ⑤次(旁边) ⑥虽(即使)(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3段)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不同,当其欣.()于所遇,..(),静躁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答案①趣( 同“取”,选取) ②万殊( 千差万别) ③静躁( 静与动)④欣( 欣喜,高兴) ⑤得( 得意,满足) ⑥快然( 高兴的样子)⑦之( 求得) ⑧迁( 变化) ⑨系( 连接)⑩向( 过去,以前) ⑪犹( 尚且) ⑫兴( 发生、引起) ⑬化( 自然)(第4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①由( 原因) ②临( 面对) ③悼( 悲伤)④喻( 明白) ⑤虽( 纵使) ⑥所以( ……的原因)⑦致( 意态,情趣) ⑧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①抬头观望广阔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自然界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得分点:品类、所以、信,定语后置句)②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得分点:相与、诸、悟、因)③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得分点:固、一、齐)二、重点知识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修答案①高②做,从事③长④修造,修建⑤整治,修理⑥修正⑦修养⑧美好的(2)少答案①年轻人②年幼,年轻③数量小,不多④缺少⑤不多时,一会儿(3)期答案①至、及②规定的时日,期限③约定④穿一年孝服的亲族⑤一周年2.通假字答案①同“晤”,面对②同“取”,选取3.古今异义词答案①它(曲水)的旁边②自然界的万物③心怀④这次集会的诗文4.多义实词答案①旁边②次序③按次序④临时驻扎,住宿⑤第二5.词类活用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喝酒②形容词作名词,贤,贤才/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纵展/骋,使……开畅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⑤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6.特殊句式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亦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7.文化常识(1)《兰亭集序.》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
书序有自己作的,叫“________”;也有请他人写的,叫“________”。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__________,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永和..九年“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________的一种名号。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不限一个。
(3)岁在癸丑..“癸丑”为干支纪年符号之一,顺序为第五十个。
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个符号叫天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4)我国古代四种主要的纪年法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十年”指鲁庄公十年。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________________。
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
③________________。
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④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修禊..事也修禊,古代________,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答案(1)自序他序赠序(2)纪年(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②皇帝年号纪年法③干支纪年法(5)民俗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胡”“涉”“行”三字及次常用字“怀”“息”。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自..()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然,非矫厉..()。
尝从人事,皆口腹..()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答案①亲故(亲属朋友)②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③眷然(思念的样子)④质性(本性) ⑤矫厉(造作勉强) ⑥切(急迫) ⑦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⑧稔(庄稼成熟) ⑨敛裳(收拾衣装) ⑩寻(不久)(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答案③形(形体,指身体)③役(役使)③奚(何,为什么)③征夫(行人) ③熹微(光线微弱)(第2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审.()容膝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时矫.()首而遐观。
..()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答案③瞻(看见)③欢迎(高兴地迎接)③就(接近)③引(举,拿)③眄(看) ③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③审(深知) ③容膝(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③策(拄着)③扶老(拐杖) ⑪流憩(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⑫矫(举) ⑬景(日光)(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答案③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等)③情话(知心话)③及(到)③畴(田地) ③窈窕(幽深的样子)(第4段)已矣乎!寓形..()任去留?..()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答案③寓形(寄托身体)③曷(相当于“何”,为什么)③委心(随心)③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③之(到,往) ③期(期求)③聊(姑且) ③乘化(顺随自然)2.理解性默写①《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安慰自己迷途知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③《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自然界中的白云和飞鸟来比喻自己回到田园后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
③《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