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总蛋白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总蛋白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9.5质控结果判断
利用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12s,13s,22s,R4s,41s,10x)判断是否失控。
10.参考区间
65-85g/L
11.检验结果的解释
仪器加样针、比色杯、管路等未清洗干净时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反应曲线异常时需进行确认,干扰物质超出限度时需进行确认。
高度溶血可导致结果偏高。
14.参考文献
14.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14.2《试剂使用说明书》
14.3《校准品使用说明书》
14.4《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管理与操作规程》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建议重新校准:变更试剂批号;质控值发生显著偏移;生化分析仪进行了较大维护。
9.质量控制程序
9.1质控品来源
BACKMAN质控品,上海市临检中心提供
9.2质控品浓度
低/中/高三个浓度
9.3储存条件
复溶后于-20℃冷冻保存可稳定1个月。
9.4使用方法
每日做标本之前从冰箱中取出复温至室温,轻轻颠倒混匀数次。每个浓度质控品取5-6滴加入日立杯中上机检测。每日标本量超过150加做一次质控。
试剂
硫酸铜
3.0g/L
酒石酸钾钠
9.0g/L
氢氧化钠
0.6mol/L
碘化钾
5.0g/L
不同批次的试剂不推荐混合使用
7.4储存条件有效期
试剂在2-8℃保存可稳定1年,试剂开瓶后于2-8℃可稳定1个月。
7.5参数设置
主波长
546nm
辅助波长
700nm
反应方法
终点法
反应方向
向上
反应温度
37℃
试剂
250ul
5.3注意事项
推荐选用血清,因为血浆含纤维蛋白,故肝素抗凝血浆的TP值一般比血清高。标本应避免溶血、脂血、黄疸。

血清白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白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白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血清白蛋白测定(缩写ALB);组合项目申请:血生化中肝功能测定项目组合。

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

1标本采集2。

1.1常规静脉采血约2ml,不抗凝,置普通试管中。

或采用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

2。

1。

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

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

1。

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

1。

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的全血标本,或少于0。

1ml的血清或血浆。

2。

1。

5。

2对反应吸光度有干扰的标本,包括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

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2。

1。

5。

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2。

2标本保存2.2。

1接收标本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一周,普通冰箱中(2~8℃)稳定一个月。

为避免标本中水分挥发使血清浓缩,对保存时间超过1天的标本均加塞密闭或覆盖湿巾。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

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和空腹状态。

2。

3.2不建议采集抗凝血标本,如果必须使用血浆,推荐的抗凝剂是肝素。

3 方法原理血清中的白蛋白与溴甲酚绿在PH=4.2的条件下结合生成绿色复合物,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其颜色深浅与白蛋白浓度成正比,通过在63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可得出白蛋白的含量。

PH=4.2白蛋白 + 溴甲酚绿—-—-—-------———绿色复合物4 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出品.4。

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不开盖情况下至标签的失效期。

开盖后放于仪器的冰箱中至少稳定14天.开盖后避免污染。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浊度时,表明有细菌污染,不能继续使用.4.3试剂盒准备:液态单试剂型,即开即用,无特殊准备4.4试剂盒主要成分:缓冲液(pH 4.2)50 mmol/L,溴甲酚绿0.25 mmol/L,其中含有稳定剂与保护剂<0.1%。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radford法)标准操作规程SOP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radford法)标准操作规程SOP

蛋⽩质含量测定法(Bradford法)标准操作规程SOP审批页⽬录1⽬的 (4)2范围 (4)3定义 (4)4环境、健康和安全 (4)5培训 (4)6职责 (4)7程序(内容) (4)7.1原理 (4)7.2实验材料 (4)7.3操作步骤 (5)7.4结果计算 (5)7.5判定标准 (6)7.6注意事项 (6)8相关⽂件 (6)9参考⽂献 (6)10流程图 (6)11附录 (6)蛋⽩质含量(Bradford法)测定记录 (1)蛋⽩质含量(Bradford法)测定记录(适⽤于多个样品) (1)1⽬的规范蛋⽩质含量检测(Bradford法)的操作过程。

2范围本规程适⽤于样品中蛋⽩质含量的检测(Bradford法)。

3定义————4环境、健康和安全————5培训5.1培训部门:分析研究部。

5.2培训对象:分析研究部相关⼈员。

5.3培训⽅式和时数:⾃学,1⼩时。

5.4考核⽅式:问答。

6职责6.1质量保证部:负责监督本⽂件的执⾏。

6.2分析研究部:负责严格执⾏本规程规定。

7程序(内容)7.1原理本法系依据在酸性溶液中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质分⼦中的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和芳⾹族氨基酸结合形成蓝⾊复合物,该蓝⾊复合物在595nm处有最⼤吸收值,在⼀定浓度范围内其颜⾊深浅与蛋⽩质浓度呈正⽐,以蛋⽩质对照品溶液作标准曲线,采⽤⽐⾊法测定供试品中蛋⽩质的含量。

7.2实验材料7.2.1试药与试液7.2.1.1超纯⽔:电阻率不低于18.2MΩ·cm,本⽅法所有试液均⽤超纯⽔配制。

7.2.1.2酸性染⾊液:(1)⾃配:称取0.l0g考马斯亮蓝G250,加⼄醇50ml溶解后,加磷酸100ml,加⽔稀释⾄1000ml,混匀。

滤过,取滤液,即得。

本试剂置棕⾊瓶内避光保存,如有沉淀产⽣,使⽤前再滤过,2~8℃保存6个⽉。

(2)购买商品化试剂:如Quick Start TM Bradford 1X Dye Reagent,Cat#500-0205,⼚家BIO-RAD。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操作规程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操作规程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操作规程
以下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
准备:
1. 确保实验室和试剂处于清洁有序的状态,并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试剂和设备。

2. 需要24小时尿样。

操作步骤:
1. 在清晨起床时,用清洁的容器收集全部排尿,并记录开始时间。

2. 将收集到的尿样倒入带有标记线的24小时尿收集容器中。

3. 在24小时内,将生成的所有尿液都收集到同一个容器中,确保不漏尿。

4. 在收集期间,将尿液保存在冰箱中或进行适当的冷藏,以避免蛋白质降解。

5. 在24小时后的同一时间结束尿液收集,并记录结束时间。

6. 将尿液进行充分混合。

7. 紧接着,取1-2mL的混合好的尿液样本,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或容器中,并进行标签。

8. 将尿液样本离心10-15分钟,以去除任何固体颗粒。

9. 将离心管中的尿液转移到分析用的小试管中,准备进行尿蛋白定量检测。

10. 根据所使用的具体检测方法,按照该方法的操作规程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
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需要收集所有尿液,包括清晨第一次排尿。

2. 在尿液收集期间要保持卫生,以避免尿液受到污染。

3. 尿液样本需要及时冷藏或保存在冰箱中,以避免蛋白质降解。

4.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具,以避免污染尿样。

5. 操作要规范,确保准确性,避免任何可能影响尿蛋白定量结果的因素。

蛋白质检测安全操作规程

蛋白质检测安全操作规程

蛋白质检测安全操作规程
一、目的:为规范蛋白质检测操作,确保蛋白质检测人员安全制定此规程。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蛋白质检测操作
三、内容:
3.1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蛋白质含量(含氮量*6.25=蛋白含量)。

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 作用下,硝化生成(NH4)2SO4
凯氏定氮法反应式为:
2NH2+H2SO4+2H=(NH4)2SO4 (其中CuSO4做催化剂)
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 ,收集于H3BO3 溶液中
反应式为:
(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2NH3+4H3BO3=(NH4)2B4O7+5H2O
用已知浓度的H2SO4(或HCI)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 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

检验科本周蛋白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本周蛋白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本周蛋白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2.为了规范本周蛋白定性检测方法, 特制定本规程。

3.【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 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4. 2.2本SOP的改动, 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 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5.【样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3.1样本类型: 新鲜尿液3.2患者准备: 患者处于安静状态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3.3容器添加剂类型: 配套小便试管3.5实验试剂: 2g/L磺基水杨酸溶液。

2mol/L 醋酸盐缓冲溶液(PH4.9±0.1):取醋酸钠(CH3COONa-3H2O)17.5g,加冰醋酸4.1ml,再加蒸馏水至1ml,调PH至4.9.6.【测定原理】7.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其聚合体。

此种蛋白在一定的PH条件下加热至40-60P时沉淀发生, 温度升高至1P时, 沉淀消失, 再冷却时又可重现沉淀。

8.【操作步骤】5.1将尿液用磺基水杨酸法作蛋白定性检查, 如呈阴性反应, 也需对尿液标本中本-周氏蛋白进一步检测。

9. 5.2取透明尿液4 ml于试管中, 再加入乙酸缓冲液1 ml, 混匀后放置56P水浴中15分钟, 如有浑浊或出现沉淀, 再将试管放沸水中煮沸3分钟, 观察试管中浑浊或沉淀的变化。

如浑浊变清、减弱或沉淀减少均提示本-周氏蛋白阳性。

若煮沸后, 浑浊增加或沉淀增加, 表明此尿液中还有其他蛋白质, 此时应将试管从沸水中取出, 立即过滤, 如滤液开始透明, 温度下降后浑浊, 再煮沸时又透明, 提示本-周氏蛋白为阳性。

10.【结果计算与判断】如浑浊变清, 浑浊减弱或沉淀减少, 均提示本-周氏蛋白阳性。

11.若煮沸后, 浑浊增加或沉淀增多, 表明此尿液中还有其他蛋白质, 此时应将试管从沸水中取出, 立即过滤。

如过滤开始透明, 温度下降后浑浊, 再煮沸时透明, 提示本-周氏蛋白为阳性。

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最新

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最新

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最新《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应具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安全淋浴器,消防器材,急救箱等。

2.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实验室服装、手套和护目镜,并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3. 实验室内禁止饮食,操作台面应保持清洁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二、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1. 样品准备:取得待测样品,根据要求进行样品制备,如细胞抽提、蛋白质提取等。

2. 蛋白质浓度检测:采用比色法或荧光法等方法,测定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并根据需求稀释样品。

3. 凝胶电泳: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凝胶样品槽,进行蛋白质分离,检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4. Western blot:将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探测需要的蛋白质。

5. 结果分析:根据Western blot结果,判断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经过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数据。

三、实验记录和报告1. 操作人员应记录实验的详细过程、使用的试剂和仪器型号、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等内容。

2. 实验完成后,应将实验记录整理成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始数据、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四、仪器设备维护和清洁1. 实验后及时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确保下次使用前的卫生安全。

2. 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仪器正常使用。

五、结果存档和数据管理1. 所有实验记录和报告要有相应的存档,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保存。

2. 实验数据的管理应该做好备份,并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

通过以上《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实验室可按照规程科学、规范的开展蛋白质检测工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CA法)标准操作规程SOP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CA法)标准操作规程SOP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CA法)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码:SOPXXXX目录1. 目的 (1)2. 范围 (1)3. 职责 (1)4. 依据 (1)5. 定义 (1)6. 内容 (1)6.1. 原理 (1)6.2. 实验材料 (1)6.3. 操作步骤 (2)6.4. 结果计算 (3)6.5. 判定标准 (4)6.6. 注意事项 (4)7. 相关文件 (5)8. 附件 (5)9. 变更历史 (5)1.目的1.1.规范蛋白质含量检测(BCA法)的操作过程。

2.范围2.1.本规程适用于BF02及其它适合于BCA法的样品(原液或成品)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3.职责3.1.方法学研究员负责严格执行本规程规定;3.2.方法学研究室负责人负责本规程的培训并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4.依据4.1.《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731“蛋白质含量测定法”,第四法2,2,-联喹啉-4,4,-二羧酸法(BCA法)5.定义5.1.BCA:2,2,-联喹啉-4,4,-二羧酸法5.2.BSA:牛血清白蛋白5.3.TCA:三氯乙酸5.4.EDTA:乙二胺四乙酸5.5.EGTA: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5.6.DTT:二硫苏糖醇6.内容6.1.原理依据蛋白分子在碱性溶液中将Cu2+还原为Cu+,2,2,-联喹啉-4,4,-二羧酸(BCA)与Cu+结合形成紫色复合物,该复合物在562nm处有最大吸收值。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溶液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呈正比,以蛋白质对照品溶液(BSA)作标准曲线,采用比色法测定供试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6.2.实验材料6.2.1. 试药与试液6.2.1.1. 超纯水:电阻率不低于18.2MΩ·cm ,本方法所有试液均用超纯水配制。

6.2.1.2. 铜-BCA 试液:取2, 2'-联喹啉-4,4'-二羧酸钠l.0g ,无水碳酸钠2.0g ,酒石酸钠0. 16g ,氢氧化钠0. 4 g 与碳酸氢钠0.95g ,加水使溶解成100ml ,调节pH 值至11.25,作为甲液,甲液室温保存不超过6个月;另取4 % 硫酸铜溶液作为乙液,乙液室温保存不超过6个月,临用前取甲液、乙液,按体积比(甲液:乙液=50:1)进行混匀后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
蛋白质检测操作规程
1. 实验准备
1.1 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包括离心机、电泳仪、洗涤机等。

1.2 准备所需试剂,包括蛋白质提取缓冲液、电泳胶液和电泳运行缓冲液等。

1.3 清洗实验用具,确保无污染。

1.4 验证实验操作前的标准曲线,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蛋白质提取
2.1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细胞裂解法、组织切片法等。

2.2 选择合适的蛋白质提取缓冲液,添加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并将样品完全裂解。

2.3 离心提取液,收集上清液,并测定上清液的蛋白质浓度。

3. SDS-PAGE凝胶电泳
3.1 准备好电泳胶液,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分别制备上胶和下胶。

3.2 将上胶注入电泳仪槽中,插入电泳大胶片,并确保其不起泡。

3.3 将电泳运行缓冲液注入电泳槽中,确保液面覆盖胶片。

3.4 加载样品至准备好的电泳孔中,注意遵守加载顺序和样品量的要求。

3.5 调节电泳仪的电压和电流,开始电泳。

3.6 根据需要,可添加分子量标记物用于蛋白的分子量测定。

3.7 在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进行染色或转移操作。

4. 蛋白质染色
4.1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如银染色、Coomassie Brilliant Blue染色等。

4.2 准备染色液,按照相应的比例混合染色试剂,如染色液A和染色液B等。

4.3 将凝胶浸入染色液中,充分浸透,并在摇床上轻轻摇动。

4.4 染色时间根据实验需要而定,但需保证染色效果明显。

4.5 取出染色凝胶,清洗过量染色液,并进行目视观察与图像记录。

5. 结果分析
5.1 在蛋白质染色凝胶中,观察蛋白质条带的形态和数量。

5.2 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计算其相对迁移率,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5.3 根据染色强度,定量计算不同蛋白质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

5.4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操作规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 实验操作前需了解实验所需试剂和设备的特性和操作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说明进行实验操作。

2. 在蛋白质提取和电泳过程中,注意操作的无菌和无污染,并确保实验环境的干净和整洁。

3.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和样品添加的顺序和比例进行操作,以避免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失败。

4.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应谨慎考虑实验误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避免主观性的结论和错误判断。

5.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用具和设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有序。

6. 实验结果应保留并妥善保存,以备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