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有四大发明……。
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二、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
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中国建筑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运用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相关建筑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收集中国建筑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什么了解?”;(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2)教师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3)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的中国建筑图纸;3. 参观当地的中国建筑,拍摄照片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导语: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征。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可分为四大类:古代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四种风格的了解,感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1. 古代宫殿建筑
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包括故宫、颐和园等。
它们以庄严、宏伟的气势和丰富多样的装饰为特点,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瑰宝,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山石、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3. 寺庙建筑
中国寺庙建筑以佛教和道教寺宇为主,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
金、木、石、彩绘等元素的运用,使寺庙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氛围和艺术价值。
4. 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二、建筑结构特点的传承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一直被世人所称道,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结构体系的设计上。
1. 建筑材料的运用。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独特之处,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比较4.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第二步:讲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5分钟)1.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木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三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2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如庭院、屋面、廊道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注重对称和谐、讲究色彩搭配等。
3.考察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风格,如四合院、宫殿式建筑等。
第四步: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15分钟)1.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如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五步: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模型设计素材,如纸板、色彩纸、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小模型。
3.学生可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分享设计过程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1.视频展示: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
3.听说训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动手实践: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能够分析并概括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信息,对具体建筑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3)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2. 对中国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特点。
(2)简介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比较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分析具体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选取一个建筑实例,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建筑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建筑。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
2.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建筑实例,分析其特点及意义。
3. 调查身边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本课将抽丝剥茧主要选取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视关键语词抓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是十分有益的。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2、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存留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面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国建筑背后隐含的人文内涵,
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是优美的音乐,建筑是经典的诗篇,它凝结着美学的追求,铺陈着文化的结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国的建筑?
【学生谈】美国白宫、罗马竞技场、悉尼歌剧院、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这些伟大的建筑已然成为各国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黄鹤楼,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座垂花门,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味,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这扇门,探寻中国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简介
提起中国建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我们可以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称它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我们来看看他的三重身份: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
3. 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提问:1、用简洁的词汇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条概述每一特征的要点或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
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主要特征。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
4.小结:九大特征的顺序安排。
问题: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作者从总体特征说到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5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提问: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中国建筑、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几处表达情感的地方,学生齐读,体会作者民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问:深入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
注意: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明确:1、群体建筑特征,便与情感交流,也体现中国儒家礼教等级制度,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男女有分。
2、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匀称
一是整体美观。
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3、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
取得更多的阳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4、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
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5、屋身的主要颜色用“朱红色”
古代色彩也有等级之分,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文本内容课外拓展
提问:这么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保存如何?
明确: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被禁锢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发扬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明确:立足传统,展望未来。
建筑与人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它绝不是冷冰冰的存在,有的设计者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播放视频资料)院落,是在张扬传统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也是在验证一种理想——无论在什么高度,有人分享的生活才是美丽的。
作业布置:
找寻你身边的古代建筑或是你家房屋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点写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