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品味鉴赏上阕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品味鉴赏下阕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六、熟读成诵七、小结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受: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

具体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 长沙》 公开课教学设计两篇

《沁园春 长沙》 公开课教学设计两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题解:(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

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联系《沁园春雪》)。

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注意读音:沁园春(qìn)百舸(ɡě)峥嵘(zhēnɡrónɡ)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四、写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诗词的历史地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诗词背景,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词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词大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讲解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解读诗词的主题思想。

3.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各小组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给予积极的反馈。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创意写作能力。

在作业批改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长沙》注释版等。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词背景:《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生平介绍。

1.2.2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诗词中所表现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1.2 诗词中所表现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

2.2.2 毛泽东思想与诗词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

3.1.3 分析法:讲解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PPT:展示诗词、作者背景、相关图片等。

3.2.2 视频:播放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介绍诗词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4.1.2 朗读:全班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4.1.3 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4.1.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

4.1.5 总结:总结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革命热情。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朗读:10分钟4.2.3 解析:15分钟4.2.4 讨论:10分钟4.2.5 总结: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积极性。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中学2012年新进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3.词牌《沁园春》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

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

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一百十四字。

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5.生自由读6.生读生评7.教师范读【问题探究】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答:“立”——“看”——“怅”——“问”——“忆”——“记”3.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4.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知识体系图解】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秋景图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景中寓情鱼翔浅底中流击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知识链接】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答:“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

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

(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

(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染”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

“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答:联系背景、注重意象、抓取关键、利用手法(言之成理且行之有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