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复习..电子教案
小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小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辩技巧。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感悟孟子“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辩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吗?谁能介绍一下孟子?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孟子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选取几组学生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讲解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
2.学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辩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课堂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民为邦本”,反方观点为“君为邦本”。
2.学生分组准备,展开辩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谁能谈谈自己对孟子‘民为邦本’政治主张的理解?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示要践行“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孟子“民为邦本”政治主张的短文。
2.收集有关孟子和其他古代思想家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孟子“民为邦本”的政治主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如“寡人”、“国也”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二章: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2.1 孟子时代背景介绍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强调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和暴政的思想。
2.2 孟子简介讲述孟子的生平经历,他是一位儒家思想家。
强调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和仁爱的思想。
第三章: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3.1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3.2 论证方法讲解讲解孟子使用的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等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孟子的论证过程。
第四章:重要词汇和句子讲解4.1 重要词汇讲解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如“寡人”、“国也”等。
强调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4.2 句子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强调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五章:综合练习和讨论5.1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
5.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互动交流。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启示6.1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来分析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2 启示分享让学生分享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七章:课堂互动与讨论7.1 问题讨论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学问;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学问;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观赏体会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方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常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告君王施仁政。
今日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靠着他超群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详细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学问)3.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仔细听,订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老师投影,正音:依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比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探讨沟通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详细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其次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相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分,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依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全部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见。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订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以一首诗《说不尽的孟子》导入。
其中有这么一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的豪言气贯长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的心境明澈澄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的感慨响若警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的睿智照亮苍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的雄辩犀利藏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宏论掷地有声;“尽信书,不如无书”——他的教导穿越时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仁义温暖苍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智慧代代尊崇。
二、重温经典: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既然复习课本了,课文内容就一定要再次仔细看。
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因为是讲过的课文,学会书上都有笔记,所以,无需领着学生再一个个点了,学生也未必能全神贯注的听,再加上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也不算难,所以,我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复习,但是给予必要的提醒:首先通读全文,然后再读,但这时要读、译结合,同时,一定要仔细浏览课下注释。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自己情况积累实词虚词。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展示:1、重点复习下列实词:凶、喻、胜、树、发、走2、重点掌握下列虚词:之、而3、重点关注下列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4、默写重要句子(一)、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句子)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王好战,请以战喻。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 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分析孟子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孟子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孟子政治主张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句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孟子政治主张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政治理念。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政治案例资料。
4.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的其他篇目,对孟子的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提问:“寡人”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什么?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析难点句子。
2. 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让学生分析孟子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孟子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二、课堂讲解1. 讲解孟子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的现实意义。
2. 分析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三、案例分析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孟子政治主张的理解。
2. 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政治理念。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政治主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寡人之于国也(2)》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
(3)连词,表转折。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2)代词,作定语成分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结构助词,的。
(3)衬音助词,无义。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
4.焉
寡人之于国也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二)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文言虚词和文言来自式教学参考《必修四语文课本》 《语文教学参考书》
授课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
专用教室
-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自主学习: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3)非我也,岁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句末语气助词。
(2)代词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结合注解完成学案内容。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评价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分析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内容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如梁惠王治国之道、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等。
(3)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五、教学资源1.《孟子》原著及相关注释。
2.网络资源: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论文、视频等。
六、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对于国,也有何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二矣。
王欲行王道,则宜若此。
”曰:“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找出通假字, 并加以解释。
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通“毋”,不要。
识
点 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归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通 “ 斑 ” , 花
词类活用
• (1)填然鼓之 • (2)七十者衣帛食肉
鼓:名—动 敲鼓 衣:名—动 穿
•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 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 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 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 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 靠您了。”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明确: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 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 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 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 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 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⑶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之于国》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没有实在 意义。不译。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例题1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 D
例题2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 B.弃甲曳兵而走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
2.作助词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⑵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 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明确: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 竭力了。河内地方遭了灾荒,就把那里的灾 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 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考察 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 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1.作代词
十八、之 ★★★★
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用 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列传》
成语:“五十步笑百 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 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 质区别。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明确: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 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 呀。”
固定句式: 直……耳:只是……罢了 是……也:这是……呀
王:名—动 为王
• (4)树之以桑 • ﹙5)王无罪岁 •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3 倒装句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4 重点习惯句式
1.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2.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 别呢?”
斩木为兵 •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 A
例题3
对下列各句中“之” 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 ②鸡豚狗彘之畜 • ③树之以桑 • ④未之有也 •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 D
• A.①②⑤/ ③/ ④ • B.①③⑤/ ②/ ④ • C.①②④/ ③⑤ • D. ①②⑤/ ③④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明确: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 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 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明确: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 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 什么不满足,,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 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明确: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 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 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 到肉了。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 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注重地方学校的教育,宣传孝敬长辈 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 肩挑头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 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 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