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基本特点

合集下载

第2章 新闻

第2章 新闻
21
3.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 (1)不同的人(或群体)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 从总体上说,人类必须在硬新闻获得满足以后 才会需要软新闻;新闻媒介也是以传播硬新闻 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 (2)不同的新闻媒介对新闻有不同的需要。 一般说来,严肃的高级报纸(在中国以党报为代 表)以刊登硬新闻为主;大众化通俗报纸(在中 国以晚报为代表)有更多的软新闻。
2
二、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 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 方向 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 来吸引受众。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 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 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 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 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 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5
本章结束
26
13
3.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不同体裁对 五要素有不同侧重点。消息,尤其动态消息侧 重发生了什么(What),通讯的侧重点是经过或 过程(How),深度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揭示原因 (Why)。
14
第五节 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 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 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1)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 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2)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 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 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3)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 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 向。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 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个事实 的要点;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要点, 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 闻体裁的要义。

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文体的特点
1基本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较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较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推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范文范文

新闻的特点范文范文

新闻的特点范文1、新闻特征: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普遍性和变异性。

2、新闻是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是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

3、新闻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上:除了报纸、广播、网络、电视上发表的评论和专题文章外,常用的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新闻、传播、特写、小品(有的特写中包含小品)等;4、狭义的新闻,是指以一般的叙述方式,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最近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些人能够理解。

新闻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引言、主题、背景和结论。

前三个是主要部分,后两个是辅助部分。

5、写作方法以叙事为主,可能会有讨论、描述、评论。

新闻是一个包含大量信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任何时候的重要事件。

延伸阅读娱乐圈新闻为何被称为八卦1.粤语中“八卦”的本义是到处说是非,说唱。

娱乐新闻和狗仔队为了吸引读者,把明星的隐私挖出来广为宣传,所以这样挖出来的新闻叫“八卦新闻”。

2.本来香港专门刺探或讨论别人隐私或内幕的杂志都是八页大小,而粤语的八页则接近八卦,所以被称为“八卦杂志”。

自然,关于明星的八卦被称为“八卦新闻”。

3.香港的黄色期刊早年出版的时候,封面上极其酷炫醒目的照片都会在关键敏感部位贴八卦图,类似于今天的马赛克效果。

所以这种报道明星私生活的杂志就叫《八卦周刊》。

而“八卦”这个词就是这样传播的,尤其是娱乐圈的新闻。

而且从那以后,“八卦”一词甚至从名词衍生出形容词和动词。

比如过多的描述你,就叫“太八卦”。

说你去哪里分辨是非,说“你去哪里八卦?”央视新闻11直播时间1.上午9点到下午5点有现场直播。

2.《新闻直播间》是由央视-13网于2023年8月17日推出的一档时长8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有耿飒、内森、顾3.焦点新闻联播为主,新闻评论和娱乐新闻为辅。

什么叫新闻1、新闻,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种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体,是一种反映时代的文体。

新闻的文体特点

新闻的文体特点

新闻的阅读新闻的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一是善于通过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并且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二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不与别人笔下形象相似。

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

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6.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7.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8.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9.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10.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基本特征:结构特征、语言特征、新闻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受众性)1把握新闻结构 题型: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作用? 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 标题的好处: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

回答此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考虑。

例:《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

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通过报道事件、事实和观点来传递信息,具有一定的定义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新闻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新闻的发展和影响。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那些关于当前事件和时事的报道和信息。

它可以是对某个事件的客观描述,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的详细解析。

新闻是对世界发生变化的记录和呈现,是新闻工作者根据一定原则和规范所经过筛选和加工后的信息。

新闻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新闻应该是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事件和事实,不带有个人偏见或主观评价。

2. 及时性:新闻是针对目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因此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

3. 公共性:新闻是为公众服务的,它关注公共利益,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4. 多样性:新闻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5. 全面性: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事件的不同方面和各种观点,以确保读者获得多角度的了解。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具有独特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或信息传播形式。

以下是新闻的几个特点:1. 短小精炼:新闻一般篇幅较短,信息要点突出,语言简练,便于读者快速阅读。

2. 现场感:新闻报道通常力求还原事件的现场情况,以增加读者对事件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3. 客观中立:新闻报道追求客观中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个人观点,以便读者自行判断和评价。

4. 实用性:新闻内容关注时事问题、社会事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信息和启示。

5. 引导性:新闻报道有时会引导读者思考和讨论,对公众舆论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三、新闻的发展与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统的纸媒逐渐演变为多媒体融合的新型媒体,新闻报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

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

新闻有哪些特点

新闻有哪些特点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一条合格的新闻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

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

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

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

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

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

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

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

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

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

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写与报道。

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形式。

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

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

而生活中的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热闻网提供。

新闻的基本特点4

新闻的基本特点4

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也叫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扼要简明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新闻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效性。

新闻消息讲究一个“快”字,它有很强的时间性,过了这个时间众人都已知晓,再发表,意义就不大了。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开头部分所显示的时间“22日22时”就充分体现及时性,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传递出去。

第二,真实性。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在叙述上,人名、时间、地点、时间的来龙去脉都不能做任意的夸大或缩小。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的渡江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一句就体现了表述的真实性。

而渡江人数的准确表述也能体现其特点:“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其中“至发电时止”是准确表述了渡完35万中2/3的人数的时间。

第三,结构的特殊性。

新闻的结构是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组成的。

他们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标题是对中心事件的高度概括,是读者看了标题就知道事件的眉目。

导语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起概述作用。

一篇新闻对内容的安排,多采用“倒金字塔”的布局形式,把内容的精华部分放在开头的导语中,其他部分是对导语的阐述和补充,而主体部分则是详细报道事件的内容。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详尽报道了中路军、西路军和东路军的战况,并对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新闻的特点基本功能介绍

新闻的特点基本功能介绍

新闻的特点基本功能介绍新闻(News)是指将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情、突发事件、热点话题、人物传记等内容,用媒介进行报道和传播的一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传播方式。

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基本功能。

一、特点:1.及时性:新闻是对现实社会事物的报道,具有时效性。

新闻会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情,使人们了解事实真相。

2.客观性:新闻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准确地反映事实,不加以虚构、夸大或歪曲。

3.真实性:新闻要求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事实,不存在不实之处。

4.权威性:新闻应该来自可信的消息源,信源的权威性能够增加新闻的可靠性。

5.多样性:新闻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社会。

6.受众导向:新闻应该以读者为导向,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关注读者关注的问题,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新闻作为传媒的一种形式,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信息。

通过媒介,新闻能够将最新的消息、事件、情况等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

2.导向舆论:新闻有着很强的舆论导向功能。

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新闻能够引导公众的关注点、态度和行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监督权力:新闻是公众了解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行为的途径之一,通过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揭露,新闻能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促使相关机构更加规范和透明化。

4.娱乐休闲:新闻也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

通过报道八卦、八卦、绯闻等轻松有趣的内容,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调节人们的情绪。

5.文化传承:新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报道文化、文化事件等,能够传承和弘扬社会的文化精神,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传统的纸媒、广播和电视台,网络新闻、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新闻以多媒体、跨平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多样化,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即:“真”、“快”、“新”、“短”。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事实,这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名小记者、当然也包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的原则。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虚构、渲染、夸张、添枝加叶,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而这些对于新闻报道却是不允许的,新闻报道是给人们提供客观事实情况和信息的,更注重的是事实本身。

我们衡量一篇新闻稿件写得好不好,不完全看它是不是用词漂亮、结构精巧,重要的是看他写的是不是事实。

如一些简明新闻,可能只写了一句话,却准确、清楚地把事实告诉人们。

新闻就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界老前辈艾丰曾说过:“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内容是事实,新闻写作最基本的素材是事实,新闻写作成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事实。

”事实,是指客观已经发生的“事实的真实情况”。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为我们欢迎它发生它就发生,不欢迎它发生它就不发生。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人们为什么要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新闻媒体?就是想通过媒体知道一些新闻事实,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

而媒体出现失实的报道,必然会给媒体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一张报纸、一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刊播的新闻不真实,很多报道是假新闻,人们还会去读这张报纸、去听这家广播、去看这家电视台的节目吗?肯定不会了。

大家可能从小就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山上放羊的孩子,本来没有狼,他却扯着嗓子对山下的村民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听到了喊声,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跑上山来,可没有看到狼,只见羊儿还在那里悠闲地吃草,才知道小孩儿在说谎。

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故技重演”,村民又一次被欺骗,都非常生气。

有一天,狼真的来了。

可尽管这孩子拼命似的喊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都不肯上山来。

这下,惨重的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来联想一下,如果一个新闻媒体失去真实,谁也不再相信它就会像这个说谎的孩子一样,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我们应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新闻的基本要素要真实准确。

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是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因素,小记者初学写稿,最好要写全这些基本要素。

同时,要真实无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如写时间,要写明×月×日,重要的新闻还要写明×时×分×秒,切忌用“日前”、“最近”、“前些日子”、“不久前”等不确定的时间用词;写地点,要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不能写成“某县”、“某乡”、“某小学”,也不能只写“朝阳中学”、“育苗小学”,而不写明何省何市何区;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物,要写清楚真实姓名,不能写成“一名小学生”、“一位中年男子”、“张先生”、“李同志”、“王同学”等等,这种含含糊糊的人名,让人无法相信是否确有其人。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写错了人的名字。

比如,把王冬写成王东,刘丽丽写成刘立立;再如张冠李戴,把张三写成李四,王五写成赵六。

对于事件、原因、结果等,必须深入采访,仔细核实,不能急于求成,草率报道,更不能道听途说,以假当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高考发榜的日子,有一位小记者到农村去采访一位家庭很贫困的高考生,问他是否考上了大学,这位同学本来落榜了,但怕丢面子,就撒谎说考上了,这位小记者信以为真,没有看看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没有到他的学校进行核实,就匆匆忙忙地报道出去了。

结果报道失实,成了一篇假新闻。

给这位高考的同学和刊发此稿的媒体以及小记者本人,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二,新闻报道的细节要确切无误。

一篇新闻报道,为了有助于人们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揭示新闻内含的深刻意义,有时要表述事实的细节,引用一些与事实有关的数字、史实、典故等资料。

对此,一定要做到确切无误。

邓颖超生前曾批评几名记者说:“你们写的《中秋佳节话友谊》,报上登了,我看过了。

那篇文章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

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

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

”接着,她严肃地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这种细节上的失真会影响整篇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有的报道虽然是真实的,但由于忽略交待真实的细节,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是假新闻。

例如,发表在1982年6月25日《陕西日报》上的一条消息,虽然事情是真实的,但却让人难以置信。

消息报道的是一位67岁的老太太,在山上采药时遇见一只豹子,这只凶猛的豹子没有吃了她,她却把豹子打死了。

由于没有交待真实的细节,人们看到这条消息后,都认为是一条假新闻。

后来,这条消息引起美国一家报纸的关注,他们拟转发此稿,就委托一个来中国考察的叫胡开文的美藉华人核对此事,下面是胡开文与写这条消息的记者的一段谈话:胡: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她是不能打死豹子的。

事实是打死了。

请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特别是他的偶然性作以介绍。

记者:必然性是这一老妇确实勇敢。

倘若她临危怯懦,多半会被豹子咬死。

偶然性是,当时,这个老妇人正在山上挖药,同她在一起的有她的一个50多岁的侄媳,两个十三四岁的孙女。

还有一个12岁、一个17岁的孙子。

当豹子从灌木丛中冲出扑向孙子时,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即大声呐喊,这时豹子便冲将过来扑倒老妇人,并咬住她的左臂。

这位勇敢的山里人翻身抱住了豹子,在殊死搏斗中,抱在一起的人和豹子一起滚坡坠崖。

当老妇人和豹子落地时,凑巧人在上、豹在下,而且地面有锐石。

这样,人同豹子合计100多公斤的重量,加上落地的速度,造成了豹子的致命伤。

而老妇人未受大伤。

她当时还抓着豹子的两只耳朵,豹子却无力弹跳。

神智清醒的老妇人此时大喊:“快来呀,我抓住豹子啦,别叫它跑了!”媳孙赶来,只见豹子两只前爪撑地、后身失灵,便一顿乱棍将它打死……请看,如果消息中详细交待这段老妇打死豹子的细节,人们就不会质疑这条消息是假新闻了。

另外,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也往往容易出现失误。

有这样一篇稿子,是小记者写自己所在的学校240名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活动的,他写道:“4月21日,北京市丰台区五爱小学240名同学,到南苑路东侧荒坡上参加春季植树活动。

今天刮着4~5级的春风,风沙扑面,让人睁不开眼睛,但同学们个个干劲十足。

从上午9点到11点30分,仅两个半小时就植树12000株。

”稿件发表了,很多人对“仅两个半小时,就植树12000株”提了质疑。

是的,让我们来仔细算算,240人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植树12000株,平均每人植树50株,有这种可能吗?结果一核实,是小记者写稿时失误,多写了一个“0”,这样,1200株就变成了12000株。

瞧,多写一个“0”或少写一个“0”,就相差“十万八千里”,造成了报道失实。

所以,我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还有这种情况,有的小记者采访时,没有记住准确的数字,就大概估计一个数字随便填上,或者采用一些模糊性的数字用语,如“数百”、“几千”、“好几十万”等,这是新闻报道绝对不允许的。

第三,绝对不能“合理想象”。

新闻报道中,涉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合理想象”,无根据地推测,否则,就会使报道失实。

早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发起一场批判“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剧本《前线》中塑造的一位军事特派记者,他不到前线采访,坐在指挥部里编造了很多“新闻”,后来,人们就把凭空想象、胡编乱造的新闻现象称作“客里空”。

50年代,中国新闻界又开展了一场批驳新闻“合理想象”的讨论。

讨论是由一篇题目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报道引起的。

报道中叙述志愿军英雄黄继光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时,有这样一段: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

敌人的机枪仍然在嘶叫。

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

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枪声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然后描写黄继光一跃而起用身体堵敌人的枪眼的情景。

这是典型的“合理想象”。

当时只有黄继光一个人在前面,他扑上敌人的枪眼后就壮烈牺牲了。

记者从哪里知道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再比如,有这样一篇报道,写的是一位农村老太太,在锄地时捡到一枚手榴弹,回到家后她把手榴弹放在火里烧,结果,手榴弹爆炸了,老太太当场被炸死了。

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位老太太贪图小便宜,心想,把手榴弹的木把烧掉,剩下的铁头还可以卖掉赚点零花钱。

”我们来想一想,在写这篇报道时,老太太已经被炸死了,她当时的思想活动是无形的,她没有说出来,谁会知道呢?二、尽力缩短时间差缩短时间差,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后从采写到编发的过程越短越好,时间越快越好。

有一位叫安德列·盖德的法国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到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

”这句话用于说明新闻报道非常贴切。

一篇稿件,从新闻事实发生、记者采写到媒体发布新闻,时间的间隔(即时间差)越短,它的影响就越大,否则,影响就小,甚至没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名小记者,必须懂得新闻报道时间的重要性,要增强时间观念,一件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要做到快采、快写、快发。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事件发生在1963年11月22日下午,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被暗杀。

当时,合众国际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美联社记者贝尔以及另两位记者正在现场新闻采访车上。

当听到暗杀的枪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史密斯第一个抓起车内唯一的一部电话机。

与此同时,坐在他后面座位上的贝尔和另两名记者,发疯一般扑向史密斯,与他撕打起来。

为什么要打他呀?不用说,聪明的小记者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为了抢夺电话机。

史密斯尽管被后座的3名同行打得鼻青脸肿,可他就是不肯丢掉电话机。

他紧紧地握着话筒不停地向本部报道事件的经过。

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肯尼迪被暗杀消息的记者。

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厮杀”,“厮杀”的目的是争夺新闻的时效性。

一条新闻谁采访、写作、刊播的速度快,捷足先登,谁就能首先争取到读者,听众或观众,时效是媒体竞争胜负的一个关键。

小记者采访、写稿,也必须要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

要知道,再好的新闻耽搁了时间采写,耽搁了时间发稿,就会变成“明日黄花”,就可能不被采用了。

例如,北京有一位小记者叫李挺,他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3月5日上午,他参加了学校大队部组织的一次学雷锋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