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意象派和中国诗关系密切。
一方面,它是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的启迪而产生的,在创作中广泛地模仿和借鉴,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而这是由于这个诗派的理论认识与中国诗人具有近似性。
另一方面,此派诗人在创作中对意象艺术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人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诸多变异,这是由于东西方较大的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下文即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同与异。
一意象派与中国诗的理论主张的近似性意象派的“意象主义”理论,见于他们对于意象的概念、美感效应、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阐述,从中可见其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理论之间的相似性。
首先,关于意象概念的理解。
1913年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一文中,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或译为“理性与感性的情结”)。
”后来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他又做了如下阐述:意象可以有两种。
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
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
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
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旋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那些本质的、或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象那个外部的原物似地出现了。
在两种情况中,意象都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的熔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它就不是我所称谓的意象。
可见,庞德的意象理论中的意象包“意”与“象”两个方面。
“象”是自然客观之物象或曰“图象”,是诗人借以感觉和思考的工具。
而一旦诗借助物象或图象完成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呈现,物象或图象也随之发生质变而一跃成为“意象”。
所以说“意象”使客观世界心态化。
意象在其呈现的瞬间,理智与感情就和客观物象融为一体了,就像化学作用之后的物质变化,是质变之后的全新的东西了。
总之,根据意象派的理解,意象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因素,即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外物,意象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及原因探源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及原因探源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与欧美意象派诗分属现代自由体诗与古典格律诗范畴。
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共同点——意象入手,对二者诗学中意象的实质、意象的意义进行对比,探索二者不同艺术构思与艺术本质即二者差异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思维众所周知,作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庞德翻译、模仿的中国古典诗,并把这些作品当作他自己的创作,充分表明他对东方中国文化得认同和熔融,从中也可看出他倡导的意象派诗歌的渊源。
然而,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无论在“意象”理论的主张上还是技巧的运用上都有着各自的风格。
一、对“意象”含义的理论错位庞德提出有关“意象”的定义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意象不是一种客观的事物,或一个普通的比喻,而是具有高度威摄力的“复合体”。
能在瞬间呈现给人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然的感觉。
关于意象主义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有以下三点至关重要:首先,意象派诗人非常重视意象的形象性,这是最基本的。
庞德曾经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过:“不要用类似‘宁静的朦胧的国土’那种措辞。
那会使意象索然无味,使得抽象与具体混杂起来。
其所以产生这类词句,是因为作者没有意识到自然的事物总是适当的象征。
避免抽象。
”其次象征派诗人重视意象表现的直接性。
1913年弗林特撰写的《意象主义》一文中宣布意象派的主张,其中一条便是“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而关于“直接处理”的内涵,庞德后来进一步说:“人们说‘直接处理’仅仅是指这样的意思:人们在获得意象之后,便不再将它同装饰品放在一起。
”也就是说,对既得意象的表现不能矫揉造作,而要简洁明快。
以便意象表现得更加明晰。
最后,意象派诗人认为诗人使用情感把握事物形成意象。
庞德说“情感力量产生意象。
”这就指出了意象产生的根源——它是诗人情感力量产生的根源。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的文化阐释

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的文化阐释吴晟一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诗坛的英美意象派(Imagism)诗,直接渊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但从理论和创作实际来看,两者在意象经营、传达视角、诗旨义项和审美效应上却有较大差异。
艾兹拉·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定义为:“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
”[1]又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将意象分为两种:主观的——“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客观的——“攫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旋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本质的、或主要的、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像那外部的原物似地出现了”。
据此,意象派建立了六条创作原则,其中两条是:“1.运用意象把握具体细节,扬弃含混不清的泛泛之论。
2.务求诗歌的坚实与清新,摈弃笼统的含混。
”可见,意象派只是舍弃那些与中心意象无关的词语,甚至抽掉连接意象的词;意象的高度浓缩也只是“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本质的、或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的锤炼,最终目的不是使意象模糊化,而是使它更加坚实与清新。
所以庞德极力贬低和反对意象的象征作用,他说:“象征主义者的象征有固定的价值,像算术中的数目,像1,2和7。
意象主义的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像代数中的a,b,x……”如他的创作示范《地铁车站》:“人群中涌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据说原稿30多行,最后删定仅剩下这两句。
“脸庞”和“花瓣”为诗中两个基本意象,是诗人努力捕捉“瞬间,一件外向和客观的事物使自己改变了、突变入一件内向的主观的事物”,再现诗人步出地铁车站那瞬间的美感经验:在阴暗潮湿的地铁道里,突然瞥见几张美丽的脸庞,仿佛抬头之间从湿黑枝头发现几片花瓣。
由此看来,意象派不仅消解了诗中的个体主体性,完全采取局外人的零度传达视角,而且其追求所谓“绝对不用任何无助于表现的词”的高度浓缩,并非为了扩大意象的张力,从《地铁车站》看,“脸庞”与“花瓣”两个基本意象,即使熔化了诗人的理智与情绪,但充其量只是通过两个意象的并置、映衬使得它们更加坚实与清新,以唤起读者对二者之间相似点的注意而已,倒是像算术中的1,2和7,有固定的价值,根本不像代数中的a,b,x,有着可变的意义,诗旨也比较单纯。
异质文化中的艺术借鉴_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

第23卷第1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3 NO.1 2003年1月JOURNAL OF XIAO GAN UNIV ERSITY JAN.2003 异质文化中的艺术借鉴———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苏 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英美意象派;中国古诗;异质文化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3)01-0042-04 意象派是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英美诗坛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这一流派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多利亚诗风的一种反拨。
当时的英美诗坛,充斥着内容陈腐、无病呻吟、惯于说教、词藻华丽的后期浪漫主义诗歌。
意象派诗人决心独辟蹊径,寻找更适合于反映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感受的诗歌形式及技巧。
他们广采博收,既吸取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创作思想,也从日本诗、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养分。
在这几种外来因素中,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最明显。
据统计,在1912年11月至1922年10月约10年之中,美国新诗运动的代表性刊物《诗刊》所刊载的外国题材诗(包括翻译与仿作),中国诗居第一位。
意象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庞德就被人称作中国式诗人。
英美意象派诗人之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诗与他们的艺术主张相吻合。
开意象派风气之先的庞德在没有接触中国诗之前,曾提出过不少诗歌主张。
为了抨击19世纪末诗作的情感泛滥和词藻堆砌,庞德于1911年底发表《学问的新方法》一文,指出诗歌创作要有“鲜明的细节”,挑选一个或几个意象并使其中主要的得以突现。
1912年初,庞德又发表题为《一个前瞻》的文章,预见20世纪的诗“将会排斥表面性的修饰,将会更为‘坚硬’和‘爽朗’”。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比较

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 。 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 、 陈腐的说 教 、 象的感慨 , 抽 强调诗人应 当使用鲜 明的意象描写具体 的对 象 , 助意象构建完成诗歌创作。他们创作历史不长 , 借 成果不 大。 但影响深远。 明确将“ 意象 ” 一词 引人文学审美范畴的是美
的先 河 。
写 其事 。某 一 物 象 在 作 者 看来 已经 具 备 了能 够 表达 他 的 情感 的 特质 , 便直 接 加 以运 用 , 使这 一个 意 象 直 射 出感 情 来 。 这类 直 观意 象 在 我 国 的 诗 歌创 作 中是 十分 常 见 的 。 弃 疾 的词 《 辛 西
思》 与其 有 异 曲 同 工之 妙 。 枯藤 老树 昏鸦 , 桥 流 水 人 家 , 小 古道 西风 瘦 马 。 阳西 下 , 夕
断 肠人 在 天 涯 。
这 首小 令 很 短 , 共 只 有 五 句 二 十 八 个 字 。 描 绘 出 一 一 但却
幅 凄 凉动 人 的秋 郊 夕 照 图 ,并 且 准 确地 传 达 出旅 人 凄 苦 的 心 境。
归 纳 起来 , 中 国古 典诗 歌 对 意 象 派 的影 响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方面 :
象非诗 ”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 的物象暗示出来 。庞德的 。
诗 歌 《 地铁 车站 》 现 了 自己 的 主 张 。 在 实 第 三 . 中 国古 典 诗 歌 和 意 象 派 诗歌 在 对 意 象 的组 合 上 有
(文心雕龙一 《 神思》 , ) 观朝王廷相提出“ 夫诗贵意象透莹” 。在
西方“ 意象 主义 ” 词 直 接 来 源 于法 国 的绘 画用 语 。 O世 纪初 一 2 的伦 敦 , 一批 年 轻 诗 人 对 后 期 浪 漫 主 义 ( 即维 多 利 亚 诗 风 ) 统
美国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意象 派诗 是 英 美 现 代 主 义 诗 歌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美 国 对
雨” 有相似之处 , 虽然 难以考证 庞德 当时是 否研读过 上述佳
句 , 过 庞 德 本 人 并 不 否认 在 创作 该 诗 时受 到 了东 方 诗 歌 的 不
启发和影响。
现代诗歌的贡献最 大 , 它是 开启现代新 诗 的一 个标志 , 促进
英 国诗人休姆曾指出“ 诗人 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创造 意象 ” 庞 , 德也强调“ 生创 作一个 意象 比创 作 多卷 作 品更为 重要 ” 一 。
庞 德 的 意 象诗 《 巴黎 地 铁 站 》 I tt no h to就 在 (naSai f eMer) o t
烈, 体现 自然、 生命 、 景物 的和谐统一 , 使人感 受到 自然景物
了美 国新 诗运 动 的发 展 。美 国新 诗 运 动 期 间 , 现 了一 大 批 涌 意 象 派诗 人 , 代 表 人 物 有 埃 兹 拉 ・庞 德 、 尔 达 ・杜 丽 特 其 希 尔 、 米 ・ 厄 尔 等 。实 际 上 ,O世 纪 很 多 重 要 的 英 美 诗 人 艾 洛 2
意 象 派 诗歌 强调 诗 歌 节 奏 的音 乐 性 和 视 觉 特 点 。威 廉
LU0 Con - n g xi
( a g n n i e rn c t n l l g ,W u a 3 2 Ch n ja g E gn e ig Vo a i a l e i o Co e h n4 0 1 2,Chn ) ia
Ab ta t o ec mp r s n wa a eo g s b t e h g s o m s i sr c :S m o a io sm d n i ma e e we n t ei ma i tp e Ame ia n i n rc n a d Ch — n s ls ia o ms n ts o h ti g s c e t d i i e e ca s c l o m sa e l a e t e e ca sc lp e ,a d i h ws t a ma e r a e n Ch n s l s ia e r o d d wih p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作者:刘玉珊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初开始英美等诗人陆续提出意象概念,从而形成了意象派诗歌,运用简洁而通俗的语言和音乐性的细胞来对事物进行描述,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哲学思想和意象创造上均对美国意象派的诗歌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阐述影响[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59-01一场文学大浪在20世纪初期掀起在欧美大陆等地,1992年的各个杂志上涌现的意象派诗歌标志着欧美诗歌的开启,也对传统的文学产生了极其猛烈的冲击力,美国诗歌的文学现象从19世纪开始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演变历程,意象派中由庞德为代表,美国诗歌将发展为新型的意象派诗歌,他们深爱中国古典诗歌,而中国的古典诗歌也对其有着深厚的影响,诗人埃温就说道:直至今日,中国诗歌对美国诗的影响无法想象,因为它已经成为了美国诗歌中的一部分。
一、意象的意义与应用(一)意象的意义意象就是指在某一刹那间所呈现出来的感性与理性间的结合。
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领袖庞德对意象也引申出来更多层次的含义,他说道:意象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不仅仅是个思想,而且它还是个漩涡,是许多思想的交集,它是具有思维和活力的,而它又不同于观念意象,比较侧重于思想和感情的形象。
(二)意象的应用在中国,意象是一个审美的范畴,比较注重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周易》中提到:圣人立象以尽意。
其意境就是表意之象,作为象征的艺术形象。
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中,描写的各类妖魔鬼怪等都是有特殊意义的某种意象,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这类的意象比比皆是,如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湘夫人、李白的竹马等。
因此意象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中国古典的诗歌中,美国诗人庞德是借鉴中国的古典诗歌时发现了意象,并将它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以此就形成了意象主义诗歌,这也源于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和认识,他受到了许多派系的诗歌特征的影响,如法国象征派和印象派,意大利未来派等,但是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歌。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赵毅衡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O——一九二O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这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因此,意象派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出最大前景的文学运动”①,很多文学史著作把它作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
意象主义,是这批青年诗人对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统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在多种国外影响之下开创出来的新诗路。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感觉上具体的对象——来表现诗意。
同样的“脱节句”也出现在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庞德改题为《边卒怨》)的译文之中。“荒城空大漠”一句被译成:
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
这可能是原文“空”字过于难解而逼出来的翻译法。不管庞德的动机是什么,这样解除了句法环节只剩下名词的诗句,对于句法标记十分明确的印欧语系各语言,的确是叫人瞠目结舌的新东西。
丝绸的窸窣已不复闻,
尘土在宫院里飘荡,
听不到脚步声,而树叶
卷成堆,静止不动,
她,我心中的快乐,长眠在下面;
一张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这最后一句显然是个隐喻,但采用了奇特的形式,它舍去了喻体与喻本之间任何系词,它以一个具体的意象比另一个具体的意象,但二个意象之间相比的地方很微妙,需要读者在想象中作一次跳跃。庞德称他在中国诗里发现的这种技巧为“意象,叠加”(Supes-position),《地铁车站》就是袭用这种技巧的,因此有的文学史家称这首诗是应用中国技巧的代表作品。19
这本译诗触发起英美诗坛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历久不衰的热潮。意象派后期挂帅人物、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于一九二O年出版《松花笺》(Fir—F1ower Tablets),爱米·洛威尔直到临死还在计划继续译中国诗。在庞德译诗出版后的五年之内出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至少不下十种。文学史家惊叹,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英美意象诗派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本文对此作了深人探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女作家梅辛克莱认为,对庞德而言,"所有起作用的异国影响,以中国诗人的影响最为有用,中国影响促成了……他们理解越来越完美的实现,使他发现了他最终的自我"。
评论家们在评论意象派诗人约翰.歌德.弗莱契的诗时指出,"当他表现出中国画意境时最为出色"。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
它的历史虽然很短(1912--1922),但影响却很大,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文现代诗运动的开端。
他们编辑出版诗集,发表宣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如庞德在1914年编辑《意象派诗人》一书时,发表了《几条戒律》,提出了作诗的六大原则,即:使用通俗的语言,用准确的词语.不用装饰性词语;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诗情;题材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写诗要用意象,要具体确切;明确,清晰,不可含混不清;简炼,浓缩。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
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
开始,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
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
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
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
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
意象派从中国古诗中汲取了丰富而新鲜的东方营养。
对于厌倦了英国诗和法国诗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陈旧说教的感伤主义和后期浪漫主义诗风的意象派诗人来说,简练含蓄的中国诗正好成为他们精神依托。
庞德在《神州集》中曾翻译了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他还在这首诗后加了一段注释,认为这是一首写等待的诗,而且等待了很久,但诗中始终没有说出等待和责备的话。
庞德非常赞赏这种写法。
意象派的另一位诗人艾米.洛厄尔曾模仿过这种简约的诗风写过类似的诗。
如《风和银》:"秋月当空,/洒下一片银光。
/银光照在渔地上,/渔地摇动背脊,/它的龙鳞闪闪发亮?quot;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
从意象派诗人所选择的《神州集》和《松花笺》等集子中,我们随时可以读到那些意象鲜明的诗句。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等。
中国诗歌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法,一度成为意象派争相效仿的美学规范。
如庞德的《地铁站上》一诗,被认为是标准的意象派诗例。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在这里,那从阴暗潮湿的地铁站走出的美丽的女人的面庞,成为诗人所捕捉而着意表现的意象。
这种写法,既不同于反映客观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主客观的结合,感情和理性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借助于瞬间的意象表现出来,在面庞、树干、花瓣等形象之间,不用过多的连接词,不用太多的叙述,而是将这些意象进行直接处理,凸现意象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说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诗中受到的最普遍而直接的影响。
在意象派诗人的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雨,荒江,旅人。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小舟中孤灯。
/芦苇沉重,低垂。
/竹林萧萧,似在泣诉。
"(庞德《诗章》第49章)在读这些诗句时,中国读者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们与我们极其熟悉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诗句很相似。
其实,这种意象的叠用,恰恰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古诗中借用来的,中国古诗中这种常见的叠用意象的写法,最为意象派所称道和推崇。
在庞德的时代,这种写法往往是简单的、静止的运用,到了30年代以后,在克莱恩、艾恩特、罗伯特.罗维尔等现实派诗人的诗中,这种意象的叠加被密集化了,往往在一个意象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或两个意象渗透成一个新意象,简洁的意象演变成多元的、流动的意象,这便是现代派对意象派的继承与发展,如《致桥》一诗:"多少个黎明,水鸟从寒波中冷醒/展翅翩飞,点水回旋,/引起银波漪澜,又猛地腾空,/在被锁住的水湾之上建起自由--/然后划着完美的曲线,翩然离去/如帆影,它横过/一页页的数字,即将存档/--直到电梯把我们送下楼,结束了工作的一天……"在这里,前四句写大海、小鸟、港湾,后四句写城市、楼房、电梯;互相对比、交错,这正应了意象派的理论:意象是不能停滞的,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向前发展;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互相穿插。
如在艾略特的《荒原》一诗中,16世纪泰晤士河与20世纪的泰晤士河相互交织,诗人将古河岸的城堡钟声与今河岸的污染构成一个超越于真实时空的意象,大大地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是有局限和误读的,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离。
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参考文献:①赵毅衡:《远游的诗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肯纳:《庞德时代》(伦敦,1972年版)。
③郑敏:《意象派诗创新、局限及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文艺研究》1980年6期补充日期: 2005-08-29 23:45:50【标题】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正文】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国诗就不可想象。
这种影响已成了美国诗自己传统的一部分。
--W.S.默温英美意象派诗歌(Imagist Poetry)诞生于本世纪初的英国,它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十年,但它在英美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标志着现代新诗运动的开端,以全新的面貌掀开了英美现代诗歌史的新篇章。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文学流派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它不仅先后三次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当代诗坛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过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曾是意象派诗人创作的指导原则,中国古典诗歌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竞相模仿的优秀创作模式。
在本文中,笔者将比较中西意象论之差异,探寻我国古典诗歌西传的媒介,并通过分析意象派诗人对我国古典诗歌的误解和模仿,论述我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一中西意象论之比较我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我国不仅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及作品,而且诗学理论也有相当发展。
据考证,我国古代最早关于“意”和“象”的理论出自《周易》和《庄子》。
在《周易.系辞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意思是说,要完全表达意思(“尽意”)必须用“象”(“立象”)。
《系辞篇》是后人解易之作,而《周易》乃占筮之书,所以,这里的“象”同“卦”类似,是用来象征自然变化及人事休咎的卦爻符号,与我们目前诗学中公认的“象”是有差距的。
与此同时,《庄子.外物篇》中也清楚地表明了“意”和“言”的关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可以看出,《庄子》主张注重“意”,为了“得意”,可借助于“言”;而在“得意”之后,便可完全不顾“言”的方式了。
《庄子.天道篇》又进一步论述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可以言传也。
”庄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突出“得意而忘言”的基本要求,认为语言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它包含着意义;所以,言传的目的应该在传意。
“得意而忘言”才是最佳的审美境界。
从秦汉至隋唐,意象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观点集于三国时代王弼解释《周易》之作《周易略例》和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进一步发展了庄子“得意而忘言”的理论,清晰地阐明了言、象、意三者的辩证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可以看出,王弼丰富了庄子的理论:言是“明象”的,而象是“出意”的。
言的目的在存象,那么得象便应忘言;象的目的在得意,那么得意应忘象。
同时,要得象必须要忘言,要得意必须要忘象。
这里,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论述得十分透彻了。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可谓我国古代又一伟大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1)〕。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论述道,“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周振甫在译注这段文字时,把这段文字解释为:“文思凭空想象,容易设想得奇特;语言却比较实在,难以运用得巧妙。
由此可见,思想化为意象,意象化为语言,贴切时像天衣无缝,疏漏时便相差千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