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与教权

合集下载

第14课中世纪王权与教权

第14课中世纪王权与教权
——卜尼法斯八世
《神曲》(但丁):
卜尼法斯八世(当时未死) 死了以后,他和其他几位教皇被打 入地狱的第8层——脸朝下栽进 一条裂缝中。
——腓力四世
世俗贵族
天主教会
阿维尼翁教皇宫
召开三级会议
市民
(1302)
等级君主制确立后,英、法等国王权逐步加强 2、典型事例:1309年,阿维尼翁之囚: *
教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影响:教权衰落,对西欧各国事务干预能力明 显下降
小结
王权 教权
互相利用
互相争斗
获得合法神圣的统治 外衣,强化王权
卡诺莎靓见反映了王 权旁落和教权膨胀
获得王权的大力扶持, 阿维尼翁之囚反映了
2、王权与教权联盟的表现
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751 年丕平篡位,创建加洛林王朝 “丕平献土”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
800 年查理加冕称帝 3、王权与教权联盟的作用
王权实行世俗统治 教权实行精神统治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维持封建统治
二、王权与教权的对抗------教权高于王权(11-13 世纪) 1、教权高于王权的背景
并掌握世俗权力
王权的再度兴起和教
权的衰落
小结
1.在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争斗中,哪一么?
754年,丕平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罗马梵蒂冈的教皇国
查理大帝跪在教皇 利奥三世(公元 795-816年在位) 面前接受加冕,称 “罗马人的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为 “罗马帝国”。
11世纪教权王权之争中,亨利四世(左)将格列高利七世(右)赶出罗马城(绘画)
在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廢黜後,聖格列高利七世 對神職人員和憤怒的國王處以絕罰,選自弗賴辛(Otto von Freising)的編年史;現藏德國耶拿大學圖書館。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和教权是两个重要的权力机构。

王权代表着政治和世俗的权威,而教权则代表着宗教和精神上的权威。

这两个权力机构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王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中世纪的王权源自古罗马帝国的遗产,但在中世纪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首先,中世纪的王权是继承性的,即由君主家族世袭而来。

这种继承性的特点使得王权在社会中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中世纪的王权享有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国王被视为上帝任命的统治者,具有神圣的地位。

他们承担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并对国家事务做出最终决策。

第三,王权还拥有军事力量,并控制着领土和资源。

国王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此外,国王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机构来规范国家的运作,确保权力的稳定和延续。

二、教权的特点与运作方式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由天主教教廷所代表。

教廷是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威机构,总部设在罗马。

教廷的首领是教皇,他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

教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权宣称拥有绝对的宗教权威。

教皇被视为上帝代表的代表,他有权解释和制定宗教教义,并对信徒的信仰和行为进行约束。

其次,教权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土地。

教廷通过独特的经济体系,如十字军东征和教会奉献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

这使得教皇和教廷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第三,教权还通过宗教法庭来维护神权。

宗教法庭是教廷设立的专门法院,负责审判宗教罪行和异端行为。

这种法庭的存在使得教权能够对信仰异端和异教徒进行打击和镇压。

三、王权与教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王权和教权在某种程度上互相依存。

王权需要教权的祝福和宗教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教权则需要王权的支持和保护来维护自己的教会权威。

此外,王权和教权经常会因为权力和利益的竞争而发生冲突。

第14课 王权和教权

第14课 王权和教权

查理加冕
二、王权和教权之争
格里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我,作为教皇, 2、唯有教皇被称为普世的。 位于上帝与芸芸众生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之间,高于世间一切 „„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的帝王。 „„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任何错误, 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王斯德《前工业文明与地域 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王权和教权
互相利用
5-11C
互相争斗
卡诺莎觐见
11-13C
克洛维皈依 丕平篡位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称帝阿维尼翁囚13C末教权胜利
王权胜利
王权与教权此消彼长与当时社会的 政治经济密切联系
第 14 课
王权和教权
一、王权和教权合作
相互利用
王权
相互依存
教权
克洛维皈依
丕平献土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 保卫教会, 使它不 受异教徒的攻击, ——基督教会得到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 ——罗马教会掌握 而神圣的教父,你 ——体现了“君权 官方承认 的职责是用祈祷支 干预世俗君主的先例 了世俗权力 神授”的古老原则 持我的武力。
13世纪下半叶,十字军运动日 趋没落以至最终失败之后,罗马教 皇的威信骤然降低,教权开始步入 下坡路。„„十字军运动的展开及 其失败,也使西欧封建主的状况发 生了重要变化。那些热衷于谋求独 立发展的大小贵族骑士,纷纷奔赴 东方战场,不少人阵亡在外,这给 长期陷于割据的西欧国家客观上提 供了一个排除分裂因素,加强中央 集权的有利时机。
雄厚的经济实力
军事大权 控制思想
在整个中世纪, 在德国,仅981年 教会占有的土地 • 如果做一个哲学家 的兵员,队伍中就 约占当时西欧耕 意味着反对圣保罗, 有3/4是由教会提 地的1/3,其中 我将永远不做哲学 供的。1136年罗塞 1/3又直属于罗 家;如果亚里斯多 马教廷,天主僧 耳二世出征意大利 德要把我和基督分 侣和罗马教廷成 时,就提供了74% 开,我将永远不当 为西欧最大的封 的兵力。 亚里斯多德。

王权与教权

王权与教权

互为依存
强化王权;
•教会为获得国家的 •丕平篡位 大力扶持,以发展壮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 大自己 卡诺莎觐见
•奠定教皇国基础, 并使罗马教会掌 握了世俗权力
教皇当时完全摆 脱了世俗君主的 控制,具备了与 之抗衡的能力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于 世俗政权
相互斗争、 1 1 ~ •教会权势的膨胀; 教权高于王 1 3 世 •王权的衰弱 纪 权 1 3 世 •13世纪末叶,十字 军运动失败导致教 相互斗争、 纪 以 后 权衰弱; 王权上升、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教权衰微
王权与教权
合作 争斗
王胜教衰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1、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以获得国家 的大力扶植。
(西欧)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 态发展出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 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 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 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 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
13课
14课
三、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 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 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 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 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 ;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 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 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主教叙任权 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 – ——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 主教叙任权之争暂告中止
二、卡诺莎觐见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1、背景:11世纪起,教会权势膨胀,王权软弱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 表 演 , 发 挥 想 象 )
新 天 鹅 湖 城 堡
三 王权高于教权
阿维尼翁之囚(1309年) 人物:法王腓力四世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影响:英国法国的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 到加强,但是教权由盛转衰。

阿维尼翁之城
阿 维 尼 翁 教 皇 宫
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王权与教权 相互利用 时间 5至11 世纪 背景 重大事件 影响 教皇开始干 预世俗君主 的废立;奠 定了教皇国 的基础。 教皇具备了 与世俗君主 抗衡的能力 王朝希望为自己的统 克洛维皈依 治披上合法化的外衣; 基督教 教会借助国家,发展 丕平献土 壮大自己的势力 查理大帝加 冕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权的衰弱 卡诺沙觐见
相互斗争 教权高于王 权
11至13 世纪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弱
13世纪 十字军导致教权衰弱; 阿维尼翁之 末以后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 囚 阶层的支持,王权加 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地教会依 附于世俗政 权。


德皇亨利四世对教皇对其五位近臣的处罚置若罔闻,满不在 乎,依然重用这些近臣。当时他正忙于镇压国内萨克森地区 的叛乱,腾不出手来对付教皇。等到国内叛乱平定之后,他 便立即乘胜南下意大利,支持当地反教会改革势力,并于 1075 年在米兰、斯波莱托等地继续自行任命新主教。“陛 下,教皇下达过敕令,不准国王或皇帝任命主教,我们这样 做行吧?”,一个年事已高的大臣担醒说。 “怎么,你们害怕了?我是德国的一国之主,难道德国的事 还要听他教皇的摆布?!” 同年圣诞节,德皇亨利四世甚至指使罗马反教会改革的贵族 闯入圣彼得大教堂,劫持了正在做弥撒的教皇,押在占奇尤 斯的城堡中。后因一批宗教改革派教徒围攻城堡,教皇才获 释返回。格里高利七世返回后恼羞成怒,立即给亨利四世写 了一封充满了威胁语气的信,并痛斥德皇的行径是“兽行”。 亨利四世针锋相对, 他马上召集德国的所有主教于1076 年 元月在沃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并指 控教皇雇佣凶手暗杀皇帝。会后,还用侮辱的口吻给教皇发 出了一封信,斥责格里高利七世用狡猾的手段当上教皇,又 行为不轨,与马蒂尔达伯爵夫人关系暖昧。信的结尾处说: “……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我,神圣的亨 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正式对你说:“滚开”。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原因: 原因:
1、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希望获得王室的支持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2、王权则期望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 、
影响: 影响:
1、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 、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部分世俗权力。 部分世俗权力。
思考: 思考
1075年 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 诺莎觐见” 1302年 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时代背景不同
1309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阿维尼翁 。
影响: 影响:
1、“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 阿维尼翁之囚” 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11至13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教会权势的膨胀; 11至 权的衰弱。 世纪 权的衰弱。
卡诺莎觐见 教皇当时完全 摆脱了世俗君 主的控制, 主的控制,具 备了与之抗衡 的能力 阿维尼翁 之囚 教权由盛转衰,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 于世俗政权。 于世俗政权。
13世纪 13世纪末叶 世纪末叶, 13世纪 13世纪末叶,十字军 末以后 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 弱;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王权加强。
表现: 表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王权与教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王权与教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王权与教权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背景: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识记知识点: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

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

格列高利七世同意恢复其教籍和统治权。

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知识点:1.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通谕:教会高于王权, 只有服从教皇才能得救。
结果:腓力四世立一新教皇,新教皇迁至阿维尼翁。
神 圣 罗 马 帝 国
496年
克洛维皈依
王权: 世俗权力
教权: 宗教信仰
751年,丕平篡权:掌握世俗权利 756年,丕平献土:干预君主废立
800年,查理大帝加冕Biblioteka 亨利四世与格列高里七世争霸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 亨利四世: 安排亲信 到德国各 地做主教 和修道院 院长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教皇)能罢黜或恢复主 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 任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第一回合
亨利四世: 你,现在已不是 教皇,而是个假 僧侣。我,神圣 的亨利皇帝率领 全体主教对你说 “滚开。” (1076年)
格列高利七世 剥夺亨早四世的教籍和 帝位,解除臣民的效忠 誓约。 (1076年)
第二回合
卡诺莎觐见
第三回合
卡诺莎觐见
第三回合
第四回合
亨利四世(左)将格列高利七世(右)赶出罗马城(绘画)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 一、王权与教权相互利用: 1、克洛维皈依:世俗权利+宗教信仰 2、丕平:篡位:干预君主废立 献土:掌握世俗权利 3、查理大帝:加冕
二、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
(一)卡诺莎觐见:1077年。 1、原因: 教权膨胀、王权软弱涣散 2、经过: 3、影响: (1)教权完全摆脱王权的控制,并不断增强, 13世纪达到极盛; (2)教皇基本实现了对教会的集权统治,教廷 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 的至高无上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米兰教堂 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
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
米兰大教堂全 由白色大理石筑 成,大厅宽达59 米,长130米, 中间拱顶最高45 米。教堂的外部 总共有2000多个 雕像,甚为奇特。 如果连内部雕像 总共有6000多个 雕像,是世界上 雕像最多的哥特 式教堂。
史实:卡诺莎觐见——宗教与世俗之争白热化(11世纪末)
◎ 焦点:主教任命权。 ◎ 双方:格里哥利七世——亨利四世 ◎简况: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指责世俗君主不得染指主教授职权。 格列高利七世革除他们的教籍。亨利四世公开宣称废黜 教皇。 ◎妥协:卡诺莎事件(1077年) 经过: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屈服, 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 ,请求格列高利 七世宽恕。 结果:格列高利七世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 和统治权。 影响:A、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 并具备抗衡能力。标志着教皇权威的显著上升。 B、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 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 C、罗马教廷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 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2.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 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 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 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3.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他通过各种手段 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4.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 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查理大帝
教 皇 为 查 理 皇 帝 加 冕
800年12月,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 加冕,正式授以“罗马人的皇帝”头衔。这意味着承认查 理为罗马帝统在西欧的继承人。同时也体现了“君权神授” 的古老原则。
三、卡诺莎觐见—教权增强,13世纪极盛,罗马教廷至高无上
原因:A、11世纪开始,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 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
谁知道这幅图的名称?是谁创作的?为 什么叫这个名字?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农奴服徭役
一、基督教的产生
背景:公元前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在罗马帝国 的黑暗统治下,他们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 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 时间:公元1世纪 地点:中东(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创始人:耶稣(传说) 起初它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其创始人耶稣被 他的信徒称为“基督”,基督一词是希伯来文弥赛 亚的希腊语译文,意指上帝所派来的救世主,故称 基督教。 圣父圣子圣灵三而一的上帝; 《旧约全书》 “原罪说”; 经典: 《圣经》 《新约全书》 救赎说;
耶稣还说:“要忍受世间的一切苦难,争取死后进入天堂。 而那些达官、贵人、富人是不许进入天堂的,他们要进天堂比骆 驼穿针还难”等等。
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 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 救他们。
思考:
1、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 富人还是穷人?
在基督教产生之初, 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 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 段。
天堂地狱说。
传播: 西亚
欧洲(中心)
全世界
耶酥的出生
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年轻时和一个叫约瑟的年轻人订了婚, 但还没结婚,她就怀孕了。这给约瑟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他想 解除这个婚约。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一位天神从天上飘然而 下,对他说;“约瑟,你放心娶玛丽亚吧,是圣神授给她怀孕 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叫耶稣。他会把人类从罪恶的痛苦 中解脱出来,让他来拯救世界。” 在公元元年的一天,约瑟和玛丽亚到耶路撒冷城。当时夜 又黑又冷,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个马棚里。 玛丽亚这天夜里就在马棚的马槽里生下一个男孩。约瑟给他取名 耶稣。耶稣出生的那天,天上有颗明亮的星星落到耶路撒冷,有 几个东方博士看到后,高兴地叫道:“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 了。”
组织: 天主教教阶制:教皇
枢机主教 (红衣主教) 神甫 七件圣事 修士 修女
都主教
大主教
主教
天主教和东正教 礼仪: 新教 主礼拜日
分裂:1054年 东部教会:东正教(希腊正教)(正教) 基督教 1054年 天主教(旧教) 西部教会:天主教会(罗马公教) (1520年) 马丁·路德派 新教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
罗马天主教廷
梵蒂冈广场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
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 0.44平方公里,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教皇保罗二世
新教皇本笃十六世
★天主教会的权利:
政治上: 教皇成为至高无上的仲裁者(有权) 经济上: 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有财) 思想上: 控制西欧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有势)
评述: 教权与王权的长期冲突,是西欧封建统治阶级内 部围绕争夺权势和财富而展开的斗争,它使双方得以 相互插手对方的内部事务,阻碍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政 治统一进程。但从根本上来说,教会和教皇同世俗王 权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王权的过分削弱、分裂割据状 态的加剧,同样不利于教会的安全和利益。 结论: 西欧教权与王权二元中心政治格局,是当时西欧 的政治特征。
“到卡诺莎去” ,后来便成为屈膝投降的同义词。
◎反扑:亨利四世进军罗马(1084年) 1084年,亨利四世稳定国内局势后,率军进占罗马。 格列高利七世仓皇出逃。 ◎结局: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 A、德国主教由教会选举产生, B、其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由国王授予。 C、主教授职权之争以教权的显著提升而告终。
“阿维农(阿维尼翁)之囚”——“教皇的巴比伦之囚”,教皇权 势开始从顶峰猛跌下来。
13世纪下半叶,十字军 运动日趋没落以至最终 失败后,教皇的威信骤 然降低,教权开始步入 下坡路。教权的削弱与 西欧国家王权的日益增 长,恰好形成鲜明的反 比关系。进入14世纪以 后,法国代替了德国成 为与教皇角逐的重要力 量。法国王室操纵教廷 达70余年之久。 迁往阿维尼翁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 (1309年)
E、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克莱门特五世 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 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F、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
影响: A、天主教会一度严重分裂,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 B、教权急剧衰落,教皇丧失对西欧各国事务的干预能力。 C、世俗权力(即王权)得到加强,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 世俗政权。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
B、教皇为查理加冕 丕平之子查理大帝,对外扩张,版图大增,国势强盛。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加冕,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丕平于751年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4年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756年,“丕平献土”创立起著名的神权政治国家 ——教皇国
耶稣将天国钥匙授予彼得
三、阿维尼翁之囚——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背景:根本原因: A、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倡导者 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 B、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 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直接原因: 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对天主教教会征税。直接损 害了教会的切身经济利益。 双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法王腓力四世 简况:A、教会被迫默认腓力四世的征税权。 B、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声称教会权力应凌驾于世俗权 力之上。 C、腓力四世1303年派亲信前往意大利,联合罗马大贵族 软禁卜尼法斯八世。 D、卜尼法斯八世不堪其辱,愤懑而亡。
B、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
C、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权结成同盟,以 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D、王权期望披上教会这个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史实: A、“丕平献土” 概况:教会支持丕平在751年废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 王朝。 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 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史称 “丕平献土” 影响: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影响十分深远。 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其中一支法兰克 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第一位国王就是——克洛维,该 王朝即墨洛温王朝。
跨马持斧的克洛维
496年克洛维受洗 皈依基督教
兰斯圣母大教堂
二、加洛林王朝与教会—王权与教会,相互利用,各有所得
原因:A、法兰克王国立国之初,基督教会成为国家机器。
教廷与朝廷分享权力——1122年,亨利五世与教皇卡里克 斯特斯在沃姆斯达成宗教规定。皇帝和教皇的主教授职权之争, 以教皇的地位得到加强而告终,教皇大体上实现了对天主教会的 集权统治。 英诺森三世与教权至上——119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即位, 他提出“教皇是世界之父”这一历任教皇所追求的最高世俗目 标,并伴随着十字军东征,把教皇权势推到了顶峰,西欧各国 君主纷纷拜倒在教皇脚下,罗马教廷成为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 中心。 ( 13世纪达到极盛)
归纳:教权与王权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
第一阶段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大帝曾对教皇里奥三世说:“我的天职是 用武力保卫教会……你的职责则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关系密切,相互利用,各有所得 第二阶段 自封为“世界之主”的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曾洋洋 自得地宣称“教皇的权力像太阳,君王的权力像月亮,月亮的 光辉只是太阳光焰的反映而已。” 教权膨胀,王权软弱,冲突时起 第三阶段 “阿维尼翁之囚”即“教皇的巴比伦之囚”, 王权加强,教权削弱,由盛转衰Leabharlann 基督诞生圣母玛丽亚
耶稣
主要教义:
穷人在精神上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属于天国。悲痛 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安慰。
懦弱者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土地。 渴求正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