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王权与教权练习册习题

合集下载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作业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与“1368年”“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朱元璋B.赵匡胤C.成吉思汗D.忽必烈2.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皇帝朱元璋,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表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

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C.唐太宗D.明太祖4.朱元璋曾告诫子孙:“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5.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史实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A.司母戊鼎B.开元通宝钱C.锦衣卫印D.金奔巴瓶6.明朝读书人为实现“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想。

他们应该()A.“四书”“五经”倒背如流B.学会吟诗作词C.琴棋书画样样精通D.曲谱剧本信手拈来7.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

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A.通判B.三司C.御史D.厂卫特务机构8.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人们称明朝科举为()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文字狱C.焚书坑儒D.八股取士9.“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促进思想解放B.有利科技发展C.促进人才创新D.培养皇帝奴仆10.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11.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⑥12.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及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及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答案【自主学习】1.1368、朱元璋。

2.(1)行中书省、三司。

(2)①丞相、皇帝。

②五军都督府、军事大权。

(3)锦衣卫、明成祖。

3.(1)尊孔崇儒(2)四书、四书集注。

(3)八股、禁锢思想。

4.甘薯5.苏州、景德镇。

6.南京、商帮。

【真题演练】1.A2.D3.A4.A5.D6.B7.D8.C9.D 10.D【拓展延伸】(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加强了君主集权。

(4)锦衣卫。

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第14课明朝的统治【自主学习】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真题演练】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文 D.朱标2.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A.按察司B.都司C.布政司D.民政司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5.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力6.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是()A.汉朝B.宋朝C.明朝D.清朝7.朱元璋说:“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这段材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以法家思想加强统治C.君主权力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8.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9.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忽必烈D.朱元璋10.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览阅奏折ll60件,处理政事339件。

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A.设立行省B.建立内阁C.废除丞相D.设立军机处11.明朝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下列属于他们的措施有()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东厂③设军机处④设廷杖制度。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原因: 原因:
1、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希望获得王室的支持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2、王权则期望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 、
影响: 影响:
1、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 、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部分世俗权力。 部分世俗权力。
思考: 思考
1075年 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 诺莎觐见” 1302年 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 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时代背景不同
1309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年法王腓力四世把教皇迁居法国南部小城 阿维尼翁 。
影响: 影响:
1、“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 阿维尼翁之囚” 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2、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教权势力急剧衰落,教会基本上依附于世俗政权。
11至13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 教会权势的膨胀; 11至 权的衰弱。 世纪 权的衰弱。
卡诺莎觐见 教皇当时完全 摆脱了世俗君 主的控制, 主的控制,具 备了与之抗衡 的能力 阿维尼翁 之囚 教权由盛转衰,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 于世俗政权。 于世俗政权。
13世纪 13世纪末叶 世纪末叶, 13世纪 13世纪末叶,十字军 末以后 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 弱;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王权加强。
表现: 表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销路最好的商品()A.书籍和药材B.丝绸和瓷器C.金银饰品D.香料和宝石2.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翻译为“CHINA”,据说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在()A.苏州B.景德镇C.松江D.南京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

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4.宋朝时期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吃到香喷喷的玉米和甘薯B.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C.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开封、临安城内瓦子热闹非凡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了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还有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6.在历史课堂上,老师的板书中出现了“设三司”“废丞相”“锦衣卫”等字样,可见这节课涉及()A.明朝的对外关系B.明朝的经济发展C.地方官制的改革D.朱元璋强化皇权7.明朝老儒钱宰上朝后低吟的诗、吏部尚书吴琳回老家后在田间插秧的事明太祖都了如指掌,这种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省B.废除丞相C.八股取士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皇帝分别是()A.秦始皇和明成祖B.汉武帝和明太祖C.秦始皇和明太祖D.汉武帝和明成祖9.下面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0.“杨坚——李渊——赵匡胤——忽必烈——________——皇太极。

”依据规律,括号中应填入的是()A.李世民B.成吉思汗C.朱元璋D.努尔哈赤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一、填空题1.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4.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

5.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二、选择题7.“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D )8.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D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东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寒微的马上皇帝。

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 ( A )A.刘邦B.杨广C.李世民D.赵匡胤10.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 C )A.按察司B.都司C.布政司D.民政司11.史载:从洪武十八年( 1385年 ),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

皇帝自己也感叹:“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

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B.创设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制D.设置军机处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A.都指挥司B.按察司C.锦衣卫D.东厂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基础练习1、发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A.古代希腊文化的复兴B.古代罗马文化的复兴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新教反对教皇的运动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相信人的力量,提倡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

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B.打破了天主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C.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突出了人的作用3、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A.法国B.英国C.美国D. 意大利4、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神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

当时属于知识分子的是()A.国王、贵族B.骑士、军人C.宗教人士D.手工业者5、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在意大利B.意大利保留了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C.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D.意大利的分裂状态使天主教会无法控制6、达·芬奇在绘画中擅长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充分体现出他的()A.人文主义精神B.理性追求C.自由主义主张D.“天人合一”的理念7、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与其相似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文化大革命D.洋务运动8、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和神学的禁锢C.意大利大批文化巨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D.文化巨人们反封建神学的勇气和胆识9、人文主义的核心是()A.宣扬资本主义个人主义B.肯定人,注重人性C.反对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D.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10、有人读了一本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作者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见闻。

这本书是()A.《最后的晚餐》B.《神曲》C.《蒙娜丽莎》D.《哈姆雷特》二、填空题11、14~16世纪,许多家、科学家和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传统文化,追求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这运动被称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关于王权与教权关系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影响。

(1) 丕平献土
(2) 查理加冕
(3) 卡诺莎觐见
(4) 阿维尼翁之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维也纳主教阿维图斯写信给他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神圣的天意已赋予你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宰者。


维也纳主教为何对克洛维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这里的“胜利”指什么?
3.右图是伦敦考陶尔德学院珍藏的9世纪绘画:查理大帝。


图与课文中的查理大帝画像风格不一,但是主题一致。

仔细观察两
图,它们都是如何表示查理既是世俗皇帝又掌握一定的宗教权力的?
按照教会的观念,查理的权力最终来自于何处?
4.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果是否有其必 然性?
二、拓展练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是强有力的军事领袖克洛维。

根据6世纪历史学家格雷 戈里记载:当初,当他的基督徒的妻子请求他皈依基督教时,他拒绝了:“你的神毫无用处。

” 但是,有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的战斗中,克洛维的军队面临毁灭,他高声喊道:
“耶稣基
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让我战胜敌人,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礼。

”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

于是,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和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以及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

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

……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

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找出解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理由。

(2) 你相信哪一种理由是真实可信的?对另一种理由应该怎样解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德皇亨利四世先后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说的两段话:
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

我,神圣的亨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对你说“滚开”。

(1076年)
余,亨利王,……愿在我们的主人,教皇格列高利所拟定的范围内,遵照他的判断改正前衍,或依据他的主张签订和约。

……我愿在我和我可能控制着的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受到任何生命或肢体上的损害和劫掠,也不至因为我们的许可而遭受到任何违犯其尊严的阻扰……(1077年)
1076年初,亨利四世为何要废黜教皇?1077年态度为何又180度大转变,俯首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